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战争有哪些?

洪浩江苏南通


肯定是嘉定三屠了。

嘉定三屠比扬州十日还要惨烈,因为扬州十日起码是军队打军队,女真人杀汉人,多铎怎么也是一个铁帽子王率领十万清军围打只有一万兵的史可法,所谓强兵快刀,后来史可法失败之后,清军报复,也只是“十日不封刀”而已,扬州人痛苦只有一遍,反正刀快,死也就死了,一了百了。

而嘉定三屠是一遍一遍又一遍,嘉定城一座城屠杀了三遍。

首先,和清军打仗的一开始就不是军队,是老百姓们拿起手边可以作为武器的所有“武器”向清军发起了攻击。

而,清军一方呢?也不是纯正的清军,屠城的是原“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下高杰的部下李成栋李大人以及他区区五千人马的部队。

这个李大人这时候是大清的吴淞总兵官,领的手下也多数是原来的兄弟伙,一群汉人是也!

先是多尔衮下达“剃发令”,嘉定百姓不服,在乡绅候峒曾带领下举起了反抗大旗,李成栋率五千人受命攻城。、

专业打业余,军队打百姓,很容易也就把嘉定打了下来。

做了汉奸的最痛恨不愿意做汉奸的。

李成栋下令屠城搜财,李成栋的屠城其实是虐杀全城,砍手断脚,割鼻挖眼刮耳朵,并不给老百姓们“一刀成一快”的机会,为的是逼出银钱,对于妇女就是剥光用钉子把双手钉在门板上,奸淫玩乐。

一时间,百姓们上吊的,投井的,跳河的,抹脖子的成街成巷,就怕临死还要受辱,不如先死了事。

一天之内嘉定城大概就死了三万人,自杀者居多也!因为李成栋只有五千人呀!除去站岗放哨的,保卫李成栋指挥机关的,他能放出多少兵力去屠杀呢?

然后,李成栋退出了嘉定城,三四天后,当时攻城之时侥幸逃脱的人开始陆续的回到嘉定城,谁家不死人呢!怒气再次集结,一个叫做朱瑛的人召集了两千多人,杀尽了城中正以为得计的汉奸和清军委派的官吏。

李成栋很生气,反身又一个回杀,把嘉定城居民杀了一个精光,然后把所有的尸体聚集在了一起,一把火烧了。

二次屠城之后,李成栋率部又退了出去。

是时,江南之地,清军,南明军,各种土匪军,往来如梭,老百姓们无所适从,全部竭尽所能的往城里躲,有城墙挡着,总是有点安全感呀!

大概有二十天的时间,嘉定城又聚了一二万名四乡的难民。

这时候来了一个南明的将军吴之番,意图占据嘉定城,于是率军猛攻,杀得城中留守的清军和官吏抱头鼠窜。

李成栋听报,再一次攻城,把吴之番以及他的几百乌合之众轻而易举砍杀殆尽,然后发现城中竟然又有了背着细软财宝的近二万难民,有财发的心念一动,顺手就把难民们也送上了西天,血流满城。

是为嘉定三屠!

一点尾声!

汉奸刽子手李成栋打仗如此出力,率部跟着清军打下了江南,福建和广东后,清廷论功行赏,被授予提督之官,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省的军事工作,虽然勉强,但也算的上“封疆大吏”了。

然而,李成栋很不服气,他做大顺军跟着李自成的时候,打的明军吱哇乱叫,明军全是他手下败将,吴三桂等明军可以称王就藩,他李成栋却只是一个总兵官,欺负人也。

一怒之下,他抗起了反清大旗,迎南明永历帝于肇庆,转身做了“南明宁夏王”。

可比总兵官威风太多了。

顺治六年,在信奉与清军战斗,败,落水溺死!

南明政权追谥他为“忠烈”!很搞笑。


葭明通半瓶历史


有好多。

第一,是长平之战。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实际参战兵力最多,伤亡最大的一场战役。



秦国共投入60多万人,赵国共投入45万人。双方共计100余万!这都是实打实投入前线作战的兵力。如此庞大的规模,不但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放眼整个古代世界史,也是数一数二。



长平之战,又是古代最残酷的战役。秦国伤亡20余万,赵国45万全军覆没。伤亡之大,战斗之惨烈,堪称冷兵器时代之最。

第二,战国混战。

战国时代,特别战国后期,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伤亡越来越惨烈。一战斩首5万、10万、20多万这样极其惨烈的战役不断出现。整个战国时期,有两百多万人战死。

第三,三国混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混战不休,民不聊生,百姓“百不存一”!三国时期最少的时候竟然只剩下190多万人!简直无法想象。


上将嗳福斯


首位,蒙古西征。在苦寒之地发家的蒙古人有一个特点 就是对同样的人类毫无同情心,因为同情对于自然条件恶劣、求生都困难的民族来说,不啻于是一种累赘。所以在蒙古断断续续长达半世纪之久的西征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记载:攻城之前,驱赶妇孺或百姓为前驱去消耗守军火力,摧毁其战斗意志。城破之后对城内居民大开杀戒,幸存者拐掠为奴。从蒙古高原直经中亚到印度河流域、西亚乃至北非,此类惨剧屡屡上演,不断刷新着人类残酷史的下限。

第二位,明清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个就不说了吧?人口损失了一半多,直接把已经一只脚迈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明给拉回到了半奴隶半封建社会。不仅如此,明代西洋传教士笔下的大明臣民,与一个多世纪后同样西方旅行家所描述的清朝子民,已经宛然成了两个物种,前者气宇轩昂,睥匿万物,连当时世界上最嚣张的荷兰殖民者都不放在眼里,打的红毛海盗们几次铩羽而归讨不到一点便宜,而百年之后的后者,则变成了一群面黄肌瘦形容枯槁只能在官府欺压下喉炎残喘的活尸。不仅灭其国,杀其人,而且还能换其骨,易其魂,这样的战争难道还够不上惨烈吗?

其三,太平天国战争,历时十余载,战火从广西四川湖广而至安徽两江,几乎燃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且还都是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死难人数多以亿计,堪称十九世纪最惨烈的战争。

所以,从波及地域、死伤破坏力、战争的深度影响这几方面看,与此三战相比,冷兵器时代的其他战争,基本就是部落冲突规模或小孩子打闹的水平了。


石海钓沉


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战争基本上都出现在中国,例如长平之战、王剪灭楚、赤壁之战、金灭北宋、蒙古西征、蒙古灭西夏与金国、张献忠入蜀、清军南下等等……



当代曹植


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战争,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应该算一个。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战争的原因是在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韩桓惠王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想利用赵国力量抗秦,就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

赵国接受上党,自然就引起了秦国的不满,敢动我的奶酪,于是秦国派兵攻赵。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到农历四月初,在长平与赵国主帅廉颇率领的赵军对峙。

经过几次战役,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但是秦军也进攻不成,两军处于僵持态势。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两个人坐不住了。一个是秦昭襄王,另一个就是赵孝成王。两人看到战争无果,反而越打时间越长,自己存的那点粮食根本经不住折腾。于是战争的转折点到了。

这时赵孝成王就开始问大臣怎么办,大臣娄昌建议和秦国议和,赵孝成王派高级使节到秦国议和,秦昭襄王和范睢看到这是一个机会,隆重的接待了赵国的代表。但是这两个人很明白,讲和是不可能,这次接纳赵国的使臣是为了稳住赵国和其他国家,给其他人造成准备和谈的假象。

这边赵孝成王看到和谈久拖不决,国内的粮草已经不够廉颇折腾的了。便派人到楚、魏国求助,但楚魏看到赵秦两国已经和谈,所以都拒绝出兵帮助。

这时赵孝成王看到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援助,和谈又不成,廉颇又怯缩不战,同时秦国用了一招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就想改变长平之战的形势。因此有了换将的念头,将新的将军改为赵括。

此时秦国这边也做了改动,将大将王龁换为白起,但是这是秘密进行,别人并不知道。所以长平之战的后半段要开始了。

秦国主将白起使用计谋引诱赵国军队进攻,并分隔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使赵军断粮45天,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相。

赵军拼命突围,均不成功,最后赵括亲率兵突围反被流矢射死。主将一死,二十余万赵军群龙无首,很快就投降了。

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结果,赵国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5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


石门光影


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战争我认为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发生于赵国长平的著名战役。

秦昭襄王时期,范雎入秦为相,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格局,意思与秦国接壤的韩赵魏作战,不搭理存在隔离的楚国和齐国。公元前262年,秦军先攻打韩国,一直打到上党附近,上党郡守冯婷不愿上党落入秦国手中,便把上党郡送给了赵国,秦王知道赵国收下上党郡后,十分生气,于是决定出兵赵国,这才引出了长平之战。

赵国在接受了上党郡后也知道秦国会来,所以派了名将廉颇在长平守城,以为失了上党也能守住长平,自然不算吃亏。秦国果然没让赵国失望,由左庶长王龁领军很快就打下了上党郡,于长平外与廉颇相望。在长平城外王龁攻,长平城内廉颇守,双方互有伤亡一直僵持了很长时间,赵国粮草不足已经很难支撑,于是赵王就把廉颇换下,让纸上说能打败王龁的赵括担任主帅,并且对秦军发功进攻。秦军这边发现赵国中了范雎的反间计,果然把廉颇换成了赵括,于是也偷偷把主帅换成了名将白起。

白起在赵括出兵后佯装溃败诱敌深入秦军大营,又派出多只部队突击赵军后方和壁垒之间,将赵军分割为两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粮草,赵军多次突围都失败,后赵括在断粮46天后,饥寒交迫,无奈之下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看主帅死了,纷纷投降,白起因无处安置全部坑杀,只留240人回去报信。

这场战争共杀死赵军45万人,从此赵国废了,白起成神话了,赵括纸上谈兵凉了。


向天空


冷兵器时代任何一场战争都是肉体与肉体的碰撞,都是残酷无情的、惨烈无比,所以没有最为惨烈的战争。

战争,是用最极端的手段,暴力解决利益纠纷的行为,从人类开始用这个方式解决问题的一刻,就没有战争不为惨烈!

如果用双方伤亡人数来衡量和定义战争惨烈程度,那么在我国历史上非长平之战莫属。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赵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兵败城毁使赵国蒙羞,赵王便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这就是震惊世人的长平之战坑卒40万,这个人数是值得怀疑的。秦军伤亡人数保守估计在20万,而且我推测主要是战斗人员。

古代战争之前第一就是师出有名,第二就是夸大军队人数,给与敌人震慑,上兵伐谋。就如同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是真是假还有待考证。一场战争里发动一百万军队,恐怕就算在我国的文献中,是不太多见的。但是,如果说是动员了百万人,接近百万这个数量级的话,应该就只有这一个。

如果以参战、动员人数最多的应该就是宋神宗的五路伐夏。

这次作战分为三个作战方向,五条作战线,发动了百万级的人力,会攻兴、灵二州,将双方的战线全面前推,意图夺取西夏在黄河以南的立足点。

我们看看这五路的动员情况:

第一路麟府路 主将:王中正

出动人力:兵六万人、民夫六万人(实际动员十一万)

第二路鄜延路 主将:种谔

出动人力:鄜延路兵五万四千、畿内七将兵三万九千共九万三千

第三路泾原路 主将:刘昌祚

出动人力:泾原路兵五万人

第四路环庆路 主将:高遵裕

出动人力:番汉步骑八万七千、民夫九万五千共十八万二千

第五路熙河路 主将:李宪

出动人力:熙秦兵七万、吐蕃番兵三万共十万

总共59.5万人。

这只是直接上战场的人力,还有大量没有上战场的人力资源没有统计在内,青唐吐蕃动员了十三万人也参与了这次作战,也没有全部计算在内。因此,说这次作战动员了百万级的人力资源是不算太夸张的。

此战役的规模很大,但结果却是功败垂成。宋朝军队损失惨重,各路军队都伤亡不小。


老子名字怎么了


1、阪泉之战

2、牧野之战

3、长平之战

4、雁门之战

5、巨鹿之战

阪泉之战:

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发生在华夏集团活动地域的东半部,较靠近东夷集团分布区,保存传说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

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于内乱,周王出奔于郑国,次年狐偃建议晋文公“求诸侯,莫如勤王”。晋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后来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参证文献记载写成《史记·五帝本纪》,复原了阪泉之战的历史过程。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今卫辉市境内)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背景

商汤建立商朝,经历六百多年后,传位至第三十一位国王帝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乐,嬖于妇人”。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周部落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陕西中部的一些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姬昌时,对内重用吕尚、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一帮贤臣,国力日强;对外姬昌宣扬德教,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使诸侯纷纷依附。姬昌趁机大搞统一战线,而各国由于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钳制,早已苦不堪言,当然也乐于向“西伯”靠拢。据《史记》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 ,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


方大杰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因为标准不一样。一场战争中死的双方士兵最多最惨烈这个标准可以,死的士兵加百姓数量多少也是个标准。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死的所有人口都算进去才算是最惨烈的!中国从有人开始就有战争了,秦末战乱,黄巾起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安史之乱等等都是死亡人口巨大而又对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的战乱。但是要数最惨烈的,我认为要数太平天国了。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这场历史上人类最大规模的起义运动的可怕之处是战争爆发前全国人口约4.3亿,战争结束后人口仅剩2.3亿。死亡人口两个亿,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了!



米格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惨烈的可多了。

但是大多数不是因为冷兵器而惨烈。

大多数是因为时代古早,古时对待人命的态度和客观条件,价值观和现代是不一样的。

比如屠城,现代战争屠城可是完全不允许的。

日本南京大屠杀,全世界都震惊,都痛斥。即便日本自己,也不敢说自己没问题,只能模糊的说没有发生。

而古代则不同,奴隶遍地,女人如同物品,你指望不惨烈反而不现实。

比如成吉思汗打仗,屠城是家常便饭。打下别的国家,进去抢是应该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每一场战争都极其惨烈。

惨烈从来和用刀还是用枪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