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是女方先去男方家,还是男方先去女方家?

仇乾



七月的影子


说一段我自己的故事吧。我和我老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那一年我23岁,我老公40岁。对,你没看错,我老公大我17岁,而且他离过婚,有个女儿,跟着他前妻。一开始我也是犹豫的,不过媒人嘴巧,说嫁给小伙子,挨不完的嘴巴子。嫁给老头子,吃不完的糖果子。嫁个有经验教训的,更珍惜婚姻。更重要的是,对方不论经济基础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当年的我不可企及的。

这个时候可能有网友要喷了,年轻女孩子,看到个有钱男人就要生扑。我不完全否认,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太需要钱了。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还没记事起,我那个远赴新疆打工的父亲就车祸去世了。那个时候我们四川去新疆淘金的人太多了,后来好多人还真的在那边发了家,但是像我父亲这样一去就把命丢了的,还真是不多。

妈妈带着五千块赔偿金改嫁给了我现在的继父。本来嫌我是个累赘,奶奶家也坚决不要,就说好了要送给县城里一户多年无子的军官家庭的,半路上看小小的女娃实在可怜,妈妈心软了,又抱了回来。

从此我便跟着妈妈继父生活在离成都百多公里的一个城市里。继父是个木匠,因为穷,一直没结过婚。虽说算是住在城市里,但也就一个窝棚,漏雨漏风。

我七岁的时候妈妈生了个弟弟,这可是妈妈打了六七胎女孩才有的儿子,所以格外珍贵,稍好一点的吃穿,都是他的。没有带好他,我也总是要挨一顿打骂的。

但这还不是最糟的。因为住的那个窝棚,我不知挨过同学多少白眼,现在常说的校园暴力,我早不知偿过多少次了。父母也知道,但竟不知出于什么心思,都没有理会,就让它慢慢承受,慢慢过去了。或许在他们眼里,要奔波生计,要操心吃穿,根本顾不上这个本算多余的孩子了。

高中毕业我就出门打工了,又丑又笨的我在社会上不知吃了多少苦头,挣不了几个钱,父母也不待见,总像个吃闲饭的,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不过,老天有时也相对公平,关了一扇门,就给你开上一扇窗。都说女大十八变,这话竟也能用在我身上,二十岁时我就开始变瘦了,尖下巴,细腰身就都出来了,后来我去化妆品柜台上班,又学会了收拾打扮。二十二岁的时候,我第一次走在街上,有男人追着要电话号码。后来这样的次数多了,我也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年轻的穷女孩儿,美貌是她唯一的资本。

再后来就是媒人瞧上了我,把我介绍给我现在的老公。也是人生该有的际遇,就谈婚论嫁了。他把我带回老家见了老父母,后来就结婚了。至于我娘家那边,他是从来不去的,我也不好意思带他去,一个窝棚,去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后来我弟也要谈恋爱了,我父母赶紧张罗着买房子,说是怕女方来了还带到窝棚不好。全然不顾当初我结婚对象来了怎么办当然我也少不了要掏些钱,房子写弟弟的名字。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都说女人的婚姻是她的第二次重生。我有了新身份,前二十年从来不敢想象的身份和地位。老公也确实如媒人所说重视家庭。

再后来我有了孩子,孩子八九岁时我还有几次把他带到以前那个窝棚,告诉他说这是以前妈妈的家。


十年之前十年之后


法律没有规定先后,但是从民间习俗来看,有“求娶”一说,男方想要求娶人家养了这么多年的闺女,自然要先郑重拜访女方家长,经过女方家人同意,女方再去拜访男方家长,最后才是双方家长见面,这才水到渠成。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很多礼节简化,但是个人认为,程序还是得有。如果女方先见男方家长,有倒贴嫌疑,如果遇到开明随和的公婆也还好,如果挑剔的,婚后不被重视的可能性很大(俩人在男方家庭所在城市,女方家人在外地的,可以酌情考虑)。为了未来的幸福,还是一步一步来,该走的程序都不能少。(纯属个人见解)


廖案说法


不知道这个结婚前是恋爱的时候,还是进入结婚程序的时候。

如果是恋爱时,那就没有讲究,女方先去男方家或是男方先去女方家都没关系,顺其自然就好。恋爱时去对方家,是一种了解对方的方式,看看对方的家庭环境、对方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与对方家人培养一下感情。

如果已进入结婚程序,那我觉得还是应该男方先去女方家。因为自古以来,一般都是男方先去女方家提亲。当然,现在可能没有提亲这一说了,但还是应该男方先去女方家拜访,并商谈结婚的事宜,以表示男方的诚意,和对女方的尊重。

其实,如今也没那么多规矩,只要两家人相处和谐,怎么样都没关系。也有男女双方家庭约在酒店、茶馆见面,商谈婚事的,那就无所谓女方去男方家,还是男方去女方家了。


玉璟的天空


历史典故都有“凤求凰”传说,当然是男方占主动,女孩子比较矜持点好,不过现在不一样了,也有女孩主动追男的,一旦追到手会赖男方家里不走了。

九十年代初,邻近一家有个女孩漂亮、优秀,在车衣社(衣服加工厂)上班,一个男孩喜欢她,每天都跟随她后面一直跟到回家,女孩起初很反感也骂他,他就是不放弃,嘻嘻哈哈的只有一句话“喜欢你,我们交朋友”最厉害的一次女孩父母、全家都出来,骂他是流氓,男孩也不怕还是那句话,最后还是把他追到手了。


海陆双丰


个人觉得,男方先去女方家里比较礼貌,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所谓娶妻,就是感觉男方家里多了一个人,女方嫁女就感觉少了一个人似的,虽说现在社会节奏挺快,但是传统观念很难一朝一夕就改变,所以就会大多数继续随波逐流



九霄飘飘


个人觉得是男方先去女方家。我国还是比较保守传统。在古代,女子都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婚前先去哪方家,尤其是第一次见父母,比较重要。没有跟对方的父母相处过,彼此都不是很了解,父母对你的评价就会根据你的长相,言谈举止来判断。男孩子不怕看,先让男方的父母看女生,对女生是不太好的。男方先去女方家,让女方父母先看一下,对女方显得比较尊敬,这种做法也更能让女方父母的心里比较舒服。


两人剧场


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吧,女方大多数早就住到男方家里了。

不过按结婚礼仪来说的话,结婚前,男方要先去女方家提亲,然后女方回礼。

古时候的规矩很多,但也是预祝新婚夫妻白头到老,可以学习下。


《五礼通考》里记载自从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都是“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

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

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

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

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

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是婚礼主要程序,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


一抹幽蓝


我只想说一句,风俗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我和我老婆娘家也就相距200公里左右,但是风俗确很不一样。。。她家在岳西,我家在东至。首先第一轮我们先去她家见长辈,我要带着我爸我妈一起让整个家族认识认识,一个姓的都要!认识完后要送东西,烟酒之类的!在呢就是约个时间把一些稍微亲一点的亲戚接到我家男方家里面吃饭,也就是了解情况,俗称看人家。看完要送红包的!这是我老婆家那边的情况!

我家这边就没那么多事了,直接约个日子让女方来看看人家,叫上亲戚吃吃饭,女方觉得可以那就可以,不可以就算了!

真是山外山楼外楼,哪怕隔个村情况估计都不一样吧!

欢迎来分析,结婚难不难!


90后爸爸


我觉得都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