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不把原子彈投在東京?

ataman


二戰中的日本,想玩一個蛇吞象,最終因為資源匱乏,無法滿足日本侵略的需求,日本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最終被美國扔了兩顆原子彈到廣島和長崎,選擇投降。

日本的敗亡因為資源枯竭,知道今天還有很多人都慶幸當初日本沒有發現大慶石油,否則日本投降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也有的人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當初美國扔原子彈到日本,為啥不直接扔到天皇所在的東京呢?這樣直接將日本的中心城市給毀了,豈不是群龍無首了嗎?

其實美國當時選擇扔原子彈位置的時候,也不是隨便扔的,而是經過一番篩選之後,才做出了決定。

日本的重點城市

美國當時投放位置有幾個最佳選擇,分別是東京、新潟、小倉、廣島、長崎。東京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日本的文化精髓基本都在這裡,天皇也在這裡,正因為東京對日本來說極為重要,所以才會有朋友問為什麼不直接炸了東京。

新潟相對於別的城市要重要一些,但是在這幾個城市中又有所不及,新潟是鋁製品的生產基地。

小倉則是重點位置了,它是九州島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日本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工業比較發達,如果能夠打擊小倉,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廣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日本軍事樞紐城市,它被第一個攻擊一點不冤枉,打擊日本的軍事力量,這是每一個人都會做出的第一選擇。

長崎也是一個工業基地,對於日本來說極為重要,其工業方向主要是造船,對於一個島國來說,造船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

選擇廣島和小倉,最終炸了廣島和長崎

美國炸的兩個城市為廣島和長崎,從這兩個打擊點來看,美國是想消滅日本的軍事力量,為下一步登陸減輕壓力,畢竟當時的日本口號是“一億玉碎,決戰本土”。這樣同歸於盡的瘋狂作戰方式,讓美國望而卻步,美國希望讓蘇聯第一個登陸作戰,美國緊隨其後,當然了,如果日本沒有投降的話才會有這樣的打算。

其實,當時美國選擇的兩個轟炸點是廣島和小倉,既然目的明確,為了登陸做準備,消滅日本有生力量,轟炸主要生產戰船的長崎自然是戰略意義不如小倉。只是在執行轟炸小倉的時候,天氣阻止了“胖子”降落小倉,飛行員無奈之下,在請示上級後,轉而轟炸了次選長崎。

不轟炸東京的理由

在美國的轟炸目標中,即使是備選都不是東京,這是為啥呢?

第一、日本天皇在東京。美國不想一個原子彈下去,將日本東京夷為平地,這樣的話天皇就一定會死亡,如此一來,日本化整為零,成為一盤沒人管制的散沙,而無政府狀態的國家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好管理,容易成為戰爭的泥沼。

美國自然不願意深陷其中,畢竟美國最終是想登陸日本,從中牟利,而不是為了血洗日本洩憤,所以美國想保住天皇,方便後續的接管。

第二、東京沒有轟炸的價值。美國雖然研製出了原子彈,但是在當時的技術不成熟,手裡一共就三顆原子彈,第一顆“大男孩”試爆成功消耗了,還剩兩顆原子彈,美國希望能用在刀刃上,而東京顯然不是好的選擇,因為當時的東京在美軍少將李梅的兩次轟炸中,被凝固汽油彈燒成了一片焦土,只在美軍刻意之下,保留了日本的一些重要建築和區域,包括國際醫院,天皇所在的皇宮,東京大學等等。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美國還是為了登陸做鋪墊,萬一結下不解之仇,以後佔領恐怕撈不到什麼好處,反而會遭到打擊,那不是美國想要的結果。


基於這兩點主要原因,美國準備利用有限的原子彈震懾日本,特意挑選了戰略位置最重要和保持最完整的兩個城市進行轟炸。


野史日記


美國人當年製造出3顆原子彈,一顆試用彈,一顆叫“胖子”,一顆叫“小男孩”,大家都知道,其中兩顆投在了廣島和長崎,許多網友也跟我有一樣的疑問,就是為什麼不把原子彈直接投在東京呢?那樣乾淨利落一些。其實投放在廣島長崎美國人是有考慮的。



一,美國人之所以不直接在東京投原子彈是怕把日本政府,特別是日本天皇給直接炸死了,到時候連個協商投降問題的對象都沒有,日本就更加混亂了。


二,由於這是新式武器,美國人想試驗其到底有多大的毀滅力量,東京在那時候都早已在美軍的飛機轟炸下千瘡百孔了。不適合作為試驗對象,而廣島長崎則受戰爭的損壞比較小。

三,美國人則考慮過萬一把日本天皇及政府都炸死了,會引起日本軍國主義更加瘋狂的報復,魚死網破。使美軍登陸付出更大的傷亡代價。

四,其實美國人投放原子彈的目的不是要毀滅,主要是起到震懾作用,讓日本儘快投降,同時也是投給當時的蘇聯看的。


海洋船說


美國之所以沒有使用原子彈對東京實施打擊,一是沒有太多有價值目標了,二是日本天皇等日本高層都在東京,原子彈這樣的大威力武器極有可能殺傷到這些人。

其實美軍在之前制訂了預選目標名單,其中就包括東京。但是日本天皇等日本高層都在東京,美軍之前的戰略轟炸就是避開天皇居住的皇城等進行攻擊的,而原子彈威力太大,很有可能傷害到日本天皇。日本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一旦其受到傷害,必將導致此後的局勢難以控制,盟軍很有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傷亡。

同時,經過長期的戰略轟炸後,東京已經淪為一片廢墟,各種產業要麼被摧毀要麼就是轉移到其他地區了,因此此時的東京已經沒有軍事價值了。而在剩下的城市名單中,大多都是具有軍事工業,部署有一定兵力,或者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比如廣島就部署有大量兵力,是日軍的指揮中心,同時有大量重工業,造船廠,以及鐵路樞紐等,而長崎最初只是備選目標,結果8月9日小倉上空雲層密佈,天氣不適合攻擊,於是美軍選擇了後備目標長崎。


戰壕


二戰時,美國為何不將原子彈投放在東京?

廣島、長崎作為世界上唯一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城市,既向世人展示了原子彈的可怕威力又狠狠地懲罰了日本軍國主義。那麼很多人可能有這個問題,為什麼美國當年要選擇這兩個城市投放原子彈而不是選擇日本首都東京。這篇文章,將給你答案。

首先,日本在戰爭後期本土大多數城市已經遭到了近乎毀滅的轟炸,這和美國李梅將軍有著直接關係。當然,更多的原因是日本軍國主義拼死抵抗進行不義戰爭的亡命徒行為。1945年初,宣稱要把日本炸回“石器時代”的李梅將軍開始負責用B-29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包括東京在內的大城市甚至遭受到了現在國際禁用武器燃燒彈的襲擊,相關統計東京城區被燒燬面積達到了56%,其他如橫濱也幾乎56%,名古屋52%,大阪、神戶57%,中小城市更不用說,死傷程度不亞於原子彈。


△李梅將軍

廣島方面,既是三菱的所在地,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募兵地點之一,當時日本人的全體玉碎戰爭觀念即使是在平民聚居相當多的廣島也非常流行。日本的軍國主義洗腦十分嚴重,基本只要天皇一聲令下,平民百姓就會搖身一變成為雜牌軍士兵。這也是“原子彈下無冤魂”的重要依據之一。

另一方面,廣島這個城市還是日本的毒氣研發基地、工兵做業場、陸軍運輸部都在廣島,所以廣島也被稱為日本的“軍都”。因此廣島這個目標任何城市都無法替代。



而長崎則是日本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還是艦船工業的基地。日本的海軍力量當時也是比較強大的,所以一旦毀滅了它的重要艦船基地,就相當於斬斷老虎的尖爪利齒,這一方面不是東京這個目標可以比得上的。總而言之美國還是會做生意的,希望以最小的代價得到自己最希望的結果。

東京這個城市是日本政治中心而不是軍事工業中心,對軍事力量的打擊成效不大。對他進行原子彈轟炸,一方面是他沒有毀滅的必要(有興趣可以百度一下二戰後期的東京),能炸能毀的地方基本已經被毀滅殆盡了(李梅將軍),再投原子彈毀滅掉日本天皇等一定會招致所有日本人的死戰“全體玉碎”,自己民族的標誌都被毀了,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另一方面美國人只是希望日本投降,而不是陷入與日本的泥沼滅族之戰。



從美國人的角度看,為了更好得觀測原子彈轟炸的威力,當然選擇毀滅程度相對較少的城市,東京遭遇多次轟炸,損失嚴重,並不容易觀測評估原子彈威力,所以並不在考慮範圍內。

其實美國人後定的目標有三個:廣島,長崎和小倉。廢掉日本的軍工是最主要的想法。 沒有投放東京的政治考量:美國人需要一個戰後聽話的日本統治階級為他們所用。重建方面也不會有太大壓力。(畢竟天皇百世一系對於日本人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保留一個天皇來控制日本民眾思想的確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



以上,東京無論是從軍事角度看還是評估原子彈威力角度看都遠不如廣島和長崎。唯一一個就是可以消滅日本人的地標,但是對於戰爭收益不大,何況當時原子彈數量並不富裕。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當時希望在富士山投放炸彈徹底消滅日本,不得不說是太狠了,如果真的那樣做,日本就迎來了地獄,不過可以說他們還是不夠識相的,在與中國蘇聯(陸上)和美國(海上)戰爭都失利的情況下,還想要繼續戰爭而不是投降,一直到原子彈摧毀重要軍工廠,才最終選擇了投降,由此可見,日本只要有爪牙就難以徹底被打敗,因此,只有摧毀他的一切戰爭機器,才可以迫使其投降。而東京並非是戰爭機器的輸出地,相反,還需要統治階級籤降書呢。


一點拙見,感謝大家閱讀。


秦皇唐宗


其實,美國在用原子彈襲擊日本之前,已經列出了一個轟炸清單。在清單上,日本東京本來排在第一位。

但在飛行員準備執行任務之前,美國國務卿史蒂文森臨時決定,把東京從任務清單上去掉。主要因為是,戰爭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終止戰爭暴行,而不是為了殺戮和毀滅人類文明。而日本東京作為一個古都,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化宗教中心。對於文化宗教的毀壞,將使美國參與二戰的戰爭性質發生變化。

其次,天皇作為日本的精神象徵,如果被炸死,將會激起日本民眾更大規模的反抗;而且想要日本徹底投降必須要天皇點頭才行,對於美國日後佔領日本是必須要天皇在場的。

而廣島是日軍在南方最大的指揮中心之一,要登錄作戰的話,首先必須摧毀其指揮系統,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日本在廣島佈置得軍事力量也很強大,日本人已經對這些軍人灌輸了武士道自殺式戰鬥意識,要想靠登陸作戰的話,損失將非常慘重。

後來美軍出於人道主義考慮把京也從目標中劃除,確定第一目標廣島,第二目標小倉,第三目標長崎,廣島爆炸後日本拒絕投降,所以號稱”博克“之車的B-29起飛轟炸小倉,由於等待氣象飛機,燃料消耗過大,飛到小倉小倉雲層過厚,無法投彈,所以飛行員緊急改飛長崎,飛到長崎後同樣是多雲天氣,機長下令雷達投彈,但云層突然裂開一條縫,下面是長崎的第二目標三菱重工,所以美軍毫不遲疑投彈!


淘上優品


因為東京之前已經被炸得差不多了。

在投原子彈之前,美國人已經對東京進行了無數次的轟炸,其中又以東京大轟炸最為出名。

⬆東京大轟炸資料圖

東京大轟炸,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航對日本東京的一系列大規模戰略轟炸,主要指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兩次轟炸。這一操作史稱"李梅火攻"。

因為日本處於地震頻發地區,所以他們的房屋結構多為木屋,所以這就要引出一位將軍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位美國將軍對暴力堅信不移。他少言寡語,他將重型轟炸機視為知己。他就是美國戰略轟炸思想的信奉者與實踐者,人稱"冷戰之鷹"的柯蒂斯·李梅。

他讓航空兵們把所有一切浪費空間的物資都卸下來,全都帶上汽油彈,能帶多少帶多少。

把東京的小木屋燒成了灰。

其實當初是這個樣子的:

最初選擇了17個目標,但權衡以後,減少為5個(京都、廣島、長崎、橫濱、小倉),最後定位4個(免去京都),實施時先炸了廣島,小倉天氣不好,改為長崎,彈已用完.當時美只有2顆原子彈。

廣島有一個戰略軍港和若干兵工廠,以及集結了大量軍隊,城市人口也不多,沒有盟軍戰俘。所以選廣島。


青年視紀


廣島稱為小城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非要加個邊緣小城就有些過分了!

首先原子彈屬於核武器,是戰略性裝備,美國人並非戰爭瘋子,羅斯福也不是希特勒那樣的戰爭瘋子,因此在使用原子彈問題上是慎之又慎,不是想扔就扔的。美國經過多輪的討論,甚至還聽取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意見,而且當時的日本完全陷入了瘋狂,號稱要1億人玉碎,最終美國才祭出了殺手鐧:原子彈!雖然在愛因斯坦看來,羅斯福批准使用原子彈的行為事實上與希特勒沒什麼區別!

至於為什麼原子彈投放地點選擇廣島和長崎這樣的小城,而非東京與大阪這樣的大城市,理由大致如下:

1、東京已經被多輪的汽油燃燒彈燒成廢墟,已經炸無可炸了。

雖然原子彈的威力確實非常驚人,但遠沒有汽油燃燒彈來得那麼瘋狂,這種沒過最新研製出來的凝固汽油彈,對日本的各大城市進行了毀滅性的轟炸,有多麼瘋狂呢?東京城熊熊燃燒的大火將參與執行轟炸任務的B29轟炸機的機腹都燻黑了,整個東京90%被燒成了廢墟。東京城除了日本所有高層還集中在這裡外,基本已經失去了價值!而日本的其他大城市,比如大阪、名古屋、神戶等等同樣被燒得滿目蒼麟。

2、東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為了戰後控制日本不能炸

日本天皇、內閣以及海陸軍的高層都在這裡,如果把天皇炸死了,以日本被天皇的信仰,那就是神一樣的存在,日本人心中的神被殺死,恐怕整個日本都會陷入瘋狂,那麼戰後美國要想控制日本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經過多輪討論後,東京這個目標直接被美國高層否定了!

3、大城市太大了,無法顯示核彈的威力!

對於投放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來說,威力並不是那麼大,也就2萬噸TNT當量,這樣的核彈投放在大城市裡,雖然威力也很驚人,但一次性破壞半徑也就5公里左右,甚至破壞能力並不比一次轟炸機群的汽油燃燒彈來得更大。因此美國專家團經過評估,認為選擇一個直徑10公里的小城市,一次爆炸直接毀滅一座城的震撼力,遠比投放在大城市效果更好。而在這些小城市的選擇中,美國則是優選了工業中心和軍事重鎮為主要目標,最終京都、長崎、小倉、廣島和新瀉。

京都本應是第一目標,東京大轟炸後這裡變成日本軍工業中心,但因為梁思成的一封信送到了美國,這個千年古城作為文物古蹟和人類共同的財富而得到了倖免,當然美國考慮肯定不僅限於此,這裡也是日本信仰所在(天皇上千來的居住地),美國已經在為戰後如何控制日本而做準備了!於是美國原子彈的第一目標選擇了長崎(佐世保海軍工廠所在地),第二目標則是小倉,但卻因為轟炸機飛到小倉上空,天氣不好看不到地面而逃過一劫,不幸的當然就是廣島稱為了替代者!

對於原子彈的使用問題,美國是經過評估後才做出的決定,美軍認為採用常規的類似“諾曼底登陸”形式登陸日本本土,保守估計傷亡人數會在150萬左右,而且在太平洋的島嶼爭奪中見識到了日本軍人的瘋狂,一旦登陸作戰環境只會更惡劣,日本軍隊和日本人可能會更瘋狂,傷亡也會更大!日本的殊死抵抗會波及更多無辜。因此,經過評估後美國決定動用核武器,通過這樣的核威懾方式逼迫天皇下令投降。當然,後來麥克阿瑟順便就單獨佔領日本,獨享了戰爭勝利果實!

所以,美軍投擲2顆原子彈的意義,在於促成天皇宣佈投降,並讓美軍佔領日本。而如果原子彈的目標選擇投放東京,這本身就會引起日本全名公憤,如果順便把天皇和內閣高層全炸死了,那麼誰還能代表日本投降呢?更壞的結果是日本選擇向蘇聯投降怎麼辦?所以美軍選擇了廣島和長崎作為投擲點,而且這兩個城市都是軍工重鎮,原子彈的威力也確實給日本造成巨大震撼:如果天皇再不投降,還會有更多的原子彈投放到日本的!


狼煙火燎


拿原子彈直接炸東京,這樣做痛快是痛快,但很容易引起全日本同仇敵愾、頑抗到底的情緒,這顯然不是杜魯門和麥克阿瑟的目的。事實上,執行轟炸東京任務的美軍轟炸機,每次投彈都會避開皇宮的位置,美國人還要留著裕仁為他們統治和改造戰後的日本提供便利。


二戰打到1945年5月初,軸心國裡只剩下日本還在單挑全世界,日本敗亡的結局毋庸置疑,美國人當下考慮的是怎樣用最少的損失、最小的代價讓日軍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而實現逼降日本的戰略計劃,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原子彈的核威懾告訴負隅頑抗的日本人——你們的軍事力量在美軍新型炸彈面前不值一提,如果不投降就直接消滅你們的種族,我們美軍派派飛機就行,照樣不用死幾個人。



以美軍在塞班島、硫磺島、菲律賓、沖繩島等地的血戰來看,日軍的戰鬥意志力不是一般的頑固,端著刺刀明知是死也會朝著美國人的機槍口衝鋒。尤其硫磺島、沖繩島戰役,日本兵也學乖了,開始挖洞搞坑道作戰,老是藉著夜色搞突襲,美軍的傷亡數字一路飆升。如果貿然將原子彈投往東京炸死了天皇,很容易會激起全體日本人一致對外的情緒,那樣美軍的傷亡也是將難以估量。美國以商業立國,虧本的買賣是不會做的,最划算的辦法就是將原子彈投往廣島、長崎、小倉等城市,藉以威懾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


因此,廣島和長崎成為了東京的替代品,所謂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昭和天皇戰後照樣活得好好的,總是底層的人們最先受苦。


劇透歷史


因為八月份的東京,太熱了。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上空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這個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瞬間將這個日本第二大工業城市幾乎夷為平地,數十萬人因此喪命。

三天後的8月9日,美國將第二顆原子彈投向長崎,再度將數萬人送入地獄。

在毀天滅地的原子彈跟前,狂妄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終於沒了底氣,蘇聯也於8月9日趁機出兵,日本的最後防線土崩瓦解。6天后,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落幕。

毫無疑問,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是擊碎日本最後的心理防線迫使其無條件投降的最重要因素。根據戰後解密的檔案,美軍在投下原子彈之前曾將日本的東京、京都、新潟、小倉、廣島、長崎六個城市作為備選目標。但最終只有廣島和長崎“得此殊榮”,作為日本政治中心的東京則倖免於難。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裕仁天皇及日本幾乎所有高層人員全部都在東京,如果核平東京,那對日本的打擊將是空前的。但美國為何沒有付諸實施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原子彈威力不足

雖然相比於其他常規武器,原子彈的威力是空前的,用毀天滅地來形容毫不過分,但相對於日本,尤其是東京而言,還是太小了。

作為第一代原子彈,美國先期製造的三顆原子彈,設計殺傷力為20000噸級TNT當量,但實際殺傷力為15000噸級TNT當量,這樣的殺傷力,根據“R=C*爆炸當量^1/3(C取1.493885),S=πR^2”的核武器殺傷半徑計算公式,廣島原子彈的殺傷理論殺傷半徑為1.9公里,有效毀傷面積為11.33平方公里。

但實際情況比理論上還稍小一些,儘管美國採用了空爆這一殺傷力最大的方式,但殺傷半徑只達到了1.67公里,有效毀傷面積為5平方公里,此範圍內,大多數建築物都倒塌。而超壓能打破“震碎”玻璃的距離則只有4.52公里,覆蓋範圍為64.1平方公里。

原子彈作為美國威懾和敦促日本投降的武器,從一開始就追求的是“一顆核彈毀滅一個城市”的目標,這樣才能徹底震懾日本。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城市太小,原子彈的殺傷能量會浪費;而城市過大,則原子彈達不到輕易毀滅城市的目標。畢竟殺傷力擺在那裡,日本人會認為美國的核武器也不過如此,這會讓美國非常尷尬。

而作為日本的“都”和事實上的首都,位於關東平原南部的東京一直以來都是日本最大的城市,今日的東京人口占到了整個日本人口的30%以上,而二戰期間的東京也不遑多讓。

人口多,城市規模必然大,因為日本一直以來高層建築比例就低,這注定了東京的城市規模,絕對不是一顆核彈可以摧毀的,大部分摧毀也不容易。所以東京雖然是美國的目標城市,但沒有被美國優先照顧。

2、轟炸東京無意義

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除了暴打日本、威懾蘇聯,還有一項重要使命,測算原子彈在實戰中的威力。

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首先要保證目標城市總體完好,但這很不簡答。

因為從1944年美軍佔領硫磺島開始,美軍轟炸機就有了轟炸日本本土的能力,從1944年6月19日開始,美軍對日本各大中城市進行了猛烈轟炸,意在摧毀日本的戰爭潛力,迫使其儘快投降,減少盟軍的傷亡。

美軍的轟炸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效果,到1945年8月,美國空軍對日本98座城市實行戰略轟炸,共出動B一29轟炸機3.3萬架次,投彈16萬噸,炸死23萬人,炸傷35萬人,全日本24%的房屋變成廢墟,1600架飛機被摧毀,1650艘船艦被擊沉擊傷。

而作為日本的“都”以及最大的城市,東京受到的破壞尤其嚴重。

從1944年的11月24日開始,美軍對東京的轟炸前後進行了3次。李梅就任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後,提出了低空燃燒彈轟炸的方式,史稱“李梅火攻”。

1945年13月9日到10日,美軍334架B-29重型轟炸機以夜間低空轟炸的方式,向東京投下了超過2000噸燃燒彈,近41平方千米區域被焚燬,26.7萬幢建築被付之一炬,3793人被燒死,10萬被燒傷或嗆傷,上百萬人無家可歸。

1945年5月9日和26日夜間,美軍兩次對東京進行大規模轟炸,將東京炸成了一座沒有任何轟炸價值的死城。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繼續轟炸東京,對原子彈而言是一種巨大浪費,更難以評估殺傷效果。

3、裕仁天皇不能死

作為二戰的罪魁禍首,日本裕仁天皇一直住在東京。

此時的日本本土已經完全處於美國的轟炸範圍之下,雖然裕仁天皇有跑到東北負隅頑抗的美好設想,雖然對於日本而言,蘇聯從來不是個好大哥,但總比被美國飛機直接炸到入土要好得多。

不過現實情況是如此令人絕望,美軍不僅對包括東京在內的所有日本大中城市進行了猛烈轟炸,還將日本的海上通道圍得水洩不通,裕仁天皇想要跑是不可能,下輩子都不可能的。

看樣子裕仁只能坐以待轟了,但盟軍似乎比他本人還不希望他掛掉,因為此時的日本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瘋狂。

雖然裕仁是最高領導人,但日本“下克上”的優良傳統一直沒有丟,這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下級軍官們雖然不聽話,也沒見過天皇本尊,但在武士道的影響下,對天皇的忠心是日月可鑑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裕仁死了,這些失去信仰的法西斯分子必然完全失控,所謂的“一億玉碎”絕不是說說而已。

雖然日本鬼子的狗命不值錢,但美國也不希望自己的戰士們在最後關頭出現更大傷亡,所以用廣島和長崎原子彈,徹底震懾裕仁,讓他號召大家投降,事情才好圓滿解決。

所以,原子彈絕對不能投在東京,裕仁天皇的狗命,至少在二戰結束前還得留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45年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三天後,第二顆原子彈又在長崎爆炸。

這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那麼,美國為什麼會選擇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呢?

確實,相比於東京、京都和橫濱,廣島和長崎的規模很小。但是,美國的考慮卻並不僅限於人口和城市規模這些因素。


關於原子彈的計劃,早在1945年4月美國“曼哈頓工程”的負責人和軍隊就開始著手挑選轟炸的城市。

在最初的17個候選名單中,東京其實是位列其中的。這些城市包括:

東京、川崎、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廣島、吳、下關、山口、八幡、小倉、熊本、福岡、長崎、佐世保。


但是很快,東京就從這份名單中被剔除了。

原因很簡單:

美國希望日本能夠迅速投降,同時能夠評估原子彈的威力。在威懾日本的同時,能夠將破壞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所以轟炸城市不能選在東京。

原子彈的轟炸,必須考慮文物保護、破壞性、政治影響還有戰後的問題,這就是東京等城市不納入考慮的原因。


如果轟炸東京,無數的文物都將毀於一旦,且天皇也有可能炸死。日本就絕對不會投降了,將會死戰到底。

——這與投放原子彈的初衷,即在登陸日本時,能夠不打陸戰有所牴觸。

綜合考慮,美國把目標定在廣島。這是日本的軍事中樞之一,有很多軍事物資和重工業設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