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賽季,小牛隊與馬刺大戰七場方才落敗,為何熱火卻被馬刺打得毫無招架能力?

萌神的小甜心


首先小牛與馬刺的情況大概要從西部格局說起,13-14賽季的西部排名競爭空前激烈,小牛雖然只排在西部第八位置,但是49勝33負絕對不算差,相同的戰績在東部卻能夠排在第三位,其中西部取得50勝戰績的球隊更是多達七支,當時排名第四的火箭與小牛也不過是5個勝場差而已,這也反映了小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再加上“牛馬大戰”的多次上演,鏖戰七場也在意料之中。

然而決賽中熱火顯得不堪一擊的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韋德的巔峰不再。2013總決賽的韋德仍能提供場均20+4+4的全能數據,但由於年齡增長身體狀態下滑等原因,2014總決賽韋德場均只有15分3.8板2助的數據進賬,防守端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要知道GDP的表現都不遜色於韋德,熱火贏球難度可想而知。

2、倫納德的崛起。2013年倫納德錯失關鍵罰球,但一年之後他強勢崛起,成為一個攻守兼備的悍將,總決賽場均能拿到17.8分6.4板2助1.6斷的數據,命中率高達61%。攻防兩端的表現都十分驚豔,再加上GDP的穩定發揮,使得馬刺變得不可阻擋。

3、陣容深度與體系的差距。儘管熱火的陣容沒有大變,但球員的狀態卻一落千丈,韋德和巴蒂爾狀態下滑,米勒遠走丹佛,巔峰波什被38歲的鄧肯打爆,2014年的詹姆斯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加上體系與角色球員的差距,馬刺在場面上完全壓制了熱火,命中率更是高的嚇人。


坊間球事


好問題,當年馬刺和小牛首輪大戰7場,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13-14賽季,馬刺和小牛大戰七場的原因.

在10-11賽季奪冠後,庫班看到球隊老齡化嚴重,幾乎拆散了自己的冠軍陣容,後面兩年球隊立馬退出了爭冠行列,可13-14賽季不同,這一年小牛實力不容小覷,他們先是引進了蒙塔埃利斯(場均19分5.7助攻1.7搶斷),後有籤來卡爾德隆,就這樣終於在常規賽結束前趕上了季後賽的末班車,常規賽49勝,西部第八。首輪便碰上了西部第一,62勝的馬刺。


都說西部三大假象:火箭太強、馬刺太老以及小牛太弱。當時這話一點也不假,面對老辣的馬刺,卡萊爾教練極其有效的使用愛麗絲和老司機的擋拆,同時讓哈里斯和愛麗絲積極打快攻,防守端全隊儘量使用無線換防,使得馬刺的轉移球變的困難,並且卡萊爾教練讓身高臂展的馬里昂緊貼帕克和妖刀,延緩兩人的進攻速率,再加上老卡特g3的絕殺,就這樣球隊一度大比分2-1領先馬刺。(個人一直覺得卡萊爾教練是現役NBA排前三的教練,真正的戰術大師)


可波波維奇就是波波維奇,馬刺也是真的厲害,g4、g5和g6雙方全是肉搏,比分為:

  • g4:馬刺93:89小牛
  • g5:馬刺103:109小牛
  • g6:馬刺111:113小牛

最終搶七大戰,主場作戰的馬刺119:96擊敗小牛,挺進半決賽。而自從過了小牛後,馬刺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般,4-1擊敗開拓者,4-1幹掉雷霆進入總決賽。


總決賽熱火的問題

12和13年是熱火如日中天的兩年,詹姆斯也2MVP+2FMVP,可是14年球隊老齡化嚴重,韋德因傷個人能力出現大幅度下滑,再加上詹姆斯帶領的球隊弊端出現,以及球隊整體防守下降,最終馬刺輕鬆4-1擊敗熱火奪冠。那時候馬刺的團隊進攻真的厲害,而那句:馬刺的命中率下降到了70%至今讓人印象深刻。


籃球專區


首先,那一年算是肖華正式接手的第一年吧!俗話說的好,新官上任三把火,肖華在季後賽首輪就搞出了大動靜。尤其是在西部,那一年筆者還是高三的學生,但是依然清楚的記得,多場對決全都打進了加時,西部除了火箭和開拓者這組對決,全部進入搶七!而且得益於利拉德的逆天0.9秒,不然全部進入搶七!

的確,這種比賽很好看,從第一節你能激動到最後一刻!馬刺和小牛的比賽也是如此,受困於肖華的控場,也是出現異常焦灼的場面,還有一場馬刺被卡特壓哨絕殺,你還記得的嗎?

其次,就是剛進入季後賽,馬刺的狀態沒有完全起來。大家都知道,季後賽的球隊是到了後期才越打越好,隨著賽程的深入,整隻球隊的實力才會充分發揮出來,顯然馬刺二十年來一直如此。

熱火弱嗎?不弱,要是弱的話,也不可能砍瓜切菜般的就淘汰了步行者隊。還有在總決賽前兩場,熱火可是在馬刺主場拿下一場比賽!只可惜,那年的馬刺面對熱火復仇心極強,從而給我們展現出了真正的團隊籃球!


一個老西兒


因為牛馬兩隊太過熟悉,其次當年西部的競爭相當激烈,看上去是第一對第八,其實小牛的戰績放在東部可以排在第三,也就看得出說是第一對第八,其實實力差距並沒有那麼強。

宿敵相遇,殺紅了眼,

而且小牛當時的陣容並沒有那麼不堪,諾維斯基,蒙塔埃利斯,馬里昂,以及文斯卡特,小牛替補席的力量是高於馬刺的,馬刺喜歡陣地,因為鄧肯的擋拆殺傷力非常強,鄧肯的擋拆能力,掩護質量可以說是歷史級別。

小牛主動變陣,主抓反擊,強行加快比賽節奏,打的馬刺措手不及,甚至卡特還貢獻了一記絕殺,但無奈實力還是有差距,最終敗下陣來。


體育比賽的魅力,一切都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

賽前專家普遍看好馬刺能夠五場之內解決戰鬥,但是小牛狠狠地打了專家的臉,七場下來,兩隊的平均數據都非常接近,因為兩隊之間太過於熟悉。

但NBA賽場就是這樣,卡萊爾主帥非常瞭解馬刺的軟肋,蛇打七寸,卡萊爾能夠很好的抓住馬刺的軟肋,但比賽就是這樣,即便製造重重困境,還是更好的球隊能夠贏得系列賽。最終小牛還是在搶七中敗下陣來。

波波維奇太瞭解詹姆斯,熱火被馬刺完全壓制。

熱火當年為了釋放詹姆斯,變陣打一大四小,當年的防守壓迫力極強,如同如今的勇士,側翼的夾擊很多,但是容易漏三分,這也就是為什麼丹尼格林能夠破總決賽三分記錄,而一大四小的內線,完全讓鄧肯在內線大發神威。

揉碎了熱火的內線,熱火進攻的軟肋也完全被馬刺看出,詹姆斯為軸,背身單打策應進攻,但是熱火角色球員外線能力下降嚴重,詹姆斯無法有效帶動隊友,這也是為何小牛可以把馬刺逼到絕境的原因,他們的投籃能力太出色。


馬刺總冠軍實至名歸

波什受困於傷病,韋德巔峰不在,馬刺隊完全擋住了熱火身邊所有人的幫手,韋德的突擊完全被鄧肯攔住,中投又謎之狀態,所以馬刺那年完全壓制了熱火,可以說總冠軍實至名歸,熱火完全沒有對抗的能力。

如果您支持小編的觀點,就請點個訂閱,如果您有其他的意見,歡迎評論留言。

小健侃談


個人覺得13-14賽季的馬刺是波波維奇執教的巔峰時期,攻守兼備,三分和投籃命中率分別位於全聯盟的第一第二;與此同時,小牛隊主教卡萊爾是典型的學院派主教,講究的的也是攻守,所以兩隊的風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當時的比賽也是一直很焦灼!而當時擁有三巨頭的熱火,作為一個進攻型球隊,總決賽時的命中率比馬刺卻少了10個點之多,我想這便是馬刺險勝小牛吊打熱火的原因吧


後山厚


馬刺有足夠的厚度和套路來剋制熱的攻防,而熱火沒有足夠的厚度和應變手段來對付。

如今回首,2014年季後賽給馬刺帶來最大麻煩的,還是卡萊爾和他的小牛:硬生生耗了馬刺七場。自那以後,除了雷霆的兩個主場,馬刺沒遇到過大問題。對開拓者四戰最少贏了15分,對雷霆四場裡三場贏了17分開外,對熱的四場贏球全部勝出15分開外。據此,自然可以說小牛風格跟馬刺對位了得,但不能得出小牛和雷霆比熱強的結論。因為季後賽說到底,就是對位。2008年鷹將凱爾特人逼入第七場,而凱爾特人六場解決湖人。倘若依此說鷹強過湖人,喬-約翰遜和伍德森怕都不好意思的。

所以分差大小,只證明生克關係,而非強弱。

熱自2010年組建以來,進攻變陣頗多。2010-11季還是三王牌單打或二人轉,其他射手圍觀。被小牛打敗後,思謀變化。2012年波什受傷期間,熱季後賽用巴蒂爾找到甜頭。之後,熱便成了這麼個套路:查爾莫斯+韋德+勒布朗+波什+某前鋒。這個前鋒防守端彈性很大,只要他+波什+勒布朗可以對位對方前鋒三人不丟份即可,攻只需要能投三分拉開空間。於是巴蒂爾、哈斯勒姆、米勒、劉易斯們一路過來。

熱的進攻也有改革。2012年,勒布朗的低位+韋德的無球走位,基本解決了球權問題;2013年熱27連勝期間,進攻成型:勒布朗用背身和弧頂做軸,韋德無球走位連持球進攻,波什在牛角位和中位(mid-post)之間做射手兼火力點。球走順了時,轉移開後,查爾莫斯、雷-阿倫和科爾都可以作為突分點,多點突分無法可破,所以當時熱連勝起來神擋殺神。用Grantland的總結,在這個體系裡,勒布朗像是卡斯帕羅夫,是憑他的寬廣視野和大腦在指揮全局。

防守端,熱的變化少些。

這是形勢所迫,一如當年太陽為了保持進攻空間,大前鋒必須用迪奧甚至馬里昂,導致遇見鄧肯就被屠殺禁區似的,熱為了進攻流暢,必須用個巴蒂爾/米勒/劉易斯之流,所以常規攻防,熱禁區會被宰。如是熱的防守,招牌的夾擊斷頭臺。強側擠壓空間,斷球,造失誤,逼迫對方王牌放棄球權,讓對方角色球員開火。這套路優缺點明顯。好處是可以碾壓對手的王牌,造失誤便於反擊;缺點是遇到轉移球出色、三分火力點多、能抓前場籃板的球隊就頭大。前者的例子有傑森-特里和丹尼-格林,後者的例子則有希伯特和錢德勒,不提。

其實2014年東部決賽,熱展現過新的防守套路:邊線依然夾擊,中路則延阻反位的溫和套路。這是一種妥協和變化,很奇怪,在總決賽裡沒出現。

馬刺在漫長的1997-2010,其實一直貫徹著“雙內線一高一低落位,低位單打,高位擋拆”的套路。所以馬刺的進攻一直依賴鄧肯的單打、吉諾比利+帕克的擋拆,其他鮑文的底角三分、另一個射手(芬利、巴里、傑克船長)的火力威脅、另一個內線(上將、內斯特洛維奇、奧博託、埃爾森、邦納)的高位攻擊。2010年,諸將老去,波波維奇轉型。2010-11季,馬刺打閃電戰+三分球,最大化吉諾比利的組織功力,球隊輕型化,常規賽戰績出色,代價是被灰熊雙內線碾壓,導致黑八。自那之後,波波維奇痛定思痛,2011-12季,選來萊納德,簽下迪奧和米爾斯,重用格林。2012年春天,馬刺進攻初步成型:空間拉開+帕克無球走位+擋拆+上線強弱側轉移+多點射手;2013年,斯普利特上首發。2013-14季,馬刺又大幅度增加了萊納德和格林的進攻權重,於是馬刺就變成了如今的樣子。

與其他“多射手拉開空間”的球隊不同的是,馬刺更重視多人之間的聯動。比如馬刺如今很少有清空一側,二人展開進攻的情況,而是大量的強側三人擋切傳跑。馬刺的大量傳球和接球突分,幾乎是籃球界的tiki-taka,大量不為上籃只為突分的持球走位,讓馬刺的進攻行雲流水難以捕捉。當然,前提是,全隊都有極好的傳球+走位+中遠投進攻威脅。

當然,馬刺也有缺點。還是回看卡萊爾如何把馬刺拖入第七場的:

讓卡爾德隆首發了,但讓他去防了丹尼-格林——這就藏住了一個防守漏洞,而且讓小牛擁有了兩套班子的雙後衛攻擊火力。卡爾德隆和蒙塔-埃利斯雙首發,加上哈里斯和卡特,小牛能連續不斷的展開高位擋拆+中距離投籃。自從2011年鄧肯防不出禁區以來,馬刺一直忌憚能運球中投的小個子:康利,庫裡,雷吉-傑克遜,包括上季總決賽第二場的查爾莫斯。

控制了馬刺的三分線,無視鄧肯的單挑和斯普利特的前場籃板。大量採用換防,逼馬刺單挑。

所以馬刺忌憚的就是這個:

後場多點火力攻擊。

無法展開進攻,被迫單挑。

於是,進入2014年總決賽。

雙方頭兩場的攻防策略如下:

馬刺,防守端用萊納德單防主控勒布朗(一如萊納德在西部決賽主防威少爺),用格林對付無球走位攻擊威脅韋德(一如格林西部決賽對付杜蘭特);用鄧肯對付劉易斯;堵塞中路,逼熱走底線,放棄守韋德的三分球,甚至偶爾放棄守劉易斯,而專心控制熱的傳球線路,一旦熱無法傳球,便在禁區夾擊合圍。

進攻端,利用熱的夾擊,多打三人進攻,利用兩個人做誘餌吸引熱三人夾擊後,轉移弱側找射手。

熱,防守端依然夾擊為主,並用強側三人擠壓切斷傳球路線刷反擊;進攻端,波什和劉易斯外圍紮營牽制,偶爾面筐騷擾;韋德無球走位加中距離單挑;勒布朗居中指揮;雷-阿倫在第二場後進攻份額大漲,用以空切牽制和製造第一動。

雙方都摻雜以相當份額的換防逼對方單挑。

馬刺贏第一場,是靠吉諾比利11次助攻,雖然大量失誤,但依然找出了空位投籃機會。熱贏第二場,是靠換防逼馬刺單挑,然後勒布朗接管解決問題。

但第三場,波波維奇把迪奧推上首發,一切都變了。

事實是,第三場開始,馬刺做了三個調整:

迪奧推首發——如此馬刺第一陣容也有了發動機。吉諾比利負責第二陣容。

斯普利特放到第二陣容——如此避免了他被熱夾擊造犯規,而且他和吉諾比利可以刷擋拆。

萊納德和格林的接球突破份額加重——於是馬刺的進攻點多了。

熱的進攻首先被破。由於馬刺對熱的套路判斷太準,壓縮傳球+合圍後,韋德襲筐被鄧肯廢掉,勒布朗的背身單挑也屢屢被圍,於是熱的套路簡化成了勒布朗+眾射手的騎士套路,這一點馬刺從來不怕。而熱去年屢屢奏效的查爾莫斯/科爾/米勒中投,如今沒用了。

然後是熱的防守。如上所述,熱的夾擊戰略極容易漏三分,去年成全了格林的三分球紀錄,今年馬刺的轉移球更勝去年。而且馬刺還多了兩個:弱側無球擋切(迪奧和斯普利特的活兒),萊納德的持球突擊。於是馬刺火力全開,熱就招架不住了。

問題:

小牛對付馬刺的兩大利器——多後衛持球攻擊+換防逼單挑,熱為何不用呢?

答:韋德的中遠投穩定度下降,查爾莫斯天曉得為什麼犯渾之後,熱的後場襲擊火力減少,頭兩場甚至得靠雷-阿倫擔當上籃主力,馬刺不太忌憚了。

熱第三到五場也試圖用換防,但韋德無論是防迪奧還是萊納德都吃力,而且馬刺的擋拆執行效果太好,並佐以大量空切,熱無法解決。而因為熱陣容的問題,他們是無法長期擺傳統長人在陣的。

所以,綜合而言:馬刺有足夠多的火力,以及足夠好的戰術素養。

他們可以通過調整迪奧上首發和安排輪換時間,來在第三到五場打造48分鐘無間斷的轉移球+三分攻勢,而熱因為陣容所限,無法改變自己的防守佈局,而進攻又被馬刺針對性剋制,變不出新花樣了。第五場尤其明顯,當雷-阿倫進入首發後,熱的替補第二部隊就完蛋了。

如是,熱的厚度和戰術應變性太單一了(雷霆也是這個問題),缺少複合型人才,這是他們今年總決賽最大的敗因。


叫我大官人



看你嘛的海賊王


NBA無弱履,一物降一物,


籃球視頻和直播


說吊打也不為過。

波波知道打詹姆斯只需要放投不放突

“馬刺的命中率下降到70%”

最最重要的是,平時一向低調的呆呆賽前就放下豪言“這次我們不會再搞砸”,心態不一樣,馬刺全隊都憋著一股氣打熱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