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北洋新军,下辖了6个镇,战斗力很强,一个镇到底拥有多少兵力?

繁华万里


晚清为了巩固反动统治,列强们为了维护殖民地的秩序,一拍而合决定编练新军,这个事情最早是德国人汉纳根提出的,曾任北洋水师的总教习,他向清廷建议,募集新勇十万,选派洋将,用西法训练一支强大的劲旅,此建议获得了日本的赞同,于是从1894年开始编练新军,共有2个阶段,1901年以前只在直隶、两江地区搞试点,1901年以后全省范围编练新军。

北洋新军条件较好,图中是第三镇步兵进行冬练,能看出士兵皮靴、呢料子,耳套、手套,很齐全。

新军最早由胡燏棻首练,底子是招募的定武军十个营,一个营500人,十个营5000人,胡燏棻调走后,由袁世凯接替,改名叫新建陆军,并开始扩编,部队清一色德国教官,西方军队模式,从旧军队中抽调宿将,从留学生中挑选军官,袁世凯开始发展个人势力编入军中。

北洋新军多为模仿德国和日本,在编制和训练上非常国际化,图为小军官们进行沙盘演习。

戊戌政变后,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义和团爆发后,袁世凯率领的武卫右军前往山东镇压,袁世凯一边拿义和团练手,一边壮大队伍,扩编20个营。南方的张之洞、刘坤一,都在编练新军,辛丑条约后,下令全国编练新军36个镇,到了1906年,只有直隶的袁世凯编练了5个镇,加上满人第1镇,北洋六镇基本形成,其余各省全部没完成任务。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军火库,专供北洋新军的建设,门口摆的是仿制麦特森式8毫米轻机枪,装备新军。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第1镇招的满蒙汉八旗兵,1903年成军;第2镇为1902年王士珍招齐6000人,1903年上报成军;袁世凯手里的武卫军改为第3镇;日本人支持和留学生招募的,编成了第3镇;1905年从老军中抽调并扩编了第5镇、6镇。部队全用西制,一营为1000人,一镇为一大军,有步兵8个营8000人,炮兵2个营2000人,骑兵1营1000人,工程兵1营1000人,总共12000人。


图文绘历史


北洋六镇各镇的兵力均在12000人左右。其中第二镇的兵力最多,有12468人,第一镇和第五镇的相对兵力最少,为11746人。

北洋六镇各镇的兵力之所以定在一万两千人左右,这是因为甲午战争之后,光绪想按照西式标准编练新军,让大臣们出主意,盛宣怀听说了德军的陆军编制后,就给光绪上了道折子。

“查德国陆队,二百五十人为一哨,一千人为一营,六千人为一小军,一万二千人为一大军,额不缺,饷不扣,枪炮不杂,号令不岐。敢请速练枪队两人军,计二万四千人。”

盛宣怀说,德军是二百五十人为一连,一千人为一营,六千人为一“小军”,一万两千人为一“大军”。德军那么厉害,这个编制肯定没毛病,他奏请朝廷以此编制为准,编练新式陆军。

光绪皇帝接到奏报后,很是重视,下旨立了施行,不准有任何掣肘。所以清政府的官员便接受了这一陆军编制的标准。

只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清政府没钱练那么多兵,下面各级官员也是吐苦水,表示真凑不出那么多经费,因而光绪的旨意落实到实际后,就只练出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的七千新建陆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丢了大脸,颜面无光,而且武卫各军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朝廷连京畿警卫部队都凑不齐,于是编练新军的问题就又被提上了议程。

这一次有慈禧施压,各级官员不敢推诿,所以袁世凯在领旨练兵后,新军的编练过程非常顺利。

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立即拟定“北洋营制饷章”。两年后,他的七千新建陆军就扩编为了一万人,并冠以番号“常备军左镇”。(当时缺四个马队营,少了大约两千人,后来补齐了)

此后,由于日俄在东北紧张对抗,袁世凯又建议加练三万新兵。不过练兵要时间,所以袁世凯还提议,先裁汰一部分旧军,编成一个步兵协(旅)和一个马队标(团),然后以此一协一标为基础再练一个镇,谓之“常备军右镇”。

日俄战争正式爆发后,袁世凯以东北边防吃紧为由,请求立即落实他提出练兵规划,将淮军的元字营,京城的马、步等营整编,编成步队第五、六标,并从河南、山东等省招募壮丁,编成步队第四协第七、八标以及炮队一个标,分驻马广和小站。至此,北洋常的右镇编练成军,拥有11883人。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1904年),清政府将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的番号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一、二镇。至此,常备军的第一镇和第二镇正式成军。

常备军第二镇编练的同时,袁世凯继续招兵头马,筹建第三镇。1904年5月,第三镇与第二镇同时编练成军,段祺瑞出任第三镇的第一任统制。

之后,袁世凯从第三镇抽了一部分兵力出来组建第四镇,待第四镇初见规模后,又从第四镇抽了一部分兵力出来组建第五镇。然后又给此二镇添了一部分新兵,于是第四镇和第五镇也正式成军。

在袁世凯筹建北洋常备军五镇同时,满清贵胄担心新军都是汉人,会动摇国本,就在八旗前锋营、护军营、圆明园内外火器营及健说营之中挑选年轻力壮者,交给袁世凯,让他按他的训练方法训练八旗子弟。

袁世凯接任后,不敢怠慢,奏请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并完全仿照北洋常备军章程,很快练出一镇,番号为“京旗常备军”。

之后,满清贵胄觉们得陆军第一镇的番号不能给汉人?就把第一镇番号改为第二镇,第二镇改为第四镇,第四镇改为第六镇,第三镇和第五镇番号不变,由旗人组成的“京旗常备军”就这样变成了第一镇。

至此,北洋六镇全部编练完成。北洋第二镇由于是袁世凯的老班底,所以兵员和装备相当最多。第五镇因为是六镇中的“徒孙”,所以兵员相对最少。


值得一提的是,满清贵胄除了组建由八旗子弟组成的北洋第一镇外,还在1908年,即宣统继位的当年,按北洋六镇的军事制度又编练了一支禁卫军。

该军兵力约12000人,基层兵员主要来自于八旗子弟中的精英。首任负责掌管禁卫军的统制是从法国索米骑兵学校毕业的清朝宗室爱新觉罗·载涛(溥仪的七叔)。

也就是说,咱们经常说的北洋六镇,实际上是七个镇,其中有两个是旗人镇。当时北方新军一共约84000人,其中有24000人是旗人子弟。以旗人和汉人的人口比例来说,当时皇室对军权的掌控还是比较靠谱的。基本遵循了此前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兵力比例。

然而,满清高层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旗人当中没有统兵人才,也就是没有将才,所以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这两支旗人部队,有兵无将,兵员虽然都是八旗子弟,但是中级军官以上,都是汉人。当时高层也不是没想过培养旗人军官,但奈何培养不出来,最后还得靠汉人才能统兵。

因此这就导致武昌起义后,要用兵时,发现两支旗人部队没办法打仗,最终还是要把袁世凯请出山才能稳定局面。

总的来说,北洋六镇实际上有七个镇,按照战斗力排序,第二镇最强,第三、四、六镇战力次强,第一和第五镇稍弱,禁卫军在七镇当中垫底。

另外在这七支部队外,当时还有一支番号为武卫左军的部队存在,这支武卫左军就是当年的毅军。毅军兵员大约一万人左右,战斗力与禁卫军差不多,弱于北洋六镇,也弱于参与辛亥革命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和江苏新军第九镇。不过弱归弱,由于该军依附于袁世凯(辫帅张勋就出自毅军),所以毅军在清末民初,待遇也是相当好的。


Mer86


北洋新军的六个镇,是清军鉴于甲子-辛丑之役的惨败而下决心编练新军的第一批成果,因为清军自甲午之后陆军主力就是武卫五个军,而这五个军中,聂士成的前军、荣禄的中军和董福祥的后军都在八国联军之役中瓦解,左军马玉崑部也无大发展,只有右军袁世凯部“发了洋财”,袁世凯也趁机在战后这轮新军编练中坐享其成,成为新军中最大的“股东”。

清朝是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推行“常备军制”的,第二年阴历正月,袁世凯部下王英楷、王世珍“精募六千人”,编成“北洋常备军”,这是最早成军的常备军单位,五月改为北洋常备军左镇,1905年清朝决定在全国编练36个镇常备军,左镇改名为第二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认为袁世凯编练新军行之有效,就让贵胄铁良会同袁世凯挑选八旗京营兵丁二千五百,移驻保定训练,是为“京旗常备军”,1905年改称第一镇。尽管铁良和袁世凯关系良好,但第一镇各级军官多为八旗贵胄,大多不服袁世凯,因此袁对第一镇的控制最弱。

光绪三十年(1904年),袁世凯以保阳练军为基础,将自己亲军马队各营掺入,扩充步炮工辎十多个营,编成“北洋常备军右镇”,1905年改称第四镇。

同年稍晚,袁世凯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原武卫右军募兵的地区招募一批新兵,以武卫右军及其附属学堂毕业学员为各级军官,组成一个新兵团,1905年定名为第三镇。

1905年,袁世凯以原“武卫右军先锋队”(1900年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后编练的军队)为基础,调入部分第四镇单位,编成第五镇。

同年稍晚,袁世凯将自己编练新军的最早成果——小站练兵的旧部武卫右军,以及辛丑条约签署后被清廷从湖北调入山东,后被袁世凯吞并的原张之洞“自强军”驻扎江苏之一部,和第四镇一部合并,编成第六镇。

至此北洋六镇全部成军,1905年清廷计划以3年时间,在全国编练新军36个镇,其中京畿四镇,而在袁世凯的推动下不仅当年就完成,还多编了两个镇。

按照清方颁布的额定编制,每个镇设步兵两协,马、炮各一标,工程、辎重各一营,步兵协各辖步兵两标,步兵标辖三个营,步兵营辖三个队,步兵队辖三个排,步兵排辖三个棚,每个棚正副目二人,正兵四人,副兵八人。马标辖三营,马营辖四队,马队辖二排,马排辖二棚,每个棚正副目二人,正兵四人,副兵八人。炮标辖过山炮一个营、陆军炮两个营,炮营辖三队,炮队辖三排,炮排辖三棚,每棚一门炮。工程营辖四队,队辖三排,排辖三棚,棚编制同步队。辎重营辖四队,队辖二排,排辖三棚,棚编制同步队。

镇设统制部(司令部)、参谋部、执事部(副官处)、执法官,以及军需、军医、马政、司号、司书等编制,构成镇直属单位。

每个镇额设官长及司事(军官和办事人员)748,弁、兵(军士和士兵)10436,夫役1328,共计12512人,并配属了强大的炮兵、骑兵和其它附属兵种,设立了参谋、后勤等近代化军事机构,如果按照当时的习惯,将镇、协、标、营、队、排、棚分别对应后来的师、旅、团、营、连、排、班,这样一个编制和同时代亚洲任何一个轻步兵师相比,都是强大的存在,其附属骑兵、炮兵、工兵的编成,直到抗战后期编练美械师,也未能完全达到,是相当高的标准。

也正因为相当高,所以实际上做不到——清代要求编成的36镇,直到清朝灭亡也只有14镇、18混成协、四独立标,一禁卫军,北洋六镇占据编制表中1/3强的比重。

如果算编制充实就更没法比了:北洋六镇中,第一镇完全按编制表编成,人数也不多不少12512人,第二镇12468,第三镇12636,第四镇12504,第五镇12504,第六镇12593,简单说,这六个镇基本上按照编制表齐装满员,最能体现战斗力加成的炮、骑、工、辎一应俱全;而其它8个镇,只有张之洞“自强军”老底子的湖北第八镇、江苏第九镇相对好些,分别有11204人和9044人,炮骑工辎各兵种也大体编有(但注水严重),而其它的镇多则六七千、最少的(浙江第二十一镇)只有2543人,且大多用步兵凑数,骑兵、炮兵、工兵要么没有,要么名存实亡(即番号是骑兵、炮兵实际上没马没炮,还是步兵),要么以少充多,以次充好。

更可怕的是,奉天(辽宁)的第二十镇、吉林的第二十三镇,以及河南、苏北等地的几个混成协,都是袁世凯抽调部下和骨干编成,因此北洋系在辛亥革命前实际控制的新军比重,比上面提到的更大。

正因如此,北洋五镇(前面说了袁世凯不大指挥得动第一镇即禁卫军)才敢在袁世凯养老缺席的情况下待价而沽,又在袁世凯出山后大打出手,成为清末民初政局的胜负手——因为它在晚清新军中的占比实在太大,且“干货”十足,实际战斗力占比,要比编制上看起来还要大得多。


李厚何


北洋六镇指的是清朝末年,大清政府为了满足巩固国防,镇压内部起义所建立的六支队伍,这也是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发家的本钱。清政府对于这支部队给予了厚望了,不但清一色的德国军械配置,连教官都是从德国直接请过来的,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老佛爷还能省出吃熊掌的钱来搞这个,也是有心了

那么北洋新军的镇是个什么单位呢?

清政府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明白白都已经承认人家西方强大先进了,去学习人家还是要坚持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于是在编练新军的时候,虽然装备和方法都是德国的,但是其编制还是以大清为准,全国共编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所谓的镇就是现代军队的师(下辖旅)

据史料记载,北洋军用两个步兵标组成一个步兵协,一个镇下辖2个步兵协、独立的骑兵标和炮兵标。此外,就是独立的运输营和工兵营,所以一个镇的总兵力有12000多人,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小的部队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北洋六镇是清末之时清政府艰难维持统治的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也是压死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个镇实际上便是一个师,人员编制在1.2万人左右,所以北洋六镇总兵力也在7.2万人上下。

北洋六镇出于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则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所练出来的的新建陆军,为何一开始只有七千人左右的新建陆军会扩编成武卫右军,再由武卫右军扩编到兵力在7.2万人左右的北洋六镇呢?

这实际上是戊戌政变所引发的,当时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的忽悠之下企图拉拢军中将领以发动兵变夺权,这让慈禧看到了来自兵权的威胁。

所以,为了牢牢掌控兵权,慈禧让心腹荣禄将当时清军中的精锐统一整编成武卫军,聂士成手上的武毅军便变成武卫前军,董福祥的甘军被编成五位后军,宋庆的毅军被编成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则被编成武卫右军,再新编武卫中军由荣禄亲统,当然荣禄也是前后左右中五支武卫军的统帅。

只不过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前后左中四支武卫军几近覆灭,唯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去了山东并且加入了“东南互保”的行列才得以幸免于难。

袁世凯虽然加入了“东南互保”,没去救慈禧,但因为他手中的武卫右军成了硕果仅存的最具战斗力的新军,他到了山东之后又收编了山东部分地方部队,实力迅速扩张,所以慈禧也不敢那他怎样,反而还得用政治利益去拴住他,让他继续给清朝效命。

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后吐了一口老血,然后一口气上不来,一命呜呼了,随后袁世凯便接李鸿章的班,当上了直隶总督。

清政府在吃了八国联军的亏之后,更是意识到了军队的重要性,所以毅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兵,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所发上谕说:“著各省将军巡抚,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以成劲旅。”

袁世凯作为直隶总督,岂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他在奏准从“顺直善后赈捐结存项下拨款一百万两,作为募练新军之需”后,便派王英楷、王士珍赴直隶正定、广平、赵州等地精选壮丁6000人带往保定训练。

袁世凯的动作很迅速,这边招兵买马训练,那边便奏准设立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一年后便宣布编成了常备军左镇,他当时还忍不住自夸:“实开常备军风气之先。”

1904年北洋常备军右镇编成没过多久,他又上奏清政府,将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番号改为第一镇、第二镇,同时又在豫、鲁、皖三省募兵编成第三镇,段祺瑞为第三镇统制。

1905年又以第三镇各标第二营及驻守于南苑、宫禁的武卫右军和自强军编成第四镇,随后又以驻扎于山东的武卫右军先锋队十二营、第四镇步炮六营及山东新募兵丁编成第五镇。

袁世凯自1902年开始为清政府训练京旗常备军三千人,“京旗”二人也能看得出来这个部队兵员为旗人,至1905年时扩编成一镇。

京旗常备军扩编成一镇之后,清政府为了更好地掌控兵权,全国所练新军统一番号为陆军,京旗常备军和北洋常备军亦是如此。

可是,袁世凯的北洋军占了第一镇的番号这样怎么行呢?旗人不开心了,所以袁世凯得让出第一镇的番号,即京旗常备军为陆军第一镇。

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第二镇分别改为陆军第二镇、第四镇,北洋常备军第四镇则改为陆军第六镇,北洋常备军第三镇、第五镇改为陆军第三镇、第五镇。

至此,北洋六镇始成。

北洋六镇统制官除了第一镇统制凤山为旗人之外,余下五镇统制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和王士珍皆为袁世凯嫡系,即便是第一镇后来也由袁世凯的心腹何凤莲出任。

不论是此前的京旗常备军和北洋常备军也好,是统一番号后的陆军也罢,第一镇到第六镇无一不是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这也是他在北洋军中的地位和威望无人能够撼动的原因,六镇统制又皆为心腹,所以北洋六镇也就渐成袁世凯之私兵矣。

载沣出任摄政王掌控清王朝之后,看出了北洋六镇有沦为袁氏私兵之势,所以赶紧罢免了袁世凯的一切职务,夺回了北洋军的指挥权。

不仅如此,在控制了北洋六镇之后,载沣以1901年赴德所见之德国皇家近卫军为蓝本编练了一支直属清朝皇室的禁卫军,人员编制也在1.2人左右。

只可惜这支禁卫军的统帅、载沣的弟弟载涛是个憨货,不会带兵,更不敢带兵。

辛亥事起,载沣虽夺回了北洋军的指挥权,却因无人指挥得动北洋军而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一出山,不仅拿回了北洋军,更是顺带着连载涛手上的禁卫军也一块拿到了手上。

随后,袁世凯和革命党谈妥条件之后,再以兵权逼迫隆裕、溥仪这对孤儿寡母,清朝也就灭亡了,所以北洋六镇也可谓是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宁糊涂


众人皆知清朝覆灭的最终原因是夜郎自大,闭关锁国,腐朽落后,剥削百姓,列强入侵,无力反抗。但其实闭关锁国不在清朝,在明朝就逐步实行锁国政策,并非自我优越感超强,而是抵御海外之敌,即在明朝之际便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向外讨好,以此声明我中华和谐不愿与其他国家为敌,以求太平盛世共同发展。但凡事并非如意,海外误以为中国富足而害怕他们,便利用中国的四大发明来入侵中华。

但终究归结于封建腐朽思想理应顺时代被取代,故其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之时,便深知若不强军便会倒政亡国,便命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但终究是给自己一个安慰罢了。后在李鸿章去世军队由袁世凯授权,袁世凯开始整治新军仅为天津下站的七千人马,后才有此北洋六镇,实为七镇军队,两镇清满军——由八旗子弟兵休整改编而成,起初共计两万四千满族人;余其五镇起初共计六万余,后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进一步扩军约为60万人马。

一、清帝未全部授权与汉人,欲以清满人为高层。

北洋六镇军队并非全为汉人,有正宗清满学统的八旗子弟兵,后期的八旗子弟兵爵位世袭,即一生富贵,常时间使其八旗子弟兵有名无实,训练假把式,但吃喝玩乐样样精通。深知清帝未完全授予练兵权于自己的袁世凯,更深知其皇帝用意派使满人为练军高层,于是其练军六镇。既然如此袁世凯将八旗子弟兵的真实主干力量打造为第一镇军事力量,从一方面告诉皇帝,汉人永远都不会是军事第一,保持皇帝对氏族的优越性。

从另一方面北洋军阀第一镇12494旗子弟兵理应担任为每次与敌大战的先锋,故借机削弱满族人的军事势力,而且如果八旗子弟兵胜利,皇帝只不过会对其第一镇进行虚名封赏,而且可以证明袁世凯自己的练军计划成功,以便以后扩军。故其袁世凯将其余八旗子弟兵分散于除第五镇的高层之中。

二、强军第二镇一万二,其余镇次之有兵力万三。

有人茫然,既然袁世凯以第一首领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的京旗常备军为表面“强军”,那么由王英楷带领北洋常备军第一镇13205人的第二陆军日夜操练与日益懒散的八旗子弟兵相比自然而然不可同日而语,王英楷带领的13205第三师,段祺瑞带领12636人与吴长纯统制12636人马的三、四镇。

听其数量理应强悍无比,丝毫不差,但其精兵却在第二,六镇,清满精兵在其一镇。原为北洋常备军第五镇由张怀芝带领12494在其袁世凯实际操作下日夜练兵,便成为维护袁世凯强军,北洋第六镇王士珍领军中军官加士兵总计12693人。这便为袁世凯后世以五军对清帝两军做铺垫,在其我认为其袁世凯智勇双全。


小镇月明


在鸦片战争以前,满清统治者自从入关后就非常傲娇,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能问鼎中原,那要需要多大的能耐?有这样的本事,自然是铁桶江山万年牢,什么都不怕。

说真心话,满清历代皇帝的驾驭水平的确没有说的,比汉人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要好强多了。

但一个朝代如果抱残守缺,总会被历史淘汰。


顽固坚持闭关自守的满清王朝,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得满地找牙。满清跟洋人的较量,打一场败一场,不是割地就是赔款。直到最后,满清连自己的曾经的学生都打不过了,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人打得满地爪牙。

遭到如此痛击,再装睡的人也被疼醒了。于是满清政府痛定思痛,从此有了危机感,觉得只有向洋人学习,才能振兴中华。光搞洋务运动不行,还要向日本那样,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

在满清皇帝和一帮大臣的共同努力下,一支全新的现代化的军队迅速建立起来,名字就叫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的前身是武卫军,是在慈禧的心腹,权臣荣禄的亲自关怀领导下建立的。


满清政府为了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下令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以及温处道袁世凯等组建新军。

这个新建的军队,不但“习洋枪、学西法”, 聘请外国教官训练;而且完全按照西方编制,进行彻头彻尾的西化。

1905年,满清军队统一番号,原先的常备军、自强军、武卫军全部进行整编,组成了北洋六镇。

这六个镇分别由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指挥,总兵力有7万人左右。

但在满清的制服下,很多事情都办的非常奇葩。干什么都不彻底,军队编制也是不土不洋,不伦不类,成了四不像。

当时西方军队的编制普遍采用了军、师。旅、团、营、连、排编制,既然要全盘西化,就该采取跟人家相同的叫法。

但满清集团的奇葩们不知是爱面子,还是脑子进水,偏偏要别出心裁,给军队编制弄了些古怪名字,不能不佩服袁世凯、张之洞们的想象力。

新的编制怎么叫呢?

洋人称军师旅团营,袁世凯们叫它协、标、营、队、排、棚。合辙押韵,土洋结合,里面有“营”,还有“标” 枪和马“棚”,真是中国特色,非常有创意。

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军队的最高单位叫镇,镇的最高长官叫统制。协的最高指挥官叫协统、标的指挥官叫标统,营的一把手不叫营长叫管带,队的领导不叫队长叫队官,排的领导倒是跟西方接轨叫排长,到了最低编制“棚”棚这里,领导不叫棚长又叫“目”了。

所以在清末民初的战争题材电视剧、电影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报告协统,大事不好,我们的标统,带着一个管带去抽大烟,发现两个管带和一个队官去嫖娼。双方打了起来。出了人命,七死八活,被排长和正副目给抬回来了。


笑话虽然是笑话,但也可以从这里看到满清新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吹嘘的那么神乎其神。

那么具体的编制是个怎样的呢?

每镇领导2协,每协管辖2个标,每标直辖3个营,每营下面有4队,每队分管3个排,一个排管着3个棚。

马队即骑兵、炮队即炮兵各有1标,每标下面设立3个营,每营领导4队。

镇里面还配置了工程队1营,每营共有4个队,每队直辖3排。

除此之外,镇里面还配置有辎重队1营。

每营4队.步队、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


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满清统治者到死也不明白,他们跟日本和西方的差距不在编制,而在制度。所谓的军事编制改革,是换汤不换药,根本就无法挽救大清行将就木的命运。


小约翰


北洋新军确实战斗力很强,可以说近代军阀混战很多都是出自北洋新军里面的。

北洋新军的前身就是袁世凯在天津训练的新军,当时北洋新军是按照德日的建制组建的。一开始只有4000人,后来扩充到7000人定名为新建路军,也就是我们说的北洋新军。

1901年的时候袁世凯是北洋大臣,这个时候北洋新军只有三镇,到了1905年的时候袁世凯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至此北洋六镇新军基本上成行了。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但是第一镇是旗人,并不在袁世凯的手里,所以袁世凯只是控制了第二到第六镇的北洋新军。

后来清朝也是打算在全国新建36镇的新军。但是没有建成就亡国了。

北洋新军一开始的六镇,大概是每镇有1.2万人,但是还是有不满编的。比如说第二镇在1912年只有4742人,第三镇只有5300人。而这两镇是北洋六镇的主力部队。

北洋新军当时的镇就相当于后来的师,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每棚目兵十四名,全镇人员为1.2万人左右。镇相当于师,协等同于旅,标等同于团等等。当然1.2万人,是清朝一开始满编人数来说的,但是由于清朝财政艰难,很多都是不满编的,但是即使不满编北洋新军依然是清军最后的主力,即使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当时新军即使有一些已经是革命党了,但是袁世凯带领他的嫡系部队,还是把他们揍的很惨,如果袁世凯一心一意站在清朝这边的话,那么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中国历史研究所


清末新军以北洋新军为起点,而后者同样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

追根溯源,清末新军的变革主要以昔日之八旗、绿营及半近代化的湘淮练军在甲午战争中无能与惨败为契机,清廷也深深知道,这些旧军在近代战争中毫无作用,必须改弦更张。

是以,甲午后的“小站练兵”就成为近代新军的最早尝试。最开始,在小站练兵的是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其在此练就新军10营,计4750人,号“定武军”。

之后,胡燏棻调任津卢铁路督办,袁世凯接办后将原兵额招足至7300人并改名为“新建陆军”,这就是后来北洋军的祖师爷。

庚子年前,袁世凯将练就的新军(时名武卫右军)带往山东镇守地方,由此在庚子年毫发无损,就凭这这个,袁世凯得以接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清末新政时期,在清廷支持下,袁世凯开始再度扩大新军规模,其在新建陆军的基础上增募两营,合为四标十二营,于1903年6月在保定成军,这就是后来的北洋陆军第二镇,也是最早练成的一个镇,实力最强;

1904年4月,袁世凯派人到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招募新兵并以之前的练兵方式练成北洋陆军第三镇,驻保定;同年练成的还有第四镇,分驻天津小站和马厂。

1905年5月,袁世凯以山东招募的先锋营为基础,从第四镇抽调步、炮六营,另在山东招募一些新兵,合编成北洋陆军第五镇,驻济南和潍县;

1905年2月,袁世凯将驻京的武卫右军和江南调来的自强军二千人合编为北洋陆军第六镇,仍驻原地。

作为北洋六镇的第一镇,则从驻京旗兵中挑选三千人,由袁世凯拉到保定进行训练,时称“京旗常备军”,由此练成后来的北洋陆军第一镇。

按1904年的《陆军营制饷章》,国家常备军编制以两镇为一军,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含将校、军佐、士卒),下辖2个步兵协(旅),骑、炮兵各1标(团),工程、辎重兵各1营,另设军乐队;

其中,每个步兵协辖2标,每标3营,每营又分前后左右4队(连),每队辖3排,每排辖3棚(班),每棚设正副班长各1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共14人(骑兵为2排,每排2棚)。

按清廷的计划,其国防军规模为36镇,但因为种种因素,至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清廷勉强练成陆军14镇以及18个混成协,外加禁卫军2协(除步兵一标为汉人外,其余大多为从第一镇中抽调的旗人)。

在这些练成的新军中,其中又以北洋六镇成军最早,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当然,如果排除袁世凯不能控制的北洋第一镇和禁卫军的话,北洋新军其实只有五镇。

不过,因为第二十镇完全是北洋新军派生出来的,所以可以填补第一镇的空缺。所以,袁世凯系下的北洋新军,兵力仍旧接近8万人。

北洋新军之所以成效显著,与清廷的重点扶持也有关系,比如在开支上,北洋新军的费用是最高的。仅1905年,就有600万两用于编练北洋各镇。

而在清廷1911年的财政预算中(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份国家财政预算),陆军部年预算为7800万两,这已接近全国总预算(26000万两)的三分之一。

最终,清廷养了这帮虎狼之师,他们没有去抗击侵略,反而在日本人的蛊惑下、在士官系的带领下,成了分裂削弱近代中国的急先锋。

历史就是这样的吊诡!


坑爹史册


1894年,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而后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两亿两及三千万两“赎辽费”,同时放弃朝鲜的控制权。经此一役,清朝被曾经视为弹丸小国的日本所打败,全国上下是羞辱难当,因此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随后腐朽不堪的清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要想清朝江山永固,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仿照西方的新式陆军。



甲午战争后,有意建立新式陆军的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用西方的训练方法和装备编练一支新式陆军。这支新式陆军就是日后威震天下的北洋六镇的雏形,当然此时它并不叫“北洋常备军”,而是称“定武军”,新编练的定武军拥有10营,共4750人,这其中包括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12月,原负责练兵的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练兵一事由袁世凯接任。袁世凯可以说是晚清最早提出要用西法来练兵的官员之一,他在1895年8月向光绪上呈万言条陈时,在其中就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并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章程,“大旨则步军操法以师法德国为主”,因此袁世凯入主天津小站后,他就开始全面用西法来编练清朝首支新式陆军。不久鉴于“定武军”兵力薄弱,袁世凯就派人到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由4750人扩编至7300人,并改名称“新建陆军”。


随后,在兵力招募基本完成后,袁世凯就开始了对于“新建陆军”的全面训练。他先是以德国陆军的训练方式为蓝本,制订出了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而后,在训练上,由其从德国聘请的军官来全面负责,为此袁世凯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并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前往各营任中低级军官,同时在军事装备上,一律成建制的使用西方的先进武器,如曼利夏步马枪、十三响马枪、克虏伯山炮和陆炮、格鲁森陆炮等。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从一开始练兵,袁世凯就为日后彻底掌控这支新式陆军做足了准备,在任用高级、中级军官时,袁世凯几乎全部让自己的亲信前往担任,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同时,他不仅将自己亲信安插在新军的各个角落,还十分注重于培养新军士兵对于他的忠诚,正如美国学者鲍威尔所言:“袁氏的军法虽严,他仍然为士兵所爱戴,这并非意外,因为他亲自照管他们,并且按时发饷。再者,他向他们灌输了忠诚的观念,不过主要只是向袁世凯而不是向皇帝效忠”。


1896年12月,荣禄统一北洋各军(新建陆军、甘军、武毅军)称“武卫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称“武卫右军”。1901年,袁世凯在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开始对武位右军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此时,袁世凯将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以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王士珍为兵备处总办。同时,袁世凯上奏光绪建议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

不久,清政府同意了袁世凯的建议,开始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



常备军编制为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辎重兵一营,每营四队。步、炮、工三个兵种,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骑兵每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棚。各兵种每棚目兵十四名。总计全镇官长及司书等七百四十八名,弁目兵丁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夫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计全镇人员为一万二千五百十三名。

(因此,到这里题主的问题就已经有答案了,清时北洋六镇每镇兵力大约有一万二千五百十三名。)



1901年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的基础上,完成了北洋常备军左镇的建立。1903年十月,清政府成立总理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不久,清政府开始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将还有战斗力的士兵编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并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

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全国军制,遂在北京设立练兵处,以袁世凯为会办大臣,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此后,练兵处与兵部定《新军营制饷章》,正式划定军制,将全国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三等。同年,袁世凯完成北洋常备军右镇的建立,不久在清朝正式划定军制后,常备军左镇改为常备军第一镇,常备军右镇改为常备军第二镇,而后,袁世凯又扩编一镇,为常备军第三镇。


1905年,五月,清廷又改常备军为陆军,因此常备军第一、第二、第三镇改为陆军第一、第二、第三镇。与此同时,第四镇的一部(步队四营、马队一营、过山炮队一营)和原武卫右军的先锋队二十营,改编为陆军第五镇。原常备军第一镇更名为陆军第二镇,驻保定的京旗常备军更名为陆军第一镇。原常备军第二镇改为陆军第四镇。原武卫右军一部、自强军和第三镇一部组建的常备军第四镇改陆军第六镇。

此时,陆军第二、四、六镇为袁世凯可以直接控制的部队 ,因此战斗力最为强悍,武器装备也是除第一镇(它由京城旗兵组成,是清朝皇室绝对的亲信,因此装备极好)外最好的。而当时陆军第三、五镇所用武器多为二、四、六镇用旧的武器,如光绪三十二年第六镇领取日造6.5厘米五三十一年式步枪时,就全把旧毛瑟枪和旧炮拨发给了第五镇。


至于北洋六镇的装备到底如何,因史料缺失,再加上时有变化,所以无法一一叙述,这里仅以第六镇为例:

标旗五面;营旗二十四面;军官佩刀四百五十二把;军佐佩刀九十七把;书记佩刀四十六把;军官手枪四百五十二杆(六响和七响);军佐手枪九十六杆;炮目兵手枪三百五十五杆;炮、步、马枪见上表;马兵刀一千零四十六把;洋步号九十八支;洋马号五十九支;铜吹哨三百四十二个;四倍光千里镜二百八十四个;八倍光千里镜一百八十个;侧视镜二百一十九个;孔明灯六百三十三个;号灯两千对;号旗四十对;救伤床六十九架;子药箱一百九十二个;大洋锹一百九十二把;大洋锨五百七十六把;小洋锹三千零二十四把;小洋镐一千八百二十四把;修枪炮器械二十副;军乐队刺刀五十把;刺枪劈剑器三百零八副;军乐器一堂,计四十五件。服装,略。其他各镇装备在数字上大同小异。 大炮装备,按规定,每镇五十四尊,分属三个炮营,每营十八尊。一般是,陆炮三十六尊(又称野炮),山炮十八尊。有时,山炮多于陆炮,如第三镇就是山炮三十六尊,陆路炮十八尊。有的镇,炮数则不足,如三、四两镇只有三十六尊,少一个炮营(光绪三十二年后)。炮六尊为一队。每营十八尊炮,即三个炮队为一炮营。计全镇为三营炮队,或炮九队。每炮配猛炸药弹一百,寻常开花弹一百,子母弹四百。一般七匹马拉一炮。1909年后,又添置重炮队。

从第六镇的装备来看,清时北洋六镇的实力的确不俗,虽不能与列强军队相比,但在国内却是数一数二的,说是傲视群雄都是不为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