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的“穷不练武”是什么含义呢。为什么这么说?

小破鱼与驴


武功是古代人生活的必须技能之一,学习的成本高。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说过:“ 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 因此武术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防身技能。人人有机会都会学习,作为一种特殊而必须的技能,因为稀少自然就会收费贵。

武术是一直观教学,经验教学,和读书籍是不一样的,文化课的知识,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感悟理解书籍的内容,可是武术不是这样的,它必须经过多年的练习,不断的纠正动作,长年累月的练习。并且武术是一种体力活,需要营养补充,休息时间,才使身体得到康复和进步。所以古代习武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家境富有的,不然供不起自己,更供不起师傅。

旧时武术家的弟子,往往和师傅吃住在一起,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才能练成出师。在此期间师傅的一切生活开支全部由弟子负责。

现在不一样了,全民读书,武术不是生活必须的技能,可有可无,所以学武术都便宜。


福州禅武


“穷不练武”最主要的还是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古时候,人活着真的很难。

  •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古代典籍、小说即使没怎么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总看过那么几部吧,远的不说,清宫剧、民国题材的电视剧很多吧,只要看过,基本能看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吧,一般老百姓吃饱穿暖都很难,哪还有条件去习武?千万别搬出武侠剧、神剧啥的,整个大侠的成长历程来和我抬杠,无论什么问题,都是存在个别现象的。


  • 说个离我们比较近而且比较有名的,以霍元甲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很多,其实是个很好的“富练武”的例子,尤其是李连杰主要的电影《霍元甲》,您可以回忆回忆,或是去看看,如果霍元甲不是家道殷实,很难有后来的成就。

“穷不练武,富不教书”和“穷文富武”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只要稍微看看历史书籍或是影视作品,很好理解。

  • 说到“穷文富武”,居然还有人这样跟我解释过,“古代的时候,学文就会穷,没出路,练武术才会富,当兵打仗才能有钱。”我真的是无言以对,好一个望文生义,合着那些捐官的都是吃饱了撑得,有钱没处花。千辛万苦,寒窗苦读30年的书生都是为了受罪,考功名就是为了穷一辈子?这个道理连小学生都可以想明白吧。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也是为了侧面说明穷不练武,您没发现寒窗苦读的好多都是穷秀才吗?因为他们要想改换门庭,这是唯一途径。

既然是回答问题,还是要正面说一说的。

1.开支大。

  • 需要拜师,古代学武一般都要拜师的,得有钱吧,最起码你得管师父的吃喝吧,自学成才,就考一本武林绝学练就盖世武功的,恐怕也只有小说里了吧。

  • 吃的要好,没力气咋练功夫,家里没钱您觉得能供上练武术的吃喝吗?
  • 医药费,练武难免瘸胳膊断腿,医药费就是很大开支了。
  • 耽误生产,练武需要大量的时间及经历,就会耽误下地务农。
  • 周边开支过多,打造个兵器得花钱吧,锄头坏了都舍不得换新的,哪还有钱打造大刀。练武肯定会更费鞋、费衣服,当然了,您要是说赤身裸体也能练功,我没意见。
  • 造成家庭不和睦,大家都干活挣钱,供您一个人天天练功,这个很假。我小时候比我姐多吃一块糖,我姐都能闹好几天。

2.兑现很难。

  • 学武不像学文,只要考取了功名,一般情况下都能改换门庭,当官来前也比较快。当然了,也有许多饱学之士因科考舞弊等问题,总是名落孙山,因官场混乱而不得志等等,但是相对来说,学文做官,还是要比当兵立战功升官发财来的容易,来的直接。

  • 试想一下,学了一身的盖世武功,上了战场冲锋陷阵,谁知点背,第一天就被一箭射死,是不是太过悲催了。

所以,古时候,穷人家庭,很少有培养孩子习武的,一般都是苦读,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家境贫寒,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就不必多说了。古时候老百姓生活真的挺难的,能不饿死,强努着供孩子读书就很不容易了,练武还是让给那些富家子弟吧。


语留人


第一,练武是个力气活,损耗能量大,这就要不仅能吃饱,还要有营养。这个穷的吃不起饭还怎么去壮实身体,练武得多吃肉,武僧出外。

第二,练武不是自己瞎练,那叫锻炼身体不叫练武。练武得有师傅,好的师傅是需要请的,这个拜师费得有。除非你天生骨骼清奇,是练武得好材料,师傅可以免费教你。

第三,功夫练好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需要持之以恒,三五年的时间不能断,这可不是忙时种田,忙起来力气耗到种田上去可不行。

第四,练武和人比武,伤筋动骨在所难免。另外云游找高手切磋,其体力补充、路费、医药、器械、交友都需要银子的。



靳三疯


正确的来说是“穷文富武”

功夫,向来是热血男儿的向往,而古人的功夫都是长时间熬出来的,需要殷实的家境支持。因此古人说穷文富武,考中功名的往往那些十年寒窗的“酸秀才”多一些,那么古代习武究竟是怎样的呢?

其实古代练功就跟在现在学一项体育运动一样,首先肯定是要有人教的,要不然自己瞎摸索连入门都很难。孔子云:“有教无类”,但是他自己收徒也是要条件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他的条件,简单来说,就是给他十条腊肉,他就肯定教你知识。连圣人都尚且如此,就更别说那些武术师傅了。

相比文化,武术需要的“拜师费”只会,一来武术不像文化那样可以开课授业,一般想要学号武术都会请私人师傅来教。即便是古时有钱人孩子学文,也都请着私人师傅来授业,例如清朝时太子的师傅称为“太子太保”,是货真价实的一品官职。可以群体学习的文化尚且如此,

武术想学好更要准备“拜师费”了。

还有一点就是武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师傅手把手的教诲,一般吃和住都会在一起。而这段时间有的师傅是需要住在弟子家里的,这时候师傅的生活开支就需要弟子负责了。除了这些,还需要弟子偶尔向师傅表表“孝心”,这里也是一笔开支。据说当时叶问拜师陈华顺学咏春的学费,高达12两黄金。当时陈华顺的学费高昂,能学的人都是贵族公子,因此有着“少爷拳”的形容。当然叶问也没有白交这么多学费,他自己也学到了东西,得以在日后开宗立派。后来香港都有传闻李小龙为了向叶问学习木人桩,为叶问在香港买了一套房子。

除了学费高昂普通人练不起外,弟子的身体素质也是“穷文富武”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你会问,身体素质还能被金钱影响吗?事实上还真可以,练武是体力活,没有充足的营养做后盾,人根本顶不住。家境殷实的可以通过食物来补充,而没钱的就只能靠自己的勤学苦练,就跟现在运动员一每天饮食都有要求是一个道理。因此在这两个条件下,武术确实大都是富人才玩的东西,“穷文富武”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古代其实师傅收弟子也有着条件,一般来说有三种人师傅不收。一是品行不端的不教,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类人习得武术很容易做坏事,因此不教。二就是好勇斗狠不教,意思就是喜欢打架的不教,因为中国人认为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争强好胜,因此这类人也不教。第三类人就是天赋不足,这个条件就颇有玩味了,什么样才算是天赋不足呢?说白了就是家境贫穷,没有经济补身体,身体素质差了就不教,就是四个字:没钱不教。

可见,古人说穷文富武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确实是学武术的现状。然而也不乏那些贫穷的孩子自学成才,无一不是天赋异禀之人,不止你对于穷文富武怎么看呢?



陈沐椿风水命理


古时习武之人需要消耗很多器材,物质,没有好的家庭背境支撑,常常难有作为。

再加之武者为官的举荐制度,更是没有财力支撑难有作为。

习武要拜师,古时的师父那真的如父对待,一旦拜师,等同卖身,徒弟不仅仅要言听计从,还要如父亲般孝敬着。

再加上历代统治者为加强统治,施行祟儒抑武的政策。

使得武人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低下,虽然说穷酸秀才,但武者还不如秀才。

古语有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虽说也有武举,但平常时期武者与相同等级的文官比却是不如。

而且能够以习武中举的人少之又少,一则习武学到真材实料的属凤毛麟角。

古人讲究家传渊学,但在朝为官的大将却不敢将统兵之术传于子孙,害怕担一个谋逆之罪名。

因此真正有统兵立将的本事的人很少,很难接触到。

由于帝王的祟文抑武,统兵的大将是不敢将为将帅的真材实料传世的,必须经过帝王同意才能收徒。

而民间的武师根本没有统兵打仗的本领,所以即使练的身强体壮也只是为兵的料。

而古时的兵地位极其低下,跟秀才比,真的是天上地下,百姓非到万不得巳不当兵。


寅飞扬


古代时候,如果穷,还真的练不起武。真的!古人曰:穷文富武。实际是非常有道理的。

为何呢?原因如下:

其一:吃不起。有人说,啥?就练个武,还与吃有啥关系?平常怎么吃,就怎么吃好了。嘿嘿~今天的许多人,所谓练武,就是像做广播体操似的,音乐放上,然打几套拳,累了,歇一会,再动一下,再歇一会。有的人就如此练上二三小时,竟然不气喘,也不出大汗。以为已经功力深厚了。实则,这是舞,而不是武!

像以上这样的练,健身也行。然而武的本质,却是要能打的。想要能打,就必须高强度,大运动量重复训练,去找个专业教练体验一下就明白了,二三十分钟下来,就能让人大汗淋漓、直至练趴下。

而古人又非今人,但凡号称习武的,少有是为了健身的。绝大多数都是为要能打的,而冷兵器时代所谓的打,还不是现代的是为了比赛的打,而是打仗与搏命。如此,古人岂会去练无需付出体能强度的花拳绣腿?所以,既然每天都要大强度体能付出,那就必须得吃好。

每天至少得吃一顿肉,是必须的。

所谓吃好,也不是非得顿顿山珍海味。但至少每天一顿肉,那是绝不可少的。而每天吃一顿肉,这在古代,绝不是穷人所能承担得起的!就是现代,70后的人,儿时记忆里,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

其二,古人习武,还不仅仅只是练拳脚。冷兵器时代,如果只是拳棒娴熟而不会弓马者,不配称武人。

古代,那就是冷兵器时代,官府考校武艺,首先就是弓马。十八般武艺以射为先,如果你拳棒精熟却不精于步射与骑射之法。那你最多只能算个跑江湖卖艺的。就是去投军,不精通射术,一辈子只是个大头兵,想出人头地,门都没有。

而要习射术。首先就得有良弓。一张好弓要多少银子才能买到?参考一下现在网上价格,古代时,只贵不贱。

如果习骑射,有了良弓,还得有骏马。这事,怎能让穷人们负担得起。当然,马背民族另当别论。

还有,古代的铁器,也贵。除了弓马,既为武人,随身兵刃总得配吧?精钢打制的腰刀长矛,也不是古代的穷人们所能购置得起的。


风去了无痕D


我觉得从两个方面讲:


一:个人来讲,练武是体力活,练武的人饭量都特别大,不但不创造价值还消耗家庭不菲的粮食,在清贫的家庭应该不具备这个条件的,饭都吃不饱了,怎么有力气练武?饿着肚子斧钺钩叉吗?而且练武受伤的概率很高,小伤费钱大伤可能再也练不了!再严重点命都了。




二,社会价值来讲,练武回报不高,你练的再好,走仕途最多也就是武状元,现在问你知道古代武状元都有谁?估计也就记得周星驰。文状元则不然,那真的是一夜看尽长安花!光宗耀祖的事!可能你觉得为什么不能当个镇守边疆的大将,那么你应该让拳王和混混打一架看看,当兵可是是要杀人的!


一个贫穷的家庭,需要的是你改变家庭现状,带领整个家族走向辉煌的,你说你饿着肚子练,也练出来了,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伤病也会有各种疾病,药费都不够花的,说不定还会早早归天。读书则不然,坐那读书能量消耗的少,少吃点也能饱!就算不能当个状元,当个九品芝麻官,那也是油水丰厚,可以造福家族的!再不济当个教书先生也能混合温饱。


就算是现在,读书依旧是改变命运,光宗耀祖的事!


那有这也有


那,武术宗师李小龙呢?

古代有“穷不练武,富不教书”的说法。

意思是说,穷人难以温饱,没有余外的精力和能量去练武。教书的也是没有考取功名的穷酸书生才会做的。

那么武术宗师李小龙呢?

李小龙曾掀起过世界性的中国功夫热,堪称20世纪的文化奇观。他被誉为中国功夫第一名人,作为唯一入选的华人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

李小龙为什么学武?他学武前是富人还是穷人呢?

李小龙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幼时,他父亲为了使儿子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练习太极拳。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著名粤剧丑生、小生演员。

这么看来,李小龙的家庭背景并不贫穷。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说他是武术世家,年少时无心学业,却对武术着迷,儿时还曾随父出演电影。他在一次街头殴斗中与人交手失败,从此拜在了叶问大师父的名下铁心学武,如饥似渴,乃至疯狂。

十七岁时,刚刚接触拳击不久的他获全港拳击冠军。少年气盛的小龙仗着一身全港拳击冠军的威风,八方挑战,树敌众多,终于陷入黑帮的追杀。父亲痛下决心,强迫儿子远涉重洋,孤身一人去美国旧金山自立。李小龙到了美国,没有钱只好去挖煤,还去送报,更要为自己几块钱的房租讨价还价。他心比天高,却不得不寄人篱下。

有人剧评吐槽电视剧剧情太“厚颜无耻”。

其实,360百科中说:李小龙去美国,是因为常与人争斗以致学习成绩不佳,家人将他送往出生地美国。他在西雅图市进入爱迪生技术学校补习,生活相当艰苦,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赢得好评。后来他还完成的《基本中国拳法》自费出版,在西雅图成立“振藩国术馆”,参加了“全美空手道公开大赛”并表演,出席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并表演。1966年,他迁往洛杉矶开始拍电影,后来走向国际银屏。

令人惋惜的是,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的游戏》的时候,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33岁。

李小龙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团疑雾,好莱坞为之惋惜,并以多种方式缅怀传奇李小龙。



路痴珺


过去有句俗语,叫:穷学文,富练武。也就是古语所说的“穷不练武”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古代人们生存的现实环境条件来决定的。

古时候,穷人通过学文,通过乡试、会试、殿试,最后能够通过各级考试来出人头地,最后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而穷人学武,一是物质条件很难具备。过去,习武要拜师,拜师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或奉上相应的物资,这就要求练武之人要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穷人不具备。二是习武时间不自由,而且还要有时间伺奉陪伴师父。过去,穷人是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劳作和谋生的,所以,生存所需的时间条件限制了穷人练武。三是穷人往往是很不容易填饱肚子的。而练武,会耗费人的精力和体力,不仅需要吃饱,而且还需要吃好,这些都制约了穷人练武的愿望。四是,穷人练武,没有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希望,更不用说,能实现彻底翻身,飞黄腾达的梦想了!所以,才有了“穷不练武”的古语。





延龄太极研究会


引言:

古语说“穷不练武”的说法出自于在民间广为流传,朗朗上口的说法“穷文富武”,至于”穷文富武”的出处,查阅了很多典籍,基本很难在经典典籍中发现它的踪影和出处。

有人说“穷文富武”的概念源自于武侠小说,源自于门派林立的武侠世界,学武之人多半要有银钱,最典型的就是电影《神丐》中曾大业的一句“习武可不是凭一股脑热气就行的,你家供得起吗?”,所以很多人把"穷文富武"理解成了穷人,没有经济基础,没有钱拜师得武功秘籍,没有钱购买丹药乃至营养品滋补身体,所以说穷人不练武。表面上理解,似乎没有什么毛病,因为财为立身之本。

一、习武真的需要经济钱财的支撑

《太极杨舍命偷拳》一书中,写了一个有名气的武师拜师费价码:“每年的束脩六十两银子,每月另外有三两银子的饭费。此外三节两寿,那是不拘数的,全在弟子各尽其心,可是最少的也得每节十二两。”

而这个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根据清朝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里面的一些记录对比就可以知道:

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

武师的拜师费用占了就需要九品官员近两年的收入,而普通百姓一年收入也就只有几两银子。别说以前,就说现在职业的搏击拳击手来说,每年的训练费用高达几百万是常态。MMA的职业运动员,一年的训练经费以百万美元起步,所以“穷不练武”很正确嘛,可是真的如此吗?


二、“穷不练武”是人们对“武” 狭义之见

1、很多人把“武”等同于“能打”

人们理解的“穷不练武”是把武完全狭义化了,认为"武"就是武侠小说所描述的飞檐走壁,横扫千军、一掌打得石破天惊的高人乃至一代宗师的形象,就算是现代的职业搏击拳手,也是具有普通人所不能的力量体能和善于格斗,也就是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武”等于“能打”,能打是武的代言。


而要具备能打的技能首要条件就是要做最基本的打斗训练,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就像我们要学游泳,就必须下水实操,而不能讲理论不下水练习,否则不具备游泳的技能,同理要想具备能打的武功就需要通过实战的对打训练乃至真正的战斗,就如同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备打人的武功。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学习武术要请师父住家,亦或是要跟师父同吃同住,自古亦有师父喂招之说,其实就是对打的实战训练。而现代的搏击拳击手,相手的对抗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的环节,而按现在搏击俱乐部的价格,而请一个相手进行对抗的训练,几万元一个月是正常价。


由此因为穷而限制人不能具备能打的武功的除了基本的功夫传承以外,真正需要钱的地方是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对抗训练,而在冷兵器时代,这个对抗的实战很容易具备条件,特别是诸侯争霸的战乱时期,都是生死肉搏的直接对抗,也就是这样一场场的生死搏战,直接造就了很多出生寒门而名垂千古的武将。


2、出生寒门的武将告诉我们穷亦能练武

冷兵器时代,诸侯征战的频繁,给很多寒门弟子创造了直接的对抗搏击的实战,从而造就了很多英勇的武将,比如以忠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黑白两道都供奉的关羽关云长,就是出生底层,家境贫寒。根据记载,关羽遇到刘备时,只是一个卖枣的小贩,因看不惯豪强欺凌弱小而出手误伤了人而亡命江湖,而作为一个卖枣的小贩,又如何具备高强的武艺的呢?正是亡命江湖及跟随刘备过程中大大小小经历了无数战争,从实战中练就出来的。

再如南朝刘宋开国元勋,著名将领,檀道济,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却依然可以成为英勇善战,勇冠三军的著名将领。

《宋书·檀道济传》 记载: 檀道济,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讨平鲁山,禽桓振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

由此可知,“穷不练武”在冷兵器时代并不成立,古代有太多出生寒门,家境贫寒的武士名将,再诸如家喻户晓的岳飞,韩信,白起等等,太多的寒门弟子依旧可以成为武林高手,所以“穷不练武”并非绝对,而“穷不练武”更是将“武”的以偏概全,绝对的狭义之见。

三、“武”是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善武的民族。且不说儒家的‘君子六艺’中:射、御、礼、乐四项都与武有直接关系,就是孔子本人亦具备单手可以把关城门的好几丈长的横木举起的大力士,而中民民族尚武,不是暴力与能打,而是止戈。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武的本义是止戈,是维护和平与仁义的实力,更是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凌然和浩然正气。

所以明代大儒王阳明说:“仲尼有文德,必然修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叨窃富贵,遇事临危而无以应对,此通儒之羞也。”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义凌然,浩然正气是儒家尚武精神的基本要求,而自强不息,浩然正气的传承亦离不开一个健康的体魄,故先秦的儒家、道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诸子百家的文化知识,更有如何让我们保养精神,强身健体的武术传承,这就太多太多了,象什么大家都熟悉的太极啊,内家拳啊,八段锦啊,可选择的机会太多太多,而这些不是让我们能打,而是精气神的锻炼和长养。

我们普通百姓随时有机会可以练习和学习,亦有很多早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诸如大家耳熟能祥的“站如松,坐如钟”这些百姓皆知的礼仪规矩,可有谁知道里面饱含武术的精髓呢?而这些需要很昂贵的学费吗?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结论:“武”不直接等于“能打”,除了英勇善战,武更有着博大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无私无畏,自强不息,大智大勇的民族精神。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我们需要把对“武”停留在传统的能打善斗的层面的认知,回归到“武”本有的精神和文化,塑造自己的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精神。身为华夏子孙,无论我们目前是贫还是富,不管身处哪个阶层,都应将重新审视我们祖先我们留下来很多强身健体方法,来锻炼自已的精气神,培养内在的品质,将这份华夏民族本有的尚武精神合上身,并将这份精神延续下去,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能打之武,从而让“穷不练武”把自己受限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