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知識簡介

關於經、傳和古文、今文的稱謂,歷史清革較迅”經”,作為典籍解釋,出現於戰國後期,到議代科般把儒家典籍稱為“經”、並盛行“經學”如:“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儒家典籍稱為“六經”後世歷來被尊崇為典範的著作稱為經。把解釋經文的書稱為“傳”。如“周易”,漢人把周易中的卦,爻辭稱為經,把成書於戰國以後解釋經文的彖、象、繫辭、說卦等所謂“十翼”稱為傳,即“易傳”或“大傳”。

漢代傳經嚴守師法和家法,把憑記憶、靠背誦,口耳相傳下來,並用漢代通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傳本,稱為今文經;把從孔壁中或地下挖掘出來的用先秦六國篆文書寫的,稱為古文經。因古文經的傳授不大可考,所以今文經是漢初靠口授記錄下來的,所以古文個學家則斥今文經是秦火殘缺之餘、抱殘守缺。因此在漢代經學上形成了今、古兩派之爭。(隋唐之後,的確也出現過冒名、託古之作合)經學上的今古文之爭一直沿續到清代。


《周 易參同契》目前流傳 的版本,大體也是依上思想、分為今、古文兩種。一種是所謂師承有緒,由魏伯陽傳徐從事,淳于叔通,由淳于公諸於世。後蜀彭曉作注的《周易參同 契通真義》和宋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流傳較廣。由於《參同契》在漢代學術上有特殊的面目和獨立價值,加之文章極好,寓義宏深,古奧難通,流傳出後為之作注的很多,約有四十多家。其中也有《古文參同契》,即按四言、五言、散文文體分類的傳本。關於《古文參同契》,自明迄今學術界也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從文體上分,四言文是魏伯陽的原著,即“經”。 五言文是徐從事箋註,賦亂辭及歌為《三相類》或稱《五相類》是淳于叔通的補遺,即所謂“傳”是古本:另一種意見認為《古文參同契》文詞顛倒,是明杜一誠的託古“偽造“孰是孰非?尚難定論。我們認為,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沒有必要化大力氣去考證分辨,流傳的兩種版本可以對照閱讀,目的在於學習理解前人修煉內丹的理論。

《參同契〉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系統論述修煉金液還丹(即今所說氣功)的經典著作,被後世稱為“丹經之祖”、“萬古丹經 王”。《參同契》文詞精美,奧雅難通,作者通過自己練功的深切體會,對修煉之法借用《周易》卦象爻象的陰陽變化和乾坤、坎離、水火、龍虎、日月、鉛汞、男女、夫婦、爐鼎等反覆比喻,以有象比無象,以有形喻無形,千百比喻。曲盡其說,隱喻真氣在人體內升降變化運轉的規律。因歷史的侷限性,古代修煉內丹術多秘而不傳,即使傳授也多為口授心傳,多設比喻,其要領不予點破,計學者自己去領悟其中奧秘,因而給後學帶來了許多困難,就連南宋大學者朱嘉讀後也不得要旨,發出“《參同契》為詞艱深,使入難曉”“異時每欲學之, 而不得其傳、無下手處,不敢輕議”的嘆息!


《周易參同契》大旨是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而會歸為一,能妙契大道 周易指《易經》,即借用易的原理來論述煉丹術,彭曉解《參同契》為:“參,雜也,同,通也,契。合也。謂與諸丹經理通而契合也。”宋俞琰解“參”為“三”,意謂大易、黃老、爐火三道相通其理皆通。《 參同契》中除道家煉內丹術語外,還涉及到“五行”、“象數”、“納甲”,“十二消息”“卦氣”等漢代易學中常用術語。雖然《參同契》後世註釋本很多,對理解《參同契》有幫助,但仍然是以喻解喻。如果不明漢人易學中的術語和意義,讀《參同契》原文依然會有若覽天書之感,因此應結合讀《周易》,特別是漢人易學著作。可喜的是,隨著氣功科學的發展,許多有練功體會的學者,用現代氣功語言對《周易參同契》寫出了一些新的註釋和譯釋本,為我們閱讀古典氣功理論專著《參同契》提供了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