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书看完回味无穷,时过多年你还记得其中一些桥段?

卡之洛娃


若干年前,我到一家单位上厕所,那时候解手都用报纸或者书本。

我看到有半本书当在那里当手纸,就拿过来看一下,谁料想这一看,就看进去了。那本书第一遍看,写的很荒诞,写的是大唐卫国公李靖修建长安城,内容怪诞不羁,思路天马行空。把长安城写成大猪圈,穿插风尘三侠,我那天蹲在厕所两个多小时,弄得那个单位好几个老头对我翻白眼。

那本书没头没尾,前后好多页被撕掉了,既不知道书名也不知道作者,看完后我真想把书偷走,在我想拿走时,一位单位老干部一脸严肃的盯住我。

后来好几年,我都在想那本书,甚至模仿他写过一个也是荒诞的故事。

多年后,我才知道,作者是王小波,书叫黄金时代。我迄今为止,不怎么喜欢国外的书籍,国内的作家,老的不算,现代的作家,王小波,金庸,王朔,唐浩明,陈忠实,路遥,二月河,莫言等是我喜欢的,王小波,名列前茅,那本书,也是我至今都回味无穷的一本书。





三尺青


“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有一次,我随手拿起一本文集,在目录里看到了“跑警报”这三个组合在一起非常奇异的字眼,好奇心作祟,找着页码翻过去读,就读到了上面这么有趣的一段。本是性命堪忧的战乱时光,竟然被人写得这么好玩。人常说的“苦中作乐”也比不得如此吧。标题下的作者名字写着“汪曾祺”。那时,我见识有限,还不知道这是位怎样鼎鼎有名的作家。我纯粹为他的文笔打动,好像没有经过雕琢,全凭乐天派的灵魂和对普通人世的洞察而写作。

《跑警报》让我看到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战乱的年代怎样可爱地活着。日本侵华,被迫西迁至昆明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坚持治学。可是举国上下哪有不受侵扰的净土,昆明仍频繁地有日军飞机来轰炸,上着课,总有空袭警报来打扰。一有警报,大家都得离开课堂往郊外跑,也就是这篇文章名字的由来。“跑”搭配“警报”虽然怪异,却很形象。因为,每次警报声起,师生们不是消极地“躲”,也不是狼狈地“逃”,既然空袭是不得不面对的灾难,那就颇有风度地“跑”一“跑”吧。

后世人们毎谈起举国教育的延续与兴盛,总绕不了西南联大这一话题。民族危亡之际,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所展现的精神和气节有太多事迹可考。他们克服困难、勉力撑起国家教育,师者专心传授、学者潜心求教,体格瘦弱、手无缚鸡之力,都无惧战火纷飞、看淡生死。从西南联大走出的师生,很多成为了日后中国各行业的楷模。

我常常想起《跑警报》里师生们面对空袭的各种风格,文首摘录的毎逢空袭必炖莲子的广东同学,以逻辑推理在跑警报必经之路上找金子的某哲学系同学,每次都带着女友情书跑警报的金姓同学……西南联大人的“不在乎”精神,也是我们中国民族骨子里面对忧患的乐观精神。


张晴柔


王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我一路乘船、火车回家。穿过了广袤的国土。看到了稻田、鱼塘、水渠、绿树掩映下粉墙绰约村镇组成的田园风光;看到了一个接一个嘈杂拥挤、浓烟滚滚的工业城市;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著名山脉,婉蜒数千公里的壮丽大川;看们了成千上万、随处可遇的开朗的女孩子。

迟莉《致无尽岁月》

大毛在上车之前回头望了望我。我把手微微地举起摇了遥突然,我非常非常清晰地感觉到,十几年的岁月就在他和我之间忽忽地过去了!如旷野里灰色的野兔在奔跑。说简单也很简单,大毛一直想把我带到更好的地方去生活,而我竟然傻乎乎地在武汉一呆就是十几年将近二十年!

雾霭越发深重起来。路灯跳了一下,亮了。空气中的水分几乎用肉眼可以看出来。它们渐渐地浸透了我的肌肤。我呼吸困难但通体滋润。武汉的水是甘甜的,这不能不承认。我在园子里久久坐着,好像等待着什么。不,我没有等待。我是在想我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要像现在这样生活,而不是那样地生活。是不是由于我从小的经历就埋下了我这一生的伏笔呢?是不是我这个人注定了或者说是习惯了在忍受苦难中捕获那细小的微弱的幸福呢?或者说人生的幸福本来就细小和微弱,我是为了扩大它而在病态地自虐呢?为了看见食物那眩目的美好,我宁愿饥饿。为了永远的相聚,我宁愿一再地分离。

我在用失去收获得到吗?我在用坎坷拒绝平淡吗?

我在用缺陷逃避完满吗?是啊,在我这个年纪,我已经慢慢看见了自己,从透明的二十岁走了过来。对于这个姑娘,我有多么熟悉就有多么陌生,有多少喜欢就有多少讨厌。我一直试图对她解释清楚什么却永远也解释不清楚,其中包括对大毛深深的歉意和比歉意更深刻更复杂的那份感觉。


杂誌青春


真有这样一本书,那就是世界名著巜间爱》,那时我还在打工的日子,看了好几遍,看的时候都是流着泪看完的,我记忆最深刻的那段就是故事写到最后说男主人公在半夜里会大声呼叫女主人公的名字,然后尽管女主人公不在同一个地方,后来重逢了说出来才知道真有这回事,然后我想这可能就是恋人间的心灵相通,心灵感应吧!



金猪及渔


中学时,我接触到的文学作品还很少,农村的父母没有为孩子买课外书的习惯,乡下的中学也没有图书馆。去语文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时,看到她有一本高鹗续写的红楼全本,怯怯地向老师借来看,不过没看多久,就还回去了,老师怕我耽误学习。

书中贾府的花团锦簇、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有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就是凤姐生日,贾琏和鲍二家的通奸,被发现后夫妻两人闹成一团,大家听闻风声都过来了,凤姐便“不似先前那般泼了”。

简直是神来之笔。曹公在生活中,绝对见到过这样的场面:夫妻两人厮闹要死要活,什么恶言恶语都说了,丈夫不像丈夫,要杀人,妻子不像妻子,句句话挠心口;但是在人前还要顾虑自己的形象,人一来,凤姐角色立即无缝切换,其跋扈、胆色、机智可见一斑。

后来在生活中,我才发现这个场景到处可见,尤其是夫妻之间,把最丑陋的留给最亲近的人,在人前还保持基本的礼仪,这既是人生的悲哀,也是人生的有趣之处。





布妈生活魔方


也许上了些年纪的人们都记得,当年有一本流行在中国大地上的苏联小说。书的名字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提到这本小说,至今我还有一种触及灵魂的震撼。有一种深入肺腑的感动,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对人生思考,一种不由自主的,想哭的感觉…

我是流着眼泪把这本小说看完的。至今我仍然记得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写在扉页上的话,"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感到懊悔,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青春和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声音震耳欲聋,这声音令人惊醒。它曾经鞭策和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与苏联儿女去奋斗…,苏联年轻的士兵们,甚至怀揣着这本小说,喊着保尔柯察金的名字向敌人冲锋…

这本书之所以感人至深,以至于同化在当时的人们,与青少年们的血液和骨髓里。最主要是因为,作者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书中记录了那个艰苦的年代,记录了作者在铁与血中的成长,记录了作者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同时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人们艰苦奋斗,奋发向上,不屈不挠和敢于牺牲的精神…

可以说,在当时所有的外国小说中,对国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这本书。它的积极进取精神,对于我们当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于我们当年改变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邀你看夕阳


我看过很多书,好的桥段也多,但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里一群女孩子作诗的片段。

那时候我上初中,青春年少,正是喜欢吟诗作对附庸风雅的时候,“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其实不会写诗,但正因为不会,就对诗词歌赋有极大的兴趣,觉得能够把一个小小的景物立地成诗,对仗工整,还那么押韵,非常神奇和美好。

所以那时候对红楼里的诗特别喜欢,尤其喜欢姑娘们写的,用了一个本子挨着抄下来。

当然后来我知道,厉害的不是姑娘们,而是作者曹雪芹,所有的诗都是他一个人写的,但有的写得浅显,有的写得生动,有的很有文笔,有的笔力稍差,这样让人觉得他笔下每一个人物的文化程度不一样,写出来的诗也水平不一。

我那时候喜欢作诗的这些片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这时候姑娘们的生活很美好,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为男人争风吃醋,没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没有什么悲伤的情绪,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岁月静好。

那时候因为我还在上初中,不懂爱情,眼里所看重的只有友谊,我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也看成友谊,所以对林黛玉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过了这么多年,我依然喜欢那个片段,喜欢在海棠花开的时候,一群姑娘在园子里铺开宣纸吟诗作对,笑声惊艳了时光……


杨子之爱


在记忆的长河里,有的人、有的事足以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例如童年的记忆,一段快乐的时光,或者是一本有趣的书本,或者是一幕精彩的电影,或者一段惊心动魂的经历,这些都汇成了记忆的经典!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本《小苍娃》的小人书,至今让我历历在目。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是就是不能忘怀。“他”那种善良可爱又懂事正直的形象,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祈祷][祈祷]


一夜兰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大学的时候阅读的,已经看了7、8年了,至今记忆犹新,对上面的部分内容仍然清晰的记得,而且曾多次反复阅读,受益匪浅,是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袁天启的诫子书,目的是为了教育儿子。书中主要内容分为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第二篇,改过之法;第三篇,积善之方;第四篇,谦德之效。

浓缩了为人处世的道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其中,书中的故事与大家简单分享,希望对您有帮助!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想让他学医,因为学医既可以谋生又可以帮助别人,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有一天,了凡先生偶然机会见到了孔先生,这位孔先生擅长算命,给他算命之后告诉他应该去读书考功名,并且说服了他母亲。孔先生给他算好了,几岁中秀才,几岁中举人,今生能活多少岁,并且算定他今生没有孩子。这位孔先生算的非常准,竟然丝毫不差,于是了凡先生坚信自己的命已经被算定了,做不做事,努力不努力也就这样了,变得消极起来!有一天在山中见到了云谷禅师,与禅师对坐三天三夜不起妄念,禅师很是好奇就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告诉禅师说,自己的命运已经被算定了,没什么好想的!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以为你是英雄,原来也是凡夫一个!

禅师告诉他说,普通人的命是定的,非常善良的人和非常恶的人的命运是不固定的,并且告诉他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于是,告诉他改命的方法,多做善事,不要做恶事,命运就可以改变!禅师告诉他具体的操作方法,授予他功过格,让他去做。了凡先生就按照云谷禅师说的去做了,慢慢发现孔先生算的不灵了,原本孔先生算的他考第三名,结果他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算他寿命53岁,结果他活了74岁;孔先生算他命中无子,结果他有两个儿子。

以上是《了凡四训》这本书的立命之学部分,大家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后面三个部分,看看具体是怎么改变命运的。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也推荐给大家,大家有如果疑问可以在讨论区留言讨论!


日日读书


王安忆的《长恨歌》末尾碧落黄泉一章长脚掐死王琦瑶的情节。

《长恨歌》写了一个女人长达40年的感情经历。中学生王琦瑶,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为她美丽无比,几乎达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境界。自从被选上“上海小姐”后,命运就发生了转变,她做了某大员的女人。后来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弄堂女孩,但是表面的平静掩饰不了她内心的波澜起伏。她与几个男人纠缠在一起,关系复杂,后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与一位年纪与自己女儿相仿的男人发生畸形恋,最终因为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害。

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不到六岁,是在父亲的大学课本里读到的节选,就是最后两章的内容——祸起萧墙和碧落黄泉,前面的内容没看到,所以我当时也不知道女主角前四十年悲惨的感情经历,但是王琦瑶爱上女儿的男朋友长脚,长脚又因为要钱掐死王琦瑶着实给我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原文是这样的:

长脚的两只大手围拢了王琦瑶的颈脖,他想这颈脖是何等的细,只包着一层枯皮,真是令人作呕得很!王琦瑶又挣扎着骂了声瘪三,他的手便又紧了一点。这时他看见了王琦瑶的脸,多么丑陋和干枯啊!头发也是干的,发根是灰白的,发梢却油黑油黑,看上去真滑稽。王琦瑶的嘴动着,却听不见声音了。长脚只觉得不过瘾,手上的力气只使出了三分,那颈脖还不够他一握的。心里的欢悦又涌了上来,他将那双手紧了又紧,那颈脖绵软得没有弹性。

后来读了全文,但是直到现在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长脚的两只手掐着王琦瑶布满皱纹的脖子的情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