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秦朝不說陝西話,而是一種類似粵語的方言,是嗎?為什麼?

大牙


這是一種毫無依據、不負責任的說法。

在唐代以前,古人的書面語和口語趨於一致,時間往前推的越早,則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區別就越小,具體放在不同區域,則會因為口音用詞意義而存在明顯的差異。

換言之,秦漢時期古人的方言除了語音、語調、詞彙方面的用法外,相差是不多的。古人不可能說一套 ,然後寫又是一套吧,這得多累。

具體到秦朝,那麼還分為方言和官話,大致上秦朝的官話,就是秦國的方言,那麼秦國的方言是什麼樣的呢?

迄今為止,流傳至今的秦漢傳世文獻中,記錄了秦國方言用詞的,大抵最全面的是西漢學者揚雄的《方言》一書,在這本書裡面面,揚雄記錄了秦系方言的名詞、動詞方面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用法。

雖然揚雄生活的時代距離秦朝滅亡已經過去200年之久,但用他的著述來研究秦時秦國方言,依然具有很大的價值。

那麼,我們看來看看《方言》裡面秦系方言一些詞彙的用法,是否“類似”粵語。

唴:這個字至今任何方言中不會用了,是一個實打實的上古方言詞,《方言》中說,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大人少兒泣而不止謂之唴,哭極音絕亦謂之唴。也就是哭得很慘的意思。

慎:秦晉或曰慎,凡思之貌亦曰慎,或曰惄。慎是思考的意思,秦方言也會把思念一個人,稱之為“慎”。想來現代人不會說我“慎”你吧。

逝:《方言》釋義為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兒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也就是說,秦人嫁女,也會稱之為“逝”。

劉、虔:這兩個字在古方言裡面是“殺”的意思,秦晉宋衛之間謂殺曰劉,秦晉之北鄙(北部邊區)、燕之北郊,翟縣之郊謂賊謂虔。

牴:回合的意思,這個字念dĭ 。

躡:現代漢語裡這個字有踩;放輕腳步(躡手躡腳);追蹤的意思,而秦人說躡,則是攀登的意思。

籑:抱歉,這個字不會讀,而古漢語裡它的意思是“撰”,也就是寫作。但秦晉之間則是奪取的意思。

旋:樹木莊稼早熟的意思。

譙讓:責備,譴責。

撟捎:選取,挑選。

《方言》中記載的這類型的生僻字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秦人怎麼讀,怎麼用這些字,我們已經很難考證,但就以上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清晰的結論,那就是古秦語,與現代漢語中的任何一種方言都相去甚遠。

換言之,如果一個現代人穿越回秦朝,無論他說的是哪裡的方言,大概也是不怎麼聽得懂秦朝話的。漢語經過兩千年的演變,民族融合,以及戰亂人口銳減後的遷移,不同地區的方言相互影響,使得原本的方言早已經面目全非了。追溯兩千年前秦國人怎麼說話,就好比追溯2000年前自己的直系祖先是誰一樣艱難啊。


江畔初見月


秦朝秦地人當然說陝西話。你要說秦朝廣東人不說陝西話,這個我信!

根據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研究,漢語5900年前形成於陝甘寧,也就是涇渭流域。語言是隨著人口的遷徙、農業的傳播而擴散的,換句話說,漢語漢族是從陝甘寧遷徙傳播到全國的。但是語言是發展變化的。山川河流的阻隔,又會形成方言。所以說,秦朝說陝西話是肯定的,但會與現在的陝西話有區別。因為語言是發展變化的。

說秦朝說一種類似粵語的方言,沒有科學根據。


至樂無如讀書


粵語裡面一大堆的古漢語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中的【食】字和【肥】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食餸、食野、好好食、肥仔、肥佬、肥騰騰。普通話不是用“食”,是用“吃”,不是用“肥”,是“胖”。

李白:“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樽】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買一樽豉油返屋企、飲番樽啤酒先、呢個玻璃樽入面系乜野來咖?普通話不是用“樽”,是用“瓶”,一瓶、瓶子。

 詩經:“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行】字,正是廣東話。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之依依不捨……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行路、行街睇戲、行出去、行花市、行左幾遠呀?普通話是用“走”或“逛”,走路、逛街。

  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死】,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好凍、凍冰冰。普通話不是用“凍”,是用“冷”。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望】字,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望住前面、唔好四圍望、望乜野?普通話不是用“望”,是用“看”。

  杜甫:“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的【隔籬】,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我就住喺你隔籬、隔籬鄰舍、搬過隔籬屋。普通話不是用“隔籬”,是用“隔壁”或“鄰居”。

  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多】,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幾多錢?幾多個?普通話不是用“幾多”是用“多少”。

朱熹:觀書有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渠”指他的意思,廣東話一直用渠地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廣東話一直用幾時,


睿者睿者


這樣說的都是無知。一些所謂的專家也跑出來說什麼粵語就是古代漢語,純屬扯淡,誰聽過古代漢語??書上記載的只是書面的東西,根本不能用現在的認知去判定當時書中所寫的內容。否定粵語是古代漢語很簡單,中東一些國家包括土耳其,歷史記載就是在秦朝開始和中國有了正式的來往,兩千年來他們都中國的稱呼一直說秦,現在土耳其對中國還成為秦,發音也為“qin”,和我們的發音幾乎一樣,只是語調不太一樣,粵語的秦則完全不同。


歐陽峰的祖師爺


秦代及先秦,有大批的中原人民南下嶺南。

秦始皇派50萬大軍駐守嶺南,後來又增發全國的民工50萬人,又招募大批的女性“縫補”(後勤人員)到嶺南,帶來了中原漢語,就是廣東粵方言的開始(又有學者認為,早在楚國的時代,必定已經有了楚化的漢語。

楚化的漢語,也是南方多數方言的共同低層語言)。

到秦末大動亂,這批人就沒有回中原。

因此,粵方言是以秦代漢語為基礎的,帶有較多的上古漢語的特點。

但是,粵方言也不是秦代漢語的化石。

因為這2000年來,一方面,先期到來的中原人士,與本地的古粵人(百粵)融合了,粵方言中留有若干古粵語的痕跡;

另一方面,粵方言不斷地獲得後來的北方話的補充,如宋代,僅北宋年間,廣州的人口就增加了60%以上,南宋則更多了,因此又有了許多中古時代的漢語特點。

現在推廣普通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普通話的影響了。

至於北方方言,雖然是漢語的基本地區,但是由於歷史上的戰爭,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地南下,造成了民族融合,北方的漢語反而變化比南方更大。

南北朝是一次大亂,漢語幾乎面目全非——這也是我們今天雪古代漢語這麼困難的主要原因。元朝是一次大亂,語音、詞彙都有很大變化。

清朝滿族入關,也對漢語有很大影響。

所以說不是秦朝時候說的類似粵語方言,而是,經過名族融合,最後有一小部分南下的繁衍出新的方言而已!


賈小亮


秦始皇派任囂和趙佗率領20萬大軍攻打嶺南,任囂死後,趙佗接任主帥,並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現在的廣州,廣州在古時候曾叫過番禺),這時秦始皇已經死了,趙佗只好繼續在南越國做皇帝,活了一百多歲。後來趙佗死後,趙佗的兒子歸順漢武帝,南越國併入華夏。趙佗是河北人,他率領的秦兵都是三秦人士。現在粵語肯定保留了一部分當時陝西一帶的方言發音,至於有多少比例,誰也說不清楚。


南榮荔


大錯特錯的攀附和覬覦。

我們一些嶺南百越後裔一方面心裡自卑不服氣,另一方面有覬覦北方華夏的文化。

粵語是我們百越的一個支系,南越部落的口音。

我們南方是百越文化比重大,因為口音完全保留的是吳越、南越、閩越……諸多百越不同越族部落的口音,相互之間雞同鴨講不互通。

被貶南方的唐宋時期文人對於南方話根本聽不懂,所以才有了“鳥言夷面,南蠻鴂舌,鳥聲禽呼,蠻語鉤輈音”的嘲諷。

只是現代一些南越部落的後裔們過於自卑,不承認自己的百越身份,偏要和北方攀關係。


MR杜wy


未必是,這很難考證,說廣州話是周朝語調發音還比較靠譜吧,因為用廣州話念周朝最早統一發音的詩經,廣州話是最有韻味正宗郎郎上口亨陽頓挫無與倫比的,原因是它的音調高中低是最多最複雜,郎誦唱歌最細微的高昂低沉婉轉,都能精確美妙表達,周朝六百多年,語言音調一定是經專家多次美化過,最後才會產生音律之美,只不過時間歷史太久淹沒記載了,廣州因為歷史命運的原因,傳承了中國一切最古老美好的東西,但三千年了,廣州話日常對話俚語同周秦差別很大,但用它正經來唸詩經唐詩宋詞,它是最好的,吹啊!損友們!

我們現在講的普通話最失敗就是念詩經,嗷口的不得了,出來的效果特別辛苦古靈精怪,因為普通話是由蒙古東北大舌頭話轉變過來,蒙古人為什麼大舌頭,都是為了生存,大舌頭可產生共嗚,聲音特別宏大聲,對於在草原放牧叫戰爭打鬥傳遞聲訊是很重要的,蒙古人把中原原來的中國人全部趕到南方,他們全部同化變成北方中國人,他們的語音也進化改變成中國普通話,因為人多大量遷入內地南方,所以普通話強勢變成國語!🤔🤔


嘉哥64


DNA研究證明,廣東除了潮汕人,其餘都不是漢人,說什麼漢語?



陳華祝


我們南方是百越文化比重大,因為口音完全保留的是吳越、南越、閩越……諸多百越不同越族部落的口音,相互之間雞同鴨講不互通。

被貶粵地的唐宋時期文人對於粵語根本聽不懂,所以才有了“鳥言夷面,南蠻鴂舌,鳥聲禽呼,蠻語鉤輈音”的嘲諷。

為什麼有些自卑的百越後裔總是去抱北方中原的大腿,尋找心理安慰?

我們現代這些百越後裔依然鍥而不捨地扛著鍵盤腆著個臉往上湊呢?喜歡被打臉的感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