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大員被判斬首,行刑前自信狂言:回家打包行李,我必不會死

歲月塵封了歷史,拾一片孤寂的落葉。歡迎關注正說文史,您的關注就是筆者最大的追求!

一品大員被判斬首,行刑前自信狂言:回家打包行李,我必不會死

科舉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選官制度,是寒門子弟步入仕途的唯一機會,也是那個時代相對公平的競爭方式。但自古以來,即使歷朝歷代對科舉考試都十分嚴謹,但仍然無法避免科舉考試作弊的現象時有發生,當這些現象被發現後,當事人都會被進行嚴格的審查,如確定作弊無誤,必將處以嚴刑,歷史上許多官員都因為徇私舞弊被處死,但從來沒有一位衣品大員被處死過。直到清朝時,有一位一品大員被咸豐皇帝處以死刑,這是為何呢?

一品大員被判斬首,行刑前自信狂言:回家打包行李,我必不會死

此人名叫柏葰,是蒙古正藍旗人,從小也算聰穎,雖為滿人,但卻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的。他是道光六年的進士,選庶吉士,並且從此連連升官,仕途一路暢通無阻,後成為文淵閣大學士,成為兩朝重官,在清朝也算是一品大官,聲望也不錯,實在令人羨慕,但誰都沒有想到接下來的一個失誤讓他不僅賠上了前程,還丟了性命。

一品大員被判斬首,行刑前自信狂言:回家打包行李,我必不會死

自從科舉制度開創以來,科舉制度就成了一種加強皇權的方式,皇帝也擁有了一種屬於他的專門選拔人才的途徑。在朝廷中許多官職都被世家大族子弟壟斷,這樣皇帝也寢食難安,生怕這些世家大族權力過大威脅其地位。而有才能的寒門子弟,才是皇帝最放心的,所以皇帝十分重視科舉,每年也都盼著科舉可以送入宮內幾個有才的寒門子弟為皇帝效力。

一品大員被判斬首,行刑前自信狂言:回家打包行李,我必不會死

咸豐六年,是順天府鄉試即將開始的是假。每到這個時間段,皇帝都會派出一名有一定學術影響力,才德兼備的高官擔任主考官。這一差事雖說也沒有多少獎金,但對於主考官來說作用是極大的。因為高中的人,都可以說是主考官的學生,而主考官因此也可以得到許多支持。特別是這些考中的人進入官場後,就可能對主考官有很大的幫助,這可以說是一份美差。而這次皇帝選派的人就是柏葰,接到這項命令後,柏葰本人可謂是十分高興,孰不知這是他最後一份差事。

鄉試很快揭榜,柏葰也向皇帝交了差,可是沒想到隨後一場科考的大案便驚動了皇帝。有人說這次鄉試有嚴重的作弊行為,至於原因就是一個天天遊手好閒,只知玩樂的公子哥平齡,居然考上了舉人,還是第七名。結果導致無數的考生十分不滿,開始質疑考試的公正性,並且在朝廷裡也掀起軒然大波,皇帝也開始重視起來。

一品大員被判斬首,行刑前自信狂言:回家打包行李,我必不會死

最重要的還是這個人不知收斂,到處向別人炫耀他的成績,結果那些本來不平衡的人實在看不下去,直接去找了御史,御史也覺得有問題,為了息民憤,他立馬向皇帝彙報了這件事,皇帝隨即下令將這次的卷子全部進行徹查,結果發現不僅是平齡,除此之外五十多位舉人的卷子都存在嚴重的徇私舞弊現象,這些卷子一看就知道書寫者絲毫不懂學問,在八百多字的文章裡,不提別的,光是錯別字就有三百多個。

一品大員被判斬首,行刑前自信狂言:回家打包行李,我必不會死

不過,就算這些都是考官沒有注意的疏漏,最嚴重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考生羅鴻繹與考官早就約定好,考試的第一篇文章的結尾用上"也夫"二字,然後第二篇結尾用上"而已矣"三字,而第三篇結尾用上"豈不惜哉"四字。至於詩則用"帝澤"結尾。這樣,考試官就可以分清楚哪一個是他的文章,並且也不會留下什麼作弊的證據。但最後還是被查了出來。

一品大員被判斬首,行刑前自信狂言:回家打包行李,我必不會死

咸豐皇帝得知後震怒,將柏葰以及所有與此案有關的官員全部革職,部分罪情惡劣的人直接被處死,但柏葰作為主考官並沒有什麼嚴格的證據證明他受賄,而他又是兩朝重官,朝廷的一品命官,咸豐皇帝也不忍殺他,於就暫時把柏葰打入監獄。而柏葰本人也十分有自信,因為他也知道自己的地位,況且歷史上科舉作弊這麼多,也從來沒有一品大員被處死,所以他認定自己不會死,直到在行刑前,他還對妻子說:"回家打包好行李,我肯定不會死的,皇帝是不會殺我的。"

一品大員被判斬首,行刑前自信狂言:回家打包行李,我必不會死

可是,他趕上了咸豐需要殺一儆百的時間,這時的咸豐為了樹立威信,保證以後的科舉無人再敢徇私舞弊,殺柏葰就是敲山震虎。再加上柏葰當時得罪了高官肅順,肅順也一直在咸豐面前進言殺了柏葰,就這樣,柏葰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因為科舉被處死的一品大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