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濂:書法文化的哲學反思

陳振濂:書法文化的哲學反思


陳振濂:書法文化的哲學反思

陳振濂,這個古典、低調而充滿書香氣的名字,其實深有殺傷力。若要用恰當的詞語描繪他,所有和男性有關的溢美之詞都可以一齊上陣——智慧、儒雅、風度……再多也不過分。夜深人靜,一支筆,一方硯,一縷墨香,這就是陳振濂最滿足的事情了。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書法美學”開始,幾十年來,陳振濂不斷拋出的全新概念總在書法界掀起風潮,被稱為“陳振濂旋風”。假如來一場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家外語PK大賽,陳振濂絕對是佼佼者——他可以在日本連續演講3個小時,把臺下聽眾逗得哈哈大笑。而陳振濂寫作的精力與效率更是令人驚歎。書法圈裡的人流傳他一天能寫一萬字,絕不是玩笑。他寫書還習慣“一次性”——不打稿子,列完提綱就開始寫,儘管寫的過程裡會有很多思索和斟酌,但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一氣呵成。“我可以心無旁騖,非常專注,就像水龍頭的水一樣,開了閘關也關不掉。”

陳振濂:書法文化的哲學反思

《書法美學》是陳振濂先生系統研究“書法學”中的一個突出成果,在書法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正如沈鵬先生在書的序中所寫:“它是目前能見到的國內有關書法美學方面一部特色鮮明、見解獨到而又相當有深度的著作。”以其前瞻性、思辨性、系統性在中國書法美學研究領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書法美學》以作為美學學科門類的書法美學為出發點,論述了書法美學的研究意義、對象、方法與範圍,明確了書法美學的學科定位。對書法美的性質(時空觀、抒情性、抽象與表現),文字的載體地位,線條的美學獨立性,書法形式美感的多元構成(意境美、材料美),書法美的欣賞等作了全面系統地闡述,並把書法美學與其他藝術門類進行比較研究,突出了書法在美學層面上的獨特性、優勢性與高端性,為讀者構建出了一個完整的書法美學學科構架。

陳振濂:書法文化的哲學反思

陳先生的《書法美學》有著兩個引人注目的理論性格。其一,不是移植一個美學框架過來,把書法當材料填進去;而是以美學為方法和思辨工具,去闡釋、證明從書法中抽取出來的美學問題。二是,不是一般的創作家談感,而是有著嚴密的美學邏輯和強烈思辨性格。他在《書法美學》中建立的美學架構,是從書法本體出發的,是出自個人發明的。

“讀者是最好的評論家”,“時間是最好的裁判”,陳先生的《書法美學》自首版以來多次印刷,現在又獲再版,我想這是對此書學術價值最通俗、卻極為重要的評判。陶淵明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是陳振濂最好的註腳。有幸傾聽他心底的聲音,會發現,於他而言,藝術是水,是土壤,是孤獨時莫可名狀的滿足,也是喧囂間心如磐石的孤傲。

陳振濂先生討論“力”,不是從一般經驗層面上進行探討,而是深入到原理深層,為我們揭開書法神秘的外衣。

陳振濂:書法文化的哲學反思

筆畫之美在於“力”。而此“力”應主要理解為筆畫生動有力,讓人感受到富有生氣的生命活力。如果把一幅字比作一個有機協調的生命體,那麼,筆畫則是生動有力的生命單位。有生命力感的筆畫,厚實而不扁平,靈活而不板滯,沉著而不浮滑,圓渾而不單薄。逆向運筆、藏頭護尾、八面出鋒、方折圓轉、一波三折、化直為曲、肥瘦適度、疾澀結合等形式規律,使筆畫產生一定的生動之力,又顯現了多樣的審美意味。

陳振濂先生在《書法美學》中提出,以可視的線條的力感審美為審視出發點,提出“力”的三個主要表現特徵:逆——正則反之;蓄——實者虛之;留——行則駐之。

筆畫之“逆”, 體現在不同方面。有起筆、收筆之“全逆” ;有起筆、收筆之“側逆”; 也有運筆過程中諸多環節之“逆”。線條中如果有“逆”的追求,則其力度與厚度就會明顯增強,沉著雄渾、不可彷彿。無論形狀的是粗是細,墨的是枯是溼,順勢飄忽,初者亦疲軟,逆勢澀行,雖細亦勁健,學書法在練點畫時,“欲橫先豎,欲豎先橫”的口訣是人人都會背誦的。就像射箭彎弓,弓不彎則箭發無力,彎弓即是“逆”,箭發即是“力”的呈現。

蓄是力感構成的潛在技巧。蓄的方向和力度的體現是不那麼清晰的。陳振濂先生指出:蓄,當然不僅僅是指線條的收尾而言,蓄的目的是保證力度的不外露,是力度神藏起來,造成一種內在的筋力。蓄就如短跑衝刺前的緩速,起跳前輕微的頓,,都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積存下的潛力,如果說逆的反面是順,那麼蓄的反面則是露。

留的反面則是滑。書法線條最忌諱是一筆飄過,輕浮華俏,因為這缺少力度。寫一橫要逐步頓挫,要不使直走,這幾乎是在於自己作對,與寫字的快捷便利的目的截然相反。留要求反動力轉化為較溫柔的停頓,而這種停頓也具有一定的人為意識。

當然,三者之間其實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們只有類型上的些微差別,卻沒有本質上的差異。與此同時,我們也一致認為,在逆、留、蓄被強調的同時,不能忽視他們的對立面。任何一種標準在失去對比後都將變得百無聊賴。

陳振濂:書法文化的哲學反思

陳振濂,中國書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淅江大學、中國美院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