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燻蒸(吸入)治病系列(三)

4.痤瘡(熱毒壅盛)

胡某,男,20歲,學生,2012年4月7日就診。

中藥燻蒸(吸入)治病系列(三)

痤瘡

目前面部丘疹,顏色紅,以額部及兩腮為重,背部亦有。丘疹形態以紅腫初起硬痛,紅腫並尖帶白頭,紅腫破潰流膿血三種形態為主,兼以口乾口臭,心煩易怒,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肺胃熱毒壅盛。

方藥:

金銀花20g連翹15g黃芩12g丹皮15g

白芷12g魚腥草20g酒大黃15g生甘草12g

苦參15g,白鮮皮15g丹參30g土茯苓30g。

水煎燻洗,藥液煎煮30分鐘。

10天一療程,可連續應用至2-3療程。

中藥燻蒸(吸入)治病系列(三)

魚腥草

同時,囑其清淡飲食,增加睡眠時間,保持大便通暢。患者3此後即出現效果,兩週後即明顯好轉。一月後痤瘡基本消失,皮膚恢復光潔。本病治療時在藥液沸騰時以蒸汽燻蒸,藥液煎好時以外洗及溼敷,具體方法是以紗布或薄毛巾蘸取藥液微擰,使藥液不流下為度,露出口鼻及眼睛處,儘量覆蓋皮損處。溫度以微涼為佳。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本病需注意:初次使用本療法的患者,需在大腿內側等皮膚敏感部位先行試驗,確定不過敏再行治療。此外由於本病多在面部,為降低植物色素對面部皮膚的影響,在辨證選藥的基礎上,儘量選用顏色較淺之品。即便有學者認為此類色素在皮膚沉積不明顯,但為保護患者,還應謹慎從事。

按語: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疾病,男女均有發病,有遺傳傾向。一般認為與內分泌旺盛及紊亂有關,加之部分患者生活不規律,睡眠少,飲食不節,嗜食油膩及辛辣炙煿,潔面不足及太過,均可影響本病。外治本病,可以直接作用患病部位,以清熱解毒,涼血祛瘀。另外,有報道金銀花,黃芩等水煎液對痤瘡所感染的丙酸桿菌有抑制作用,可以達到直接皮膚消炎消腫之功效,可謂標本同治。

5.溼疹(溼毒蘊膚)

周某,女,53歲,退休職工,2015年5月來診。

中藥燻蒸(吸入)治病系列(三)

溼疹

患者右腕部背側皮膚粗糙增厚,瘙癢5年,近1個月加重。皮損部位有乾裂,裂口處有滲血,皮膚增厚。自述每到春天即發,尤其是接觸水多時更為明顯。嚴重時對側相同位置也會出現皮損,舌質淡白苔白而膩,脈滑無力。患者曾去其他醫院就診,多以激素類藥物給予治療,但效果不持久。另外,患者由於轉氨酶高,故不想口服用藥,遂用中藥外洗治之。

辯證:溼毒蘊膚。

治法:祛風止癢,健脾利溼。

方藥:

苦參12g白鮮皮12g蛇床子12g黃柏10g

土茯苓30g當歸12g桃仁15g川芎10g

黑芝麻25g蒼朮12g白朮12g生黃芪25g

火麻仁25g蟬蛻10g

水煎外洗,每日一次,7天一個療程。

一週後即症狀明顯緩解,三週後皮損基本消除,瘙癢全無。使用注意:①藥物煎煮後一定要把藥渣去除,以免過度浸泡藥渣導致大分子物質(鞣質)溶出,刺激皮膚,降低藥效。②燻洗時間不宜過長,以30分鐘內為佳。③洗時溫度一定要適中略低,水溫過高容易導致皮損部位更加乾燥,同時高水溫也是對皮膚的一種不良刺激。④洗完一定要及時擦乾,不要自然風乾,以免皮膚水分流失過多,加重皮膚乾燥皸裂狀況。

中藥燻蒸(吸入)治病系列(三)

土茯苓

按語:溼疹是臨床常見疾病,以其難以徹底治癒,且易於復發為其特點。因其形成因複雜,以及病變部位多在表皮部位,血運供應不足。口服用藥難以藥達病所。中藥外洗則克服了此類弊端,不僅直達病所,提高了療效。而且由於皮膚給藥,還降低了祛溼藥損傷肝腎的副作用。簡便的操作方法,提高了患者的遵醫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