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觀音堂坐落於太原市晉源區西寨村東,坐東朝西,始建於明朝,系明代重臣八府巡按馬朝陽所建,(即馬氏宗祠)歷代均有修繕,最後一次重修於民國九年,後經汾水淹沒,戰亂煙火、人為破壞。殘存三間和耳廳,廟頂孔雀琉璃瓦,經過百年風雨滄桑任光彩奪目。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人物簡介


  馬朝陽原太原縣西寨村人,1570年(隆慶四年)中舉, 1577 年成進士,官至員外郎,後出任四川巡道,陝西布政使等職。父喪返晉服喪,辭官還鄉後移居太原縣城。西寨南門街馬家堡故居門匾“方伯故家”,為太原明清之際的著名書法家傅山先生所書,老匾解放初遺失。西寨觀音堂原為“馬府佛堂”,明崇禎十一年馬朝陽始建,二零一四年重修,在西寨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倡導和馬氏族人的努力,經村委會支持批准,北配殿闢為馬氏宗祠,塑馬朝陽像,重立“方伯故家”匾以示紀念。


人物經歷


  馬朝陽生來英俊清秀,沉默寡言,但只要有人教他讀書,便面露喜色。八歲時開始讀書,獨居一處,勤奮苦讀,不分晝夜。馬性情敦厚,與人無爭,年少成名,當時的名流都爭相與他結識。1570年(隆慶四年)中舉, 1577 年(萬曆五年丁丑科)中進士,初任河南新鄭縣知事,有異績,轉升授陝西道御史巡按,南直山東轉升四川參議,終任陝西布政使。官至員外郎,後出任四川巡道。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原西寨觀音堂明代馬朝陽始建


  就任期間,設立鄉校鼓勵學習,修繕廟宇,整頓軍務,澄清吏治,在當時被稱為賢能人才。因征服楊應龍有功,升為陝西左布政使。自此更加勤謹治理,杜絕以權謀私,在同僚中作出表率,人們沒有敢存私心的。對待部屬則重其才能,不計小過,所作所為,都以民為重,鄉民都擁戴他。在任其間曾奉旨還籍督察賦稅,在太原縣城建“喬梓柱史”坊,修繕晉祠,撰文《重修晉源聖母祠碑記》,古碑無存,碑文《太原縣誌》、《晉祠志》均有記載。民間傳說馬朝陽迴歸故鄉,正逢雨季汾水暴漲,怒視汪洋河面,默不作聲心中不悅,恰巧泥沙濺在了官服上,馬朝陽手提金鞭向河中猛打三鞭,河面出現了三道紅印,河水即退,鄉人笑曰:“河神水怪被巡按大人抽了三鞭,流著血哭著走了”,從此留下了“鞭打河神”之典故,之後為了家鄉旱澇保收,興修水利,始建觀音堂,請旨開挖西寨渠,相傳馬尾系帚騎馬擇路開河,渠源直達上蘭村烈石口,灌溉汾西千頃良田,功惠桑梓四百年。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原觀音堂廟脊太公樓始建銘文題記


  他父親病故,馬朝陽服喪返晉,關中父老百姓挽留御史,都半路趕來追著攀轅痛哭失聲,道路為之阻塞。留下了“攀轅泣送”的千古佳話。父親安葬完後,馬朝陽就閉門謝客,教子讀書,時任山西巡按御史的孟津喬允升請求見一面都得不到允許。服喪完後,朝陽看破風塵,不再求仕,而熱衷於山水之樂。他的女婿在晉祠有一別墅,叫銀杏園。馬常常到園中居住,兼遊晉祠,樂鍾於水光山色,與親家飲酒對詩,一唱一和,樂度春秋。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山西曆史名人·馬朝陽紀念碑


  馬朝陽於七十八歲病故,賜葬陽曲南寨(今萬柏林南寨村),解放後政府修路,通知馬氏族人,將馬朝陽遺骨遷回西寨,後經墳塋幾次遷址。最終葬觀音堂南側,名曰“朝陽園”。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晉源西寨一官宦世家,一代廉吏馬朝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