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聲音提倡少部分繁體字進課本,山西專家說大量漢字並未簡化,是這樣嗎?

手機用戶81577658429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安志偉說,其實大量漢字並未簡化。比如:上、下、大、小、日、月等。繁體字和簡化字並非是完全割裂的,這一點必須明確。我國漢字數量龐大,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00多個,1994年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的《中華字海》收字85568個。即使排除了異形字,漢字的數量仍然大得驚人。當然,常用的漢字遠遠沒有那麼多。2013年公佈的《通用漢字規範字表》總共收錄8105個字,其中一級漢字3500個。這3500個漢字就基本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不管是從《中華字海》收錄的85568個看,還是從《通用漢字規範字表》收錄的8105個字看,繁體簡化的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的漢字並未簡化。還有一些漢字只是改變了一些筆畫。因此繁體字和簡化字,並不是截然割裂的,二者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


山西晚報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的確是繁體字更美,更有藝術感,但從知識普及的角度來說,繁體字不應該再重新進到課本里,而是應該更進一步的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要求,對漢字進行第二次信息化的簡化改編,讓漢字能夠更適應現代的計算機語言!

繁體字當中的龍字,和簡化字當中的龍字,其意境簡直不可相比,但是如果讓我現在回去學繁體字,我是不願意的,現在經常用電腦,已經得了電腦失寫症,提筆連很多簡單的字都想不起來怎麼寫?打字會打,如果再改回繁體字去,我估計我就是個半文盲,寫十個字,起碼錯八個!

很多人認為簡化字很醜,尤其是一些港臺文化界的人士認為,“簡化字是閹割了老祖宗的文明”,但從漢字的發展歷史來看,從甲骨文開始演變到今天的簡化體,中間是經過很多次演變的,這是一個進化過程!

大道至簡,簡潔才是最美的,文字不應該作為一種藝術高高在上,而是應該作為普羅大眾的工具,簡化字的效果不用說,中國今天基本掃除文盲,簡化字居功甚偉!還有很多的繁體字沒有簡化,就應該抓住這個時機,用現在的信息化、標準化技術來簡化這些漢字,不過我想,還要更多的聽取這些書法藝術家的意見,讓每一個漢字都變得很美,既簡潔,又充滿我們傳統的藝術感!


大糖必下


是的。“大量漢字”的確沒簡化,這個量究竟大到啥程度呢?我們可以這樣算算賬。

就今天常用字來看,《簡化字總表》一共收錄了2274個簡化字,而著名的字符集GB2312一共收字6763個漢字,減一下就是未簡化的數量。這類沒有簡化的漢字,我們起了個名字,叫“傳承字”。

至於漢字有多少個的問題,我之前也回答過,可以參考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09408930723004686/。

關於繁體字的地位問題,網絡表達空間興起之日起,就一直是網友熱議的焦點。筆者十多年前在“北大中文論壇”灌水的時候,大概就看到這樣一些觀點:

針鋒相對的:

一、繁體字是中華文明的正朔,應該全盤恢復繁體字;

二、漢字應該是越簡單越好,應該繼續簡化漢字;

我對以上兩種主張都堅決反對。從今天中國大陸的實際情況來看,已經不存在全盤恢復繁體字的法律依據,也不存在全盤恢復的社會條件和群眾基礎。前些年,屢有人大代表提案恢復繁體字,屢屢被國家彈回,就是這個道理。

同時,“二簡字”試錯後被廢除的慘痛教訓又時刻提醒人們:文字絕不是想簡化就能隨意簡化。文字只是一種符號,必須在簡單和明確之間權衡,太明確必然不簡單,群眾難學;太簡單則系統內部缺乏應有的區別度,就不能明確。

比較溫和的則是

一、維持現狀,穩定最好;

二、識繁書簡。

本人對此事的態度則是,維持現狀,穩定最好。我們既不能走極端恢復使用甲骨文金文,也無法把漢字全部簡化成一筆。至於後者“識繁書簡”,是對使用者提出了一定要求了,這個要求是不是可以推行,我覺得要看條件。

再說了,國家並沒有禁止使用繁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說得明明白白:

第十七條 本章有關規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

(一)文物古蹟;

(二)姓氏中的異體字;

(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

(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

(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

所謂少部分繁體字進課本,是哪部分?進誰的課本?這都要具體分析。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的不少課本早就使用了繁體字,完全合法合理。但基礎教育階段,還是應該遵守法律,以掌握規範漢字為要務。況且小孩學習書法篆刻,使用繁體字異體字,也完全在法律允許範疇。


八磚學士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我國的漢字在字形上有表意的作用,這樣就使得許多文字,筆畫複雜。



文字作為一種傳達信息的工具,便於書寫成了一種主要的需求。據史書記載,我國的漢字從最早發現的甲骨文開始就在進行著不斷的演化,有的文字變得更復雜,有的文字變得更簡單化。這樣的變化主要是為了適應文字在表意和書寫方面的便利而產生的。

我國每次開大會的時候




,都有人提出來要恢復繁體字的使用,取消簡體字的使用。他們給出的理由是,繁體字能夠表現文字形成的規律,傳承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信息。




而且,他們還提出,除了我們國家以外,許多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仍然繼續使用著繁體字。如果我們也恢復使用繁體字,能促進和外界的交流。





我國對於恢復繁體字的官方意見是:要用謹慎小心的態度對待文字的改革,使漢字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相對的保持一種穩定不變的狀態,以利於人們對於文字的使用,方便人們的生活。





有人提出的許多漢字並沒有簡化而且應用至今的現象,確實是存在的,許多字形經過人們的長期使用,已經具有了公認的明確的特殊指代作用,所以至今仍然廣泛使用。





我國古代的草根皇帝朱元璋創造的數字繁體字,壹、貳…………佰、仟,至今還在我國銀行系統廣泛使用。









總叨叨


文字歷來是記載自然事物與社會現象的工具――工具是隨著人們使用方法與效果而演化的――客觀事物有其規律性,它不會以主觀臆想改變――生硬或人為地改變文字的繁簡形體會適得其反結果――文字的讀音沒有簡繁之分,隨著時間推移變化最快。以它為例最能說明“工具隨社會現象而演變”的現象:如,塑料(su~)有人硬讀作塑料(suo~),但是字典裡的規範與標準是不會變,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社會上約定俗成的讀音也會“強迫”工具書上“改弦更張”:蕁麻疹(qian~~)有的工具書裡已經“被迫”演化成蕁麻疹(qian~~)蕁麻疹(xun~~)共用的局面。

繁簡字的變化與規範應該隨著社會的習慣用法與潮流前進,不要冒然動來動去。


隴中仙人19


要我說 中國的書面文化並不是文字上 更提現在氣度 於文言文 四字詞語 三字詞語 與詩詞絕句上 現在白話文才是真的毀了中國文化一小半

如果文化教育在百分之96以上的中國上看來 如果全中國人都能用文言文說話 那無論是語義還是風采 都有效果 就算語速比現在慢一倍 但說的不到一百字 就足以比得過五百字以上的文言文

但 文言文有多麼難也不是不知道 所以這個對於現在中國處於文藝復興的中國還差很多

文化不自信 穿漢服都能被漢人認為是日本鬼子的服裝 還談什麼自信

言歸正傳 再說繁體字 我覺得只需要恢復(頭髮 發生) 像這樣 原本是兩個發 現在只有一個發 這樣的文字 這樣的字有必要普及

可以恢復 也可以不恢復必要的是 一些有很多文化基礎的文字 文化含量高的文字

其餘的完全沒必要恢復 他們已經算是進化了


n骨玉


繁體字的傳承幾千年的歷史了。它是中華文字文化的基礎。因它的結構複雜也給書寫和傳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要求簡化是古來就有的意願,筆者手頭有一本手抄本的庚辰本的石頭記,幾百年前的抄者就把裡面的一些字簡化了。如黛玉,他通常都寫成代玉,比現在人還省墨。可見漢字簡化也是順應潮流的。建國後出版單位先後對常用漢字進行了兩次選擇性簡化,形成了現行的字形。後來還改過一次,如把家改成寶蓋頭下加一橫等,但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得到大眾認可。


子系22


簡化字有很多好處應維續推廣,但繁體字也不能完全廢除,起碼要讓孩子認識繁體字,如果把繁體字完全廢除將不利於文化傳承!我生病住院期間碰到一件事,一個學中醫的他家是中醫世家,家有很多醫學書藉和他爺爺寫的醫治心得,但都是繁體字他看不懂!非常遺憾!我才知道學繁體字的重要性!


高山上的流雲8


語言文字是為了方便交流,當然會逐步簡化。沒簡化前,中國的識字率那麼低。而簡化後,中國的識字率大大的提高。我們寫的還是方方正正的中國字,做的還是堂堂正正中國人,繼承的還是中國文化。至於那些說簡體字,白話文毀中國文化的人,自己動腦筋想想,難道國家的這項重大決策不好嗎?那麼是一個民族絕大多數人不識字對中國文化損傷大?還是繁體字被簡化損傷大?而且說實話,現在學生壓力和負擔很大,如果再換成繁體字,的確會造成很大影響。但是,歸根結底,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符號,我們是不會忘記的。它有它獨特的魅力。但是字體也有發展啊!它也要跟隨時代的步伐啊!


愛點別緻情點優雅


很多漢字已經沒法簡化,如果再簡化就不像樣了,可以去搜一下二簡字。

現在想要恢復少部分是很困難的,因為電腦系統的字庫已經定型,再修改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產生很多不便。

我不反對簡體字,我也很喜歡繁體字,所以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國家不要禁止繁體字。(現在除了學術研究等使用繁體字是違法的,比如招牌使用繁體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