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山陵的民国建筑师是谁?

小涵151062232


中山先生生前遗愿

中山陵的设计师是吕彦直。葬于中山陵是先生的遗愿。早在1912年,中山先生到南京紫金山上打猎,途中休息时,在高处眺望远景,见秦淮河环绕中的青山翠柏,云蒸霞蔚、恍如仙境。又见前后山水相临,气象雄伟,不仅风水很好,并且和他大气磅礴、不惧万难的性格非常合宜。因此他对身旁的随从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我死后如果葬在这里,那就太好了。再加之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因此,中山先生弥留之际嘱咐妻子宋庆龄将自己安葬在南京的紫金山。

中山陵设计征集

中山陵的修建是从设计图案的征集开始的。当时,向各地的设计师征集了40多份陵园设计图案。最终由宋庆龄选中了在美国留学的工程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这份设计在紫金山的指定位置将陵墓依山而建,陵墓本部“广五百尺,袤八百尺”,呈钟形的形状。宋庆龄认为这份设计融汇了中西建筑的风格,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又庄严简朴。

整体分为五个部分

整个陵墓的本部可以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陵门,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其次是碑亭,在8米高石碑上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字样。第三是石阶,总共有392步石阶,暗喻了当时华夏大地的三亿九千二百万人民。走上石阶,是一块长135米,宽30米的大平台。平台内是祭堂,正中是中山先生白色大理石雕像,堂内有十二根圆柱,阔壁的大理石上刻着先生《告诫党员演说词》的全文。祭堂内是主墓室,主墓室直径为16米,高10米,圆顶为穹窿形状。正中安放了中山先生的灵柩,周围建有环形石栏。在刚奉安移灵之初,棺椁本来可以通过电动装置上下升降,以供人瞻仰先生的遗容。但后来因遗体开始变色,因此才用钢筋混凝土封固。上面安放着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卧像,是他的生前好友雕刻家高桥所作。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吕彦直(1894~1929),中国近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字仲直、古愚,安徽省滁县人。生于天津,少年丧父,曾随姐侨居法国巴黎数年。1911年入清华学堂读书。1913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学电学,旋即改学建筑学,1917年毕业,在美国实习,师从美因著名建筑师墨菲。曾参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校舍的设计。1921年回国创办彦记建筑师事务所。1926年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

1925年9月27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第十二次会议决定,陵墓采用吕彦直设计的方案,并聘请吕彦直为陵墓建筑师。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吕彦直从选料到监工丝不苟。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因积劳成疾,患肠癌在上海不幸病逝,年仅36岁,未能看到6月1日举行的中山先生奉安大典。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他实际上就是为中山陵而生,也是为中山陵而死的。同年6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向全国发布第472号褒扬令,全文如下:

总理葬事筹备处建筑师吕彦直,学识优良,勇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计画图图样,昕夕勤劳,适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眷念劳勤,惋惜殊深,应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以示优過。此令。

1930年,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为表彰吕彦直的贡献,又为他立碑,石碑上半部为昌彦直半身遗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创作),下半部为于右任书写的碑文。文日:“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石碑原安放于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的休息室内,抗战中不知去向。


扬眼


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生于天津紫竹林,安徽滁县(今安徽滁州)人。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主攻建筑学。以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碑、广州中山纪念堂等作品闻名于世。



饕餮0105


吕彦直。涉及这种陵墓也不乱评这个建筑师了,十多年前参观过南京中山陵,登上紫金山,向下望去,颇有一览众山小,高高在上的气势,气势太强,可我总觉得孙中山算不上帝王吧,风水命理不懂,就此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