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最佳空間位置是哪?

作者範劍勇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大學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作者2019年1月18日在第三屆長江產經論壇上的主旨發言內容。原標題:長江產經論壇|範劍勇:長三角產業往哪裡走。來源:澎湃新聞。


實現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最佳空間位置是哪?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產業結構的空間調整與佈局:

第一,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揭示的一體化含義。用到更高質量長三角一體化實踐中,理論本身所揭示的含義與預期,和現實是有差距的,甚至可以說是割裂的,這個差距與割裂背後有許多中國特色的原因。

第二,長三角製造業的現狀與若干特點。我們分析了2008年普查數據中的製造業微觀企業分佈,由於企業具有具體的地址,在百度地圖上轉換為經緯度,在地圖上把每一個企業看作是長三角地圖上的一個點,發現整個長三角的製造業主要是集中在蘇州和無錫,還有部分在常州,實際上,整個中國製造業也主要分佈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的蘇州、無錫兩市。

第三,在一體化趨勢加強的條件下,長三角一體化產業分佈往哪裡走,上海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1、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揭示的一體化含義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涉及到的一體化含義有兩個:其一是本地市場效應理論,其二是中心-外圍結構模型。

將一體化應用到長三角實踐中,既可能是交通基礎設施改善,就是我們現在長三角一體化正在做的,也可能包括制度上的一體化,例如消除要素流動的障礙。無論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還是制度壁壘的消除,都將促使某一個地方的產業愈加發揮它的規模經濟優勢、進而產生競爭優勢,使得每一個地區都進行專業化分工,放在整個地區來看,就是所有地區的福利水平均會提高。

從長三角一體化來看,最突出的產業功能變化是上海的技術服務、貿易服務、金融服務的範圍可能會覆蓋到整個區域,而蘇州、無錫的製造業競爭優勢愈發明顯,製成品出口到國外也更具競爭優勢。

其次,從中心-外圍結構理論來看,隨著一體化的推進,一開始具有優勢的地區會有累積效應,這是上升階段。而一體化進程上升到第二個階段,該地區的製造業優勢可能會經歷一個下降的過程,即一體化高級水平的時候該地區的製造業優勢反倒沒有了,原因是勞動力成本沒有優勢,土地價格成本優勢消失,這是一個比較直觀的理論預期。

一體化增強對產業集群的影響。一體化對產業擴散、對收入水平的調節,有重要的影響,尤其對長三角產業分佈可能有重要啟示意義。從已有的實證研究結論看,知識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空間距離範圍在50公里以內,而一般性的產業集群範圍在100-200公里內,例如,上海汽車的組裝工廠在嘉定區,其要求核心零部件廠商在其周邊100公里範圍內。

另一個現實是,雖然近年來高速公路蓬勃發展,但高速公路收費的存在,使產業集群的覆蓋空間不能擴展到更大、更合理範圍。原因如下:廠商角度看,廠商在某一個區域總是有中間投入品的供應商。這類中間產品供應商一般都要求在核心廠商的100公里-200公里,即上下游的中間供應商必須在這個區域範圍內。這個限制範圍是運輸成本的概念,表面上看很多高速公路建起來了,但較高的收費標準使得產業集群覆蓋面一定程度上是受限的。

從現有的一體化情況來看,有形的、物理意義上的一體化水平呈現增強趨勢。首先是交通基礎設施(比如高速公路)不斷建成,其次是信息技術不斷更新,獲取信息的成本不斷下降。一體化使得產業集群、地區專業化水平均不斷提高。

同時,無形的、制度上的一體化沒有取得顯著進展。原因有兩個:首先是中國所特有的地方政府保護。就是說,平級地方政府之間為了競爭稅收收入,為了GDP考核而相互競爭,競爭手段甚至超出合理範圍,即所謂的競次競爭,這樣對整體社會福利是一個損失。例如,長江上游地區的企業進行排汙,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制止,其社會成本是由下游地區甚至全社會成員來承擔。

另外,舉個簡單的例子,寧波海曙區內有一箇中國科學院新材料研究院,70%研究人員具有海外學歷,其主要功能是將初步的創新想法進行孵化甚至中試,但當科研人員完成中試後需要擴大生產時,鄰居鄞州區的招商人員到其家門口摘成熟的桃子,對此,海曙區政府也無可奈何,因為優惠條件競爭不過鄞州區。

同樣,海曙區政府在杭州市的夢想小鎮設立辦公室,專門將已經成熟的、培育出來的新產品招商引資到寧波去。因此,地區政府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地方政府官員也因此幾乎每個人都是經濟學家、企業家,其對產業選擇的精準把握直接關係到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其次是土地指標,由上級政府分配土地指標,上級政府往往將土地指標分配有意圖地傾向於較落後地區,使得原有產業集聚的優勢無法進一步發揮,制約了經濟效率的提升。

同時,本屆政府的土地指標,往往根據本屆政府項目的投資額、潛在GDP產出等因素進行分配,缺少長遠的、全局性考慮。例如,以上海的工業園區為例,現存工業園區有790個左右,最小的工業園區大概只有0.5平方公里(黃浦區),最大的是幾十平方公里。

由於當年引進項目時,其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產出是不錯的,但過了若干年後,完全不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工業園區的零散性分佈,對上海市產業轉型升級產生了較大的阻力。

2、長三角產業分佈現狀

我們利用每一個企業的地址,並轉換為經緯度,畫在百度地圖上。選用2008年的工業企業微觀數據,我們比較了全部製造業31個二位數行業在長三角的分佈,發現至少12個行業在蘇南的蘇州、無錫地區佔有明顯優勢(見下圖),其餘19個行業中,極少存在浙江省佔有優勢的情況,即至多是一個平手。

因此,長三角製造業的分佈主要坐落在蘇州、無錫和常州部分區域,而不是錢塘江的南面(如紹興、寧波、杭州這樣的區域)。需要指出的是,本處數據雖然是2008年的,但製造業發展的空間路徑依賴性,空間分佈都是大同小異。

為什麼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具有全面的製造業優勢?蘇南地區在古時稱為“吳”,錢塘江南面區域稱為“越”,浙北區域為吳越交界處。該區域文化相通,歷史相依,為什麼在改革開放30-40年期間,會發生如此顯著的製造業發展差異。

原因有二:首先,無錫、蘇州有較早的工業發展歷史,同時,在交通上憑藉長江這一關鍵性通道,與外部世界發生貿易往來,而且這種優勢會累積起來;其次,滬寧高速開通比滬杭高速早5年,這對蘇州、無錫等區域的製造業發展有錦上添花的助推作用。因此,製造業在長三角的分佈差異,可以看成是交通一體化增強的累積結果。

3、一體化條件下長三角產業往哪裡走?

一體化條件下,長三角的產業往哪個方向走?在前面M型的地方政府結構裡面,每一個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戰略規劃。

現在,江蘇的戰略規劃是發展揚子江城市群建設,通過長江兩岸的建設,例如,通過地下通道建造地鐵、高架橋等基礎性建設,把長江南面的企業逐漸引導到北岸。

特別是像無錫市的江陰縣,他們率先提利用泰州市的靖江縣,合作開發工業園區飛地建設,在合作開發到一定程度後,順勢提出江陰—靖江一體化建設,主要是通過跨長江的地下隧道、地鐵、高架橋等途徑,不僅將江陰的部分製造業引導到北岸去,而且將服務業也引導進去,進行同城化建設。

正如當年上海通過基礎設施、其他制度建設將浦東地區開發建設起來。需要指出的是,長江南岸工業的開發強度是非常強的,例如,崑山市陸家鎮的工業開發強度已經達到了70%,這是什麼概念?國家規定的標準是25%-30%,因此,他們根本沒有地來招商引資。因此,江蘇省的戰略意圖是將製造業引導到長江北岸。

那麼,浙江省的戰略意圖是什麼呢?2018年年中,浙江省政府提出一個宏大的建設計劃——杭州灣大灣區建設,涉及的區域主要是錢塘江兩岸,計劃投資1.2萬億。但在我看來,建設區域主要是錢塘江南岸,因為該區域建設可以帶動浙江中部與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最後,在倆兄弟省份的戰略意圖如此明顯的情況下,上海該怎麼辦?上海適時適地提出了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發展戰略,並上升為國家戰略。相比於兄弟省份,這一戰略體現了更宏大的格局、超前的意識與更佳的全局視野。原因是能夠更好地帶動長三角更狹小區域內協同創新、聯動發展,進而達到合作共贏的局面。我試圖把眼光放在這一戰略背後的產業分佈調整上,提出若干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更高質量一體化戰略的產業空間調整需符合產業集群規律。產業集群的規律是什麼?我認為,產業集群上下游分佈的地理空間是有範圍限制的,知識較為密集型行業的地理空間基本上不會超過50公里,因為面對面的交流對知識傳播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從一般性製造業的上下游分佈在100公里-200公里,當然,信息技術、高速公路高鐵的建成,或者高速公路收費更低,空間範圍可能會更遠一點。從這一點上看,蘇州、嘉興才是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建設的重點區域。

第二,一體化需要有相對對等的產業基礎。目前來看,蘇州有非常雄厚紮實的產業基礎,嘉興則沒有。例如,嘉興市下屬的較為發達的桐鄉市,擁有上市公司12家,無錫市的江陰市有67家,蘇州市的崑山市有101家(均截至2018年7月),當然,崑山市上市公司地點可能包括臺灣、香港等地區。這個差異明顯就出來了,前面的地圖也體現出來了,蘇州和無錫在整個長三角的製造業中佔有絕對的優勢。從這一角度來看,嘉興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目標應該是蘇州,而不是上海。

同時,蘇州與嘉興兩市中,誰應最先與上海實現一體化?無疑是蘇州,因為嘉興去做的話,很可能其原有優勢生產要素被虹吸到上海。這一原理其實與產業內貿易、產業間貿易是一樣的。只有自身經濟發達了,才有資格實現與發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獲取相對平等的貿易利得;相反,如果自身經濟不夠發達,只能承擔相應較為低端的產業鏈生產,獲取較低份額的微笑曲線下端部分,即產業間貿易。

正是據於此,我非常擔心,現在嘉興融入上海的積極性最強,魄力最大,其得到的收益會如何?當然,相比蘇州,嘉興的非農用地指標更為充足。

第三,上海缺少一塊實現其科學創新的真正“腹地”。隨著一體化的推進,實體經濟中的研發、營銷管理部分與車間生產發生空間上的分離,我們可以認為,上海承擔了研發與營銷管理部分,生產車間的空間應該落地哪裡?從產業集群的地理範圍看,蘇州、嘉興無疑是最佳地點。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上海與蘇州的關係,或者上海與嘉興的關係,應該類似深圳與東莞之間的前店後廠關係,此處的前店是指研發營銷管理等總部經濟,後廠是指生產車間。

第四,實現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最佳空間位置是哪?應該是江浙滬的交匯處,是長三角的中心地點,即蘇州市吳江區的黎裡鎮(含汾湖開發區)、嘉興市嘉善縣的西塘鎮與姚莊鎮、上海市青浦區的金澤鎮與朱家角鎮。在這一區域,應該建成類似虹橋商務區擁有的航空、高鐵、公路交通樞紐站點。

目前,城際高速鐵路蘇州南站已經在黎裡鎮開工建設,南北走向線(南通—蘇州南站—寧波)與東西走向線(上海虹橋——蘇州南站——湖州)在此交匯。從這一意義上講,上海第三機場應該建在這一區域。交通樞紐站點的選擇,符合經濟地理學中的本地市場效應理論預期,即如果坐落在長三角的交匯點,則航空、鐵路的運輸成本會降低到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