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颗子弹固定住,使用硬物敲击子弹尾部,子弹会发射出去吗,为什么?

五月_Jo


如果用尖锐的工具(如铁钉、锥子)等敲击子弹底座,是有可能会击发子弹的,而且后果非常严重;但因为没有类似枪膛的固定装置,所以发射方向不确定,说不定会伤到自己。具体分析如下。

一、子弹结构与发射原理

一枚子弹由弹头、弹壳、底火和发射药等部分组成。正常情况下,子弹上膛后,扣动扳机,击针击中底火。底火中的起爆药引燃发射药,发射药燃烧产生大量气体,枪膛内压力瞬间飙升,从而推动弹头飞出枪口。

二、底火的发火设计

由于底火中的起爆药非常敏感,遇到强烈冲击或者高温,就可能爆炸并引燃发射药。在弹药设计时,都会格外注意安全性,以增强弹药运输使用时的安全性。所以,底火都是向内凹进去的,普通的碰撞(甚至用平头锤敲),一般是不会引爆底火的。只有用击针或尖锐物体,撞击底火中心,底火才会爆炸,从而引爆发射药。

三、无约束状态下子弹飞行轨迹分析

首先明确一点,弹壳是很薄的一层金属,承受不住高压,主要作用是装药。

有约束条件下:即在枪械中时,发射药引燃产生强大压力,因为弹壳外面是枪膛,两者结合紧密,高压主要由枪膛承受,而枪膛用的材料硬度韧性都很好,而且可以做的比较厚,所以可以承受很高的膛压,将子弹发射出去,经过枪管赋予弹头一定的初速,按弹道轨迹击中目标。

无约束条件下:假设用一把钳子(警告:千万别用手)夹住弹壳,用锤子敲铁钉击发底火中央,发射药瞬间爆炸,此时没有外部约束,高压突破薄薄的弹壳,火焰与气体喷出,带动弹头与弹壳碎片向四周射出。大致相当于一枚小型手雷爆炸,对四周造成一定威胁。

所以,这时,子弹会向前飞行,但没有枪膛、没有枪管,导致压力不够、方向不定,飞行距离较近,但近距离内还是有一定威胁的。

再次警告: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拿着子弹做实验,否则后果相当严重。

如有关于报考军校、入伍参军及后续发展相关的问题,欢迎关注咨询。


起步一二一


将一颗子弹固定住,使用硬物敲击子弹尾部,子弹会发射出去吗,为什么?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危险。

说一个真实的事情,我的一个小学同学,他父亲以前在部队多年,是一个军官,那个时候枪支弹药管理的比较松懈,所以,他父亲转业回来后,带回来不少子弹,这是我亲眼见过的,听他说,他家里还有一颗手榴弹,他父亲藏起来了,没有找到,只拿了十几颗子弹给我看,那个时候我们还在上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这个同学出事儿了,他和他的双胞胎哥哥,两个人藏在床底下拿子弹玩,他哥哥用钉子对准底火,用砖头砸了一下,子弹发射出去,一下子从他弟弟的眼上擦过去,左眼给炸瞎了,留下终身残疾。

电影《枪王之王》中,古天乐买了一个简易的子弹发射器,道理很简单,一个铁管子,后面的盖子上有一个击针,将子弹放入管子,敲击后盖,击针撞击底火,子弹就会发射出去,古天乐用这个简易装置杀死了同伙。

这张图展示的是各种子弹的剖面图


子弹主要有弹壳、火药、弹头三大件组成,尾部就是一个重要的小部件底火,其中装有软金属包裹的雷汞底火,射击时,挡子弹固定在枪膛内,击针撞击底火环,雷汞受到弹壳和击针的双重挤压燃烧爆炸引燃火药,弹头就在火药燃气的作用下发射出去了。

各种底火

理论上来说,只要用较大的外力撞击底火,底火点然后,引燃弹体中的发射药,产生巨大的力量将弹头发射出去,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情况下没有枪膛固定,容易发生炸裂,从而导致弹头的方向无法预测,非常容易击中敲击子弹的人,我的小学同学受到的伤害就是这种情况造成的,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切勿尝试。

所以,底火是弹头发射的重要一环,正规的子弹包装中,一个重点就是避免底火受到撞击,一般都是使用整齐的纸盒、塑料盒或者弹夹来保护底火不外露。

我国民间有一些自制的黑枪,滴货质量不过关,极易引起事故。

枪支是个非常危险的东西,一些年轻人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都想尝试一下,建议你去部队历练历练,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



葛大小姐


将一颗子弹固定住,使用硬物敲击子弹尾部,子弹会发射出去吗,为什么?

这是小时候的亲身经历。

男孩玩枪,女孩爱花似乎是天性。

70年代,一群小玩伴总爱追逐民兵打靶的现场观看,看着一排排民兵卧倒、瞄靶、放枪,看着报靶员摇着小旗报靶感觉他们很了不起,有一种崇拜感。

每当传来“叭、叭”的真枪实弹声,男孩子们都会涌向靶场,尽管被隔离在了远远的安全区,但还是不舍得离开,因为小伙伴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都想在打靶结束以后,去现场捡弹头,捡禅壳,有时去时还会带上了家里的小铲子去挖弹头。

实弹演习完毕,武装部的人员带领着民兵撤离了靶场,靶场就成了小伙伴们的天下,大家开始挖弹头,找弹壳。

弹壳散落在射击手俯卧瞄准的地方,很多弹壳都被民兵带走了,但也会有不少被遗弃的周围的草丛里,小伙伴们蹲在地上仔细的寻找,也能捡到不少。

弹头都被打在一个高高的土坡上,因为这样打靶才安全,弹头都射进了土里。小伙伴用自带的小铲子开始一点点地挖,挖出来的弹头大部分都变形了,只有少数的弹头保持了原样。

那个时候用弹壳还换过糖呢,但大多都是拿着去炫耀、吓唬没到过打靶现场的小丫头片子们。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娱乐的项目,全靠这种自娱自乐。有心灵手巧的小伙伴用弹壳做过能打火柴的小手枪;没有变形的弹头挖去一点弹头的填充物,里面放上过年才有的小“火炮”,再用铁钉堵上固定好,向上抛,落地也能炸响,反正挺好玩的,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还着实羡慕过我们呢。

捡来的弹壳也有是变形的,发现里面还有残留的火药,火药就像那种圆柱体的打火石,是黑灰色的,大家把火药收集起来,然后一起用火柴点燃,“轰”的一声火光四溅,还真点威力。当时看的电影最多的是《地雷战》和《地道战》,就想着,如果火药多了我们也能造个地雷出来。当然,玩这些也被大人们骂过不少回,有时还因此挨过板子。

我有一个伙伴捡到一只撞击的不太是严重的弹壳,就是一般弹壳的屁股后面会有一个小坑,那是子弹飞出去时,靠枪内弹簧的力量撞击的,专业点应该叫“撞针”。我那伙伴对这个弹壳爱不释手,尽管没有了弹头,但总吹嘘说这就是没打过的子弹。

一次在他家里,他把捡来的弹头装上拿给我看,说:“你看,这像不像真的!”,我看着确实很像,玩了一会就还给了他。他拿着装上弹头的弹壳个往自家的石板上丢,弹头就冲着他家的房顶。一下、二下、三下……忽然“叭”的一声,那个子弹响了,和打靶时的声音是一样的,而且子弹头也穿过房顶飞了出去,我俩当时不折不扣地被这颗假子弹吓了一跳。

后来听大人说,那个弹壳应该是哑弹上的,弹壳后面没有明显的撞击痕迹,就说明弹舱里可能会有残留的火药,上面装个弹头就还是子弹。弹壳撞击石板,弹壳后座受力,引发火药点燃,子弹头当然会飞出去,尽管威力不大,但还是非常危险的,一定不能这样玩。

这件事理所当然地被大人们很很地训斥了一顿 ,几家的家长还把喜欢玩弹头、弹壳的孩子们集中起来严加规定,以后不准去捡弹头、弹壳,否则会挨打,还要一天不给饭吃。

通过这件事我可以回答题主的提问:将一颗子弹固定住,使用硬物敲击子弹的尾部,子弹一定能发射出去。

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不可模仿或实操,很危险,请正确引导。


听雨说生活


个人认为肯定可以发射出去,但往哪个方向就不好说了。

小时候在农村,自己会做那种车链条枪,当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和筷子头粗细的铁线(我们叫八号线),折成手枪状,以及撞针和扳机。然后把拆下来的自行车链条节套8-10节,并排套上去,最前面的一节把自行车辐条帽砸进去(这个很关键,是用来塞火柴头上的火药的),然后套上橡皮筋,就可以玩了。这种是一种相对“低级”的做法。另一种高级的做法就需要用子弹壳了。其他都和第一种一样,不同的地方是,需要把空的子弹壳底部打穿,然后再把自行车辐条帽从子弹壳里穿过去,再把它砸进车链条的孔里,这样枪的前面就有了一个很像枪管的东西,显得更拉风,而且还可以把爆竹的火药塞进子弹壳,前面再用旧电池芯磨成子弹头状,还可以发射。这种就是比较高级的车链条枪了。

说到这里,就引出了我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记得有两次弄过子弹,是那种完整的,没有使用过的子弹。第一次是爸爸帮我弄的,记得那一次是晚上在村里看完电影(记得还是个战争片)回来,不知道父亲从哪里搞来的一颗完好的子弹,把子弹头弄下来,火药倒出来后,把子弹壳插进硬泥土里,然后用铁钉顶住底火,再用锤子一敲,把底火引爆,记得那声音和电影里的一样。然后用它做成了我的第一支链条枪。后来自己也拆过完好的子弹,自己做枪,当时曾萌生过题主的想法,想直接把子弹敲响试试,幸亏当时只是闪念,没有犯傻。至于子弹是哪里来的,真的不记得了。大家千万别觉得我是在胡说,在我小的时候,子弹确实很容易搞到,记得当时还是生产队,队里有民兵连,配的步枪有十几支,当时还在民兵连长的带领下帮着运枪。另外,我们一群孩子还在民兵连长家的柜子里翻出过一挺机枪玩。那个年代,我们村里可以说是夜不闭户,所以民兵连长家里是不锁门的,所以很轻易地就能进去。到了后来,枪就被统一管控了。我们那个村,外来的人口进来了,风气也就不如以前了。


大梦敦煌2


很早以前在部队驻地附近捡到过一发步枪子弹,当时与同学们把子弹用细铁丝固定在长条登上后极想用砖敲钉子撞一下底火听个响,可是既使很少的文化也是个好东西,猛然想到如果子弹响了弹头没有枪管约速横者崩出来伤了人怎么办?于是犹豫着放弃了,运足气把子弹远远仍到了附近草丛中。


合阳旅人


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小时候的亲身体验。我家不远处有一座靶场,经常可以捡到没打过的子弹。有一次在山上点了一堆火,把十几发子弹扔进去,躲在一边。乒乒乓乓一阵爆响之后,居然弹头弹壳都不见了。童年的想法是弹头会飞,弹壳怎么就没了?后来在家里干了个大事,家里就我一人在家。突发奇想,把子弹用门夹住,弹头冲外,弹壳冲里。用钳子夹住钉子,顶住底火,右手拿锤打钉子。一声巨响之后,手里的钳子锤子都飞了,弹壳崩进了厨房的墙里,土坯墙崩进去有四五公分。弹头不知道去哪了,太吓人了!不过提前明白了一些物理学知识。几十年后感慨,孩子们安全健康的长大真的不容易!


冯大宝aaa


小编我建议你以后这样的问题别问,小心别人模仿。我小的时候挺流行子弹项链的,可是家里穷买不起怎么办呢,后来有个小朋友的爷爷当过民兵,家里还有剩下的子弹。我就想了个办法让他拿出来,然后在他家后院的土堆旁和两个小伙伴用手钳捏住,然后另一个小朋友用锤子砸,只听的咻的一声子弹就射出去了,钻进了土里。拿手钳的那个小朋友虽然戴了手套,但还是满手的血,当时吓懵了,后来擦完血看着没多大事才放心。所以建议大家千万别模仿。太危险了。


一毛24176578


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危险的问题。

一颗子弹的射击过程,是把子弹塞进枪膛固定,然后击发撞针击打底火,底火引燃弹壳里的枪药,这时,枪膛的作用是夹住弹壳,不使枪药的爆炸力向四处发散,而只要枪管一个向前的方向没有阻拦,于是子弹弹头向着没有阻拦的正前方发射而出,从而形成射击过程。

而你是将一颗子弹固定,然后敲击子弹底火,很可能弹药把弹壳炸开,弹头没打出去,把你的脸给炸成了麻子、我记得在我小时候,那时枪支弹药没有管制的,有个小学同学拿着一个卸掉弹药的空子弹壳玩耍,用一个钉子去挖底火,把底火的黄色药引爆了,从此一只眼睛失明了。

你的这种想法,如果去试验的话,很可能把指头炸没了。


静流如歌3888


会击发火帽,引燃发射药,弹头会迷失方向,也有一定爆炸的几率(弹壳质量不过关情况)危险动作 请勿尝试!

子弹的发射原理就是枪械的击针击打子弹的火帽,从而引燃弹壳内的发射药,发射药瞬间产生高温高压,将弹头挤出枪管。


子弹在枪膛内的动作

子弹有弹头、药筒、底缘、火帽、发射药组成,别看一颗子弹很小,发射药燃烧瞬间膨胀压力能达到300Mp左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膛压。军用弹壳一般为铜,因为铜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子弹是在枪膛内工作时,火药气体瞬时膨胀推动弹头顺枪口方向运动的同时弹壳也会因强大的压力向周围膨胀,由于枪膛的包裹弹壳只能严密贴合枪膛,从而达到密封枪膛的效果。


弹壳的组成部分

有人说如果没有枪膛的包裹,弹壳会爆炸,子弹的制造是非常严格的,发生爆炸的几率是很小的,因为弹头与弹壳的结合并没有那么紧,不等弹壳爆炸弹头就已经被火药气体推出去了,压力也全部排泄出去,弹壳甚至都不会有太大得膨胀。

小伙子有本事玩儿实弹

发射后弹头也会因为没有枪管的引导而失去方向。枪管的作用是赋予弹头初速、旋速、飞行方向,没有枪管的束缚弹头就像脱缰的野马变的异常危险。


枪管赋予了弹头的飞行方向


军械官


将一颗子弹固定住,使用硬物敲击子弹尾部,子弹会发射出去吗?大家好,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专业性的话题——子弹击发原理。大家都知道,枪膛里的子弹是在被枪机里的击针撞击底火后被击发发射离膛飞向目标的,如果子弹不在枪膛内,用硬物敲击子弹的底火,那么子弹将会发生与在枪膛内一样的结果——被击发。不同的是在枪膛内的子弹由于受到枪管中膛线与火药燃气发生的作用力而高速旋转,从而准确地做直线飞行直奔目标;而枪膛外的子弹在被击发时因为没有枪管对火药燃气的束缚,弹头将会以不规则的形态向任意方向乱窜,虽然射程不远却十分危险。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子弹的结构。

一颗子弹基本上由四个部份组成:弹头、弹壳、 装药、底火(或称雷管) 。这个基本结构从十九世纪后半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弹头是子弹的杀伤部分,当弹壳内的发射药被点燃以后弹头与弹壳分离,在燃气的推动下飞离枪管射入目标体内造成杀伤;弹壳用来盛装发射装药;装药是子弹的动力能源,主要成分为硝化棉,被点燃以后迅速燃烧产生大量高温燃气;底火是子弹的点火器,材质为黄铜,内部装药主要成分为叠氮化铅,在受到撞击、高温、高压时会发出感度较低的火焰,起到引燃子弹装药的作用。下图为子弹的结构图。

子弹的击发原理和过程

子弹被推进枪膛内以后(简称上膛),抢手扣动扳机,枪机被扳机释放以后击针撞向子弹尾部的底火;底火内的装药在击针的撞击力下发火爆轰弹壳内的发射药;被点燃的发射药以2000m/s左右的爆燃,同时释放大量高温燃气,高温燃气在蛋壳内产生大约180000~200000Kpa的压力(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强大的燃气压力降弹头崩离弹壳,推动弹头在枪管内高速移动;由于枪管内壁有数条向左或者向右旋转的膛线,高温燃气弹头后面推动弹头移动的同时也挤入膛线中,在膛线的引导下以螺旋式向外喷射,这些燃气带动弹头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子弹离开枪口以后依靠燃气在枪管里赋予的动力惯性旋转向前高速飞行,直至命中目标或者动能耗尽坠落。下图为步枪子弹弹头的飞行形态。

子弹的准确性

子弹在有效射程的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高速旋转,高速旋转的离心力能让子弹的飞行弹道保持稳定,从而确保枪械射击的精准度,没有膛线或者直膛线的枪管是无法让子弹在飞行时保持旋转的,因此这类枪械的精准度非常低,射程也很短,这就是燧发枪的子弹设计为圆球形的原因。在人类还没有掌握枪管拉膛线技术之前,所有枪炮都是没有膛线的滑膛钢管,只能使用圆球形弹头;随后发明拉直膛线技术后枪炮的射击精准度有明显提高,但是射程和威力均仍然很低,直到旋转膛线加工技术出现后才具备了使用阻力较小的尖头子弹,这才兼顾了威力、射程和精度,没有枪管束缚和膛线引导的子弹是无法保持飞行弹道稳定的。下图为我军装备的105mm反坦克线膛炮的炮管内部。

综上所述,一颗固定住的子弹在底火被硬物撞击时是会被击发的,只要硬物撞击的力度足以让黄铜材质的底火发生变形,底火内的叠氮铅就会发生反应从而爆轰蛋壳内的硝化棉,一旦硝化棉被点燃,子弹的击发就不可阻止。而且由于弹头没有枪管束缚和膛线引导,被击发后头轻脚重的尖头子弹将会跌跌撞撞奔向任意方向,从而引发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子弹除了底火被撞击会击发以外,在高温下也会发生击发,比如用火烧,当弹壳温度升高到83℃时就能够点燃内部的硝化棉,因此不可将子弹扔进火中焚烧或者对子弹加热,这也是当枪械连续发射导致枪管发红以后必须停止射击或者更换枪管的原因,如果枪管过热仍然推弹入膛,闭膛待击的话枪管会对子弹加热,有可能导致子弹内的发射药自然,从而引起枪械走火或者发射炸膛事故。下图为连续射击600发子弹的AK-47自动步枪,发热的枪管已经引燃枪械的护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