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萧睿鉴的帝王术,其身不正,注定不是一位明君

《鹤唳华亭》已经播出三分之二,太子妃的死也成了皇帝与太子之间博弈的筹码。

长州战报传来,顾逢恩到达长州的消息顾思林却只字未提,为了制衡太子的势力,皇帝心中的天平再次偏向了齐王一边。

皇帝为太子重新选择了一位大儒师傅何道然,并为太子重新开了经筵,让他修心养性。

那什么是经筵?

重开经筵

经筵:说白了就是专门皇帝或太子的经史专科的百家讲坛。

《鹤唳华亭》:萧睿鉴的帝王术,其身不正,注定不是一位明君

《鹤唳华亭》剧照

在经筵形成制度之前,唐开元三年,马怀素 褚元量为唐玄宗侍讲禁中,当时称作叫侍读。十年后,康子元被封为为侍讲学士。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开启了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宋朝基本上传承了唐朝的侍读的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到宋仁宗一朝,开始出现了经筵制度。以讲儒学经典和历史的经筵,其目的是为了让帝王和太子培养君德,做明君。

元祐初年,作为经筵侍讲的范祖禹将经筵内容总结成《帝学》一书,这部书与唐太宗为唐高宗作的《帝范》、张居正为万历皇帝作的《帝鉴图说》一样,成为了皇帝的专业必修书籍。

皇帝萧睿鉴为太子萧定权重开经筵,其目的是不让太子干政而专心养德。萧睿鉴的霸道做法是担心太子与外臣结党,影响到他的君位,纯属一种只许州官放火的行为。他的君德又在哪里?

宗正寺

面对父亲对自己的打压和蛮不讲理,萧定权用自己的办法,纠集三司逼皇帝秉公办理,他以监国的身份封驳了皇帝的圣旨,迫使皇帝交宗正寺办理太子妃一案。谁知姜是老的辣,皇帝一道圣旨免除了大宗正的职务。


《鹤唳华亭》:萧睿鉴的帝王术,其身不正,注定不是一位明君

何谓大宗正?

宗正,从秦朝开始设置宗正一般有家族中的比较有威望的出任。专门掌管皇家宗族事务。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曾更名为宗伯。宗正寺的设置从北齐开始,之后历代都有沿用。宋仁宗景佑三年秋七月,设置大宗正司。宗正寺和大宗正司并存,大宗正司分掉了一部分宗正寺的职能。

大宗正司的主要职能是处理宗族的违法事务,所以在《鹤唳华亭》中,让太子受家法的地方应该是大宗正司,而不应该是宗正寺。

随着宋朝皇室人员的增加,宗正寺的职能仅剩余了对宗室谱牒的管理、以及负责太庙祭祀等事务的管理。

国之本在家

皇帝萧睿鉴在教育太子时说:“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也是大儒你跟着他好好修身养性。”


《鹤唳华亭》:萧睿鉴的帝王术,其身不正,注定不是一位明君

《鹤唳华亭》剧照

皇帝的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篇,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一篇的意思是,孟子说,人们经常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根本是家,家的根本是自身。

家庭作为国家的组成单位,家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兴衰,而家风的养成则在于家庭的每个成员的道德修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和万事兴”,每一个家庭兴旺之后,才会构成一个蒸蒸日上的和谐社会。个人与天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天下的每一个人的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只有自身修养提高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萧睿鉴的眼中,太子的德行还不足以堪大任,还有很大的需要提升的空间。作为皇帝,萧睿鉴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太子的所作所为,他一直担心太子舅舅顾思林手中的兵权,可是在边关危机之时,朝中又无人能担得起如此重任,他启用顾思林是不得已而为之,于是这些猜忌都用到了太子的身上。

萧睿鉴明知陆文昔不是真凶的情况下,逼迫张陆正冤枉陆文昔,将太子妃一案办成冤案,其身已经不正,再谈家之本在身,看起来就是一个笑话。

这也就注定了,得不到父爱和公平对待的太子萧定权,一生就是一个悲剧。

无眠心语:

《鹤唳华亭》是一部文化气息很浓重的电视剧,剧中大量的运用了文化典故,想要看懂这部剧集,就要仔细品味其中的细节。萧睿鉴心机深沉,把所有可以用之人都作为他的棋子,玩弄于股掌之上,套用《大明风华》中朱棣评价朱高煦的一句话:他这一点不像我。这也就注定了萧睿鉴不可能成为一位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