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你好“!多少孩子在這種”愛“的包圍中過著被忽略的童年

你是個被忽視的孩子嗎?

嘿,朋友,你的童年被忽視過嗎?或者你曾是一個被忽視的孩子嗎?亦或者,你忽視過你的孩子嗎?

也許你會說,我的童年甚至很多人的童年都是衣食無憂,甚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被照顧得面面俱到,全家人圍著我團團轉,怎麼可能會是被忽視的孩子呢?

但是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童年經歷?

小時候的你對白色情有獨鍾,但是衣服總是媽媽挑了算,白色不耐髒,從不會給你買白色衣服。所以你直到長大後自己買衣服才有機會買白色衣服?

你心愛的寵物死了,難過的哭了很久很久,爸爸媽媽一句:“有啥好哭的?再買一隻就是了。”

某個放學後回家的下午,心事重重,你很無助,因為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你很想求助你的媽媽,可是她並沒有觀察到你的異樣,你不敢說,因為她可能會劈頭蓋臉給你一頓臭罵而不是安慰你。

成年後的你,是不是不時會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其他人看起來比我快樂?

為什麼我很難說出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為什麼我總是不敢拒絕,而做了很多自己很不樂意去做的事?

為什麼有時會沒有明顯原因地感到沮喪、悲傷或憤怒?經常會生自己的氣?

為什麼在網絡的世界裡,我們許多人都是交際高手,可以在朋友圈裡玲瓏地傳遞生活理念;可以在聊天群裡與並不熟識的人高談闊論;可以通過手機建立起自己的小世界。但回到現實世界,與父母、與孩子、與愛人、與好友相處時,我們卻往往不能得心應手,甚至根本就處理不好跟他們的關係,你身邊很多親人朋友,但是你卻很孤單?

”都是為你好“!多少孩子在這種”愛“的包圍中過著被忽略的童年

《被忽視的孩子》療愈你的童年情感忽視

《被忽視對孩子》作者喬尼絲·韋布博士(Dr. Jonice Webb),童年情感忽視領域開創者,臨床心理學博士。臨床執業近30年,專門治療個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視問題。喬尼絲的《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以諮詢師的身份,用大量的案例,幫助經歷過情感忽視的孩子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找出某些被遮蔽的真相,重建情感連接。進而警示作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注意這種無形的傷害,避免對子女造成情感忽視。

作者在告訴我們傳統健康父母的行為模式,同時列出了造成情感忽視的12種類型的父母。為了幫助我們判斷出自己是否可能遭受過情感忽視,詳細地列出遭受情感忽視的孩子在成人之後可能會有的包括空虛感、反依賴、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等10種現象。教會我們認清可能會阻礙改變的因素之後,作者又給出了非常具體的措施。

”都是為你好“!多少孩子在這種”愛“的包圍中過著被忽略的童年

什麼是情感忽視?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識到,我們童年時期的父母教育對我們成年後的生活有著無法迴避的影響。

有些影響是正面的,比如父母的一次獎勵或者鼓勵。有些影響是負面的,比如父母的責罵或忽視。還有那麼一些並不是童年裡發生過的事情,而是童年裡沒有發生的事情,以及不記得的事情,我們雖然記不得,但它們仍然對我們的一生都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這就是“情感忽視”。

按照作者的說法,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情感忽視,因為完美的父母並不存在,完美的童年也並不存在。那麼,情感忽視究竟是什麼?作者在引言中就向讀者解釋了“情感忽視”的含義,這個詞需要拆分來看,首先是“忽視”,而後是“情感忽視”。簡單說來,就是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物質需求相比,情感需求更加隱秘虛無,以至於情感忽視顯得非常微妙。

童年期的情感忽視,是非常常見的現象,有很多事情,也只有孩子自身才能夠感知到。然而,關於情感忽視這個課題,並沒有太多專業人士進行研究。所以,有了這本書。作者希望能夠從研究者的角度找到情感忽視的原因,治癒那些曾經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的痛苦。“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英國慈善機構“兒童協會”對英格倫10年級學生的一份調查顯示,大約1/7的人曾被家人忽視過。

研究人員對英格倫72所學校對約2,000名年齡在12至15歲的青少年抽樣調查,詢問父母平時是如何照顧他們的。結果顯示,在這些人中,每7個人中就至少有1人曾經歷過某種形式的被父母忽視。缺乏情感支持和忽視監督是最常見的忽視形式。

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過被父母忽視的經歷。這種忽視說不上有多麼糟糕,甚至有時候還會認為童年很愉快。

但就是這看似平常普通的“忽視”,可能成為我們成年後難以解開的“心結”,影響了我們的性格、行為、生活,進而可能影響了我們的下一代。


”都是為你好“!多少孩子在這種”愛“的包圍中過著被忽略的童年

  •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是什麼樣?

《被忽視的孩子》把容易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分為12種類型:

自戀型父母、專制型父母、放縱型父母、離異/喪偶型父母、成癮型父母、抑鬱型父母、工作狂父母、照顧傷病家屬的父母、成就/完美導向型父母、反社會型父母、孩子即父母、“都是為你好”型父母。

大部分的父母會特別符合其中一個類型,但很多父母可能同時帶有幾種典型特徵。

其中“放縱型父母”表面看來像是人人羨慕的理想父母,很受孩子們喜愛,他們給予孩子過多的自由,滿足孩子任何的要求,但卻容易造成子女成年後任性幼稚、無理、自私、自我約束能力差;

“專制型父母”、“都是為你好型“則在父母中佔據了絕大多數,他們關心自己的子女,期望給予子女最好的關懷,卻事與願違地讓子女經歷著情感忽視的痛苦。

中國的很多父母的養育方式,或多或少都是“都是為你好”型。

他們說尊重孩子意見、給孩子自由,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遠遠不是這樣,如果孩子的選擇不如他們的意,他們會不停地用各種手段說服孩子,甚至於恐嚇、誇大事實等直到孩子同意他們所說的。並都穿上了“都是為你好”。


”都是為你好“!多少孩子在這種”愛“的包圍中過著被忽略的童年

冒充者綜合症

臨床心理學家保琳和蘇珊娜曾於1978年提出了“冒充者綜合徵”。

  她們研究了150名女性來訪者,在別人眼中,她們都是很優秀的女性,但卻不非常不認可自己:

  有人認為是招生委員會犯了錯誤,自己才被錄取;

  有人認為考試成績好,只是運氣;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被高估了,自己並不勝任現在的工作。

冒充者綜合症,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最早在1978年由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蘇珊娜(Suzanne A. Imes)提出,是指個體按照客觀標準評價為已經獲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沒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覺是在欺騙他人,並且害怕被他人發現此欺騙行為的一種現象。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認為他們並不是他人所想的那樣有能力的人,當他們取得成功以後,會把成功歸結於其他因素(如幸運或良好的社會關係),而不是他們的自身能力。他們又通常都能取得成功,並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讚賞。這樣的結果會給他們帶來短暫的喜悅和放鬆。然而,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很快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輪的焦慮,拖延行為或過度準備行為,接著又是獲得短暫的放鬆,自我懷疑。因此,對於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來說,新的成功反而加強了他們正在欺騙他人的感覺,而不是幫助他們建立更多的自信。

”都是為你好“!多少孩子在這種”愛“的包圍中過著被忽略的童年

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

作者Jonice Webb博士總結情感忽視的表現有多種形態,或許在成人世界並不入眼的小事 ,對於孩子來說卻是整個世界,它慢慢變成家庭照片中空白的地方,存在於那些“沒有說”“看不到”“記不得”的童年中,影響著你。

如果我們在最需要被認可被關愛的童年期,經歷了足夠多這樣的有意無意的情感忽視,那麼在日後將會體驗到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心理問題。

在情感上,父母太容易讓孩子失望了,以至於很難列舉所有辜負孩子的行為。

可能是這樣的:

  • 自戀型的父母永遠無法理解或估計他們孩子的感受。
  • 專制型的父母只按照他們頭腦中的一般的小孩該有的行為模板來要求孩子。
  • 放縱型的父母座右銘是“不要擔憂,開心點。”
  • 離異/喪偶型父母經常只是拼命地應付生活。
  • 成癮型父母經常表現得像兩個不同的人,傾向於對孩子進行過度補償。
  • 抑鬱型父母對養育子女的工作缺乏能量和熱情。
  • 工作狂父母給予孩子的需求與感受的精力相對不足。
  • 照顧傷病家屬的父母自己無能為力時,有意無意指望著孩子來無私幫助。
  • 完美導向型父母好像從來都不滿足。
  • 反社會型父母沒有內疚感。
  • 孩子即父母允許、鼓勵或強迫孩子表現得像個成年人。
  • “都是為你好”型父母若無法與孩子產生情感共鳴,很可能是構成情感忽視父母的最大類群。

這12個類別,單獨或組合地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它可能是我們的鄰居,我們的同事,我們的父母,或者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一片情感的荒漠,我們奮力奔跑,又深陷其中。


”都是為你好“!多少孩子在這種”愛“的包圍中過著被忽略的童年

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了,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成年後表面看起來也很正常,但是他們通常意識不到自身根基的結構缺陷,他們也不知道他們的童年對自己仍在發揮作用。相反,無論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傾向於責備自己。

”都是為你好“!多少孩子在這種”愛“的包圍中過著被忽略的童年

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本書中作者除了理論和實踐的講解,更給予讀者深深的關懷和善意,讓讀者心不孤單,充滿力量,提供了很多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父母至少要通過三個關鍵的情感技能才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認識和管理自己的天性,並使孩子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紐帶。

(1)父母能感到與孩子有一種情感連接;

(2)父母關注自己的孩子,並視他為一個獨特而獨立的個體,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負擔。

(3)基於這份情感連接和孩子的關注,父母適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和所有人一樣,你養育孩子的方式由你的認知和精力所決定,你無法給孩子你自己所缺失的情緒上的力量。事實上你在閱讀這本書正說明了你在乎,並準備好了也最夠堅強,以做出改變。你已經比自己的父母做得更好了。

作者在診病後會開出非常具體並有執行力的藥方!

在第七章 自我關懷中提到了四個方面:

1.學習關愛自己

2.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3.自我安慰

4.對自己有同情心

除了詳細地講解和分析,作者還特別設計了改變表格來幫助讀者逐一嘗試這些方法。這樣給出具體的步驟和切實的指導措施,我們才能找到前行的路。

其中學習關愛自己這一方面包括四個步驟:

步驟一:將自己放在首位(學會說不;尋求幫助;發現你的好惡;優先自己的享樂)

步驟二:調節飲食(附帶“飲食”改變表格)

步驟三:鍛鍊身體(附帶“體育鍛煉”改變表格)

步驟四:休息和放鬆(附帶“休息放鬆”改變表格)

”都是為你好“!多少孩子在這種”愛“的包圍中過著被忽略的童年


 總結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書裡寫到: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從今天起,做你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吧,滿心歡喜的去愛他、接納他。每個成人都曾經是孩子,每個孩子也終會長大。無論是對於我們自己,還是未來養育孩子,讀一讀《被忽視的孩子》都必將大有益處!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用餘生,來治癒童年的傷痛。生命最初,遇到一個滿心喜歡你的人,是命運最好的饋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