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里没人为林黛玉提亲呢?

敖嘉年


我觉得这个题目表达不够准确,应该说,在确认为作者原著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看不到有人为林黛玉提亲的情节。

前八十回里没人为林黛玉提亲,不代表后面的章回中也没有。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假设,分成几个小问题来回答。

1.为什么前八十回里,没有人为黛玉提亲?

最恰当的理由,我觉得就是,时候还没到。

《红楼梦》里人物的年龄,作者一直有意弄得很模糊。尽管如此,还是可以看出,黛玉在一众姐妹中,年龄应该是偏小的。在书中前八十回结束的时候,黛玉的年龄还没到迫切需要将亲事提上日程的时候。

可以拿几个人物作为参照。

首先是薛宝钗。我之前回答过《林黛玉和雪雁到底谁的年纪比较大?为何雪雁会被贾母嫌弃年纪小?》以及《为什么林黛玉没有参加入宫采选?》等题目,说明仔细推敲的话,会发现宝钗的年龄不止比黛玉大三四岁而已。而宝钗除了十五岁生日那年经由清虚观的张道士向贾母暗示过亲事之外,之后书中也再无一笔写她提亲的事。到第八十回结束的时候宝钗多大了呢?不知道,但既然比黛玉大得多的宝姐姐都不着急落实婚事,那林妹妹就更不必着急了。毕竟大人们要张罗的话,也该先操心年纪大得多的宝钗吧。

当然,总有人不愿意接受宝钗年龄偏大的设定,他们最喜欢说的证据就是书中第四十九回那段话:

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所差者大半是时刻月分而已。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细细分晰,不过是“弟”“兄”“姊”“妹”四个字随便乱叫。

其实在我看来,这段话恰恰是作者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的手法暗示读者,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因为包括凤姐在内的这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在之前回答的《王熙凤和薛蟠,谁的年龄大?是如何记载的?》已经分析过了。林黛玉六岁丧母,尚未进入贾府前,冷子兴口中的凤姐已经是和贾琏结婚两年的主妇了。这样的凤姐和黛玉是最多相差两岁的同龄人?你信吗?

凤姐的年龄成迷,喜欢叫凤姐“凤丫头”的宝钗的年龄也可见一斑。

不管如何,宝玉比黛玉大,宝钗又比宝玉大。如果在书中第八十回结束时黛玉已经到了适婚年龄的话,宝钗更应该到了无法不考虑亲事的尴尬年龄。而这时宝钗还没有动静,自然不着急轮到黛玉。

第二个参照人物是宝玉。别以为古人早婚只是针对女孩子,对应的男生其实也一样的。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实际上在清虚观张道士都试图为他提亲了,说明他要成亲的话,年龄上也是说得过去的。而一直到八十回结束,宝玉的亲事都没有提上日程,甚至在第七十二回,贾政还跟赵姨娘说,本来看上了两个丫头,准备给宝玉和贾环,但考虑到他们“年纪还小”,所以“再等一二年”。

贾政看中的丫头显然只能是给宝玉做小妾用的,要让宝玉娶妻,那就还得往后拖一拖。可见,宝玉到这时候还让贾政觉得年纪小,不必着急亲事,那比宝玉还小的黛玉,贾府大人们此时更是没开始考虑,那也很正常。

第三个参照人物是迎春。实际上金陵十二钗中,除了出场时就已婚的、年纪太小的巧姐以及出家人妙玉之外,剩下的六个女孩子中,到八十回结束时亲事有了着落的也只有史湘云和贾迎春。史湘云是个特例,大概是年纪一到家里就着急解决亲事了。迎春直到第七十九回才出嫁。不知道她和宝钗谁大,但黛玉、探春、惜春显然都比她小。即使按照年龄顺序从大到小解决,这时当然也还没轮到黛玉。

第四个参照人物是薛蟠。虽然他之前就有小妾香菱,但正式娶亲,也是在迎春出嫁的时间段。薛蟠比宝钗、宝玉大就不用说了,凤姐还曾经以“薛大哥”称呼他,弄不好他比凤姐还大。以他的年龄,都拖到现在才娶亲,其他人包括黛玉,暂时就更不用考虑了。

2.后四十回里如果有人为黛玉提亲,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当然,前八十回没人为黛玉提亲,不代表黛玉还没有到可以提亲的年龄,只是还没大到非提亲不可而已。毕竟,张道士都试图给宝玉提亲了,比黛玉小的湘云也说好了婆家了,如果有人看中黛玉,也是可以开口的了。

很多人都猜测黛玉是不是最后有嫁给北静王的可能,并且举出书中第七十一回贾母做寿时,前来贺寿的北静王妃和黛玉也算有一面之缘的事情来作为“伏笔”证明。虽然我并不认为黛玉会嫁给北静王,但是第七十一回,贾母应南安王太妃的要求让黛玉、宝钗、湘云、探春、宝琴几个女孩子出来见几位诰命夫人,南安王妃将她们好一顿夸奖,又和北静王妃分别给她们送了礼物,基本上也确实可以看成是可以出阁的女孩子在外人面前的一次“展示”。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把探春的结局设定为南安王妃作主让她远嫁海外,大概也是源于这一次见面打下的基础。

如果是这样,同样被“看过”的黛玉,在后四十回有人专门为她而提亲,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当时一同出来见人的还有已经许了婆家的宝琴和湘云,而同样待字闺中的迎春和惜春当时并没被叫出来见人。所以,这一次会面是否为日后有人为女孩子提亲的事埋下伏笔,也不一定。

关键在于,黛玉是心心念念只有一个宝玉的。不管是什么人来提的什么亲,估计黛玉都会坚决不答应。只是以她的性情,不会当面严词拒绝,多半会像通行本后四十回描写的情形,心死导致身体急剧衰弱,最终心力衰竭而亡。那所谓的亲事,想来也会不了了之。

再要细究细节,就是谁会给黛玉提亲。一向疼爱她的贾母应该是不会的,就算贾母后来无力控制局面,不能让宝玉和黛玉成亲,但应该也不忍心亲自出面把黛玉推出去。但贾母有可能早逝,或者垂垂老矣,已经无法干预以王夫人为首的实际当家人的行动,这种情况下冷漠的贾府长辈有可能把黛玉嫁出去,从而导致黛玉的夭折。

3.后四十回里如果也没有人为黛玉提亲,又是什么原因?

这就是目前通行本中所写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来不及。在黛玉的亲事还未被人提出来考虑之时,黛玉已经因为别的原因香消玉殒。

当然理论上不排除其他可能,比如黛玉一直在贾府待到年纪老大,不得不屈从安排被定亲,然后在这种压力下泪尽而亡;又或者贾府出事被抄,黛玉也被牵累,随便定了草率的亲事,最终在这场人生风雨中走到生命尽头。

但这些可能性都比较小。如果是前者,很难想象仅比黛玉大一岁的宝玉也是年纪老大尚未成婚。而宝玉一旦成婚,新娘不是黛玉,就足够对黛玉造成致命打击,不必等到黛玉继续在贾府蹉跎年华。如果是后者,那样的风雨飘摇中,黛玉很难独善其身,多半也会碾落风尘,那么在判词中应该有所表示,就像妙玉和湘云的那样。而黛玉的判词显然不是那样的,判词显示的黛玉生命轨迹很简单,就是和宝玉无法成为眷属,泪尽而亡。

这样看来,就黛玉的命运而言,目前通行本后四十回的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林黛玉父母双亡被荣国府收养。外祖母和舅舅舅母成了她的监护人。等她大了,贾母、王夫人甚至邢夫人要负责为她张罗婆家,寻找合适的人家出嫁。可到八十回结束前,贾家没有一个人出头替林黛玉张罗。按理第四十五回时,林黛玉已经十五岁,到八十回结束,堪堪十七岁不小了。之所以没人管林黛玉,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贾母没开口

贾母做为林黛玉的外祖母,与林黛玉有最直接的亲缘关系。林黛玉名义上被舅舅贾政收养,实则是贾母亲自抚养。这就使得贾母对林黛玉的婚姻有绝对话语权,老太太不吐口,谁也不敢、不愿意替林黛玉出头,尤其贾母背后对宝黛姻缘的支持,更令贾家内外对林黛玉的姻缘箴口不言。

第二,宝黛姻缘心知肚明

林黛玉一来,很多人就清楚贾母极可能有亲上加亲的想法。虽说宝黛二人不过七八岁,现在来看不可能,但在古代并不稀奇。

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就留下林黛玉这点血脉,贾母将其嫁给别人势必不能放心,还有谁能比贾宝玉最合适?性格、人品、家世,无论私心还是公论,宝黛二人都是贾母内定。贾家上下也都心知肚明。曹雪芹借晴雯是贾母给贾宝玉内定的妾,也体现了这一点。


第三,王夫人的反对

贾母支持宝黛姻缘,王夫人明确反对,还推出金玉良姻对抗。贾元春也支持母亲,端午节赐节礼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贾母因为王夫人和元春的态度,不能为林黛玉张罗,致使林黛玉的婚事被无限期搁置。对此薛姨妈看的清楚,她在第五十七回戏言替宝黛二人做媒,并说“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贾母的难处被薛姨妈一语中的。没人张罗,林黛玉又不能随便嫁给别人,当然就只能“春闺人渐长,可怜无人识”了。

第四,林黛玉的身体也是问题

林黛玉自己身体不好,致使她不得王夫人欢心。王夫人亲口说她“三灾八难”的,表明对她身体不满意。贾家不想要一个随时“短命”的儿媳妇,当然也不会轻易替林黛玉找婆家。联姻起码门当户对,结亲不成反成仇的人家很多,贾家不会轻举妄动。


至于现在很多读者坚持的林黛玉下凡还泪,除了贾宝玉谁都不会嫁,有人来提亲她也会拒绝,这事根本不存在。林黛玉是贾家养女,虽然不像自家女儿那么轻易决定。但只要贾政、贾母认定要嫁,林黛玉绝不会,也不能反对。那个时代,任谁都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不可能决定。

至于所谓以死抗争更不可能。一个黄花大姑娘,到出嫁年纪,家里为她找好婆家,她却以死抗争,传出去将被唾沫星子淹死。“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洁”不光是贞洁。林黛玉明媒正娶嫁给别人,拜堂成亲入洞房不存在不洁一说,反倒名声清白才是她最重视的“洁”。有朝一日,她与贾宝玉彻底没有缘分,还传出了很难听的闲言碎语,林黛玉一定会选择离开,保留自己的“洁”。

第七十回贾母生日,南安太妃来祝寿要见姑娘们,这是豪门变相的相亲。贾母安排五位姑娘出来很有讲究。史湘云和薛宝琴都有婆家。贾探春、薛宝钗和林黛玉就是贾母精心推出来的人选。看似林黛玉陪衬,实则在宝黛姻缘前途未卜之时,贾母这次安排已经有了未雨绸缪另作打算的准备。毕竟“养在深闺无人识”,一旦抛头露面,被人相看就不由己了。

正是这次相看,在八十回后促成了林黛玉和贾探春远嫁的客死异乡的结局。林黛玉离开贾家后,薛宝钗才等来嫁给贾宝玉的机会,此事贾雨村和贾元春是关键。

贾雨村有「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之语影射他出卖林黛玉之事。而贾元春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去掉的“香玉”正是指林黛玉(第十九回小耗子偷香玉故事),

综上,林黛玉的结局在八十回后出现变故。她与探春被赐婚远嫁。效法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故事。最终“莫怨东风当自嗟”,像王昭君一样出塞远嫁了。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君笺雅侃红楼


为什么没有人给黛玉提亲,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

第一个方面,为什么不给黛玉提亲宝玉。

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几乎大家都一致认同宝玉母亲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但大家纷纷觉得贾母是支持黛玉的,其实不然。我以前专门写过贾母也和王夫人是一样的想法的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其中原因。由于不能链接,在这里我再泛泛赘述一番。

对一个受到几千年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影响的封建老太太,儿子孙子都是自己人,女儿一脉相对来说是“外人”。所以贾母一定会站在宝玉的立场权衡利弊。很遗憾,如果黛玉能和宝钗比个平手,那么贾母指定会优先选择黛玉。可是婚姻中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性格,一个是健康,黛玉都比不过宝钗,这就使得贾母的心偏离了黛玉,转向宝钗。



看看贾母支持金玉良缘的表现。

一、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那回,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贾母明确表示了自己对未来孙子媳妇的要求:“穷不怕,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无疑能和宝钗对上号。

对应的是,宝黛两人从清虚观回来就闹得不可开交。贾母伤心地说出一番话:

“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咽不下这口气。”

并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诺大年纪的贾母最希望的就是一大家子和和气气,最想图的就是安享天伦之乐,所以黛玉和宝玉这样吵闹,贾母是真的不喜欢。

二、小说第五十四回,贾府过年了,贾母破陈腐旧套,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这毋庸置疑是说黛玉的。我们都知道,宝玉和黛玉一起读过男女私定终身内容的《西厢记》。贾母或许不知道这件事,但老道的贾母一定知道宝玉和黛玉有那方面的苗头——宝黛二人特殊亲密的行为又有谁不往那方面想呢!

有人认为贾母怎么会说自己的外孙女呢,这是因为贾母早已预见,宝玉要娶的人不是黛玉,敲打敲打黛玉,不让她对宝玉有想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为了黛玉好,以免她最后受到伤害。

以上两件事就证明了贾母其实并非支持宝黛成亲。其实不用把事情想得那么复杂,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贾母也不例外,如果黛玉和薛宝钗要争着嫁给不相关的一个人,贾母铁定支持林黛玉。所以说贾母支持金玉良缘不是帮宝钗,而是帮自己人宝玉。

对于贾母的态度,黛玉是有洞见的。小说第三十二回,黛玉发过感慨:所叹者……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那句“无人为她主张”看出来黛玉对贾母的失望。可怜的黛玉最亲的人是贾母,而贾母最亲的人却不是她。伤害外孙女林黛玉,相信贾母也是有一番痛苦挣扎的,这是人性。

基于王夫人和贾母不支持木石前盟的态度,就是为什么没给黛玉提亲宝玉的原因。

第二个方面,为什么没人给黛玉提亲其他人呢?

一、黛玉客居贾府,没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没有人脉。这会影响到给黛玉提亲。

向贾府来提亲的人,大多是冲着贾府的门第,来求一门子门当户对的婚姻,而能代表贾府门第的当然是本家姑娘们。所以对于不了解贾府内里的人,是想不到林黛玉这个客人的。像人家史湘云,虽然父母早逝,虽然也常往贾府串门,但人家还有本家本族,所以和史家门楣相当的,就会向史家来求亲。所以在小说第三十一回,端午节的第二天,史湘云来贾府串门的时候,就有提到史湘云被提亲的事:

王夫人道:“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看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们着。”

二、随着黛玉渐渐长大,和宝玉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别人是看在眼里的。这也会影响到给黛玉提亲。




那回紫鹃试宝玉,说黛玉要走了,要回苏州去,宝玉立刻吓病了。书上有一段黛玉的心理活动:幸喜众人都知宝玉原有些呆气,自幼是他二人亲密,如今紫鹃之戏语亦是常情,宝玉之病亦非罕事,因不疑到别事去。说的是黛玉以为别人不知道她和宝玉的事,其实并非如此。

王熙凤就曾多次打趣黛玉。早在小说第二十五回,凤姐就取笑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到了后来,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已经被外人界定为璧人一对了。 有兴儿之言为证:

“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黛玉名花有主,再难有人来提亲的了。

综上所述,就是相对少有人给黛玉提亲的原因。


流年书瓶


这的确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黛玉的同辈之中,湘云,宝玉,迎春,探春都曾经提及姻缘与媒聘之事,似乎只有黛玉这个文采风流,貌若姣花的青女素娥般的娴静淑女,反倒无人问津,这难道是黛玉的才貌无人知晓吗?


绝对不是,在贾琏偷娶尤二姐之时,前去奉承的二门外的小厮兴儿已经说的一清二楚,黛玉之美貌贾家两府皆知,都在背后叫她为为“多病西施”呢!可见黛玉之美貌已经风闻。而且,在宝玉被赵姨娘的五鬼之法镇住,贾府一团糟乱之时,大家都在情急之下,不免失了礼仪内外规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呆霸王薛蟠亲眼目睹了黛玉之绝世姿容,风流婉转,惊得直直地酥倒在那里。黛玉的才貌被薛蟠知道了,岂不是全京都的富少都会知道,必定是会满城风雨。然而就是没有人来上门提亲,那么缘由何在呢?


我们且看看湘云与迎春的亲事如此速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湘云在他们同辈之中,只比惜春年纪大些,然而却是她们姊妹之中最早提亲的一个,那么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早牵,还是湘云才色出众,所以良姻先至呢?似乎都不是,只因为湘云命苦,父母早亡,从小寄居在叔叔史陵侯府中,已然受尽了委屈与酸楚,她的身后无权无势没有倚仗,她的婶婶自然嫌她累赘,那么这样无用的千金小姐,与其白白养着,何不早早地嫁出去省心省钱省力呢?所以湘云在《红楼梦》首次出场之时,就已经提到她的婚姻大事。


而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也是神速之至,似乎贾赦几句话就达成了女儿终身大事。这也完全是迎春没有母亲,自己又昏聩庸懦,邢夫人不过是面子上母女,实在没一点亲情的意思,哪里又会真心为她着想,而她的父亲贾赦也是只顾着自身的利益与光彩,实在是个不称职的父亲,所以才作就了这么败德作孽的一桩婚事。

那么从湘云迎春的婚事可以看出,无论缘分好歹,这权利可是掌握在长辈的手里。湘云的亲事由她的叔叔婶婶掌控,迎春的亲事自有贾赦邢夫人料理,而作为荣国府的长住上宾林黛玉,她的姻缘大事自然是掌握在她的外祖母家母的手里。不管谁来提亲,也要先问过贾母,可是阖府皆知的是,林黛玉是贾母自己看中预备留给孙子贾宝玉的,她定好的孙媳妇,这已经东西两府公认只是没有捅破窗户纸的事实了,那么外人谁又会那么没眼色,敢再来碰钉子呢!



有雪片片57321


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作者不吝笔墨列了一个长长的丫头名单,看似无意随手的闲笔,实际埋伏着重重玄机。

其他人暂且不论,单说和黛玉婚事有关的两个人,这就是只出现了一次的薛姨妈的两个丫头同喜和同贵。正如宝玉的两个小厮双瑞双寿一样,只出现了一次便再也不见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画龙点睛的任务完成了。这两个小厮的名字就是为了点明酒席上的四个男人有两个是过生日,另有两个有喜事。同样,同喜同贵这两个丫头的名字也起的是这个作用。

什么意思呢?准确地说是贾家和薛家都有一件喜事,又都有一件可达贵的事一一升官。升官指的是薛姨妈和王夫人各自的丈夫都官复原职,喜事指的是宝玉和黛玉订亲,宝琴和梅公子订亲。但是时间并不是元春省亲这一年,而是黛玉进贾府这一年,对应书外是雍正十一年,那时二玉都是十岁,宝琴九岁。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呢?很多,仅举两例,一是袭人改名是黛玉来贾家后,她之前叫珍珠,很多读者都置疑打醮这么热闹的事为什么袭人没去,其实她己去了,只不过当时还叫珍珠,五月端午黛玉还没来贾府。二是妙玉的年龄。张道士提亲的那位小姐就是妙玉,时年十五岁,元春省亲这年妙玉十八岁,对应乾隆元年,妙玉十五岁时正是雍正十一年。这年被枷号的贾政原型被释放回家,官职也恢复了,薛姨妈的丈夫也恢复了知府的官位,这才有了同喜同贵。

是谁作主定下二玉的婚事的呢?在偶结海棠社时,黛玉作的三首咏菊诗里两次提到了同一个人,“一从陶令平章后",“忆旧还寻陶令盟",这个陶令可不是陶渊明,它跟柳五儿(五柳先生)一样都指代的是贾政原型,探春的婚事也是由彭泽先生(贾政)拍板定下的,是贾政和东平王原型早在二玉十岁时就已定下了这门亲事,当然,这是一桩政治联姻。

二玉的婚姻早己在贾府是公开的秘密,上上下下都心知肚明,但并没有举行仪式。这是贾母等人的意思,两人可不必回避,一举行仪式不利于双方建立感情,直到乾隆四年的二月十二日才正式举行了订婚仪式。

一个已经订婚的人,又有谁再去触霉头给人家找婆家呢!


gaotzy


古人结婚讲究三媒六聘,媒人是男女青年终成眷属的必要媒介,没有媒人,男女之间想要走在一起是不合法的,叫做淫奔,是被社会唾弃的。即使现在,两人在一起很久了,想要结婚也得找个中间人问一问,把条件谈好了再说下一步。



但是媒人也不是瞎当的。一个媒人的任务,就是把两个门当户对的很可能走在一起的人撮合在一起而且这个人必须份量很重,双方都能说的上话,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林黛玉父亲死后,来到贾府寄人篱下,其实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她的所有待遇全靠贾府恩赐,如果这种恩赐没有了,她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说一下婚姻的本质。恩格斯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婚姻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简单结合,而是两个经济体的优良组合。没有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就会摇摇欲坠,直至崩塌。



林黛玉就没有经济基础,所以她的上层建筑是不稳定的,犹如沙上筑屋。

贾府败落之后,林黛玉就没有嫁入贾府的资本了,所以没人给她提亲是理所当然之事。


唐风宋月


《红楼梦》虽然刻意模糊所有人的年纪,大家随着春来除了冬去大家总是无法拒绝长大。湘云是除了惜春之外年纪最小的姑娘,她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那么其他姑娘也早就过了及笄之年。

湘云和宝琴都论亲了,可为什么却没有向林黛玉提亲呢?没有人像黛玉提亲不是黛玉不够好,而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

第一,黛玉父母早逝,黛玉的守孝期比较长

黛玉其实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黛玉的父母早逝,黛玉的守孝期比较长,很多时候黛玉都素衣,即是因为黛玉喜欢素雅的缘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黛玉在守孝。

因为黛玉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即便别人上门求亲她也绝对要守孝。黛玉的母亲生病到过世期间,黛玉一直都侍奉塌前,后来母亲去世黛玉大病一场,尔后便一直在守孝。

黛玉的命运其实惨,母亲才去世没有多久,黛玉的父亲就去世了,黛玉回乡的一年多时间眼泪都要流成河了,不过相必林如海在生前早为黛玉想好了后路。只是父亲去世,黛玉又要守孝,黛玉的婚事就又要被搁置了。

第二,贾母不许,南安太妃来时都拒绝

黛玉的父母亲都早逝,黛玉又寄住在贾府,那么黛玉的婚事都由贾母做主。贾母从黛玉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接黛玉回贾家,贾母就想要把黛玉留在自己身边。贾母看到宝玉和黛玉之间很合适,很希望能够促成木石前盟。

贾母早就看好了黛玉作为自己的孙媳妇,所以对外来婚事一定不会答应,外人也知晓贾母的心意,不会自讨没趣。薛蟠第一次见到黛玉就非常喜欢,宝钗也很想借机清除黛玉这个障碍,可是薛姨妈却不敢向贾母提起婚事。

南安太妃来的时候,她不知道其中的内情,贾母虽然让黛玉出来见客但是也很委婉的告诉南安太妃不要打黛玉的主意。

又问众小姐们,贾母笑道:“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有的是小戏子,传了一班在那边厅上陪着他姨娘家姊妹们也看戏呢。”南安太妃笑道:“既这样,叫人请来。”

南安太妃自然是人精,虽然黛玉很好但是贾母已经讲明了黛玉是自家的儿媳妇,所以南安太妃就选中宝钗和探春,最后综合选择了探春。

贾母的命令觉得了黛玉不可能成为别人家的儿媳妇,贾母早就为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做了安排和计划。

第三,黛玉的身体一直不大好,黛玉也不想嫁

黛玉什么都好,可就是身体不太好。初见黛玉的人就能够看出黛玉有不足之症,黛玉从会吃饭开始就要吃药。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贾府的生活饮食让黛玉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养,虽然吃了很多药,但是身体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变得更坏了。很多人家都知道黛玉的好,可是想到黛玉的身体状况就会望而却步。

除了生病的原因,黛玉其实也不想嫁,黛玉一直都很喜欢宝玉,所以如果贾母答应别家的亲事,恐怕黛玉也是不嫁的。黛玉喜欢一个人就是用尽全部心力,就是一辈子的事。

总之,没有向黛玉提亲不是黛玉不够好,而是黛玉不想嫁,贾母不让嫁,黛玉父母去世黛玉要守孝不能嫁,三重原因导致了没有人家向黛玉提亲。



小说红楼


为什么没有人为林黛玉提亲,说几点个人看法。

林黛玉是一个孤女。古代婚姻要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孤女就没有父母做主。古代婚姻多讲究门当户对,双方联姻为的是互相帮衬,做强做大。但是林府已经绝门,哪有势力可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连做媒的人都没有。

贾母不想越殂代疱。看得出来,天底下最疼爱林黛玉的只有贾母一人。但是她能做林黛玉的主,她却做不了贾宝玉的主,更确贴点说,她不想越殂代疱,跨过贾政和王夫人,夺走他们父母的权力。

薛姨妈说媒不能当真。有段时间薛姨妈和林黛玉相处很好,甚至林黛玉要认薛姨妈做娘,薛姨妈也说要替林黛玉说媒提亲。但是这事不能当真,紫鹃就催过薛姨妈,后面就再没有下文。薛姨妈同情孤女林黛玉,但是有自己的女儿薛宝钗在,薛姨妈绝对不会帮林黛玉和贾宝玉成亲。

还有多种原因,不再赘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