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祖先为何将战略眼光从西域转向东北?

腐腐腐腐腐女-


其实很简单,就是需要东北,因为需要,我们祖先才会把战略眼光投向东北。比如在唐朝以前,首都基本上都在关中地区,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关中的承载力大大下降,王朝就不得不找一块周边土地能够为国都提供基础的需要。而且另一种方面是,西边部落的衰落,以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契丹,女真,满族等)的崛起,中原王朝不得不把战略方向指向东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我国地图,草原与农耕的分界线就是我们祖先与少数民族的分界线。但是草原的东边,也就是中原的东北地区却是一片由森林构成的地方,战略十分重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但在古时候这也是属于游猎部落的地盘。这里形成了一股与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同的文化。

游牧民族如果南下,必定要忌惮两边的安全,一边是西北,一边是东北。西北因为特殊的地理形势十分容易被游牧民族控制,而东北不一样,依托山林的掩护,完全可以抵御住来自草原游牧民族的威胁。这里也就成了我们祖先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夺点,可以说谁掌握了东北,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正因为如此,我们祖先肯定要对东北进行长远的战略考虑,这是从地理角度考虑的。

其次,东北地区与中原其实自然环境很像,尤其是与早期的关中地区很像!两个曾经都是长满了树,只不过关中地区经过我们祖先的刀耕火种逐渐将森林给变成了农田。那东北地区不就是一个早期的关中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因为自然环境的类似,东北的少数民族是很容易接受汉化的,例如:辽,金,北魏,满族等,基本上都很容易接受汉文化,这是从文化方面来考虑的。

东北地区物产丰富,前面说过和关中地区极其类似,因此他的经济价值同样重要。后期的闯关东,不就是看重东北的资源吗?有山有水,现在我们看东北人,其实与山东人很像,不管在风俗习惯,还是本身的价值观,一衣带水,现在的东北的经济早已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关于我们祖先将西北转向东北所有的因素都能归结于“需要”,东北其原因和四川,西北都差不多,这三个地方都或能成为一个国家,但也能被中原一统,只要需要,可不管你是东北,还是西北,或者西南!


历史深度揭秘


中兴之主均据西北而天下,苟且者困于关内对东北瑟瑟发抖。

  • 雄据西北者,对东北用兵,西凉战骑北出阴山,过草原直击辽河平原腹地,每战必克。
  • 唐立重兵于河煌北地,出则平东北之乱。
  • 蒙骑兵东向,过草原击金府。
  • 困于关内者,立都奢华之地,驻军燕山,拉锯狭小隘口,累年无功。
  • 宋明皆弃西北,无隋唐腾挪之势,必困于关内。
  • 北宋,西北战略退则亡
  • 明,鏖战幽云无忧,无非拉锯尔,西北兵动亡。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安史之乱以后,准确点讲,也就是从宋朝开始,我们的祖先开始将战略眼光从西域转向东北的。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基于军事角度考虑。从汉朝开始,其受侵犯的隐患是匈奴和羌人,他们的战斗力极强,而他们缺乏资源,于是眼睛盯着汉朝的边疆领土,经常入疆烧杀抢惊,所以汉武帝倾之国力派名将卫青,霍去病征战匈奴,收复西域等地区,如不经营好西域,一旦被匈奴占领,其力量很快就会壮大起来,那么对大汉形成更严重的威胁。之后的三国、两晋一直到唐朝末年西域的情况都是如此。到了宋朝,西边的部落日渐衰弱,已不构成威胁,这时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契丹、女真、满族等)不断掘起,威胁最大的是女真,而女真大本营就在东北一带。在军事上东北的地理位子很重要,可以依托山林的掩护,抵御住来自草原游牧民族的威胁,谁掌握了东北,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二是基于经济角度考虑。唐朝以前,首都基本都在关东地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关中的承载力大大下降,王朝不得不另找基地,而东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是基于文化角度的考虑,由于自然环境类似,东北的少数民族很容易接受汉化。


用户正话正说


这个问题让速不台说道说道:对中国来说,西域和东北都很重要,有远见的王朝对这两地掌控的都很好。

秦朝,有人放话“亡秦者胡”,秦皇大怒,马上派蒙恬带兵四十万北击匈奴,占领了大片草原,然后屯田修长城,这个时侯西域是月氏,东北是东胡和一些森林民族,比如肃慎等,秦皇没有理会,说明这两个地方太荒凉,连匈奴都不如。受到打击的匈奴韬光养晦,尽量不去招惹秦人,但是到了秦末大乱匈奴突然崛起,吞并东胡,扫荡月氏,霸占西域,控弦之士四十万,后来又打得汉高祖刘邦送金、送银、送美女。也不怪刘邦无能,接手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还有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心腹大患,很难搞。但是,刘邦儿孙很贤能,尤其是汉武刘彻,雄才大略,一眼看出西域的重要性,他认为拿下西域就是断匈奴右臂,先派张骞探路,联合月氏共灭匈奴,无果后派霍去病夺取了祁连山,一直打到酒泉,这样打通了西域,也隔绝了匈奴和羌人的联系,此时西域在反击匈奴中重要作用凸现出来了,汉朝此后也将西域牢牢抓在手中。对另一个方向东北,汉朝也没有放松,接连拿下辽东、朝鲜,积极扶持拉拢鲜卑、乌桓等部族打击匈奴。



到了东汉、三国、西晋、前秦、北魏时期虽不时战乱,但政局稍有稳定,西域和东北就会被中原王朝控制,到了南北朝时期,海内大乱,西域、东北中原王朝无暇顾及,西域崛起了突厥,东北崛起了高句丽,这两个对中原有致命的威胁,万幸的是,中国又出了秦皇汉武,就是李世民,人送外号“天可汗”,在大唐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唐将士浴血奋战,最终踏平了高句丽、征服了突厥,这期间涌现出了李靖、李绩、侯君集、苏定方、薛仁贵等一大批先进模范。

这个时候,受全球气候温暖影响,青藏高原人类生活指数不断攀升,吐蕃帝国横空崛起,他们的元首是赞普松赞干布,后来是李世民的女婿,松赞干布能力超强,帐下人才济济,强大的吐蕃是大唐最有分量的对手。要防范吐蕃,拱卫京师长安,就要守住陇右,要守陇右必保河西,要保河西必保西域,西域成为大唐扼制吐蕃的战略要地,历代唐王对这一点领悟的很清。另一方面,对东北也没放松,东北地区设立了松漠都督府,外围还有幽州节度使、卢龙节度使等。但是到了李隆基末期,事情变坏了,精兵强将云集的东北掌握在安禄山手中,这是一个狼崽子,当然李隆基的战略部署也有很大的漏洞。瞅着机会,安禄山举兵造反,仓皇间,李隆基把西域的精兵大举调进关内,越急越错,他又枉杀西域大将高仙芝,误信谗言,将西域名将哥舒翰、封常清逼入绝境,造成唐军全线溃败,李隆基带着老婆们逃向四川,路上愤怒的士兵发作了,他只好杀了老婆杨玉环平息众怒,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经过这场大乱,大唐差点送命,东北和西域彻底丧失。唐之后,西边的党项,东边的契丹、女真一直中原的大患,让五代和宋朝的历届领导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心理阴影面积不知几何。西边的贺兰山、东边的黄龙府成为将士们挥不去的梦,没有西域和东北的王朝算什么王朝?蝇营狗苟而已!

一晃到了明朝,东北、西南是元朝的行省,朱元璋格外关照,为预防元朝反扑,坚决拿下这两地,设立卫所,派重臣守卫。但对西域就不那么重视,这是错误的,帖木儿差点进占西域,下一步就是攻打大明。明朝末年,军力下降,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 ,表面上东北是要害, 实际西边也不安宁, 在努尔哈赤之前 ,西域的蒙古人势力已将明军从新疆哈密撵到了甘肃的嘉峪关。只不过京师距离东北近,距离西北远而已,朝廷认为东北重要,可是灭亡明朝的是从西北打过来的李自成,多么讽刺!


无论西域还是东北,都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 都不能失去。


速不台


题主指的哪段历史???

在大一统的朝代中,没有对西域实施长期有效控制的是秦、隋、宋、明四个朝代。在兼顾西域并且不断对东北用兵,称的上是战略调整的是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四代帝王不遗余力的攻打东北的高句丽(小提示:高句丽和高丽是两个不想干政权),并且付出了巨大代价才将东北纳入版图。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消除一个巨大的隐患,防微杜渐,若任其坐大,将给中原带来更大的战争。另一方面,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时发现高句丽与突厥来往过密,鉴于这两个国家与隋朝的关系,这个消息让炀帝不得不警惕,如果突厥与高句丽结盟那么隋朝边境将无宁日。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西部地区突厥等势力强大,隋唐建国前中原地区经历了百年战乱,短时间内无力彻底击败突厥等游牧民族,战争打打停停,突厥却始终没有遭受重创。另一方面,隋唐建国以后人们突然发现东北那个盛产粮食的广袤平原冒出了一个人口众多带甲数十万且具有高度文明,政治经济文化不逊于中原的农牧结合的高句丽王国。

试想一下,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隋唐统治者:西部和北部的游牧民族是中原王朝的死敌,这一个已经很难搞定了,现在东北部又冒出一个实力强悍的各方面与自己相差无异的新势力,而且这个新势力老是惦记你家东西,此时你作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你会想什么?你会不会担心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

周边强敌环伺,一股强大的压迫感迫使隋唐统治者必须做出抉择,既然没有城郭的突厥暂时搞不定它,那就把东北这个刚有点苗头还没完全长大的小霸王按下去,扼杀在摇篮里。于是隋唐两朝跨度70年,历时四代帝王,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平定高句丽。

——————————————————

再简单说说另外几个时期中原王朝关于西域和东北的情况。

秦,自建国起长期遭受西北游牧民族的袭扰,甚至兵临咸阳城下,至惠文王时期被基本肃清,自此以后秦国的战略为“东出”;天下一统之后,秦朝军事重心为南北两个方向,并且仅仅十五年的时间亡了国,也就谈不上弃西域重东北了。

宋,大家都知道,两宋时期是被游牧民族按着打的,所以西域、东北和宋朝没啥关系。

明,明前期将西域和东北纳入版图,中后期因为国力不继以及游牧民族的蚕食,逐渐放弃了这个两个地区。




烧饼夹里脊


古代辽西地区有大片沼泽,不利行军。所以割据辽东的政权可以存活很久,但想打出去也不容易。辽金以后,地质条件变化 ,与关内的交通逐渐便利,东北地区的农业也得到开发,近代又开发了矿产和森林资源。这样一来,东北取代关中,成为乱世之中最适合当根据地的地方,进可夺取天下,退可闭关自守。四野百万雄师入关就是最近的范例。而关中因为滥砍滥伐水土流失,漕运断绝,变成贫瘠之地,无法养活太多人口和提供战争资源。“得关中者得天下”变成了“天下之安危系于辽”。


瀛史拾贝


这个问题我答答,首先这个问题关于祖先的定义,应该是有西域这一说时的当朝统治者。再者西域包括哪块,西域之名出现最多是在汉朝,更有西汉张骞(qian)出使西域之伟业。它大概是现在中国西部的广大地区,像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汉宣帝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这时才名义上真正属于咱们的地盘。那这就不难想了,西部地域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恶劣等自然条件制约,注定不能为迅猛发现的大汉王朝提供物质保障,丝绸之路也是更多的汉朝物资流入西域地区。加强了西域各国对汉朝的拥护。反观当时的东北地区,汉武帝统一旧域后设立地方行政区域。地域上东北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温热多雨森林繁茂有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为王朝提供经济粮食来源,话说民以食为天,怎能不重视。后期社会进步发现的矿产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孕育出来许多王朝统治者!颠覆新朝!西域确没有折腾出什么大的领导者,重心自然不在西域了。中国地图就像雄鸡一样,鸡尾巴能有什么肉,鸡头鸡脖子这块才香!


啊康有信


唐朝以前,包括唐朝,中国古代王朝的首都基本上在长安和洛阳之间选择,中原和关中地区是王朝的中心,为了稳固中原地区,就必须占据关中地区。同理,为了稳固关中地区,就必须占据西北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和西域。自从汉武帝北逐匈奴之后,河西走廊和西域就纳入了中华版图。大一统的西晋、隋朝、唐朝都是这个战略路线。但唐朝结束后,得东北者得天下,辽、金、鞑靼、蒙古、清都崛起于东北,成了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关中地区在唐代后开发过度,承载力下降,作为根据地已不合适。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随着其开发的深入必然成为中国的战略重心。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塞北游牧民族,东北的吸引力都越来越大。

因此,从唐朝以后,我们祖先逐步将战略目光从西域(或者西北)转向东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