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是东北招牌菜酸菜氽白肉的黄金搭档


豆包:是东北招牌菜酸菜氽白肉的黄金搭档

老家的朋友在朋友圈大晒做豆包的视频,那或黄澄澄,或白亮亮,或黑黑黝,冒着热气的粘豆包肩挨肩地躺在盖帘上,个个珠圆玉润,神气十足地撩拨着味觉,不觉食指大动。顷刻,滚烫的乡愁和思念汹涌地漫上心头,那些有关豆包的记忆不由自主地跳将出来。

据相关史料记载,豆包最早是满族祭祀祖先的祭品。满族人吃粘豆包的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豆包在金代就已闻名大江南北。因为满族人经常在寒冷天气里长时间狩猎、砍柴什么的,所以喜欢吃粘性的食品,消化时间长,禁饿。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的时候,豆包作为军粮,也曾立下汗马功劳呢。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


豆包:是东北招牌菜酸菜氽白肉的黄金搭档

这里面还有个美好的传说呢。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家人日子特别穷困,年三十这天,别人家都吃饺子,可他家什么都没有。女主人求借无门,后来一个财主把放酸了想要倒掉的黄米面给了她,她回家烀了仅有的一点芸豆做馅,包成圆形,蒸熟后特别好吃,大家都吃饱了,于是就把这种食物取“都饱”的谐音“豆包”了。因为没有别的东西上供,就用这种东西替代。玉皇大帝看到豆包很感兴趣,就让财神用金元宝把这种食物都换去了,一家人从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北方的冬天地冻天寒,滴水成冰,是个天然的大冰窖。每到冬腊月,乡下的女人们就开始张罗淘米。把黏米(黏高粱,糜子或黏大米)泡进水里,然后控干水,磨成面,和玉米面或大米面(小时候是用不起大米面的)按一定比例混合,用水和面。把炕头的炕席卷起来,把装满面的大盆放上去,盖上帘子,用棉被捂上,开始发酵。


豆包:是东北招牌菜酸菜氽白肉的黄金搭档

我们去村里请人帮忙做豆包,妈在家准备烀豆馅了。红小豆大芸豆放进锅里加水煮熟,煮豆的水分和火候至关重要,汤大或汤小都会影响口感。煮熟后捣碎,加点糖精,备用,这一大盆豆馅让我和弟弟蠢蠢欲动,趁爸妈不注意就偷偷地跑进厨房偷吃几口。爸忙着劈柴,斧子上下翻飞,一会功夫就大汗淋漓,木块在厨房的一角高高地堆成了小山。最后把干苏子叶取出来泡上,上炕睡觉。

半夜以后,待面发出酸味,开始揉面。揉面是一个力气活,通常都是爸来做。男人力气大,揉出的面筋性,口味和色泽相对会好一些。面揉好后,爸妈赶紧将睡意朦胧的我们从暖和的被窝里拉起来,因为街比邻右的婶子大娘踩着清亮的月光叽叽喳喳上门了。

大家洗净手,脱鞋上炕,围在面盆周围做豆包。先将一块面团放在掌心压扁捏圆,将团好的豆馅摁在中间,一边转动着面团,一边向里面挤压豆馅,几下就团成了一个椭圆形。在心灵手巧的乡邻张家长、李家短妙趣横生的故事里,一个个上宰下宽、秀气可爱的豆包诞生了。

我偶尔也会捣乱,笨手笨脚地捏上几个,大小不一、三圆四不团的不说,弄得哪哪都是馅,被大人们笑着撵出去。包好的豆包底下包上苏子叶,防止粘帘子。

农村至今每年都要种上几垄苏子,不为别的,只为把叶子掐下来,用细线串上挂在房檐下晾干,留着年根底下做豆包。


豆包:是东北招牌菜酸菜氽白肉的黄金搭档


朝鲜族人喜欢生苏子叶蘸酱、包肉吃,也常常腌成咸菜,味道也是相当霸道了。豆包一个挨着一个,一个挤着一个,紧紧登登地摆在帘子上,这叫撞豆包。

放半锅水,坐上帘子,盖上锅盖,爸开始蒸豆包。灶坑里,柴禾噼里啪啦响得正欢,没一会,大团大团的热气拥挤而出,厨房里便看不见人了。

四十分钟后,色泽金黄、圆润饱满、坚挺香滑的豆包笑吟吟地出锅亮相了,整整齐齐的豆包,像整装待发、严阵以待的士兵,个个气宇轩昂。

热气腾腾的黏豆包混合着苏子叶的清香,捏一个在手里,烫得用手左右倒腾,蘸点白糖,急三火四就往嘴里送,连苏子叶都不撕下来。

妈先问黏不黏,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脸上便笑开了花。每年做豆包之前,妈都忐忑,生怕豆包做笨了不好吃。豆包皮嫩馅儿香,黏甜劲道,在妈“慢点吃,锅里有都是”的唠叨里,顾不上烫嘴和粘牙,一口气吃了三四个,这香味便从唇齿间风生水起。


豆包:是东北招牌菜酸菜氽白肉的黄金搭档

过完瘾,要把豆包剥离开帘子,放在外面的木板上冻透。我喜欢拿着小木板,蘸点水,将豆包一个个起下来。饱满圆润的豆包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金灿灿的光芒,煞是耀眼壮观。

冻好后的豆包放进大缸,吃饭的时候取出来放在帘子上一蒸就OK了。我和弟弟喜欢蘸白糖吃,所以无论那时条件多艰苦,妈都会给我们买上两斤白糖的。

几锅豆包蒸好,坐在炕头的人就开始“烙饼”,不停地挪脚和屁股。没办法,只能垫一个小垫子,过了一会,往炕梢挪,再过一阵,全体只能跑到炕沿边了。经过一天奋战,一锅锅豆包做好了,连同欢声笑语,连同期盼祝愿,连同乡间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都包了进去,这样的豆包让人回味无穷,那黏黏的味道就像扯不断的乡愁。


豆包:是东北招牌菜酸菜氽白肉的黄金搭档


如今生活好了,豆包还是年年要做,家家户户质量就在质量上下足了功夫。小时候吃不到的白豆包现在也不稀奇了,有的人家在馅里放些芝麻、白糖、花生等,口味也相当不错。做好的豆包送给城里工作的亲友儿女,一份香甜之外,更有一份深情和牵挂。

豆包和东北的招牌菜酸菜氽白肉是黄金搭档,锅下面炖一盆切的细细的酸菜,上面蒸上一帘豆包,酸菜的香透进豆包,好吃的不要不要的了。大白菜炖冻豆腐也是标配。当然酱缸咸菜也是不能少的,吃多了豆包烧心,就点酱缸咸菜就好多了,或是把腌好的芥菜疙瘩、不留克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保证胃口大开。

蒸好的豆包压扁,用油煎出两面金黄的嘎嘎,那是怎样一种无法抵挡的诱惑啊。或是放在灶坑里烤熟,浓郁的香味从焦糊裂开的缝隙里钻出来,让人垂涎。没事拿一个冻豆包当零食,转圈啃着吃,甜丝丝的,爽极了。


豆包:是东北招牌菜酸菜氽白肉的黄金搭档


近几年,爸妈老了,每年淘米时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然后说今年最后一次,来年不做豆包了,可冬天一来,还是忍不住嚷嚷着让我帮忙做豆包,盘算着今年是做黄米的、黏大米的、还是黏高粱的好呢?

简单、知足,流淌于东北人的基因里,可以化解生活所有的刁难。所谓尘世间的爱无非就是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那些充盈着烟火气息的日子总有一种安暖,点点滴滴,落入行走的光阴,让留到多年后我们咀嚼时,依旧有一种真真切切的幸福感。

软软糯糯的豆包,你馋了吗?馋了,还等什么,还不赶紧做去!#这就是爆款#

(乡土文苑,烟雨遥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