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王锡臣


古代犯人被凌迟时的表现无非两种,一种是寻常的哭喊哀求,另一种就是不寻常的一声不吭。袁崇焕被判3543刀,虽然正史中没有记载袁崇临刑时的表现,但据其它的史料记载,袁崇焕从头至尾是一声没坑。

袁崇焕被下狱后,通敌叛国的罪行很快被确定,使得许多官员感到惊愕。面对袁崇焕即将被凌迟处死,祖大寿是辽东将领中替其求情最卖力的一人,愿以官阶赠荫换取袁崇焕的性命,但崇祯坚决拒绝。

此案在审理过程中,年逾古稀的大学士成基命,跪谏崇祯“敌在城下,非他时比”,望皇上慎重处置,同样被崇祯所拒绝。大学士周延儒的力保请求也被拒绝,之后求情的御史罗万寿被削职下狱,平民程本直被处死。

在袁崇焕下狱的半年时间里,孙承宗的官衙门前,为袁崇焕鸣冤叫屈人络绎不绝。而此时的崇祯杀意已决,求情的朝臣均遭诘责,或被下狱,或遭贬谪,有些还被处死。

袁崇焕最终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和“市米盗资”等罪名而被判处“诏磔西市”。只得一面之词的京城百姓,都认为袁崇焕投敌叛国的叛徒,个个都对其恨之人骨。

据《石匮书》所载:“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袁崇焕在临刑前曾留下“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

另在《明史》也有记载,袁崇焕被凌迟的那天,在通往刑场的街道两边,聚集了近万名百姓。这些百姓并不是来为袁崇焕送行的,而是来吃“汉奸”袁崇焕的肉的。

袁崇焕的肉被刽子手一刀刀的割下,每一片肉都遭到哄抢,然后被人生生吃下。每人在吃之前先要大骂袁一声,然后才吃。没多久,袁崇焕已经“皮骨已尽”,但他“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在整个行刑过程中,袁崇焕既没有大声哀嚎,也没有喊冤鸣屈。面对这些疯狂愤怒不明真相的群众,袁崇焕只能默默承受。整个过程,史料中记载并不是很多,后来许多的传奇情节都是后世演义而来的。

还有袁崇焕被判处3543刀,有不少的人认为袁崇焕是被割了这么多刀。这个说法还有待商议,毕竟能挨过一千刀的犯人并不多。袁崇焕被处死后,弃尸于市,其部下佘姓义士偷偷为其进行了收尸。

佘义士趁夜色来到西四牌楼,爬上刑架取下了袁崇焕的尸骨,偷偷埋于广渠门内。之后还为袁崇焕修了墓,并用余生为其守墓。临终时,他告诫子孙要世代为袁将军守墓。佘姓后人遵守誓言,一守就是十七代三百多年。

现在的守墓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名叫佘幼芝。她坚持每天为袁崇焕扫墓敬香,这种大义曾被央视在一代守墓人节目中报道过。这或许就是道义的力量,才能让佘家数百年来为袁崇焕甘心守墓。

袁崇焕被处死后,崇祯仍不解气,连续两次下旨对袁的罪行进行了提升,最终以“通虏谋叛”的罪名对其盖棺定论。这样才能符合律法中的凌迟之刑,崇祯也能避免背上冤杀忠良的千古骂名。

综上,史料中对袁崇焕临刑时的表现没有记载,大多是记载了群众争相抢食袁崇焕被割下的肉,目的是为突出人们袁通敌叛国的行为愤怒。因此,正史中也不会记载其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野史也是史


囚车缓缓前行,袁崇焕的心在流血,他坚强地挺着。

刑场上,刽子手动作娴熟地从袁崇焕身上割下一块肉,鲜血霎时流了下来。袁崇焕“啊!”的一声,然后紧咬牙关。刽子手手拿滴血的肉块,去和手举银子的人交换。

反复几个回合后,袁崇焕也就没了声音,他昏死过去。



交易在继续进行。得到肉的人就着酒吃着生肉块,嘴唇染得鲜红。一边吃一边骂,看他还通敌卖国,祸害百姓不?

华老栓得到用夏瑜的血蘸过的人血馒头,只是暗自庆幸。这里吃袁崇焕肉的人却是在泄愤。

袁崇焕通敌叛国,袁崇焕引来了清兵。袁崇焕让老百姓遭殃。

刽子手一刀刀割下袁崇焕的肉,身上的肉没了,心脏还在跳动……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这是袁崇焕死前的表白。

忠心报国却被杀,赤胆之心受冤枉,

置身度外真英雄,千古留名受爱戴。


有得观史



答:袁崇焕不是被冤枉死的,判决给他的十大罪状,白纸黑字,历历可查。

而且,这十大罪状,全都可以根据史书记载他的行为、事迹中找到印证,无一处属虚构诬陷,辩无可辩。

所以说,袁崇焕下狱后,是老老实实认罪的——其实,他在杀毛文龙的当天,血渍未干,就上奏疏向崇祯请罪,自称:“谨根据事实奏闻,席藁待诛,静等皇上之斧钺、天下之评说。”

显而易见,身诛伏法,袁崇焕自己是早有所料的。

那么,临刑就死前,他心中更多想到的,应该是悔恨,而不是悲愤。

又或者,恐惧已经塞满了整个身心,既没有悔恨,也没有悲愤了。

毕竟,死亡,乃是人生至为恐怖之事。

而他即将面对的又是千刀万剐的凌迟酷刑,太惨了。

话说回来,世界上虽然绝大多数人恐惧死亡,谈死色变,但也不能排除有视死如归的真英雄、真豪杰!

在明朝遭受凌迟酷刑的人远没有清朝多。

在清朝,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的将佐高官,凡落到清军手里拒绝投降的,无一例外遭到凌迟。

这里说说太平天国两名悍将在面对凌迟时的表现。

先说太平天国北伐军首领林凤祥,其于北京菜市口西市被施予凌迟极刑。时人李桓在《宝常斋丛稿》记载了自己观刑的全过程,林凤祥硬气十足,“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且由于施刑过程极为惨烈,有观者竟被惊吓而死。

李桓的感叹是:“刽子手之心术狠矣!其手法则绝工矣!”

还有翼王石达开之死,时任四川省城成都保甲总局提调的周之翰目睹了石达开一行的受刑全部过程,后来将该过程详详细细地描述给了儿子周询,周询在《蜀海丛谈》一书中细致如绘地写:“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性处死,至死均默默无声,真奇男子也。”

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则在《记石达开被擒就死记》中写得更详细:“凡百余刀,剜全体殆遍。初流血,嗣仅淡血,最后仅滴黄水。刑终,气早绝矣。”

试看林凤祥、石达开等人意志之坚、胆量之大,实为超越生死、超越人世至痛的超人,现场目击者心凛胆寒,却又不得不敬服至五体投地。

周之翰、周询父子,直接就是石达开的死对头,身处两大不同阵营,睹之如见天神,心悦诚服、情不自禁地记载于文字。

前面说了,林凤翔、石达开之外,诸多名王悍将,诸如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英王陈玉成、甚至幼天王洪天贵福等等,被擒后也是清一色遭到凌迟。那这些人在死前是什么反应呢?也许是死得没有林、石二人硬气;可能又也许有,但时人没有记载,但我更相信是前者。

一句话,面对死亡,尤其是凌迟酷刑,哪能人人对能如林、石一样轻松呢?就算是全身瘫软、面色惨白、大小便失禁,都是正常表现,谁也没有权利去嘲笑他。

想想看,那幼天王洪天贵福自小长于深宫,养尊处优,没经过什么风浪,当被押上刑场,打死我也不信他能如石达开一般“神气湛然”!

说了这么多,该说回袁崇焕了。

《明季北略》和《石匮书》倒是记录有观刑百姓的表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这些文字里,全是写百姓的表现,我们根本看不出袁崇焕的任何反应,当然也无从惴度他的心情和心理。

时人没有记载他的反应和表情,那么,他就不应该是如石达开一般“神气湛然”,也非林凤翔一般从容自若,很可能是如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英王陈玉成、甚至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人一样的乏善可陈。

倒是《东莞县志》载有李觉斯《旧抄本袁督师事迹•小引》一文,谓郑著《存斋诗注》载有袁督师《临刑口占诗》一首,诗如下: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实际上,郑彦其人是谁,至今未考。

且《存斋诗注》是何书,今也未现世。

史学家从诗风上考辨,大多认为这首诗是后人托袁崇焕之名的伪作,并不可信。

最后我想说的是,袁崇焕在临刑前的表现是从容还是惊慌失措,其实并不会过多影响史学界对他的评定,史界虽对他的个人能力存在争议巨大,但把定位为忠烈千秋的历史人物,却是没有问题的。


覃仕勇说史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袁崇焕这个人,最后被凌迟,都是自找的。

袁崇焕像

诛杀毛文龙,虽然说手里有尚方宝剑,但是没给皇帝打报告,就砍了大将的脑袋,可把崇祯皇帝吓了一跳。

之后袁崇焕又和皇太极秘密议和,最终并没有换来和平,反而被清军围了都城,袁崇焕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又很奇怪,以至于崇祯皇帝动了杀心。

被下狱之后的袁崇焕,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就留下一首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被处以极刑——千刀万剐的磔刑。

袁崇焕上了刑场后,刽子手就开始割他身上的肉,先从左乳开始割,第一刀的时候,袁崇焕叫了一声, 随后便紧闭牙关,任由刽子手下刀。

史书记载,当时的北京城里,百姓都认为是袁崇焕把清军引来的,所以非常痛恨他,人们争着出钱买刽子手割下来的肉,然后生吞以解恨!

现在看看这些记载,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张岱《石匮书》:“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明季北略》(卷5):“江阴中书夏复甦,尝与予云:昔在都中,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袁崇焕死后,有佘氏收其骨骸,葬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世代为其守墓。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功道雄奇既罪名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一辆囚车载着蓬头垢发的袁崇焕缓缓驶入北京西市街口,也就是俗称的北京菜市口,一路之上,群情激奋的百姓,纷纷向这个他们心目中的大汉奸,投掷石块,瓦砾,烂菜叶,向大汉奸身上倾倒污水,更有甚者,直接上去就撕咬这位汉奸的皮肉,袁崇焕一声不吭,任由这些百姓泄愤,只是口中念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行车来到刑场,刽子手早已等候多时,他先从袁崇焕头上割下一块头皮,抛上天空,其为祭天,接着,刽子手割下袁崇焕的一块头皮耷拉下来,遮着袁崇焕的双眼,以免在行刑过程中,袁崇焕双眼放出瘆人的目光,接着用刀轻轻割去袁崇焕的双乳,刽子手手拿着一小块乳头之肉,人们纷纷出价一两购买,然后生吞下去,行刑过程及其惨烈,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得袁崇焕的肉,富裕人家竟向购买,穷人们则纷纷从刽子手中抢夺袁崇焕之肉,,一块肉被撕扯成几块碎肉,在当时混乱的情况下,大约有一万人抢得袁崇焕之肉,生吞下去,并且以此炫耀,可怜的袁崇焕竟被生割了三千五百四十三刀,行刑将近,肚腹之内依旧嚎叫有声,最后之剩下一颗头颅,崇祯帝命令遍视九边,以震慑诸将。



袁崇焕蒙受千古之冤,崇祯帝自断国之栋梁,中华民族的一代战神,炮轰努尔哈赤,炮轰皇太极的袁崇焕,不是死在敌人之手,而是惨死在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之手,并被人们凌剐着活吃了,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这是中华民族英雄的悲哀,可恨的崇祯帝,自毁长城,自从袁崇焕死后,再无人勘当镇守山海关的大任,只要清军与明军作战,大汉奸范文程阵前一句高呼,你们只要看看袁崇焕是何等下场,就让明军俯首称臣,顷刻间三军皆缴械投降,清军大举入关,华夏山河再造劫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横遍野之下,血流成河之下,人们是否还记得起袁崇焕,是否为当年之事后悔过,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袁崇焕不死,大明不亡,中国的文明势必与世界同步,,明朝的灭亡,是中国的一大悲哀,一大惊叹号。




约定9521


大丈夫立于世,死何足惧!然惧君王不知其心?人民不知其人?非也!唯惧此生不能报国也!

公元1630年8月,袁崇焕在人民群众一片谩骂声中被押赴刑场,等待他的将是这历史上最为残酷的一次凌迟之刑!历经人世沧桑,受尽人间冷暖,面对死亡,袁崇焕表现得很淡然,毕竟该来的总会来的,只不过提前了一些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有一件事在当时是袁崇焕颇为焦虑的,是什么呢?君王不知其心?百姓对他的误解没法说明?都不是,而是不能再为国戍疆,不能再保卫辽东了。

最悲惨的死法

先和大家说说一代英雄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惨死的吧!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还有比袁崇焕死得更悲惨的人了!在我看来是没有了,即使是当年被吕雉做成人彘的戚夫人都不见得有如此之惨!

在《明季北略》中有记载袁崇焕受凌迟之刑的细节

  1. 袁崇焕受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
  2. “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在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石匮书》中同样记载了袁崇焕临死前后的惨状

  1. “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2. “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袁崇焕死后,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后幸得一位姓佘的义士将其首级偷取安葬,并世世代代为其守墓!

临行遗诗显忠贞

面对死亡,袁崇焕是怎么表现的呢?一首《临刑口占》让你领略何为英雄的大无畏!

袁崇焕曾在临行前说出了自己最后的心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悲哉!壮哉!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袁崇焕在死前想的依旧是国家,足见其忠贞之志,看到袁督师的这首遗诗,不觉想起了当年岳飞将军的那首《满江红》,同是伟大的爱国英雄,却都含冤蒙难!

现代对于袁崇焕的争议我不想多说,光凭他多年镇守辽东而拒后金于国门之外,则足见其忠贞之志,若是真有心降后金,恐怕明朝也轮不到被李自成的农民军给灭了!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死何足惧,忠魂依旧守辽东......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袁崇焕受刑是在崇祯三年八月十六,即公元1630年,地点在西四牌楼,明时称为“西市”,即今天的西四大街十字路口。其实,关于袁崇焕的行刑细节,明代史料诸如《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史》都很简略,根本没有提及袁崇焕的具体死法。记录最详细的就是明末清初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文学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



《明季北略》:“是时百姓怨恨,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刽子语无锡周无瑕曰:‘吾服事诸老爷多矣,未见如袁爷胆之大者’。



《石匮书后集》:“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此外,传说袁崇焕临刑前曾做《临行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死后,关于他的家人的结局以及身后事,《明史·袁崇焕传》做了如下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 后来,袁崇焕仅剩的首级被一位姓佘的义士偷取安葬,并叮嘱子孙世世代代为其守墓!后来,乾隆帝为了缓和满汉矛盾,便找到了佘氏后人。当乾隆得知其事迹后非常感动,表示要封官给佘氏后人。佘氏先祖早有祖训:坚持不到朝廷做官。于是,乾隆便允许其家族世代为袁崇焕守墓。



对于袁崇焕的争议,大福读史不想多做评价。不过如果代入到当年的大环境中,光凭袁崇焕凭借孤城击退努尔哈赤八旗精锐,且多年镇守辽东抗拒后金于山海关之外,他的忠贞既可明了!若是袁崇焕有心投降,恐怕明朝的灭亡会提前15年吧!


大福读史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袁崇焕临死之前的绝笔之诗《临刑口占》,袁崇焕作为大明末期最出名的将领,但是却是死的最惨的了,很多人都说比戚夫人都要惨。相比于历史上冤死的武将,比如说白起,岳飞等人,袁崇焕死的算是最惨的了,白起只是被赐死自尽,岳飞据说是被留了全尸的。但是袁崇焕呢?凌迟。

相信大家对于凌迟这个刑罚应该不陌生,那就是一刀一刀割其肉,一直到死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千刀万剐,被称为是封建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凌迟据说最多的是3600刀,据说要是执行的人没有割到3600刀的话,自己是要受处罚的,那么袁崇焕割了多少刀呢?据记载是3543刀,真正的千刀万剐。

而且袁崇焕被凌迟的时候,京城的老百姓将他的肉生吃了。在清代张岱的《石匮书》中记载了袁崇焕临死之时的惨状: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以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是不是和恐怖片一样的呢?

从袁崇焕临死之前做的诗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是真的一心一意抗击后金的英雄,死了还要镇守辽东。所以说袁崇焕也算是慷慨赴死的。从这首诗也看出了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抗击后金之心。

关于袁崇焕为什么被杀在历史上也是有不同的答案,到底是冤死还是罪有应得,不做过多的评论,但是他镇守辽东功不可没。只能说袁崇焕的一生悲哉,壮哉!


中国历史研究所


崇祯三年八月,大明督师袁崇焕以十大罪状被判凌迟之刑,剐3543刀。行刑之日,近万百姓围观,但这些人不是来为英雄送行的,而是来吃他身上肉的。

当袁崇焕身上的肉被刽子手一刀刀割下后,立刻被人竞价买走,然后生生吃下。肉全部卖完后,连内脏都被人买走炖汤喝了。

明朝的百姓为什么这么恨袁崇焕?袁崇焕到底是否被冤杀?其实我认为袁崇焕死的并不冤,虽然他的罪状中有些后人有争议,但他欺君、矫旨斩杀毛文龙、贩粮资敌这三条铁证如山。

欺君之罪

崇祯继位后,十分欣赏袁崇焕才能,立即封他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面见崇祯时夸下海口“五年复辽”,并要求五年内要保障他的兵马钱粮。

而崇祯在朝廷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百分百满足了他的要求。但结果是不仅没复辽,还被清军兵临城下。所以其欺君之罪是跑不了的。


矫旨斩杀大将毛文龙

毛文龙是平辽总兵,驻守后金的后方东江,相当于抗日时期的八路军敌后根据地。对后金有非常大的牵制作用。

毛文龙战功卓著,为人非常狂妄,平日不太把上司袁崇焕放在眼里。但毛文龙是个坚决的主战派,因为他和后金有血海深仇,由于他杀了不少后金人,所以后金为了报复,也杀了他全家及亲属100多口人。

但当时袁崇焕正私下和后金议和,极力主战的毛文龙就成了议和的一个巨大障碍,加上他和毛文龙素来不和,所以袁崇焕就起了杀心。结果导致了毛文龙死后,其部下全部降了后金。

崇祯对这件事极度不满,同时也引起他对袁崇焕的猜疑。首先袁崇焕私自议和,私自斩杀大将。其次,东江守军降敌不仅增强了后金的实力,还让后金没了后顾之忧。


贩卖军粮

袁崇焕私自贩卖军粮给蒙古,虽然他不是为了个人,但其行为不可取。其次,满蒙素来是一家,当时后金十分缺粮,蒙古得到粮食后有可能资助后金。

崇祯得到密报后,并没有降罪袁崇焕,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但袁崇焕却回复,此举有利于分化蒙满同盟。但结果据去后金刺探情报的探子回报,蒙古暗中把粮食都给了后金。

这相当于无形中资助了大明的敌人。就以上的几种情形在崇祯看来,确实不能不怀疑袁崇焕的用心。对老百姓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当时天灾人祸,百姓家里都饿死人了,还得缴纳军粮抗击后金。


而袁崇焕却私卖粮食,还到了仇人的手里,老百姓可不会去体谅袁崇焕的难处,再说袁崇焕也解释不清这件事,所以当时老百姓该有多恨袁崇焕,凌迟时吃他的肉也就很正常了。

袁崇焕凌迟时的表现

袁崇焕在行刑前很平静,并在刑场念了一首十分感人的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袁崇焕至死仍心系辽东,心系大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的爱国热情也值得后人歌颂。

总之,袁崇焕的死虽说是他个人性格造成的,但其引起的结果却是极其严重的。不仅打击了前方将士的心,更是堵死了满、明的议和之路,也让大明失去了苟延残喘的机会。



花木童说史


袁崇焕的死,表面原因有一大堆,但那都不是真正原因。我从宿命通的角度,把他累世的历史冤缘给大家说清楚好了。

有高人翻开我的生命过往,发现我那一世是崇祯的主元神,也可以说,我就是崇祯。袁崇焕曾是明初的朱棣,朱棣残忍好杀,手段阴毒,历史很多详细描写,我不再赘述。只说造成他被凌迟的因果好了。朱棣在位时,有一个特别宠爱的朝鲜妃子,后来突然重病而亡,死因不明。没多久这位妃子的好友吕氏,也是来自朝鲜,被诬告为凶手。朱棣的残忍本性又大发作,把这个吕氏活活炙烤了一个月才死。 而后,又不断牵连,残杀了近三千宫女妃嫔。

而崇祯那一世就是这个吕氏,后世崇祯凌迟袁崇焕,割满三千刀,他一点都不冤。而争相分食他肉的人,就是前世那批宫女。

至于他死时什么表现?此生不过一个书生而已,又不是像石达开那样铁一般的汉子,还能有什么出众的表现?要是有,史书中当有记载。他不是作为一个英雄而死,也不是冤死,而是罪有应得的耻辱而死。崇祯只问罪魁,没有祸及他家人,比起他动不动株连千人,万人,已经是非常仁义了。

还有人说袁崇焕是忠臣,死的冤屈,但他和后金交通确是不争的事实。他大的方略就是“战,守,和”,认为满人地域偏远荒僻,人口少是天生缺陷。待国力一旦恢复,力量的差距将急剧拉开,再扫除他们就很容易了。所以他一边忽悠满人,稳住他们。目的先达到停战讲和,再把国内的李闯给解决,甚至想利用满人,借兵剿匪。所谓几次大捷,还有他后来擅杀毛文龙,就说不得他心里是站在哪边考虑的了。



别的方面不多说了,反正他就是这么一个不知好歹,欺君罔上的人物。况且人心时时变幻莫测,忠奸两面来回摇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书生之见,当满人是傻子吗?他自己认为的对错,和朝廷众臣,以及皇上的看法能是一样的吗?重大国策到底是谁说了算???

故定罪只认事实表现,不看重人心。要论心思,哪有忠臣?再说崇祯是什么人?我太了解了,刚愎自用,急躁坚忍,眼里不揉沙子。袁崇焕自以为聪明,一再挑战底线,不是找死又是什么?要说冤屈,我真正亏欠的是九千岁!不是他。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大家也不用太多争论和惋惜,历史是有剧本的,我们都不过是剧中人物,按照天象变化的设定在走。在王朝交替,生死交锋中,演绎那一段段历史,奠定人类进程罢了。更多地历史和生命的本质揭#秘 w... tianji....coo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