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繞,翠竹搖曳,民風淳樸,中國傳統村落,湖北陽新玉堍村

玉堍村,位於湖北省陽新縣浮屠鎮東部,黃姑山腳下,村前山泉成溪,村後群山環繞,是一個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文化濃厚的老村落,村落內有為數較多的明清特色民居和保存完好的晚清重臣李蘅石故居、李氏宗祠。其“玉堍油麵製作技藝”被列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入列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群山環繞,翠竹搖曳,民風淳樸,中國傳統村落,湖北陽新玉堍村


玉堍村建村歷史悠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據陽新縣誌和玉堍村李氏族譜記載,該村自宋元時期,便有先人居住。至明清兩代,該村更是人丁興旺,香火鼎盛。玉堍村前,本有明代古橋一座,可惜山洪衝擊,至今只有橋墩兩座殘存;村中有明代青石雙井,井水依然清澈,百年從不幹涸,至今還供村民飲用;村中近百米長的兩條明代青石板小巷,仍然迎來送往過路的客人;村中的明代民居,四方牆鬥一樣高大,一字形門牆,只有屋尖、杉木衍條裹在方牆體內,簡單實用,清代民居,有著徽式馬頭山牆和一字形門樓,有著鄂東南民居建築風格的內大外小的刀條形窗口、門裡縮大門、黑白分明的屋簷畫、“四水歸堂”的天窗天井以及擁有防盜賊功能的厚重杉木大門與方便看家狗出入的石雕狗洞。

群山環繞,翠竹搖曳,民風淳樸,中國傳統村落,湖北陽新玉堍村


據載,李蘅石(1838~1922),自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子史經集,爛熟於胸。文章錦繡,大氣磅礴。是陽新當時有名的飽學之士。雖才高萬鬥,卻三次參加鄉試,均無功而返。一次偶遇,投左宗棠部金忠介營。歷保道員,署吉昌縣,寅戴花翎。

群山環繞,翠竹搖曳,民風淳樸,中國傳統村落,湖北陽新玉堍村


1879年,左宗棠率部擊敗回民軍,其首領白彥虎投奔俄國。俄藉機竊據伊犁城,左宗棠奏請委派甘肅題奏遭觀察使李蘅石和噶爾薩巴圖魯提督軍門殷國卿去俄交涉。李率侍從、通事10餘人,與之鬥智鬥勇,終於不辱使命,收回失地。為示獎賞,朝廷欽加其二晶頂戴,賞正二品封典,授新疆按察使,誥封光祿大夫。

群山環繞,翠竹搖曳,民風淳樸,中國傳統村落,湖北陽新玉堍村


修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的李蘅石故居,就是其晚年居住之所。古宅倚青山,繞溪水立於玉堍村東頭,周有古樟疊翠,高大的青石門框上方鑲嵌著“光祿大夫”四個大字,黑瓦的飛簷,高聳的馬頭牆上,依稀可見彩繪漆雕,由正堂、中堂、廂房組成的主建築,正中有議事廳,側有聚會廳,主臥、客臥前後分隔,高大的閣樓上,繡樓和女眷樓居空臨下。樓,幽深進遠,布天井有四,或長或方或圓,雖大小不一,光亮卻與外無異。足不出戶也能見日月,觀星辰,其天人合一,四水歸一精巧設計真是別有匠心。

群山環繞,翠竹搖曳,民風淳樸,中國傳統村落,湖北陽新玉堍村


距之不遠的李氏宗祠更是富麗堂皇,佔地1650平方米,由戲臺、看臺、正堂、過堂、祖堂而成,五重進深內,有正廳、義學、茶酒廳等次間。正門至祖堂神龕全用青石鋪地,前廳戲臺用厚木鋪就,戲臺居正門之上,距地1.7米之高,與祖堂遙遙相視,人從正門入,必低頭躬身,以視敬祖;戲臺前簷後柱或雕五龍圖,或飾藍天白雲紋,四周簷角高翹,似要欲飛凌空。祠堂內16根大立柱下的寶瓶狀基柱石,均刻花鳥龍魚;撐起屋架的大梁更是別出心裁,彎曲起伏,更顯和諧自然。

李衡石之墓,現為無碑之墓,僅有幾塊青石壘在墳頭,原因是當時李衡石位高顯赫,名動中華。故李氏後人將李衡石與李氏先祖三位太公之墓並排埋葬在一起,以示尊重。由於當時李氏這三位太公沒有立碑,為避免破壞祖制,所以李衡石之墓也未立碑。如今在後人看來,無碑之墓,恰是李衡石一生為人"清清白白來世,不帶一根草去"的高尚品格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