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历史人物】"香帅"张之洞的官宦生涯


【沧州历史人物】

【沧州历史人物】"香帅"张之洞的官宦生涯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沧州南皮人,因为做过多个地方的总督,时人呼之为"张香帅"。他是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慈禧钦点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拜体仁阁大学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沧州历史人物】

"牛刀小试"的清流领袖

"清流"一词起源较早,原指品德高洁、善言直谏,名望显著的士大夫。清流派出现于晚清时期,约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至光绪年间在朝廷内部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政治派系,发端于时任军机大臣的李鸿藻。同治末年,李鸿藻就在御前听用,光绪初年,军机处中的洋务派占据上风,为了平衡朝廷势力,他着力笼络了一批御史和翰林在周围,逐渐形成声势,这些人以经世匡时为己任,时有"清流党"之称。

清流党又有"南派北派"之别,称之为前清流和后清流。前清流多北人,因而称"北派",后清流多南人,称为"南派"。张之洞属于典型的"前清流",声名大噪于朝野,后来前清流北派式微,只有张之洞坚持到最后,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前辈,被世人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二十七岁考中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作为一名晚生后辈,被称为北派"清流六君子"之一,与军机魁阁李鸿藻"连同一气,封事交上,奏弹国家大政,立国本末",颇受前辈们看重。京师盛传"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琛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青牛"即清流二字的谐音,李鸿藻执牛头,张之洞则为清流党的"牛角,用以触人",以笔触攻击,上疏力谏、弹劾权贵,在朝野中的声名远震。据说张之洞的奏折,曾经请兄长张之万提奏朝廷。张之万阅罢称"稿甚佳,留待老弟任封疆入告未晚也。"张之万认为自己的弟弟有才情抱负,汲于仕途,耿于国事,入阁拜相是迟早的事。

为什么张之洞会有这么强的政治生存力,还是得力于他"坚定的原则性与适当的灵活性"相结合的高超能力,既能够务虚,大谈道德文章,又能够务实,不废建功立业,可以说是集"清流"与"洋务"两派优点为一身。张之洞凭借"清流"二字,跻身于朝野政坛,这个金字招牌很快让他获得了第一桶"政治金"。这并非机缘巧合,而是机缘契合。

作为清流党的牛角,张之洞的"第一单",是为都察院御史刘芝泉写了一篇疏文,目标是弹劾御史吴台寿、吴台朗兄弟,他二人为当时的权臣兵部侍郎胜保鸣冤辨屈。张之洞刚刚参加完殿试,洋洋洒洒八大悖谬,直陈二吴"效命私门,甘心鹰犬",回护权奸"朋党挠法、饰词挟制",不惜"散步伪言、中伤善类"。关于胜保,早在咸丰时即有弹劾奏章,至同治年间积攒甚多,之所以引而不发,朝廷等待时机而已。张之洞的奏折无异于"点炮",递上去不多日,吴氏兄弟即被革职查办,朝廷三个月后谕令赐胜保自尽。此折一剑封喉,初战告捷。

张之洞的笔锋"第二单",是为"四川东乡民变案"昭雪。光绪二年(1876年),四川东乡百姓袁廷蛟等人,因官府横征暴敛引发矛盾,东乡知县孙定扬惰政,谎报民变请兵镇压,四川提督李有恒不查真相,带兵入境残杀平民千余人。光绪二年(1878年),张之洞为东乡乡民请愿,一篇奏折提报朝廷。清廷获悉此事,指派因病在家调养的两江总督李宗羲查明此案,很快获悉实情。最终东乡知县孙定扬、四川提督李有恒被处死刑,其他几十名涉案官员均与处罚。

张之洞的笔锋"第三单",是劝谏制止"中俄伊犁条约"。光绪四年(1878年),俄国老毛子侵占新疆伊犁,清廷以外交手段解决,派内大臣、左都御史完颜崇厚赴俄交涉。却没想到,这位朝廷大员并不谙外交,在俄国欺诈之下,擅自签定《里瓦几亚条约》。这一条约虽然明面上收回了伊犁,但是出卖了更多的权益,还要赔款俄国500万卢布。这个"媚敌"条约传回京城,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激烈辩论,支持派以李鸿章为首,主张为崇厚辩护,而反对派则是朝廷新晋小吏张之洞。

这位才华横溢的小吏毫不退缩,面对诸位重磅大臣,接连呈上《熟权俄约利害折》、《筹议交涉伊犁事宜折》等奏折,详细分析个中利害,称"若尽如新约,所得者伊犁二字之空名,所失者新疆又万里之实际",认为主持此次外交事务的完颜崇厚"误国妩敌",宜"拿交刑部,明正典刑"。张之洞敢于叫板朝廷重大事务的态度,激发了朝野反对浪潮。奕䜣、左宗棠等人也坚决反对这等条约。为此,张之洞先后上疏十九次,力劝清廷不可对俄示弱,提出应加强军备、积极备战等建议。清朝政府也以此约"流弊甚大"拒绝批允,将始作俑者崇厚革职,定为监斩候,输银赎罪,降两级使用。清廷明发上谕,改派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出使俄国,谈判改约。

这些条陈和举动,引起了当权者慈禧的重视。张之洞以刀笔之力,频频为朝廷化解危机,以及不惧权奸、直言敢辩的性格,让他在朝廷的名声大起,赢得"直谏"的美誉,被朝廷接连提拔,于1881年外放山西巡抚,后中法战争之际因力主抗战,由此调任两广总督,终于位列封疆大吏之列。

【沧州历史人物】

"夜读春秋"的封疆大吏

张之洞的成功,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是清廉耿直的家风传承,另一方面是深厚的儒学教育和后天环境契合。

张之洞的父亲,是清嘉庆年间的名士张瑛,这位名人之父地方为官三十余载,政声颇佳,受民爱戴,尤其是教育事业最为看重。作为官宦家族,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张之洞依然秉承治学家风,从小就接受家庭的严格教育。五岁进入家塾,几年后能够熟知儒学经典,十三岁参加县试,中第一名秀才,两年后乡试再中头名举人,不愧是"学霸"。

此后应考略有坎坷,父亲张瑛去世,张之洞需要治丧守制,不得应考。治丧之后,又赶上考官为兄长张之万,按制需要避嫌。三两耽搁,直到清同治二年(1863年),张之洞二十七岁时,终于"大功告成",考上进士并高中探花,正式走入仕途。

守得云开见月明。张之洞的学识文章,在会试中广受好评。清代大学士、状元郎翁同龢评卷时,对张之洞的评价是"二场沉博绝丽,三场繁称博引,其文真《史》、《汉》之遗,余决为张香涛",说他辞藻锦绣、博引旁证,作为两代帝师,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在廷式对策之际,张之洞因"指陈时政,不袭故常行墨程式",剑走偏锋,不受认可,一帮迂腐老臣想把他放在二甲最末,后来试卷被两宫见到非常高兴,认为是"文气磅礴,有国之干城气象",慈禧评价为"不世之材",当即着赏张之洞"探花"。

张之洞一生善于读书明理。他尤其喜好夜读,认为深夜读书效率最高,往往通读整夜不倦,次日天明后再睡觉。他读书的秘诀,"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经常在半夜思考,想明白了才算完。这不仅是千古治学妙法,也是"求甚解"的读书人典范。

张之洞的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工作以后,他白天睡觉,晚上九、十点钟办理公务,据说是"后服官治文书往往达旦,乃幼时好夜坐读书故"。换做是普通人,有自己的作息习惯,倒也无伤大雅,可张之洞不一样,他是地方大吏、朝廷要员,身居庙堂高位,他晚上不睡觉,他的大小官僚也都甭想休息,要等候他随时传见,经常是议事堂上听取"鼾声一片"。

这个习惯让很多人受不了,比如有一个幕僚,是张之洞的侄女婿黄绍箕,香帅最喜欢找他晚上聊天,一聊就是一宿,偶尔还可以,经常如此"宠幸",本就体弱的黄绍箕消受不起,竟然"过劳死",驾鹤西归了。据此,有大臣参合他"兴居不节,号令无时",就是不遵守作息时间,折子传到朝廷,由于慈禧太后的"独得恩宠",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沧州历史人物】

"中体西用"的洋务专家

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视教育的张之洞,在湖广创办了两湖书院,由湖南、湖北各定额招募100人,特定商籍招募40人,共计240名学生,开设"经、史、理、文"四科,以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人才为宗旨。1898年,张之洞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改为学堂,提出"两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国(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

中体西用的说法,最早并非出于张之洞,咸丰十一年(1861年),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雏形。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发表《救时策》,首次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强调,"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旧学体系的权威地位。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就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的,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

1892年,张之洞从广州购置了英国进口机器设备,运抵武昌,筹建织布局事宜。织布局的运作资本,大部分来自高息贷款,初建成时,有布机一千张、纱锭三万枚,雇用工人约二千五百名。由于机织产品成本低、质量好,能生产各种纹饰颜色的花布,在市场上销售很快,获利甚厚。在此基础上,于1894至1898年间,继续投资设立纺纱、缫丝、制麻三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

除了织布,不得不提到汉阳铁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官办钢铁企业,它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一手筹办,1890年创建于湖北龟山下,1893年9月建成投产,包括了生铁、贝色麻钢、西门士钢、钢轨、铁货、熟铁等六个大厂,以及机器、铸铁、打铁、造鱼片钩钉等四个小厂。该厂设计资金260万两白银,实际投入资金500万两。

纺织局和钢铁厂,被看做中国近代工业觉醒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湖北洋务的重要成果。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张之洞走的是"先自强、后求富"的洋务道路,前期洋务派的军事工业成果,都为后期的近代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该说,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项目,都是投入巨资才兴建完工的。出手阔绰的张之洞,有人称他"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说他每到一处做官,一定会有基建,每一处兴建都要宏伟,花钱则不问多少。毕竟首创解决的是从无到有,没有太多现成经验,张之洞的洋务虽然走了弯路,但到底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功大于过。

除了近代工业,张之洞在教育方面也是颇有建树,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还在武昌阅马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稚园。他培养的这些年轻人,后来多成为维新党和革命党的中流砥柱,为国家救亡图存开辟出一条艰难的道路。

【沧州历史人物】

"死不奉诏"的互保诤臣

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堂而皇之的踏进了皇城根儿,同时自称"天神附体"的义和团神棍们在朝廷大员的带领下,相互间冲突不断,国势动荡已极。执掌巨轮方向的孤儿寡母,终于向列强喊出了"尔等欺人太甚",明诏向"十一国宣战"。当年六月,朝廷诏书下达至张之洞所在的湖北。作为封疆大吏的湖广总督,见到这样内容的诏书,只能想象"这个朝堂最高位置上的女人"是不是发了疯。

诏书已经到达湖北,那么路途更近的省份也早已收到。眼下,并非给慈禧太后作精神诊断的时候,最迫切的是要如何处理这份捅了马蜂窝的纸?张之洞的大脑急速运转着,违抗朝廷诏书的下场是杀头灭族,如果遵照诏书执行,后果必然是国破家亡,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外战内斗,从小了说,湖广地区的黎民百姓和新政成果飞灰湮灭,往大了说,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可能因此而覆灭。

君子有小恩大义之说。张之洞蒙受慈禧太后大恩,才有"探花郎"的美誉,才有了封疆大吏的成就,但是面对着国家倾覆、危若累卵的紧急情况,只能"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当机立断,幕僚为张之洞起草了上奏的折子,内有"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之语,据说张之洞听到这里,把手中的烟袋扔到地上,说"这老寡妇(慈禧)要骇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著名学者梵澄在《蓬屋说诗》中记载,"其时大臣私对慈禧有此称矣"。"骇她一下",说明张之洞在内心还是倾向于慈禧太后的,只是在她走了弯路时,爱护似的进行必要纠正。

此时,促使《东南互保》协议出台的重要人物出场,他就是"官督商办"发起人,晚清自强派重要人物——盛宣怀,他游走于时任粤督的李鸿章和香帅张之洞之间,作为联系人。他带来了李鸿章对朝廷诏书的意见,李中堂"此乃矫诏,东南概不奉诏!"这个消息,让张之洞心中大定。

6月21日,盛宣怀的电报分别发给了张之洞(湖广)、李鸿章(两广)、刘坤一(两江),把三大总督约在一起,提议南方督抚与上海领事馆协商"东南互保协议",以静制动,保境安民,等待京城暴乱平息。与汉口英国总领事馆协商的中方代表是张之洞,庚子国变时,将中国南北方重要信息沟通联系,送达上海英国领事馆,就是由汉口领事馆完成的。

6月底,在张之洞的倡议下,东南地区各地督抚纷纷响应,汉口英国总领事以及其它各国驻汉口领事,会同驻沪各国领事馆协商一致,协定顺利签成,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东南互保章程》,主要内容是拒绝朝廷宣战诏书、处置地方动乱、保护各国在华权益、维护地方安全和社会秩序等。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张之洞的倡议下产生了。北方,朝廷和义和团攻击外国侵略联军,南方,朝廷军队则与外国军队携手打击义和团暴徒。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管怎样,《东南互保章程》充分展示出了张之洞的政治眼光和胸襟魄力,使得湖广全境免受庚子年暴乱的影响,香帅实乃武汉三镇之福。

【沧州历史人物】

"屹立不倒"的长青香帅

晚年的张之洞,依然被看做是慈禧太后的"手擢之人",老佛爷对他既喜爱又依仗,甚至在两宫(慈禧、光绪)先后去世之际,仍然被受命为顾命大臣,成为支撑清廷最后灭亡的那一根稻草。

1906年,张之洞以七旬高龄的"久任疆寄"地方大吏,走进朝廷军机中枢,被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站在了晚清权力的最中心,主持开展清末"新政",也是清代最后一次洋务运动改革。此时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已是"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但忠心耿耿的张之洞,仍然想尽心竭力,力挽危局于狂澜。

历史车轮并没有给这位老人家多少时间,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的生命临近终点,摄政王载沣到其家中(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探望,张之洞倒卧于病榻之上,心中念念不忘天下安危,劝诫载沣国事为重,民生为本。载沣毫不为意,对张之洞说"何惧,有兵在"。张之洞闻言闭目,再无别话,当夜他对身边子女哀叹数声"国运尽矣",随即离世。两年后,清帝正式逊位,"摄政王始,摄政王终"。

两天后,清廷颁布上谕,赐谥号"文襄"。张之洞逝世当月,长子张权奉灵柩返回家乡河北南皮,次年,即1910年12月,张之洞与三位夫人合葬在南皮县双庙村。除了,时任湖北提督的张彪为他置办了价值万两的沉香木棺,以及清廷赏银三千两治丧费用,大部分丧资都是由张的亲朋门生筹措。张之洞官至一品,清廉一生,"到死,地不加一亩"。

【沧州历史人物】

"自有褒贬"的清风老人

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视察武汉时曾经说,"以南皮(指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对他的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等,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人才和思想等基础。1937年6月,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惋惜洋务运动晚了20年。

无论朝野,张之洞都有很高的声望和认可度。身处清末民初的乱世,张氏墓园一直没有被惊扰破坏,北伐时期,甚至有国民军官带着队伍到坟前行礼致祭。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南皮,仍有许多社会名流在隆隆炮声中到此吊唁,可见香帅之威望。

【沧州历史人物】


【沧州历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