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八百里巍峨太行山脈,雄踞一方,有華北屋脊之稱。在晉東南的腹地,太行山大峽谷源頭,有一座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歷時近十年人工修築而成。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是一座人工修建的灌溉渠。總乾渠以濁漳河為源。西起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村,東到河南林縣境內,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牆高4.3米,縱坡為1/8000,設計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開鑿在峰巒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艱險。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歷史上河南安陽林州是嚴重乾旱缺水地區,與之接壤的山西平順則有濁漳河(屬海河流域)貫穿全境,沿岸土地肥沃,莊稼茁壯成長。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又有花椒,連翹,黨參等經濟作物。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個春秋,河南安陽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干井枯,莊稼顆粒不收,百姓生活民不聊生。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乾旱嚴重到“人相食”,在這514年裡發生人相食事件達五次。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林縣全境解放,縣政府組織先後修建了弓上水庫,淇河渠等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但由於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1959年林縣又遭遇大旱,境內河流全部斷流,水渠無水可引,莊稼顆粒無收。縣委開始把尋水目光轉移到山西境內。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1960年2月經豫晉政府協商,國家水利部門批覆後,“引漳入林”入林工程開始修建。當時林縣在連續經過幾年的自然災害後,財政資金不足,農民糧食不足,缺少技術人才的情況下。林縣民工們帶著家裡的鐵钁、鐵鍬、小推車上了工地,用這些原始的勞動工具,開始了修建紅旗渠這樣的大工程。不畏艱辛,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參加修渠的民工們想盡各種辦法解決住的問題。大家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縫中,有的壘石庵,有的挖窯洞,有的露天打鋪,睡在沒有房頂、沒有床,更沒有火的石板上,把茅草當鋪草。找不到吃的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撈浮草吃。幾塊布料撐起來,就是指揮部。建築材料不夠,自己自足,外出學習技術,自己修水泥廠,炸藥廠等。歷時近十年修築而成,這座太行山上的歷史豐碑。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據相關記載,紅旗渠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總投資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佔37%,社隊投資7878萬元,佔63%。參與修渠群眾7萬人。紅旗渠修建10年當中,先後有81位幹部和群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紅旗渠總設計師吳祖太在勘查隧道洞頂情況時被掉落的巨石砸中,奪取了寶貴的生命,年僅27歲。

紅旗渠的修建結束了林縣人民“春雨貴如油,靠天吃飯”的苦難日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的生活,解決了50多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量由紅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縣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

2016年10月紅旗渠青年洞景區被列為國家5A級景區。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2017年1月,紅旗渠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你想去一探它的究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