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唐末禅意诗:学退一步看世界与人生的方法论


读一首唐末禅意诗:学退一步看世界与人生的方法论

布袋和尚

所谓禅意诗多指僧人创作的情感纯粹、意境高远的诗歌。此首七言绝句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所作:“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后退原来是向前”——意思虽明白如话,用不着解析,却饱含着诗情画意并做人的道理。即:前两句从色彩上讲为青、蓝两色。画面素净,水色空灵,且意境开阔。阐述的道理是:做人要懂包容,知进退。并谦虚谨慎,适时示弱。就像在水中插秧,若一味昂着头怎能把秧苗顺利地插进泥土?也就看不到水中的蓝天;同样的,插秧时也只有顺其规律,弯腰“后退”地劳作,才能顺利地插进泥土,使插好的秧苗迅速地向前延伸......就像我们做人,也要懂得适时地“低头”和“后退”,才能积蓄力量,使人生道路走得更远、更长。

那么,契此和尚为何许人也,能创作如此充满哲理的好诗?查史料得知:此人为唐末明州奉化(浙江宁波)的得道高僧。因其为人“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被方丈赐法名为“契此”。又因其生性豁达、乐观,笑口常开,且长得体胖腹大,爱坦胸露乳并用一支桃木棍挑一只大口袋云游,又被人称作“布袋和尚”。

后因其圆寂时口述谢世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被人认定为“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的弥勒佛便被塑成了契此和尚笑容满面,坦胸露腹的形象,又被称作“欢喜佛”和“大肚弥勒佛”。从此便有了那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的楹联盛传于世,给我们带来不尽的欢乐和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