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苏军士兵为什么不佩戴备用子弹袋?

邹城舞动你我的人生6D


行军打仗最讲究的是装备问题,一支装备精良的士兵往往比装备落后的敌人占有优势,所以各个朝代的军事首领都愿意花费巨资给自己的士兵配备优良装备,这方面他们显得很豪爽一点都不吝啬,因为关乎成败存亡问题,不过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士兵就没有配备子弹袋,这是因为军资不足还是其他原因呢?

很多人觉得当初若不是苏联奋力打退德国纳粹,重挫希特勒的野心,估计如今的世界历史要就改写。因为当时斯大林为了在二战中打败德国军队几乎全国草木皆兵,把所有资源劳力都压上了,因此也不可能会在给配备子弹袋上有所计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士兵没有子弹袋呢?

首先是苏联军队很早就创立有独立的单兵装具系统,当中已包括步枪、弹匣、子弹袋等装备,后来单兵装具出现了改动,一战发生后,各国士兵配置上了大量新单兵装具,直到二战爆发,又大部分采用了各种制式装具系统,虽然就连子弹袋也包含在内了,不仅仅只带一个子弹袋而已。

苏联军队的众多兵装具各不相同,步兵的装具可以配备2个弹药包,而机枪手则只能装得下一个大型弹药包而已,因为里面还要摆放冲锋枪架、大型弹夹等设备。另外由于补给部队效率高以及考虑到重量问题,在很多时候苏联士兵上前线都是挑选一些必要装备跟一把枪向前冲了,至于弹药包这种重东西往往很多士兵都不会选择携带。为此久而久之别人就误以为是苏联军队没给配备子弹袋。

据当二战数据显示,苏方这一场战争打下来大概共消耗了170亿颗子弹,美军则消耗达400亿枚,德国军队是213亿枚,可见三大强国之间苏联子弹消耗量是最少,美国消耗最多。根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苏方士兵所配发的子弹并不多,所以士兵们就无必要去佩戴子弹袋了。

特别是苏联的远程战役比较少,不像美国跟德国需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打仗,由于美德军队补给点较远,士兵平时都需要携带更多的弹药,此时子弹袋就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而苏方大多是在自家门口作战,后方补给点给力子弹补给快速,因此士兵对子弹袋的需求并不大。

不过苏联士兵有时候真想配一个子弹袋也是挺尴尬的,其问题出在所派发的子弹较少,据数据显示在苏德战役里,苏方有681万人因战争死亡,被抓或失踪者445万人,当初德国元首突然下令开战,使得战争前期苏军大败,这导致苏联大批枪械子弹被德军搜走,形成苏方后方供给紧张,这时为应对困境,往往几个苏联士兵共用一把步枪,而子弹的派发更是大幅减少。

二战时,苏方枪械工厂共生产出六百万支波波式冲锋枪,其主要分配给了步兵,该款波波冲锋枪设计容弹数为71发,略高多普通弹匣数量,由于此枪较重,为了减轻负担,所以士兵在冲锋时很少把备用子弹带在身上更别谈多挂一个子弹袋了。

其实二战过程中,军方不断吸收经验跟改进,往往在每个战场布置有弹药补给点,后勤部队负责把弹药装填在箱子中,及时跑着炮火运输给作战的士兵,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减低士兵的身体负重,使得他们的体能消耗减少,起到促进战争胜利的作用,如果那个士兵没子弹了一般转身就能摸到早准备好的弹药箱,这样就不必挂着满满一子弹袋作战了。

猫眼观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则上,苏军士兵很多没有备用子弹袋,因为没有必要备用。

这要分情况来看。

早期苏军步兵主要使用莫辛纳甘步枪。这种手拉步枪射速较慢,并不需要太多的子弹。

正常来说,一场战斗,普通士兵开枪最多也就一二十发子弹,一般也就几发而已。

所以,苏军士兵往往也就携带几十发子弹,一个背包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还有什么备用子弹袋。

苏军士兵当时普遍有一种皮制的弹夹包,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手机包一样,就挂在腰带上。这种弹夹包使用非常方便,直接打开就可以拿出弹夹,填入步枪即可,比子弹袋方便的多。

最常见的是M1937弹夹包,一个包可以装4个弹夹(每个弹夹5发子弹)。

所以,我们看电影电视,作战的苏军根本没有子弹袋,因为他们有了弹夹包就足够了。

而且说难听的,普通苏军士兵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存活时间很多,活过半年1年的都不多,在斯大林格勒干脆就24小时。

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机会打光这20发子弹已经不容易了。

就算给你一二百发子弹的大弹袋,苏军士兵也没有时间射光。


同时,苏军也配有一种备用帆布弹药包,是帆布做的,一般背在背后,放备用子弹的。

所以,我们从正面是看不到的。

只有到了中后期,随着苏军逐步胜利,而且半自动步枪的大量装备,苏军才开始需要大量的备用子弹。

装这种子弹,除了弹夹包和备用帆布弹药包以外,还需要我们常见的子弹袋了。

这种帆布子弹袋是斜背在肩膀上的,横跨在胸前。

但这种子弹袋不多,所以我们认为苏军没有备用子弹袋,其实不是这样。

他们后背还背着帆布弹药包呢


萨沙


苏军在二战时期的主力步枪是莫辛-纳甘步枪,该枪支的装弹量仅为5发子弹,虽然拉栓式步枪射速较慢,但在高强度的对抗中,5发子弹是肯定不够用的,不携带子弹袋简直就是去送死。

(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以及苏军的制式弹匣包)

二战时苏军士兵上前线肯定是要多带一些子弹的,至于子弹放哪?自然是放在子弹袋中。

二战时期的子弹袋也可以叫做“弹匣袋”或者是“弹匣包”,各国之间的子弹袋或弹匣袋的样式都略有不同,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子弹袋或弹匣袋应该是斜背着身上的。

(抗战时中国军人身上的子弹袋)

但是欧美国家的子弹袋或弹匣袋与我国的样式略有不同。

(二战时美军的子弹袋)

由于各国的子弹袋或弹匣袋长相略有不同,导致许多人不认识苏军的子弹袋,误认为苏军士兵上前线不带子弹袋,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二战时的苏军士兵肯定是随身携带子弹袋的。

(二战时苏军的子弹袋,这里直接放着弹匣,可以及时补充弹药)

(这是二战苏军士兵的装备图,士兵们都是随身携带子弹袋,而机枪手也额外带着一个大弹鼓)

所以说苏军士兵不带子弹袋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紧急情况下忘记携带,否则肯定是要随身挂着的。而且不仅是苏军,所有国家的士兵都要带着子弹袋。

除了子弹袋这个误会以外,很多人还认为苏军士兵不爱戴头盔,甚至有老兵劝说新兵扔掉头盔,这个误会就更大了。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头盔的重要性,古代的高级将领和精锐部队都是配备有头盔的,这可以大大提高士兵的防御能力,毕竟只要头部一受伤,即便是不死也失去战斗力了。

而进入火器时代后,冷兵器时代的铠甲渐渐地被全部淘汰,但头盔却得以保留下来,今天更是成为士兵的必备护具,可见头盔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苏联其实很早就在军队中配备头盔,到苏德二战爆发前夕苏联的大部分军队都已经配备头盔,苏军士兵对于头盔重要性的认知也很到位,不存在扔掉头盔往前冲的情况。

(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士兵都是带着头盔的)

产生这个误会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老照片上的苏军士兵都不戴头盔,但这并非是苏军士兵不爱戴头盔,而是没头盔可戴。

由于在战争初期苏军一路惨败,许多军用物资被德军缴获,而西部大片工业区也沦陷于敌手,再加上后来扩军速度极快,导致苏联钢盔的产能跟不上需求,因此许多新兵被送往前线时压根没有头盔可戴,只能带着帽子上战场,使得苏军伤亡数量远超德军。

不过到了战争后期,随着美国的大力援助和逐渐收复失地,苏联的工业生产慢慢得到恢复,钢盔的产量也上来了,所以到二战后期苏军士兵基本上都有头盔可戴了。


千佛山车神


在电影《兵临城下》中,好多冲锋的苏军两三个人合用一把步枪,每人分发3-5颗子弹,身上不佩戴子弹袋。这一场景是苏联在德军闪电战造成的影响,苏军步兵在战场上的生存时间太短了,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苏军的标配中是有子弹袋的。(《兵临城下》剧照)

德军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

1941年6月22日凌晨3:45分,德军闪击苏联。大约320万的德军联合其他国家的93万部队进攻苏联,前三天苏联损失飞机3922架,到年底是苏军伤亡超过400万,大量的军事物质被缴获。德军的兵峰直抵莫斯科。

军事工业也来不及制造更多的武器弹药,当时苏军一般部队士兵配发的子弹是5发,精锐部队步兵是10-20颗子弹临时招募的部队一般是两个人5发子弹两三个人合用一把步枪,子弹袋这种可有可无的装配,在冲锋作战时基本都舍弃了,尤其是临时招募的士兵。到了战争后期,苏联军队的步兵每个人配发几十发子弹,已经大大改善了。

像斯大林格勒这样残酷的战役,冲锋时三个人一把枪,一个人3-5发子弹。士兵阵亡的时间太短,主要是为了消耗德军,阻止德军的攻势,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这样做了。(二战苏军步兵标配复原图)

美英加三国援助苏联。

德军的闪击作战,也震惊了西方的美英加等国,如果任由德军消灭苏联,下一个对付的就是他们了,为了制衡德国的极度扩张,美国、英国、加拿大迅速决定援助苏联。

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战争结束,苏联共获得17781735吨援助物资,其中94%是美国提供的援助。我们看一下具体有哪些物资:

这使得苏联军事工业,军事运输业、军火生产等迅速恢复发展起来,供应源源不断,改变了战争初期的颓势。

二战时期苏军步兵大量配置波波沙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冲锋枪。顾名思义,这种枪是1941年设计完成,并且装配到苏联一线部队,到1942年才开始大量生产,到四十年代末期,一共生产了600多万支。

波波沙冲锋枪使用71发弹鼓,减少了士兵换弹夹的频率。它使用的子弹是仿造的毛瑟手枪弹,两者相差仅仅0.01毫米,两者可以通用,并且短距离子弹的杀伤力大于当时德国的冲锋枪。

据统计,二战时期苏联军队共消耗约170亿发子弹,德国军队共消耗210亿发子弹,美军消耗80亿发子弹,生产了414亿发子弹,大部分给了同盟国军队。

我们中国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消耗了17.1亿发子弹,共产党军队消耗了2000万发子弹。


穿越再现彼岸


二战期间,各参战国的子弹消耗量巨大。据统计,平均每消耗2万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美国在二战期间消耗了400多亿发子弹,占据首榜,而苏联消耗的子弹数量也非常大,达170亿发。当时各国为保证士兵在作战中的弹药供应,单兵大多装备了子弹袋等,苏联也不例外。

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军损失惨重,苏联大片领土沦陷,工业区也遭到破坏。但苏军即使在大溃退时,也很少出现弹药匮乏的情况。不过很多士兵在进攻作战时为了减轻负重,往往不会随身携带很多子弹,所以一些士兵没有带子弹袋也不奇怪。在很多影视剧中,苏军直接身个小背包,手拎武器上一线,这就给外界留下苏军士兵没配子弹袋的印象。

苏军在二战爆发前习惯了和平安逸,开战后被德军的闪电战打得回不过神来。后来苏联官兵在战场上慢慢成长,作战水平和军心士气提升。不过战争还是打得很艰难,苏军不得不用人命来抵御德军进攻,战役最残酷时,普通的苏军士兵根本活不了多久,甚至没开一枪就阵亡。

在苏德战场,枪械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除了机枪班组要携带大量子弹外,其他兵种携带子弹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苏联一开始是在本土作战、被动防御,各地有很多物资补给点,几乎可以随取随用,一些苏军士兵因而不愿意随时背负沉重的子弹袋。


兵说


苏军不佩戴子弹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打仗不配子弹袋,那子弹放哪?放口袋里不成?还是塞在靴子里?其实关于二战苏军的梗不少,有什么“苏军老兵劝新兵别戴钢盔”的梗,这其实就是扯淡,苏军把缴获德军的钢盔都戴上了,别说自己的了。子弹袋这个,也是一样的,都是以讹传讹,凭借个别几张照片假想出来的梗。

苏军一个步兵的装备里面,就包含子弹袋的,就在腰间。战争时期的苏军单兵装备里面就有两个双联的M37子弹包,皮革制成的。苏联就算再穷,这东西也能拿得出来。至于网上一些文章里说的,苏军子弹不够,两个人一支枪,一个人拿枪,一个人拿一个弹夹的子弹,这几乎就是不可能,或者是极少数情况下才有的一种情况。苏联缺子弹么?

另外,波波沙冲锋枪那个大弹鼓,也是有袋子装的,波波沙冲锋枪的冲锋枪手,一般有一个到两个备用弹鼓放在身上,有个专门的大布袋子就在旁边。其实两个弹鼓就差不多够用了,150发左右的子弹,能打光还能活下来的都是大神。

苏军再穷,也不至于缺枪缺弹,更不至于每个士兵拿五发子弹就上战场了。五发子弹,交火的时候很快就打没了,剩下的子弹你去哪弄?下面回答里有个作者讲的,苏军士兵子弹和敌军通用,我不知道莫辛纳甘的7.62*54mm子弹和德军KAR.98K的7.92*57mm子弹是怎么通用的。

只有那极个别的几张照片里,你看苏军士兵身上没子弹袋,要么是情况特殊,新来的动员兵还没来得及配发,要么是情况紧急,抄枪就上了,再不就是你没看见,没子弹袋的情况,根本不可能。


军武文斋


根据公开数据,苏联在二战期间使用子弹数量约为170亿发,而德国为213亿发,美国为400亿发。相比其他巨头而言,苏联使用的子弹数量是相对较少的,在总数少的情况下,苏联士兵能分发到的子弹自然就少了。

苏联工业区遭到德军破坏

苏联士兵有时并不是不想携带备用子弹袋,而是没有多余的子弹可以携带。苏军在苏德战争中死亡681.7万,被俘或者失踪445.6万人。希特勒突袭苏联后,在前期战果颇丰,仅在1941年苏军战死80万人,俘虏或失踪234万人。很多武器装备因此被德军缴获,苏军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候3个士兵共用一把武器,更不要说有备用子弹了。

苏军在与德军发生冲突最惨烈的地方是在苏联境内,苏联的工业设备虽然在爆发战争前后陆续地搬迁,但是因为工业地带比较集中,很容易就被德军炸毁。列宁格勒工业区和莫斯科工业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苏军在面临如此大失血时,军需供给不能很快恢复,而且产能也不可能扩大。


如果没有英国和美国的雪中送炭,苏联很可能撑不住德军的猛烈攻势。

德军的闪电战所致

古德里安曾经说过:“我没时间俘虏你们,请你们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道。”

虽然德军的军事部署千变万化,但是其战术还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有闪电战的影子。闪电战是用时间换取空间,不断推进对方的后方切割合围,根本无暇打扫战场。很多苏军在德军的装甲部队的火力下,还没打完子弹就已经阵亡。其余的苏军战友在子弹快要用完的时候,可以在阵地上就地取材,把没耗尽子弹的枪械直接拿过来使用更快。

别的途径补充子弹

二战期间,各国的士兵除了机枪手,随身携带的子弹本来就很少。德国一个士兵只带60发子弹,美国80发,日本200发。这和我们的刻板印象可能会有颠覆,因为士兵在上战场时尽量减少负重更能发挥作战能力。

而苏联步兵在二战期间的主要武器是波波沙冲锋枪,据统计苏联的兵工厂在二战期间为苏联红军总共生产了600多万支该武器。波波沙冲锋枪采用的是弹鼓设计,容弹量71发,比普通的枪械装弹量更高。子弹都放到弹鼓了,因重量问题,苏军可携带的备用子弹袋肯定会因此而减少。

各国在二战期间会设置类似古代驿站的补给站,后勤补给人员把子弹装在箱子里,给前线的战士运送。士兵一般不会随身携带沉重的子弹上战场,而是等待后勤补给员补血,这也是各司其职的表现。


梓蕤


二战时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单兵作战体系,备用子弹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苏联士兵按道理来说也应该配备子弹袋。不过,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的工业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还未完全动员,因此,每个士兵能到手的子弹少之又少,能把弹夹装满就不错了。

二战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装备生产出来,苏联士兵的装备也逐渐齐全。但备用子弹袋仍然没有多少苏联士兵配备。一个是没有必要,当时苏联士兵采用的冲锋枪比他国的容弹量要多许多,苏德战争的残酷性大家都知道,往往一个人还没打多少枪就死了,即使没有了子弹,也可以从就近的尸体上寻找。另一个就是当时前线都有补给站,而且背着备用子弹袋也不利于战斗的发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个人因素了。有些苏联士兵并不喜欢背着沉重的子弹袋上前线。


后羿不要


小雪微鉴:各国军队,都给士兵配备了单兵作战的备用子弹袋,只是苏军士兵因为觉得过于累赘,很少佩戴备用子弹袋,这才给人留下了苏军士兵在战争中并不佩戴备用子弹袋的印象。

一战开始,沙俄军队就已经给自己的国家士兵佩戴了备用子弹袋,大大提高了单兵作战能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是比较早的给士兵配备子弹袋的国家,每个人除了拥有自己的武器,还要背着自己的备用子弹袋,以防不测。

子弹袋,各个国家配备标准不同,但是都是标配,和现代军队士兵不同的是,各种武器可以满足不同单兵作战的需要,那个时候,子弹就是生命,多多益善,才可以让自己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战期间,由于军队的补给线略长,这就考验着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因此,备用子弹袋是必须有的

1941年,苏联遭受到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闪电战的突袭,苏军士兵奋起抵抗。

但是在战斗的前期,因为没有充足的准备,造成一边倒的局面,苏联南线、中线、北线三线受到德军的突袭。

苏联红军每个战士的身上都带着自己的备用子弹袋,别看子弹袋小,关键时刻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

很多步枪兵都会携带着自己的备用子弹袋,2桥夹装的弹药袋,基本上可以满足一个单兵作战的供给能力。

后来,由于个人的喜好程度、战略补给线的短缺等等因素,很多士兵都没有装配自己的备用子弹袋,包括德军士兵在内,很多国家士兵都由于各种原因,才有了士兵不佩戴子弹袋的错觉。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子弹袋这个装备是二战时期士兵所佩戴的一个重装子弹的一个工具,不过随着后续军装的进步还有枪械的进步,子弹袋现在已经被淘汰换成子弹包或者说直接卡在腰上的那种子弹夹。

在有关于抗日系列的电视剧中,日本兵还有我国军队的胸前都会快的有一个类似于小布包的东西,我国军队习惯将其称之为弹带或者子弹包。

不过现存的苏二战苏联军队的照片中好像并没有配备子弹袋这样一个装备。

那么是苏联士兵不配备子弹袋吗?

之前有网友表示,苏联之所以不配备子弹袋,是因为苏联所用的枪支为莫辛纳甘步枪。

这是一种传统的拉栓式步枪,拉栓步枪的一个特点就是装填子弹比较慢,射速比较慢,所以单位时间内使用的子弹的量就少一点。

一场战役中一个士兵可能打不了多少子弹,所以将子弹装兜里就行了,其实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不对的。

因为苏联在对抗日军还有德军的时候,每一场战役中射弹量还是比较高的,只是靠兜里装一点肯定不方便,也不符合标准,其实苏联士兵也是有装子弹的装备的。

与其他国家士兵不同的是苏联确实没有子弹袋,他们重装子弹用的是子弹包,子弹包是有皮革制成的。

而子弹包的规格大小刚好适合放当时他们所用步枪的子弹,而且这个子弹包也能够装上数十发的子弹,结合着射速比较慢的拉栓式的莫辛纳甘步枪,若是常规的规模战役中已经足够用了。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有时候苏军在战场上的存活时间并不是很长。比如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苏军完全是通过人肉堆积的方式拦住德军的进攻。

当时苏军上前线的时候可能打不完三四十发子弹就会牺牲,所以子弹袋装的太多只会是一种资源消耗,因此一个子弹包所装的子弹量已经够一场普通战役使用。

倘若是大规模的持久对抗战,那么他们其实也是会有子弹袋的,子弹包只是用于平时常规的战争之中。

苏军的子弹袋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其他的国家都是斜挎到胸前,看起来像一条带子一样,苏军则是一个小背包或类似于一个小挎包。

而且苏军所使用的这个挎包是多用性的,除了可以多装一些常规的步枪子弹之外,还可以装苏联所研制出来的波波沙冲锋枪的弹夹,波波沙冲锋枪的弹夹与其他的弹夹不通,是圆盘式的,也有一些老兵称之为大盘子机枪。

因此来说,苏联人确实没有向日军还有中国军队所背的那种子弹袋,不过他们确实有成子弹的装备,并非像网上一些谣传说将子弹装在裤兜里,这也不太现实。

只不过苏联军队的制服装装子弹的方式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罢了。

或许在苏联军队的眼中,他们还好奇为什么其他的国家不用皮夹装子弹,为啥要用子弹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