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張愛玲對於生命的理解,總是含著一種凜冽的清醒。

導讀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鴻鸞禧》,以極其生動刻薄的筆觸展示了一場婚禮前後,一家人是如何各自盤算並且為自己見不得光的小心思尋找遮羞布的。

書中每個角色都如賣力演出的小丑,人人各懷鬼胎地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用力且虛偽地活著。

這幅場景讓我想到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謨在《愚人頌》中的經典假設:人生如戲,人人都在扮演著一定角色。有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演戲,把戲演完;另一種人,發現生活原來是一齣戲,就努力離開舞臺。

《鴻鸞禧》中的每個角色都活成了前者,誰都沒有跳出戲來審視過自己的生活。

伊拉斯謨認為,無意識的劇中人無錯,那些發現生活是戲之後離開舞臺的人才是錯了,因為劇院之外無他,沒有另一類生活。

然而,張愛玲卻借《鴻鸞禧》中的眾生相告訴我們:那些身在戲中不自知的人真是可笑又可憐,他們揹負著人性的枷鎖,逐步在世俗的雞零狗碎中囚困自我。言外之意,人生本不該這樣活著。

究竟怎樣才算是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小說沒有做正面回答,只是通過刻畫劇中人的拙劣行徑,向我們展示出人們在生活中是如何畫地為牢的,並且啟發我們參透一個道理——摒棄這些人性枷鎖,我們才能自由活著

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摒棄人性枷鎖,才能自由活著。

勿做精於算計的利己主義者,心懷光明才能感受生命美好

張愛玲對於生命的理解,總是含著一種凜冽的清醒。她承認生命如一襲華美的袍子,卻提醒我們別忘記上面爬滿了蝨子。

《鴻鸞禧》將張愛玲看待生命的這種態度,彰顯得淋漓盡致。婚禮本該是神聖美好的代名詞,小說卻藉由這個人生高光時刻,將人心的虛與委蛇呈現在聚光燈下,以近乎刻薄的幽默讓人哭笑不得。

出身凋落大戶的邱玉清,即將嫁入發跡不久的新貴名流婁家。小說沒有談及一對新人之間是否存在愛情,卻濃墨重彩地描述了婁家兩個小姑子對新嫂子的種種偏見。

雖然表面上不動聲色,但兩人背地裡嘲笑玉清“一身硬骨頭,骨頭架子大,看起來瞞了歲數,親戚一個比一個窮……”

事實上,玉清沒有那麼不堪,高尚仕女般的氣質,反倒把兩個小姑子襯得像暴發戶似的。

究其原因,小姑子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打量玉清,看到的只是這個入侵者盤剝了自己在婁家的切身利益。

在這種有失偏頗的哈哈鏡視角下,哪怕玉清拿自己的陪嫁錢置辦新婚用品,她們也會咬牙切齒地感到氣憤和痛惜。

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這種以個人需求的滿足與否來決定人事物好壞的行為,被稱為利己主義。雖然她們沒有做傷天害理的壞事兒,但是這種勾心鬥角的算計形象,實在讓人愛不起來。

現實中諸如此類的利己主義者比比皆是,其身上懷著兩種共同特質。

一是處處精確算計、小心謹慎,唯恐稍不留神就遭受損失或者錯失好處。二是難以心懷悲憫、感同身受,哪怕跟別人體驗了相同經歷,還是會站在個人立場,做出不同感受和利我評判。

真正有格局的人生,應該從看自己,到看天地,看眾生。也就是,從追逐自己的慾望,到看到這個世界深處的真和美,看到自我與世界、自我與人類之間的紐帶關係。

當然這並不容易做到。很多人只是如《人間失格》中描述的那樣成了不折不扣的利己主義者,並且虔信這一切理所當然,從未對自己產生過一絲懷疑。

小說藉助於兩位小姑子的人物形象來展示利己主義者的粗俗不堪,就是為了折射大眾映像,讓人有所觸動並進行自我反思。

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人生由自己掌舵,卻還是迷失自己。

勿做貪慕虛榮的自欺欺人者,擁抱真相才能感受真實幸福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玉清的婆婆婁太太,虛假最是合適不過的。

婁太太自知配不上婁先生,偏又不願承認自己的平庸。

為了彰顯丈夫對自己的在意,她故意在人前欺凌婁先生,背地裡卻又總是退讓。婁先生髮脾氣,失了面子的婁太太不去怪丈夫,反倒在心裡暗恨在場的旁觀者。

為了逃避不擅長的應酬,婁太太故意在籌備婚禮時躲開熱鬧,忙著給兒媳做婚鞋,最後還是沒有派上用場。她上門請人為婚禮做證婚人,明明是求人相助卻全程端著架子,惹得對方一陣嫌棄。

這個沒有存在感的婦人,總是想著法子向別人證明自己活得幸福又風光。然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婁太太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一場沒有終點的表演,她在意掌聲,偏卻無人鼓掌。

婁先生不屑配合人前作秀的把戲,婁太太對於丈夫的不耐煩無計可施。子女也不願給她應有的尊重,有時還會帶著一種報復的快感,故意掃她的興致。

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幸福不是炫耀出來的,冷暖自知。

周國平在一本書中寫道:“一顆平庸的靈魂,並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而也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孤獨。”的確,婁家沒人能夠理解婁太太的苦楚,她自己也不覺得悲傷,只是總嫌日子麻煩。

真正生活過的人一定會懂得婁太太的不容易,那種在千瘡百孔的生活中佯裝幸福的姿態一點也不優雅,卻還是能夠讓人在嘲笑之餘,泛起一股溫柔的同情。

人人都想在庸常的生活中找到一點存在感,只不過大多數人都像婁太太一樣,在無人關注的角落裡自欺欺人地強調著自己的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說過:“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人生真相的距離,假如這個人徹底擁抱了他的人生真相,那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了。

生活究竟怎樣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再多的羨慕都比不上內心的安寧富足。一旦達到這種境界,可能就不想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幸福了。

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直面並接受人生真相,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了。

勿做自我設限的防範主義者,釋放真我才能迎來人生驚喜

《鴻鸞禧》這部小說沒有絕對的主角,因為在張愛玲筆下,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了最重要的角色。即便在婚禮現場,玉清這位新娘子也未搶到過多筆墨,張愛玲把視角放在了玉清的兩個表妹梨倩和棠倩身上。

這兩位大齡恨嫁女青年,展現了剩女群體截然不同的兩種行事風格。

梨倩一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倦怠模樣,她並非不想融入人群,為了這場婚宴她甚至專門盛裝打扮。只是內心的敏感脆弱讓她把自己包裹起來,就像顧城的一句經典名言說得那樣:“為了避免結束,你拒絕了一切開始。”

梨倩的姐姐棠倩完全是另一種類型。雖然活潑了這些年還沒嫁出,使她傷了自尊心,但她仍然笑著,而且更活潑了。棠倩把自己當成商品一樣狂熱推銷,然而帶著心計的寒暄和過分的開朗,總讓人感覺隔了層什麼。

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過分冷漠、過分熱情,可能都是戴著面具的虛假形象。

無論是梨倩的逃避躲閃,還是棠倩的熱情高漲,都不是她們完整真實的性情展現,只能說是兩人採用了不同的自我防禦機制罷了。實際上,背後緣由一致,她們都在極力掩飾自己作為剩女的焦慮和悲傷。

其實遮掩又有什麼用呢?大學有言:“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別人認識自己,就好像直接看肝肺一樣,如果肝和肺有毛病,臉色就不同正常,一眼就看出來了。

我們必須要回到真實狀態,否則會喪失自我,永遠不能成為自己,也難以擁有內心的自由。通俗點來說就是,我們要自愛,要無條件地愛自己。

如果我們不能夠成為真實的自己,那麼在處理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時,我們也很難跟對方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只有自愛且愛別人的關係模式才是唯一健康的人際交往狀態。

按照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的說法就是:我們必須自己去尋找人生的答案,但我們首先要將自己當成一個人,也要將別人當成一個人。

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不能直面內心的人,不僅對別人隱藏,對自己也會撒謊。

結束語

至於人們究竟應該怎麼活著這個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有兩點很重要:首先要認識自我,其次要形成一個獨立、豐富、自由的自我。

如何才能認識自我呢?

不妨像尼采說得那樣:自問迄今為止你真正愛過什麼?什麼東西曾使你的靈魂振奮?你不妨列舉這一系列受珍愛的對象,它們的特性和順序也許就向你顯示了一種法則,你的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則。

如何成為自我呢?

第一不要固步自封。應該儘可能讓自己走出封閉的小圈子,去體驗世界的廣闊,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

第二要有精神目標。要有高於世俗生活的追求,有了精神目標,世俗生活才不能對你造成傷害。

第三不要害怕犯錯。恐懼會讓人停滯不前,要直面挑戰,努力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如果像《鴻鸞禧》中的人物那樣,整日為瑣事苦惱計較,那麼我們肯定很難看到人生更深遠的意義和可能,所謂的活出自我也會成為空談。

如果人生如戲,那麼願你我都能成為戲劇的導演者,知世故而不世故,把握住靈魂的尺度,擁有自由豐盈的人生。


張愛玲《鴻鸞禧》丨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文字是靈魂相見的最好方式,歡迎你留言交流。

作者【雙子姑娘】簡介:

一位以字為藥、以愛為氧,情感與理智並存的姑娘。

歡迎來到我的一畝三分地,願你喜歡這個可以安放靈魂的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