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為何要廢原配皇后?孫貴妃是如何當上皇后的?

賴俊生


胡善祥,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元配皇后,也是明朝第一位被廢黜的皇后,按照典籍記載胡善祥被廢位的原因是“無子而多疾”,所以在宣宗的授意之下,胡善祥主動“請辭皇后之位”出家為尼。

當然,“無子而多疾”是事實,但卻並非是胡善祥被廢的最主要最真實的原因,當年宣宗不顧皇太后張氏與朝臣強烈反對,執意要廢了胡善祥,更多的還是因為寵愛貴妃孫氏,所以才有了廢嫡這麼一出。胡善祥被廢之後,皇貴妃孫氏成為宣宗的繼後。

按照明朝的相關規制,后妃們的家世不能太過顯赫,即便得寵,其孃家受到的恩賞也不能太過,以免造成外戚干政,所以明朝除了成祖皇后徐氏之外,出身基本上都不高,胡善祥自然也不例外。胡善祥的父親在錦衣衛任職,雖然因為女兒成了皇后升職為正二品,卻也就是個寄祿的虛職,胡家地位並不算很高,但也是清白門戶。

胡善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家教森嚴,素來以賢而出名,所以朱瞻基還是皇太孫的時候,成祖朱棣與太子妃張氏,就挑中了胡善祥作為朱瞻基的正妃。胡善良寬厚仁慈,性情也非常柔順,在後宮之中很得人心。但朱瞻基卻並不喜歡這個老實巴交的皇后,而且胡善祥伴駕多年,膝下只有兩位公主,始終沒有生育皇子。

古代正妻沒有生育男嗣繼承人,的確是個大問題,歷史上首位廢后,漢景帝薄皇后就是這麼被廢掉的,然而唐朝以後,由於繼嗣規制的變動,即便是民間因為正妻無嗣而被休棄的事也大量減少,更何況是皇家。皇后乃是後宮之主,所有皇嗣都要認其為嫡母,所以皇后到底有沒有生育並不什麼大問題,不足以成為被廢的正當理由。

“無子多疾”,除了無子之外胡善祥被廢的主要原因是“多疾病”。現代人看來感覺匪夷所思,妻子若是有疾病,不是更應該好好照顧麼,怎麼還變成將其休棄的理由了?可在古代,“惡疾”甚至是七出之條之一,當然,這裡指的是病重到無法參加家族祭祀的地步。而胡善祥就算多病,也沒到那種地步,而且尷尬的是,胡善祥活得比明宣宗還久些

明宣宗當年執意廢后,引發前朝後宮的一致反對,包括其生母張太后在內,都不同意廢黜胡善祥,可見明宣宗廢后,必然是沒有正當理由的。而讓明宣宗執意如此,非要做出這種給自己留下汙點的舉動的理由,還是因為對於孫貴妃的寵愛

孫氏,也就是宣宗後來的繼後,自幼入宮陪伴還是皇太孫的朱瞻基,兩人也算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胡善祥被冊立為皇太孫正妃的時候,孫氏只能為太孫嬪,可雖然低一等,朱瞻基對其卻非常寵愛。孫氏與胡善祥對朱瞻基意義不同,胡善祥就好像空降兵,是家裡挑選來的正妃,而孫氏卻是陪伴自己長大的人,感情自然不一般

宣宗登基是時候就像廢了胡善祥,讓孫氏做皇后,可畢竟初登大寶說話沒啥分量,失敗了。但朱瞻基還是為了顯示對孫氏的寵愛,破格在其貴妃銜前加上“皇”字,稱皇貴妃,讓其同時擁有金冊金寶,而這原本是隻有皇后才能享有的。可以說,朱瞻基對孫氏、胡善祥之間的感情,完全就是天差地別

而徹底打敗胡善祥的,還是後來孫貴妃率先生育了皇長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宣宗膝下本來就子嗣不多,孫氏生育皇嗣自然也是母憑子貴,而這時候,沒有生育男嗣就成為了胡善祥的致命缺陷。即便有皇太后與前朝的支持,胡善祥還是保不住自己的後位,更何況胡善祥本身就不是個好鬥之人,在宣宗的逼迫之下,她直接“主動請辭後位”,成了道姑

朱瞻基因為個人的好惡,廢胡立孫,這也成為其晚年非常後悔的一件事,好在孫氏並非諂佞,沒有禍害明朝江山。


澹奕


向敬之

明宣宗朱瞻基廢原配胡後,而改立孫氏,關鍵點就是胡後沒有生兒子,而孫氏弄出一個兒子。

為何說“孫氏弄出了一個兒子”?孫氏並沒有生育,但她讓宮女上床,替換了自己懷孕,然後假懷孕,稱自己為朱瞻基誕下了皇長子,即那位在土木堡之變淪為瓦剌俘虜的主——明英宗朱祁鎮。

孫貴妃陰取宮人子為己子,朱瞻基應該是知情的,不論是哪個女人生出的,都是自己的種。然而,孫氏玩小動作,朱瞻基默認,並以此命只生了兩個公主的原配胡後請辭。因為他與孫氏為青梅竹馬。孫氏十多歲入宮,嫵媚可人,又與朱瞻基朝夕相處,成為初戀。

只是朱瞻基的祖父永樂帝,喜歡這個好聖孫,早早地冊立為皇太孫。但在給孫子選擇媳婦時,卻將忠厚端莊且有賢名的胡氏定為皇太孫妃,即為正妻,而孫氏則為嬪,即為小妾。仁宗即位,朱瞻基成為皇太子,而胡氏也就成為了太子妃,孫氏仍為嬪。朱瞻基即位,胡氏成為皇后,孫氏被封為貴妃。

朱瞻基對胡氏只有尊重,而對孫氏卻是寵愛。孫氏有了一子,母憑子貴,加之朱瞻基的操盤,成功取代元后胡氏。傳聞朱瞻基後來懊悔少年荒唐事,也是不了了之,畢竟他與胡後的緣分盡了,他只是沒把胡後趕出宮而已。

胡氏廢居長安宮為道姑,或宣宗賜號靜慈仙師,於正統八年病逝,英宗按孫太后的意思,以嬪妃的規格下葬。天順六年孫太后去世,英宗對胡後恢復名位,諡為恭讓皇后,頗合乎其形,但不祔廟,亦不繫宣宗之諡“章”,也就是說明宣宗只有唯一的一任皇后孫皇后。


以禮觀書


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就是胡善祥。

她是明朝的第一位廢后,下場極為悽慘。朱瞻基廢后的原因,可以說是埋藏了十幾年,這樁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雷。

永樂十五年(1417),來自山東濟寧的少女胡善祥因為賢德的名聲,被明成祖朱棣選為愛孫朱瞻基的皇太孫妃。

胡善祥滿心滿意地期待著未來的宮廷生活,卻不知道這樁婚姻對她來說是個雷。

原來,早在胡善祥入宮前,朱瞻基就已經有心儀的太孫妃對象了,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孫貴妃。她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推薦入宮,由太子妃張氏親自教導宮中禮儀,但現在只能讓位於胡善祥,孫氏屈居於嬪。

這個時候改變婚姻對象,無疑是讓朱瞻基不快的。在朱瞻基看來,胡善祥就像是朱高煦那樣,都是祖父難為他們太子東宮的象徵。

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即位後,胡善祥被封為皇后,孫氏成為貴妃。

按照宮廷制度。皇后有金冊金寶,貴妃有冊無寶。朱瞻基為了彌補孫貴妃,特意破格,制金寶賜與孫氏。

因此,朱瞻基其實早就想要廢后了。由於胡善祥長期無子,且孫貴妃這個時候生下了皇長子(一說為隱取宮人子),給了朱瞻基廢后的藉口。

宣德三年(1428),朱瞻基以胡善祥無子多病為由,命其上表辭去皇后之位。胡善祥被賜號靜慈仙師,居住於長安宮,孫貴妃終於成為了皇后。

總而言之,這樁無愛的婚姻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HuiNanHistory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第五代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為皇太孫,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仁宗登基後冊立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繼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去世,朱瞻基以皇太子的身份繼位,改明年為宣德元年,後世以廟號稱呼,即明宣宗。

宣宗即位後,重用先代老臣,政治清明;又承襲成祖、仁宗兩代積蓄,發展農桑,實行安民之策,使得國家富足,百姓安居。在後世的評價裡,宣宗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治國有方、社會安寧,號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

不過宣宗也有使人詬病的地方,除了首開使用宦官參與政務,及撤兵交趾放棄安南等朝政失誤外,在私德上,宣宗因寵愛孫貴妃,而廢黜了皇后胡氏的中宮之位,使得胡皇后成為明代第一個被廢的皇后。這件事,是宣宗做得理虧的地方,後來有後悔,不過已經不能更改了。

宣宗的外祖父張麒,是河南永城人,原來是京營軍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張麒的女兒被選為燕世子朱高熾的世子妃,於是晉封為京師(南京)兵馬副指揮。

建文四年(1402年),靖難成功的燕王朱棣登基,成為大明第三代皇帝,即明太宗(成祖)。經過一番思慮,永樂二年(1404年)成祖決定冊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世子妃張氏也順理成章地晉升為太子妃。張麒因女而貴,晉封京衛指揮使,不過不久後他就去世了,死後追封彭城伯。

彭城伯的妻子、太子妃的母親,也因為女兒的緣故封為彭城伯夫人(明代制度,夫人不是普通尊稱,而是外命婦的封號,實實在在的等級稱呼)。她也是永城人,經常往返與京師與永城之間。一次,在她返回永城省親時,機緣巧合下,遇見了時任永城主簿孫忠的女兒孫氏。

孫忠是山東鄒平人,由於離開家鄉在永城為官,於是將家人也接到身邊一起生活,其中就有時年不過五六歲的小女兒。因為是永城主簿,有時候會以地方官的身份接待返鄉的彭城伯夫人,一來二去,自己的小女兒也在巧合下被彭城伯夫人看見了。

彭城伯夫人見到這個小女孩,覺得這個孩子十分乖巧,又俊俏又伶俐,十分喜歡,於是每次返鄉時都要接孫氏到自己家來見面,遊玩。

非但如此,返京後,彭城伯夫人在入宮探望自己的女兒--太子妃張氏的時候,也經常提起老家永城主簿孫忠的女兒聰明懂事,是個佳選。

於是,在太子妃的首肯下,彭城伯夫人與孫忠商議並得到同意後,將年幼的孫氏接到京師,送入宮中,收養在太子妃身邊養育,其實就是準備日後嫁給太子的長子朱瞻基,(這個時候,朱瞻基還沒有被冊封為皇太孫),這一年是永樂八年(1410年),朱瞻基十二歲,孫氏不過十歲左右。

兩個小孩子都住在太子東宮中,日夜見面相守,彼此大致都知道對方是自己的日後伴侶,所以感情很好,關係極為融洽(打個比方,基本上就像寶哥哥和林妹妹差不多)。

永樂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孫。永樂十五年(1417年),成祖下詔為皇太孫選妃,命宗人府、禮部、司天監等於各地良善清白人家內擇合適人選入奏以備選。孫氏因為是皇太孫外祖母親自選中,在太子妃身邊養育數年,被選為皇太孫妃呼聲最高。

但是在各地太孫妃人選交回朝廷後,不知何故,司天監以天象、吉兆等上奏,稱入選的山東濟寧錦衣衛百戶胡榮第三女名善祥者,天性貞一,舉止莊重,沉穩仁厚,是上佳之選。於是,成祖下詔,以胡善祥為皇太孫妃、再冊孫氏為皇太孫嬪。

孫氏幾乎到手的太孫妃位置居然飛了,不光她自己鬱悶,一手促成她入宮的彭城伯夫人也感覺顏面無光,此後經常在女兒太子妃張氏面前絮叨。好在太子妃賢德大氣,不許母親多提此事,終永樂一朝,胡善祥的太孫妃位置穩固。

因為是成祖的詔令,本來屬意於孫氏為太孫妃的皇太孫朱瞻基絲毫不敢違抗,老老實實地和胡善祥成親,並依禮制相處。

永樂十八年(1420年),太孫妃胡善祥為太孫生下了他的第一個孩子---順德公主,之後還生了另一個女兒--永清公主。由此可見,起初朱瞻基和胡善祥的夫妻關係還是比較和睦,並沒有什麼裂痕,不說感情深厚,起碼是正常夫妻關係。

但是,朱瞻基和孫氏自小長大,彼此間的感情自然要比和太孫妃深厚的多。孫氏又美豔伶俐,曲意奉承,侍候太孫起居頗得寵愛,深得皇太孫之心。

相比之下,太孫妃端莊沉穩、與太孫相處一言一行都十分謹慎,沒有取媚低伏的舉動。長久以往,朱瞻基覺得無趣極了,並因此更加沉溺於青梅出馬的孫氏身邊。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孫氏也為皇太孫生下一個女兒---常德公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北征返回途中病逝,皇太子朱高熾繼位,為仁宗皇帝。朱瞻基也從皇太孫晉升為皇太子,成為儲君。依禮制,太孫妃胡氏晉封太子妃,太孫嬪孫氏晉封太子嬪。這個時候,朱瞻基就有了讓胡善祥退位,使孫氏繼任太子妃的念頭。

但是胡氏溫敦仁厚,有母儀風範,侍候仁宗和張皇后恭敬有加,使仁宗與張皇后對這個兒媳很滿意。如果太子此時提出讓太子妃退位,扶太子嬪繼任,那絕對會被仁宗嚴厲斥責,弄不好孫氏的太子嬪都保不住。所以朱瞻基思慮再三,沒有提出此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仁宗突然去世,皇太子朱瞻基在危機之中,歷經艱險,最終成功繼位,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即明宣宗(這一過程,在之前的回答文章:《明宣宗如何突破二叔朱高煦的重重追殺順利返京繼位》一文中已經詳細敘述,與本題無關,所以不再重複)。宣宗即位後,冊立胡善祥為皇后,而寵愛的孫氏暫時為妃。

宣宗即位,成為皇帝后,不再有人能夠阻止他的意志(其母、皇太后張氏也只能規勸),於是逐漸疏遠胡皇后,而對嬌媚體貼的孫妃愈發親近。

張太后雖然看在眼裡,但是拘泥於禮法,不能直接干涉皇帝的親疏,只能平日裡加倍關愛憐惜胡皇后,以安撫其心。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宣宗進一步冊立孫氏為貴妃。明制:皇后冊立,授予金冊金寶,貴妃以下,有金冊而無金寶。宣宗為了顯示對孫貴妃的寵愛,於是向主持後宮的張太后提出,破格為孫貴妃授予金寶。

張太后雖然同情憐憫胡皇后,但是孫貴妃也是自己從小帶大,多少也有感情,此事又是皇帝以兒子的身份求上門來,拒之不理也不好。

於是,張太后一面同意了授予孫貴妃金寶,使得她與胡皇后同待遇,一面又特地說明,破例為孫貴妃授予冊、寶後,是額外的優待,以後孫貴妃不可再與皇后攀比,安守本分。

自孫貴妃授予冊寶後,遂為定製,以後明朝諸帝之貴妃都援引此例,授金冊金寶。

張太后的話,使得得了金寶的孫貴妃再進一步的企圖暫時被堵上,宣宗短時間內也沒有理由再對太后、皇后施壓,只得暫且作罷,以待日後。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孫貴妃為宣宗生下一個兒子,這對於年及三十、還只有三個女兒的宣宗來說,簡直是喜出望外!對於孫貴妃於寵愛之外,更加有感激之情。

而此時的胡皇后,因為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一直沒有生育,這也給了宣宗更換皇后的藉口和信心。

於是,在給長子賜名朱祁鎮後不久,宣宗召見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輔政大臣入宮議事,對他們說:

“朕有一件大事要和卿等商議,雖是不得已,但是決心已定。朕年及三十尚無子,而皇后久病,註定不能有子。現在貴妃以誕育皇子,自當立為儲君。而母以子貴,是禮儀制度,那麼皇后改如何安排?”

群臣相顧驚詫,沒想到皇帝招眾人入宮,居然是商議更立皇后之事,一時間無人出面回話。

宣宗見大臣們沒有回答,又列舉了胡皇后幾個過失,意在逼迫輔臣表態。無奈之下,楊榮只得出面回奏:

“如果這樣的話,可以廢后。”宣宗追問:“廢后有什麼先例嗎?”蹇義答話:“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后,改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別居長寧宮。”

君臣對答的時候,張輔、夏元吉、楊士奇都沒有說話。

宣宗於是特地問楊士奇的意見,楊士奇說:“臣對待皇上、皇后,就好像兒子侍奉父母。怎麼能作為兒子而議論損害父母的事情呢?”宣宗默默無語。楊榮在一邊說:“這是皇上的意思。”楊士奇反駁:“正因為這件事是皇上的意思,更加不要輕易在耳中聽到。”

張輔、夏元吉都贊同楊士奇的說法,也回奏說:

“這是大事,不能輕易決定,還是付諸於朝議,由群臣討論處理。”宣宗半晌才說話:“一定要在外朝討論嗎?”楊士奇回答說:“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后,孔道輔、范仲淹竭力反對,即使遭到貶黜也不改意思。呂夷簡因故附和仁宗,支持廢后,至今史書還譏諷他,斥責為佞臣,臣等不願重蹈其轍。”

宣宗再次沉默不語,思考許久後,才讓輔臣們告退。

出宮後,楊榮對夏元吉說:“何必要硬頂呢,皇上有這個想法已經很久了,不是我們臣子能夠阻止的啊。”夏元吉說:“即使是這樣,皇后無過,不可被廢。”楊士奇也說:“即使是皇上所舉出皇后的過失屬實,也不能成為廢黜的理由,到不了廢后的地步,你何必輕易的附和皇上,同意廢后。”楊榮搖頭嘆息,諸輔臣心情沉重,不知皇帝下一步如何。

宣宗沒有得到輔臣的全力支持,極不甘心。本來,皇帝因寵愛豔麗妃子,而廢黜皇后的事情,歷來不受待見,被視為皇帝無道、大失君德。

但是宣宗一心要扶立已經生下兒子的孫氏,而胡皇后也確實沒有兒子,因身體原因以後也不會再生育了。所以宣宗抓住這一點,大造輿論,先是暗示胡皇后自己提出讓位,並許諾對皇后家人妥善安排,並不以廢后對待。

胡皇后對於宣宗的冷遇已經灰心,自己又是忠厚仁德的性格,再加上禮教所圉,以婦德為本,於是同意退位。

然後,宣宗讓孫貴妃謙讓,推脫再三說:

“皇后略有小恙,痊癒後自然會誕育嫡子,我的兒子怎麼能排在皇后的兒子之前呢。”

在外人看來,后妃之間謙恭禮讓、和睦融洽,都是為了社稷穩定,怎麼會想到更多。

如此經過幾個月的策劃,宣宗一面安頓好了互換婚後家人子弟,使她沒有後顧之憂;一面準備要冊立孫貴妃所生的長子為皇太子,以明示天下,母以子貴,孫氏將正位中宮的趨勢。

最後,胡皇后“主動”上表辭位,說:

“貴妃誕育皇子,大明後繼有人,我身為皇后,久未得子,心中不安。請皇上以子貴而尊母故事,冊立孫貴妃為後,我願退位以早定國本。”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一切準備就緒後,宣宗賜胡皇后“靜慈法師”尊號,退居長安宮。三月初一,詔告天下,冊立貴妃孫氏為皇后,並立其所生長子,當時只有四個月的朱祁鎮為皇太子。

這樣,在宣宗的籌劃下,即達到了更立皇后的目的,又沒有失去君德,為朝野恥笑。只是原皇后胡善祥為人忠厚仁德,恬靜守禮,無辜被廢,實在唏噓。

不過,即使孫氏成為皇后,但是張太后一直同情和關愛胡善祥,讚賞她的賢德。為了排解胡善祥的鬱悶和傷心,時常從長安宮把她招到自己的清寧宮相聚飲宴,以開導撫慰。

而每年皇宮內的各種朝宴大典中,內外命婦依制度朝拜皇太后並領賜宴時,張太后一定命胡善祥坐在孫皇后的上首,以示其元后地位。孫皇后即使怏怏不樂,也不敢反對,無可奈何。

宣宗後知道後,出於對原配的愧疚,同樣並不反對,還自嘲的說:“此皆朕少年之事。”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孫皇后的兒子皇太子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孫皇后晉升為皇太后,張太后更是成為太皇太后,主持內外政務,依靠諸老臣,輔佐英宗。胡善祥繼續在太皇太后的庇護下,安靜德生活在宮中。

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孫太后成為內廷之主。這個時候的孫太后已步入中年,對於當年的事情早已看淡,所以對於胡善祥也沒有什麼過分的舉動,大家各自安心就好。

正統八年(1443年),胡善祥去世,孫太后得知後,用嬪禮把她禮葬於金山,上諡號“靜慈仙師”。

天順六年(1462年),六十餘歲的孫太后去世,英宗將她與宣宗合葬於景陵,神主升祔太廟,為後世皇帝祭祀。

天順七年(1463年), 英宗給原本的嫡母胡善祥上尊諡“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祔宣宗諡,為她修陵寢,但是不祔廟,以其所生的永清公主袱葬。去世後二十年,胡善祥終於恢復了皇后的名號,這也是對她命運多舛一生的最好慰藉。


伯虎42


這個問題從最近的熱劇《大明風華》可以瞭解少許情況,孫貴妃就是劇中的孫若薇,原配皇后就是女官胡善祥,當然這都是按照真實歷史改編而來,既然是改編姑且看個熱鬧即可,作不得準。

從根本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廢胡後與立孫貴妃為後其實是一碼事,且來慢慢分析。

朱瞻基兩任皇后之出身

劇中所演,胡善祥與孫若薇皆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之後,但真實歷史絕非如此。景清此人因圖謀刺殺朱棣被實行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攀染,村裡為墟”,那有可能兩個女兒逃出生天?明人曾記述了當時的慘狀。

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碩鋪坊,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嚎聲,時見光怪。嘗有一猿,獨哀鳴徹夜。東西皆汙池,黃茅白葦。少夜,人不敢行。

這個過程進行了十年之久,就算景清真有後人當時逃脫,十年也足夠把她揪出來了,所以劇中所演是編撰的故事而已。

恭讓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實身份是錦衣衛百戶胡容之女,山東濟寧人,永樂十五年,朱棣命各宮推舉皇太孫妃人選。胡善祥大姐胡善圍當時是宮中女官,便推薦以賢惠聞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宮備選,太子妃張氏見其忠厚善良,舉止莊重,便選定其為皇太孫妃。仁宗即位後,皇后張氏再次親點胡善祥為太子妃,宣德元年,胡善祥被立為皇后。

孝恭孫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孫氏,山東鄒平人,其父為永城縣主簿孫忠,當時正在明仁宗張皇后母親的家鄉為官,孫氏少年時期就頗有美色,於是永樂八年被張皇后母親送入宮中。與《大明風華》中演繹不同得是,孝恭皇后少年入宮,與劇中胡善祥角色反而相近。永樂十五年,胡善祥被朱棣立為皇太孫正妃,而孫氏被封為嬪。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後,被封為貴妃。明宣宗更是對其大加讚揚:“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

從以上可以看出,胡氏與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並非建文舊朝景清之後,再加上太祖皇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擅政,規定皇子們選妃必須從民間家世清白之人中選起,故二人都是絕非劇中所演。

那麼為何朱瞻基要廢胡後而立孫後呢?

這還是要從明宣宗朱瞻基與孫氏青梅竹馬的感情說起。說來奇怪,總管明朝,大多皇帝都專情的很,比如太祖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張皇后以及後面的錢皇后、萬貴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愛之人,他對孫氏也是情有獨鍾。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準備立胡善祥為後,只不過在太后張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為後,孫氏為貴妃,他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讓孫氏上位。宣德二年,孫貴妃為宣宗皇帝誕下長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朱祁鎮,這一來他終於找到機會,但又苦於皇后胡氏素來賢德無過,遂把眾大臣叫來商議廢后之事。

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

楊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猶子事父母也。寧有為人子而言廢母者”?接著又說“宋仁宗廢后,至今史冊尤譏之”。宣宗皇帝見說服不了眾臣,於是讓他們回去考慮好再說。出大殿之後,楊榮對眾大臣說“皇帝廢后之志久矣,與其君臣失和,不如讓皇帝決定,此乃皇帝家事。”眾人皆稱善。

還是楊士奇最後拿了主意,既然說服不了皇帝廢后,那最起碼為皇后爭取一些利益總是好的,於是第二天覲見宣宗皇帝曰:“願陛下待兩宮均等,無厚薄、無崇庳,終之始之。昔宋仁宗廢郭後而恩意彌篤,可監也。”這就定下了廢后的基調。宣德三年二月,宣宗皇帝讓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辭後,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改冊孫貴妃為皇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養,重以無子,固懷謙退,上表請閒。朕念夫婦之義,拒之不從。而陳詞再三,乃從所志,就閒別宮。其稱號、服食、侍從悉如舊。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實生長子,已立為皇太子。群臣鹹謂《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正位中宮。今允所請,冊妃孫氏為皇后。

就這樣胡善祥被廢后的同時,孫貴妃為成功上位,終於坐上了皇后之位,這就是宣宗皇帝后來被人們詬病的“無過廢后”,終明一朝,廢后之事常有發生,就是源於宣宗皇帝,罪過大也!

再來說說大明奇女子孝恭孫皇后

孫皇后一生中歷經七朝六帝,在大明後妃中這是頭一份,歷史評價對其也多有褒貶不一,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孝恭孫皇后對大明有兩次再造之恩,委實功勞不淺,僅僅爭奪後位那些後宮齷齪是抹殺不了她對大明的功績。

  •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變後,她擯棄南渡主張,支持郕王朱祁鈺即位,並且“太后知于謙能任難,即以侍郎升本兵”,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可謂巾幗不讓鬚眉。
  • 其次,景泰末年,鑑於朱祁鈺病重,英宗被囚禁,國本不定時,“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然後歸政於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動盪。
  • 再次,英宗之諡號得益於其廢止了殘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實真正提議廢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孫氏。
  • 最後,太后孫氏有權而不擅權,問政但不幹政,體現了其良好的政治素養。

總之她並非一般女人,她具有開明且遠大的政治眼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孫後兩度救大明於水火已足以在歷史中的“賢后”中佔有一席之地。

結語:在殘酷的後宮爭鬥中,胡後終於還是敗下陣來,被孫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認的是,孫後在後來的表現遠超一般皇后。雖然明宣宗廢后成為其汙點,但從現代觀點看來,這又何嘗不是宣宗皇帝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傳統禮教的一種反抗呢?


望風瑟瑟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親是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425年,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熾病逝,朱瞻基繼位。朱瞻基在位時長共10年,他在位這個時期,明朝的生產力、經濟、國力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朱高熾和朱瞻基統治時長不過十一年,卻被歷史學家稱讚”功績堪比漢文帝、漢景帝“,他們所統治期間被稱為”仁宣盛世“,是整個明朝最強大的時期。

朱瞻基的第一個皇后名為胡善祥,是他的原配妻。胡善祥的父親是明初時期的大臣名為胡榮,胡善祥是他的第三個女兒,公元1417年,胡善祥被冊立為皇太孫妃,這個皇太孫指的就是朱瞻基。後來,朱瞻基登基為皇帝,胡善祥也就成為了皇后,胡氏一族也得到了光速發展。

胡善祥能夠當選為皇太孫妃,其實是因為其賢名遠揚,她生性善良、莊重,被朱瞻基父親朱高熾所喜愛,所以就將他許配給了自己的兒子。而朱瞻基呢,並不寵愛胡善祥,因為她自己不爭氣,只生公主不生皇子。與此同時,朱瞻基開始寵愛孫貴妃。

這個孫貴妃能夠進入宮中完全是因為其美貌,她和朱瞻基朝夕相處,所以深得朱瞻基的寵愛。公元1427年,朱瞻基當皇帝的第三年,孫貴妃為朱瞻基誕下了長子,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是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所以朱瞻基非常喜歡他。

第二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沒有生皇子且體弱多病為由,讓胡善祥主動辭去皇后一位。胡善祥被廢后,成為了道姑。同年,朱瞻基便立孫貴妃為皇后,即孝恭孫皇后,並立剛滿四個月的朱祁鎮為皇太子。


理科男讀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廢胡皇后,立嬪妃孫氏為後,唯一的原因是孫氏生了第一個兒子,並沒有其他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歡,在他爹朱高熾還沒登基當皇帝的時候就被朱棣封為皇太孫,朱瞻基很早就被朱棣確定為接班人。永樂年間,朱棣就給朱瞻基定下了婚配。

永樂十五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胡氏為太子妃,孫氏(正史裡沒有名,電視劇裡叫孫若微)為嬪妃。她們兩人都沒有深厚的背景,卻都非常的賢惠、聰慧、漂亮。

胡氏是山東濟寧人,他的父親胡榮是錦衣衛的百戶,而她的出名卻是因為漂亮溫順賢惠,後來被選為太子妃的備用人選。

孫氏是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丞主簿孫忠的女兒,她是被朱瞻基的外婆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發掘出來的,因為彭城伯夫人也是鄒平人,她發現孫氏容貌俊美,特意把他帶到宮裡。

據史料記載,孫氏和朱瞻基認識得更早,畢竟孫氏在自己外婆家,朱瞻基也沒少往她家跑,這樣一來二往就認識並熟悉了,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馬。

胡氏和孫氏都不錯,背景都很一般,一個是百戶之女,一個是主簿之女,選誰當太子妃都很正常,誰都可以做決定,唯獨朱瞻基不成,誰當老婆,誰做側室,由朱棣說了算。

朱棣選了胡氏為太子妃,孫氏為嬪妃。命運似乎就此決定,卻沒想到未來會有鉅變。

朱瞻基登基當了皇帝后,太子妃胡氏就榮升為皇后,嬪妃孫氏榮升為貴妃。此時真正的比拼才剛剛開始。

朱瞻基在當皇太孫期間就有了家室,兩個明成祖選的老婆和側室,卻沒有兒子;朱棣死了,明仁宗朱高熾當皇帝的時期,朱瞻基成太子了,依然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兩個是太子妃胡氏所生,一個是側室孫氏所生。

朱瞻基當了皇帝了,還沒有兒子,就說不過去了,國之根本,要人繼承。

宣德二年,孫氏終於生了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瞻基非常的高興,就是一般百姓人家生了兒子也要擺三天酒席,何況是皇帝。

朱瞻基有了兒子很高興,對生了兒子的孫氏就寵愛有加,這其實並不妨礙皇后胡氏的地位,更何況皇后胡氏和貴妃孫氏都以賢明著稱,兩人並沒有現代狗血宮鬥劇裡面的爭風吃醋與搶班奪權。

兩個女人雖然賢明不爭鬥,但朱瞻基卻有想法,宗法制度確定了嫡子繼承的法統,孫氏所生的朱祁鎮只能算是庶子,他不具備繼承皇位的權力。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1、皇后胡氏生個兒子,那麼就有嫡子;2、把孫氏立為皇后,那麼朱祁鎮就是嫡子。

朱瞻基選擇了後者,他與皇后胡氏商議後,胡氏自己上表由於自己多病無子,辭去皇后,隱居長安宮為道姑,稱靜慈仙師,明宣宗立孫氏為皇后,長子朱祁鎮為太子。

胡氏與孫氏的地位發生了鉅變,都因為兒子引起的,母憑子貴。平心而論她們兩人並無任何關於皇后之位的爭奪和嫌隙。

胡氏雖然被廢,但是還是得到了很大的優待,其實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對胡氏被廢很是後悔,稱自己年少不更事,做事太過沖動,傷害了胡皇后。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傳一》

胡氏在正統七年過世,葬於北京金山,並沒有入葬皇陵,因為她的身份此時已經是道姑。

明英宗朱祁鎮二次登基,年號天順,在天順六年,朱祁鎮的親身母親孫氏過世,葬入景陵與朱瞻基合葬。

天順七年,明英宗朱祁鎮在自己皇后錢氏(朱祁鎮非常寵愛錢皇后)的勸說下,給予了前廢后胡氏追封,甚至還與此事和當朝首輔李賢商議過,追封其皇后尊號,並重修了胡氏的陵寢。

“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李賢

朱瞻基的兩任皇后胡氏和孫氏都讓人唏噓不已,在封建皇家裡,這樣的子憑母貴的例子比比皆是。


沉墨I方之城


朱瞻基為什麼要廢除原配胡皇后,其實沒有太多的原因,就是因為不喜歡胡皇后而寵愛孫貴妃。

當時,孫貴妃自小和朱瞻基呆在一起,日久生情,兩人的感情很好。可是,後來朱瞻基娶了胡氏為妃,孫貴妃只能當個嬪。

朱瞻基即位,但玩心挺重的,導致有時候會因為玩耍而耽誤國事,於是胡皇后就勸諫朱瞻基要管理政務。因此,朱瞻基就覺得胡皇后太囉嗦了,什麼都要管著他。而孫貴妃什麼都不管他,他想做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樣一來,兩人就有了區別,朱瞻基又不喜歡胡皇后,於是就動了廢除胡皇后的念頭,說幹就幹。

朱瞻基先是去張太后申請給孫貴妃個金寶,提高孫貴妃的地位,讓她處於皇后與貴妃之間,同時試探一下太后對此事的態度。當時,為了區分皇后與貴妃的地位,皇后是有金寶金冊的,而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

後來,太后同意了朱瞻基的請求,給孫貴妃也製作了一金寶,孫貴妃晉升為皇貴妃。但是,改立皇后這事到這裡就沒有了下文,張太后也沒提起過這事。

朱瞻基見這事就這樣僵持不好,此時孫貴妃為朱瞻基“生”了一個孩子,作為第一個兒子要被立為太子的。這個孩子也討太后喜歡,於是朱瞻基就直接向太后攤牌,母以子貴,說要立孫貴妃為皇后。而張太后早知道朱瞻基的想法,心裡也明白皇帝想做的事沒人攔得住,就同意了朱瞻基的做法。

於是,朱瞻基得到了太后的同意,就招集楊士奇、楊榮等人商量此事。其實,幾個內閣大臣都知道朱瞻基的想法,也同意朱瞻基的做法,但是楊士奇不同意。

楊士奇覺得皇后無過而廢是不好的,所以就為皇后說話。改立皇后這一事就卡在楊士奇身上了,經過三次會議,朱瞻基把太后同意搬出來,才結束了這一場的爭奪。

最終楊士奇給朱瞻基出主意,讓胡皇后主動推遲皇后一位,改立孫氏為皇后。


【end】我是十點烏托邦!


十點烏托邦


朱瞻基早就動了廢除皇后胡氏的念頭,一是因為孫貴妃比胡皇后聰明漂亮,二是胡皇后老是勸諫朱瞻基,讓他勤勉政事,朱瞻基嫌她煩,這才有了孫貴妃上位的事情。

朱瞻基的婚事是朱棣為他操辦的,指定胡氏為皇太孫妃,孫氏為皇太孫嬪。一開始朱瞻基對待兩個女人沒什麼差別。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朱瞻基就漸漸喜歡機靈貌美的孫貴妃,而對傳統端莊的胡皇后就漸漸冷淡。

朱瞻基繼位以後,還是改不了好玩的天性,經常接著出巡的名義,到處遊玩。胡皇后就感到朱瞻基有點不著調,就勸他把心思花在處理政務上。朱瞻基正忙著鬥蛐蛐呢,哪有功夫理會胡皇后。胡皇后就不斷的說,朱瞻基就對她也來越厭煩。

而孫貴妃就不一樣,她就比較會討好朱瞻基,從來不在朱瞻基興頭上說些掃興的話,朱瞻基就喜歡跟孫貴妃待在一起。

朱瞻基和孫貴妃兩人就合計著,想讓孫貴妃上位。但是沒有合適的理由,是不能廢除皇后的,兩人就一步一步精密策劃著。

第一步是要爭取太后的同意,於是朱瞻基就去忽悠他娘。張太后什麼人啊,那是跟著朱高熾一起處理過國家大事的女人,水平見識可不一般。朱瞻基一張嘴,張太后就知道他要幹嘛,她對自己的這個兒子太熟悉啦。任憑朱瞻基怎麼說,張皇后就是不鬆口。朱瞻基最後沒辦法,提了一個要求。就是給孫貴妃賜予金印,這是皇后才有的東西,皇后有金冊和金印,而貴妃就只有金冊。孫太后經不住朱瞻基的鬧騰,就給孫貴妃賜予了金印,這下孫貴妃和胡皇后算是平起平坐了。

就下來就是生育問題,現在胡皇后和孫貴妃都沒生下皇子。要是孫貴妃率先誕下龍子,那距離皇后寶座就近得多了。於是,在兩人策劃下,一個的宮女生下皇子。孩子一生下來就抱給孫貴妃了,而孩子的親生母親卻杳無音信了。朱瞻基也向外宣佈孫皇后生下龍子,她對孫貴妃就更加寵愛了。

朱瞻基是個愛惜名聲的人,他不想不想把事情做的那麼露骨,他也沒立即就把胡皇后廢除。而是讓內閣大臣楊榮提議,看看朝臣的反應。結果朝中大臣反應很冷淡,沒人借這個話題,這讓朱瞻基很尷尬。

他現在是既不想揹負“寵美豔而廢原配”的罵名,又想達到自己廢后的目的。無奈之下,朱瞻基又來找他老孃,軟磨硬泡之下,張皇后勉強答應,朱瞻基露出勝利的笑容。

於是朱瞻基召集內閣大臣商議,楊榮自然是想為皇帝排憂解難的,但是朱瞻基還是想讓楊士奇來辦這件事,因為楊士奇辦事細膩,滴水不漏。楊士奇一開始也不答應,他以為太后肯定不會同意,就把太后搬出來想壓一壓朱瞻基。誰知朱瞻基已經將太后說動,楊士奇也不再堅持,就給朱瞻基出了一招。

他讓朱瞻基借皇后病重身體不適,讓胡皇后自願讓出皇后一職,這樣朱瞻基再拒絕,胡皇后再請辭,這就讓人說不出閒話了。朱瞻基一聽,很高興,這是個好辦法。

於是胡皇后就遷出正宮,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孫貴妃如願以償的坐上皇后寶座,但是張太后一直也不待見他,每次皇宮設宴,胡氏的位置總是在她前面。


老蟲


明宣宗孝恭皇后孫氏和朱瞻基

明宣宗孝恭皇后孫氏,容貌俊美,以賢德聞名鄉里,她的父親是永城縣主簿孫忠(是個受民眾愛戴的好官),而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知道孫忠的女兒非常優秀,為了鞏固和皇家的關係,就將還是孩子的孫氏介紹入宮,等朱瞻基成年給他當妃子。兩個十一二歲的小孩朝夕相處,有些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感覺,感情很深,而且孫氏入宮後一直在朱瞻基的母親(明仁宗誠孝張皇后)身邊學習,經過了嚴格的宮廷教育。

不論是從感情上,還是孫氏本身的優秀上,孫氏都是朱瞻基正妃的最好人選,可惜在婚姻大事上朱瞻基說的不算,就連他的父親朱高熾和母親張氏說的也不算,真正做主的是朱瞻基的爺爺明成祖朱棣,朱瞻基的前半生都是在朱棣的安排下走過來的,這才有了後來的變故。

朱棣

說是朱瞻基出生的1398年2月9日那天,朱棣夢到父親朱元璋賜給自己一個象徵權力的大圭,還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等他一睡醒就收到了長孫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覺得這個孩子有天命加身,等一看到小孫子就更喜歡了,因為朱瞻基一臉英氣,長得非常像朱棣,所以朱棣對於朱瞻基是異常寵愛。“靖難”期間忙著打仗搶皇位還看不出什麼,等到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就親自挑選賢臣教導朱瞻基,一有時間還親自教朱瞻基如何處理朝政、行軍打仗,甚至帶著朱瞻基深入民間瞭解民生疾苦,朱棣是要將朱瞻基打造成一個自己心中完美的繼承者。

朱棣當上皇帝后,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就拉開了奪嫡之爭,本來是朱高煦、朱高燧壓著朱高熾打,但隨著朱瞻基日漸長大,越來越讓他的叔叔們感覺到威脅。朱瞻基能文能武、性格剛強,依靠爺爺朱棣的寵愛,經常出面保護父親朱高熾,這樣一來各種明槍暗箭也就都衝著朱瞻基來了。1417年(永樂十五年),19歲的朱瞻基大婚,朱棣親自為他選的正妃胡善祥,這麼選的原因是朱棣在為朱瞻基掌權鋪路,既要磨鍊繼承人,又擔心他遭到暗算,就想讓其先插手錦衣衛事務,而胡善祥的父親胡榮從朱元璋時代就是錦衣衛百戶,屬於老錦衣衛,能夠幫朱瞻基拉起一批嫡系人馬。

胡善祥劇照

面對朱棣的強勢安排,朱瞻基不敢反對,最終胡氏為正妃,而孫氏只能為嬪,但一個是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另一個是相知甚深的青梅竹馬,朱瞻基在感情上肯定偏向孫氏,等到1425年朱瞻基接掌帝位,能夠當家做主之後偏向的就更明顯了。按照舊制只有冊封皇后才有金冊寶印,以顯示皇后統領後宮的尊貴地位,但朱瞻基特地為孫氏破格,孫氏被封為貴妃也有金冊寶印,此後成為明朝定製。

1427年11月29日,孫氏為朱瞻基生下了皇長子朱祁鎮(明英宗),讓朱瞻基決定換皇后。在中國古代換皇后是能夠影響朝局的大事,更何況明朝沒有先例,朱瞻基是第一個有廢后想法的,他召集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親信重臣商議之後爭論不休,最後是楊士奇出主意讓朱瞻基勸胡善祥主動放棄後位,才解決了問題,保全了皇家體面。1428年,胡善祥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孫氏成為皇后。

明英宗朱祁鎮

按照朱瞻基自己的說法胡皇后被廢是因為無子多病,孫氏成為皇后是母從子貴,但1428年的時候胡善祥26歲,朱瞻基30歲,完全有時間繼續生,說白了就是朱瞻基寵愛孫氏,找個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把胡善祥廢了。胡善祥無過被廢,讓很多人同情,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就常常讓胡善祥來和自己一起居住,後宮家宴也讓胡氏位居孫皇后之上。

因為孫氏是母從子貴成為皇后的,就有傳說明英宗朱祁鎮不是孫氏生的,而是抱養的懷孕宮女的孩子,“孫氏盜子”的說法甚至於記載到了一些史書中,但這是不可能的。首先當時後宮做主的是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這是個非常精明強幹的女人,不可能放任孫氏胡來;其次朱祁鎮是朱瞻基的第一個孩子,可以說是萬眾矚目,宮裡宮外多少雙眼睛盯著,難以造假;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為了保證皇家血脈純正,後宮女子從懷孕到生產有一套嚴格的流程,有專人診斷、看護、記錄每日情況等等,牽扯到的人數和環節太多,不可能一一收買。

最為人熟知的後宮換子的故事就是北宋的“狸貓換太子”,包拯歷經艱險戳穿陰謀,最後讓宋仁宗知道真相,和李妃母子團聚,但真實歷史上是宋真宗為了冊封劉娥為皇后,默許劉娥抱養李妃生的兒子,而且當時朝堂重臣都知道這件事,屬於公開的秘密,用不著包拯破案,妃子私下用別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這種事只會存在於故事中。“孫氏盜子”應該是同情胡皇后無辜被廢的人,牽強附會,照著“狸貓換太子”編出來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