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為何會從一個在金營談判面不改色的親王,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

庭州行者


按照元朝編撰的《宋史》的記載,靖康元年,宋欽宗派康王趙構入金營議和,被扣押十餘日,趙構“意氣閒暇”。後來宋軍夜襲金營, 金將宗望怒責,趙構“不為動”。宗望很詫異,認為他不可能是真的北宋親王,應該是用死士冒充的,於是要求換人。宋欽宗於是把趙構的哥哥趙樞送了過來,把趙構換了回去,這就是題主所言“面不改色”的由來。

趙構是個心機boy,面對金人的明刀和皇兄的暗箭,到底怎樣才能平安無事,他自有打算

同樣是元朝編撰的《金史》,沒有趙構在金營表現的記載。雖然金營要求換王一事是真的,但奇怪的是,金人既然認為趙構是冒牌貨,怎麼沒把他殺死出氣?

更奇怪的是,就在同一年,金兵第二次南侵,宋欽宗又讓趙構出使金營——尼瑪第一次已經被認為是冒牌貨了,第二次還讓他去幹嘛?唯一合理的解釋,金人換王,並非《宋史》說的那樣因為趙構太勇敢不像個養尊處優的親王,而是另有緣故。

而且《宋史》的記載自相矛盾的是,趙構去金營的原因是“議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遣宰臣授地,親王送大軍過河。”,宋欽宗選的宰臣就是張邦昌,親王就是趙構。但是後來換王的時候又說:“肅王至軍中,許割三鎮地”。那麼,有授權去割地的,到底是宰臣還是親王?如果是宰臣,何必多此一舉?

張邦昌是唯一知道趙構在金營真實表現的人,也許這注定了他不得善終

其實原因是宋欽宗這時候還不想割地,因為張邦昌臨行前“要欽宗署御批無變割地議,不許;又請以璽書付河北,亦不許。”表面上許割地賠款,但暗裡使大軍突襲金營,根本沒有想讓趙構和張邦昌活著回來的意思,只是沒想到這次突襲大敗,只好真的割地了。

既然張邦昌沒有割地憑據,宗望把二人扣留在金營是正常反應。關於割地一事,趙構完全可以推說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因為他本來就是個年僅十九歲的小年輕。這才有了宗望要求換人,趙構的五哥帶著割地憑據被送來換趙構的事情。

秦檜和趙構並非君臣相得,而是互相提防猜疑

從趙構後來的表現來看,他是一個非常善於偽裝的人。秦檜仗著金朝支持專權近二十年,他一直隱忍不發;秦檜一病不起,他立即翻臉,把秦檜的兒孫全部免官。所以他在金營面對野蠻人的屠刀,更有可能會示弱裝純,讓金人認為他毫無價值,而不是無畏硬頂。

總之,趙構在金營的表現,以及其被換的原因,現在來看《宋史》的記載是存疑的。至於其害怕金兵的表現,反而是確鑿無疑。

例如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時,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馬救援京師,但他反而跑到大名府,然後又跑到山東東平府,越跑越遠,擺明了是害怕。

如何評價一個人,顯然是看行為而不是言辭


第二年,他剛剛在河南應天府繼位,就放棄中原,逃到了揚州。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奔襲揚州,他立刻渡過長江,跑到杭州。派使臣向金朝哀求,不要再向南進軍。金兵渡江南侵,趙構南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一個人在短短的時間裡,性格變化天翻地覆,實在是匪夷所思。所以我傾向於趙構在金營的所謂“面不改色”,很有可能是他為自己臉上貼金,反正唯一知道真相的張邦昌,已經在趙構當了皇帝后賜死了。關於賜死張邦昌的原因,《宋史》只有“詔數邦昌罪”五個字,卻不知何罪。《金史》記載:“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隱事二字用的可謂妙不可言,誰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死翹翹了,比岳飛死得還要“莫須有”。


海軍史研究會員


做皇子的時候,沒有前途,只能鼓起勇氣來面對任何困難,就算是死,也無法逃避。我估計趙構當時也有破罐子破摔的意圖:你們都不敢,我倒要豁出命去幹了,看看是你有種還是我有種?

後來做了皇帝,想法自然就不同了。身嬌肉貴,用不著拼死賭氣,自然就沒有當初的勇氣了。

嚴格說,不是嚇破了膽,而是更加惜命,不肯輕易赴死。

屁股坐的位置不同,想法就不同。

當初只能前進,如今身為最高決策人,進退可選,考慮的問題就不同了。




軍哥談古論金


宋高宗趙構是位及其複雜的帝王,有人說他是中興之主,保住了漢人的半壁江山,也有人說他是逃跑皇帝,軟弱無能。其實,趙構的一生,有一個分水嶺,就是稱帝。在稱帝前他的表現英勇無畏,稱帝后則淪為可恥的逃跑皇帝。

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宋徽宗總共有31個兒子,趙構的母親韋氏出身低賤,只是一名宮女,因此趙構並不得宋徽宗的歡心。


趙構雖然貴為皇子,但是他是有追求的人,他也渴望建立功名,於是他投父親所好,練就了一手好書法並且有很高的詩詞造詣,同時勤練武功。據《宋史》記載,趙構讀書日誦千餘言,挽弓至一石五斗。這是宋朝選拔禁軍軍官的最高標準。可見年輕的趙構不是紈絝子弟,而是文武雙全的好青年。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兵臨汴京城下。剛剛登基不久的宋欽宗嚇得要議和。金人提出要有宗室和大臣作為人質才能議和。

關於大臣的人選,宋欽宗大筆一揮,選了倒黴蛋宰相張邦昌。而對宗室的選擇,宋欽宗則想來一次民主自薦。

宋欽宗召開宗室會議,希望有人能挺身而出。可是大家都知道這是九死一生的差事,所有人都沉默了。

正在此時,趙構站出來大聲說到,臣願往。

宋欽宗大喜,第二天他為趙構和張邦昌送行。趙構鼓舞宋欽宗:“朝廷若有便宜,勿以一親王為念。”

此時的趙構彷彿宋太祖附身,完全將生死置之度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行的張邦昌聽完趙構的話,嚇得放聲大哭。

在金營的日子裡,張邦昌每天都哭哭啼啼,而趙構則氣定神閒,居然還利用閒暇時間研究《孫子兵法》。

有一天,金營的統帥完顏宗望邀請趙構比試箭法,想借此羞辱趙構。誰知道完顏宗望此舉完全是班門弄斧,自取其辱。

趙構選了一把重達200斤的寶弓,彎弓搭箭,只見他上演百步穿楊的絕技,三箭都射中靶心,射得完顏宗望懷疑人生。眼前的這位勇士真的是趙氏宗親?絕對不可能,都說宋人狡猾,居然敢拿個冒牌親王來糊弄我。

於是完顏宗望要求退貨,把趙構送走,讓宋朝重新送一個“真正”的親王過來。

宋朝只好接回趙構,把宋徽宗的第五子肅王到金營做人質。由於趙構此次的出色表現,宋欽宗龍顏大悅,加封趙構為太傅加節度使,此時的趙構年僅19歲,可謂是少年英雄。

宋金達成和議後,金兵撤兵。宋欽宗看金兵撤了,頓時倍感輕鬆,在主戰派的鼓勵下,宋欽宗撕毀和議,向金國開戰。

金太宗勃然大怒,於是重新發兵攻宋,很快金兵又攻到汴京城下。

紙老虎宋欽宗只好再次祭出議和的大旗,而由於趙構上次的出色表現,這次去金營議和的親王非他莫屬。

趙構帶著議和的團隊經過磁州時,被當地的老百姓攔住,請求趙構留下來帶領軍民抗金。趙構還在猶豫之時,手下的王雲呵斥百姓,結果被老百姓活活打死。趙構被迫終止了二赴金營的計劃。

這次事件也給趙構的心理留下了陰影,使他始終無法信任老百姓。

不久之後,金兵攻破汴京,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趙構由於不在京城,躲過一劫。兩位皇帝被俘,對以後趙構的逃跑行動造成很大影響。

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金兵撤兵後,趙構在眾人的擁立下登基。做了皇帝的趙構彷彿變了一個人,那個曾經英勇無畏的熱血男兒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趙跑跑,一見到金兵的影子就望風而逃的逃跑皇帝。

登基後的趙構有過三次逃跑行動。建炎2年(1128年),他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以躲避金兵的進攻。這次逃跑行動引發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兩人利用士兵的不滿情緒,發動兵變,逼趙構退位,後來張浚、韓世忠等人率兵勤王,平定了叛亂。此次兵變也加劇了趙構對武將的不信任。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發動搜山檢海擒趙構的行動,由於金兵行動迅速,很快就逼近趙構所在的揚州。

趙構當時正摟著宮女淫樂,突然聽到手下報到說金兵離揚州只有幾十裡,嚇得連龍袍和玉璽都沒拿就倉皇出逃。這次他逃到了杭州。

同年9月,金兵繼續南侵,趙構繼續使出他的絕技——走為上計。他先後在越州、明州、定海落腳。最後趙構還是不放心,乾脆一咬牙,狠心下了海,在茫茫的大海中漂泊了四十多天後才上岸。

趙構在稱帝前後的表現根本不像同一個人。有人甚至懷疑史書對宋高宗做了美化。其實他改變如此巨大,和他地位的變化是密切相關的。

在稱帝前趙構只是一個不得寵的皇子,而趙構有明顯追求功名的慾望,這從他刻苦學習書法詩詞,勤練武功可以看出他是有追求的人。所以他勇於在19歲時就赴金營議和。就是為了博取功名,畢竟風險大回報也高,事實證明他賭對了,由於一赴金營的出色表現,他回到朝廷後得到了提拔,為日後稱帝打下了基礎。

但是在他做了皇帝后,他已經得到全天下最高的權力,再沒有拼命的必要,再加上宋徽宗和宋欽宗的被俘,讓趙構得到的啟示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因此,稱帝后的趙構再無進取之心,他關心的只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因此,趙構由一名英勇無畏的熱血青年蛻變為逃跑皇帝,也就不足為奇了。


雨夜讀史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前後差異確實有點大,眾所周知的原因就是他接受不了徽欽二帝的迴歸,因為他的皇位是張邦昌讓給他的,一旦北伐成功真把宋欽宗接回來了,那他的皇位就失去了正統性。

其次,我覺得之所以發生這麼大的轉變,肯定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存在,而這種轉變很可能發生在他出使金營的那段時間。因為在苗劉兵變前,他就已經一路南逃,一副被嚇破膽的樣子了。



趙構打小生長在宮廷,雖然文武雙全,能拉開強弓硬弩,但畢竟沒見過戰爭的殘酷以及金人的野蠻。現在很多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覺得金人有啥了不起的?事實上在當時,女真人在北宋人眼裡就不能算是人類,他們更像是剛從森林裡出來的野人,他們的野蠻是超出宋朝人認知的,宋朝人這麼形容當時女真人:"茹毛飲血,殆非人類!""人如龍,馬如虎,登城如猿,入水如獺!""俗勇悍,喜戰鬥,上下懸崖如飛!"所以,當趙構走進金營時,即便一開始能保持皇子威儀,事後想必也是很後怕的。而且,金人南下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趙構一路上肯定見了無數慘狀,他眼前的畫面很可能是這樣的:

趙構一行人在去往金營的路上,前邊有一片樹林,只見一條條白練懸於樹上,練上掛著一具具女屍,這是被金人虜到大營內侮辱後自殺的 。回去的路上,趙構刻意繞稍遠的大道。道路雖寬,打擊卻絲毫不少,累累白骨引入眼簾,不時傳來金將的咒罵與婦女的哭聲,路邊,一青年瘦骨嶙峋,啃食著身邊的某具屍體,趙構嘔吐不止跌落馬下,數日不起。 他無法救助那位可憐的婦人,兩國交戰之際,北宋已無法承受金軍的任何一次藉口,或許就是從那一刻起,他打心底裡厭惡戰爭,因為戰爭無論勝敗,遭殃的永遠是普通老百姓。

上述畫面我絕對沒有誇張,樹林裡掛滿女屍的一幕也是歷史事實,只不過出現在方臘農民起義軍的營寨外,金軍的殘暴遠超方臘起義軍,趙構見到的場景可能比我描述的還要可怕。



以上雖為猜測,但發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很多人鄙視趙構膽小,但我覺得,趙構敢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前往金營,單憑這一點就比在座的很多都要強,至於之後他為啥膽子變小了,那是因為他見過野人啥樣,而你沒見過,很多人一輩子可能連殺雞都沒見過吧。


北宋耶律蕭


趙構在金營談判時面不改色,是因為背後還有一個北宋王朝他希望可以通過與金人協商保住東京汴梁的安全,而且自己父母妻子都在城中必須要鎮定自若完成自己的使命。經過靖康之變,宋徽欽兩個皇帝被押送到金國,趙構的母親妻子以及大批王公大臣都未能倖免,就連同他本人都差點命喪黃泉生命得不到保障巨大的精神壓力讓他喪失了原有的自信,即便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依然心裡感到不安全,只要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什麼都都可以接受。

趙構使命感強烈

1.在金兵南下國破家亡生死存亡之際他想到的不是個人的生死而是如何保護自己的母親,妻子都城中的平民百姓。宋徽宗則是整日搞他的文學創作練習書法享受玩樂與美人陪伴等金兵打來了匆忙把皇位讓給兒子來接手,欽宗好不容易鼓動大家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抵抗金人取得了成功老爸又來搶奪皇位了這一對奇葩父子真是百年難得一遇。趙構來到金兵陣營之中不卑不亢有理有據同行的丞相張邦昌則嚇破了膽,兩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至於金人認為這位皇子是被人冒充的不是真正的皇室子弟。趙構天資聰慧,才華出眾,博覽群書,記憶力非凡小小年紀就表現的與眾不同,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受到儒家文化教育的他當然有著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雄心壯志,正好金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的一腔熱血有了用武之地於是就主動請求與金兵和談,仗著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無畏樂觀主義精神取得了圓滿成功嚇唬住了金兵。

靖康之變現實殘酷

2.由於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皇帝忙著爭權奪利,當金兵再次南下之時沒有一個統一意見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論不休,結果城破金兵包圍皇宮劫掠一番皇室成員全部被俘虜到金國。趙構九死一生差點也被活捉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人被帶走,殘酷的現實澆滅了他的滿腔怒火無可奈何加上心裡極度害怕,噩夢連連。就算在建康建立南宋政權依然對金人充滿畏懼,主戰派將領只讓他們鞏固住長江流域以南就可以了決不允許光復北宋北擊金人迎回二帝。趙構本來就是一個接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文人,看到金人實力這麼強悍就採取了議和策略來保一方平安其實這是宋朝一貫採取的策略,宋真宗時期明明可以打得過契丹還要向人家稱臣納貢既然打不過那更得如此了。我們無法用一句話來評價趙構的功過是非,畢竟南宋又苟延殘喘了很多年經濟文化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能夠使得國家平安無事百姓安居樂業背上殺害功臣名將岳飛的罪名又有什麼不可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趙構同志印證了這句話,曾經多麼意氣風發發出豪言壯語立志要建功立業青史留名,而到了最後呢?父母在北方受盡苦難他卻只能偏安一隅維持住現有的局面,當好皇帝難,當壞皇帝更難永遠受盡世人的非議,還是做一個平庸皇帝好。


知史說史鑑史


趙構為何前後差別這麼大,主要就是和經歷有關,像他這樣經歷國破家難的人,很難不被世事所改變,而且身份的改變和權力的薰陶,也影響了自己的思維格局。



去金營的時候,那是年輕氣盛,初生牛犢不怕虎,加之,自己母親地位低微,也不受寵,他需要通過這麼一次壯舉來引起自己父皇的注意。

河山淪陷以後,父母兄弟姐妹俱被金人劫掠,焦頭爛額的扛起大宋的爛攤子,前期是幾乎沒過過幾天好日子,被金人“搜山檢海”攆得如散家之犬,還因為驚嚇過度沒了生育能力。手底下,一幫不得不依靠的武將讓自己寢食難安,他甚至因為“苗劉兵變”被迫退位…………經歷了這麼多摧殘身心的事物,他開始變得敏感、猜忌和壓抑和無助。在對金人時,他除了有陰影,也產生了對國力的不自信,在面對臣下也產生了信任危機。這些改變促使著他將自己的重心放在鞏固統治上來,以獲得安全感。

而且,飽嘗權力滋味的趙構,開始有了私心,他明白北伐迎回二聖對自己這個臨時皇帝毫無好處,所以逐漸消極北伐,與金人媾和。
他的這些變化,就是一個權術皇帝的成長曆程。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人往往會激發出巨大的潛能,為了改變命運而放手一搏。反倒是擁有了權力、名位之後,卻變得患得患失、甚至不思進取,為的就是能夠保住自己已經得到的一切,根本不敢再放手一搏,宋高宗趙構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平心而論,宋高宗趙構能夠在宋王朝那麼多的宗室中脫穎而出,並不完全是因為他是宋徽宗的親兒子,這個人還是有一些能力和手段的。也不像後世一些貶宋之人所說的那樣,就是個貪生怕死之徒。如果真是那樣一個人,他憑什麼還能讓那麼多文臣、武將死心塌地,憑什麼還能守住半壁江山?



當初宋高宗只是宋徽宗一位庶出的皇子,與其說宋徽宗是讓他去個金人談判,倒不如說宋徽宗是把他送給金人為質,換取苟安和暫時的和平。換言之,宋高宗彼時一無所有,別說是皇位,他就是父親宋徽宗的籌碼和棋子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宋高宗想要有所得、想要搏得父親的青睞,或者說想要保住一條命、全身而退,卑躬屈膝肯定是不行的。如此一來,等於是明白地告訴金人,我們宋王朝不行了,我就是來下跪求和的。那麼,宋高宗會面對什麼樣的結局,可想而知。倒不如硬氣一些,讓金人摸不著底、心中忐忑,反倒是有所顧忌,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在稱帝之後,一切都改變了。首先,金人已經摸清了宋王朝的家底,太上皇和皇帝都被金人俘虜了,金人彼時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一舉滅宋、統一天下。其次,宋高宗稱帝之後已經不再是當初一無所有的庶出皇子,他是宋王朝的皇帝!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但是,彼時父親和哥哥還在金人手裡攥著,自己的地位並不穩固。一旦金人一鼓作氣拿下自己手裡的半壁江山或者放回父親和哥哥,宋高宗自己很可能會再次變得一無所有。這個時候,宋高宗害怕了,他怕金人一舉滅宋、更怕父親和哥哥回來搶走自己的皇位!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和金人議和,以名譽和經濟利益為代價,換取自己坐擁半壁江山的皇帝地位。



當然,說宋高宗是投降派未免言過其實了,他只是不想和金人打下去而已,從來沒有投降之說。如果宋高宗是所謂投降派,他還折騰個什麼勁兒,去五國城和父親、哥哥團聚就是了!就在這個時候,不幸又發生了,兒子被野心家擁立,妄圖取代自己。雖然事態平息,對於宋高宗而言,更加是雪上加霜,他更加害怕自己的地位會動搖,他急需穩定與和平,急穩固自身的地位,其他什麼也顧不上了。只要能和談,保住自己的皇位,什麼都好說!這個時候,嶽武穆就顯得不合時宜了,在宋高宗唯一活著的兒子去世後,嶽武穆不僅對皇儲之事指手畫腳,而且一直嚷嚷著要直搗黃龍。試想,真要是直搗黃龍、迎回徽欽,暫時已經絕嗣宋高宗算什麼?其次,想直搗黃龍就必須和金人繼續保持戰爭狀態,能否打贏,宋高宗自己心裡都沒底。萬一金人耍詐,送回了徽欽,宋高宗如何自處?最終,穩定壓倒一切、皇位高於一切,宋高宗選擇了議和,捨棄了主戰的嶽武穆!



實際上,對於嶽武穆的忠心,宋高宗並不懷疑,這也是多年之後宋孝宗趙昚給嶽武穆平反時宋高宗並沒有更加干涉的原因之一。換言之,嶽武穆只是在不適當的時候幹了不適當的事情,對宋高宗的議和“大局”產生了影響,這才遭到了宋高宗的“清洗”,宋高宗與嶽武穆並沒有私仇。自古帝王從來就沒有品格優劣之說,只有政治需要。就此認定宋高宗是什麼投降派,言過其實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原因不復雜,趙構即位後,角色發生巨大轉變,這個轉變帶給他更多考慮如何穩定現有位置。當初敢做人質,也是把自己恰當定位,打個比方,就是一皇家草根,爛命一條!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那個膽量是暫時的,趙構骨子裡不是個有勇氣的人!等到高居皇位,反而膽小了,貪圖安逸了,狼狽逃竄在先,一心求和在後,這都是順理成章的事。


自由的鷹28185386


那是因為你是個口水派,除了口水以外,你還會口水!

民國大師呂思勉及民國著名史學家陳龔祿對趙構及岳飛的評價得出與大眾完全不同的結論,北京大學教授鄧廣銘經過實地考察,也得出朱仙鎮大捷為虛假虛假歷史。

陳恭祿(1900-1966),中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專家。

在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課程。1934年完成了近60萬字的鉅著《中國近代史》,被列為大學叢書之一。

1936年重回金陵大學任教,為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963年底,撰成《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對中國近代史史料進行了科學的分類和系統介紹、評價。

"文革"後,1979年南京大學歷史系召開了隆重的陳恭祿先生追悼會,恢復了他著名歷史學家的名譽。

陳恭祿先生是中國近代史學科草創時期重要的先驅者之一,陳恭祿是20世紀30、40年代以學術為職業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者,是一個典型的學院知識分子,他試圖站在學者的立場上客觀地敘述中國近代史,以著作來表白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以學術來影響中國現代政治的發展。主觀上他不傍依於任何黨派,在客觀上卻代表了這一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

陳恭祿1944年出版的《中國通史》,評價宋高宗:高宗備受艱苦,崇尚節儉,享受遠不及大將。聽政至勤,幼年曾受良好之教育,愛好書字,大政之決定常為慎重考慮之結果,唯以祖宗之法為精審詳備,不欲有所變更。其收大將兵權,恢復舊制,為其一例。高宗深謀遠慮,過於其後諸帝。

呂思勉民國大師同樣結論,南宋諸將韓世忠`、張俊、吳玠、岳飛等因為趙構放權放錢,權利及行事風格形同軍閥,飛揚跋扈,各自為政,不聽指揮,無法形成有效合力,再戰再敗。

至於岳飛,確是冤死,但同收大將兵權以恢復舊制的大背景有關。先是金人深入淮南,形勢危急,高宗詔岳飛赴援,飛不出兵,朝廷深以為憾。大將驕橫,成為嚴重之問題。後召大將並赴行在,及至,罷其兵權,出於韓世忠、岳飛意料之外,其部將至欲為變,即張憲意圖政變,岳飛以此冤死。所以張憲是岳飛之死的罪人。

趙構是一個很有能力,有嚴格自律,有嚴格紀律的能人。

比如高宗禪位,歷史上有幾個皇帝強壯之年讓出至高無上的權利的,他的胸懷超過絕大部分人的胸懷,他的胸懷深不可測,不是鼠目寸光之輩可以洞察的,是他讓宋得以延續一百五十多年。

至於有人說他方便逃跑,只不過這類人連井底之蛙都不如,偉人的想法也是你能理解萬一的?

紹興四年,傀儡皇帝劉豫在金兵的支持下進犯江南。宰相趙鼎決計請宋高宗御駕親征,魏矼主動請求從徵。當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位大將勢均力敵、各懷私隙、不肯協作。魏矼奉命從中調停,他奔走於各軍,對將領們曉以大義,勸以大局為重、放棄私怨。在他的說服下,各將領表示願意棄前嫌、共禦敵。於是御駕親征,三軍一心,軍威大振,屢戰屢捷。


聽雨喜雨


讀過歷史的都清楚,最真實可靠的原因是:反奸計。用重金把秦檜老婆拿下,秦檜違心作的內應。趙構是個迷糊無能沒有主見之輩。讓秦檜夫婦跪岳飛,一點也沒冤枉他倆!有人收了錢,攪渾水,捏造歷史,甘做國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