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史中为何马皇后送个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大侃历史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民间他与诸葛亮比肩,被视为“神”。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虽然一个王朝的建立不可能单靠个体的力量,但刘伯温对大明王朝的建立确实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抗元的战役中,明军多次处于被动的处境,好在刘伯温审时度势,出谋划策才化险为夷。

他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神入化,而且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也及其高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望不可即”等金玉良言都出自他的著作。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刚正不阿,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不向皇上阿谀奉承,一心只求问心无愧。然而朝堂之上是容不下这等“光明磊落”的,更何况朱元璋从不相信任何人,除了马皇后。为何当马皇后送了刘伯温一个“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呢?有何原因呢?

如果要选举我国近千年来最母仪天下的皇后,那马皇后一定能排前三。马皇后从小知书达理、乐善好施。与朱元璋结发后,不仅温柔贤惠、患难与共,还经常帮朱元璋排忧解难。即使当上皇后,她仍不忘过去,朴实无华,与人为善。她与朱元璋的感情十分深厚,她提的大部分意见朱元璋基本上都会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马皇后,朱元璋剑下的冤魂不知会多出多少。刘伯温就是在马皇后的“有意护佑”下得以捡回一条性命的。

首先我们要弄懂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两枣一梨”的意图。枣即“早”,梨则“离”,所以马皇后是要刘伯温早早离去。前文我们提到刘伯温是明朝第一大谋臣,作为刚刚建立的王朝正需要他出谋划策,为皇帝分忧解难。而马皇后为何却要他早早离去?更何况马皇后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她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了杀心,而且马皇后劝不了。前文提到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十分敬爱的,既然她都求不了情,那唯一保住刘伯温的办法就是让他早早离去。虽然离去的原因很简单,但朱元璋到底为何要杀刘伯温?毕竟他曾经那么敬重这位谋臣,还尊称其为“老先生”。

这要从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说起,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伯温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伯温还是想到了。而且当初韩林儿被攻,刘伯温一直劝朱元璋不要前去“救驾”,从那时起朱元璋就害怕有一天刘伯温对他也来这么一手。所以起初封功臣时只封刘伯温为伯爵,而且俸禄是最低的。

另外,自古以来,朝堂都有党派之争,明朝也不例外。明建国初期就有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他们分别以李善长和刘伯温为首。两大集团一直以来针锋相对,而刘伯温这人说话又过于直接,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不久,朱元璋便起了疑心,于是找刘伯温前来谈话。

谈话中朱元璋询问刘伯温换掉李善长谁当宰相合适?《明史.刘基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偏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帝曰:“吾之相,誠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琐,爲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者人誠未見其可也。”

这次谈话可谓如履薄冰,直接决定了刘伯温的命运。朱元璋提出了五个宰相人选,有淮西集团的,有与刘伯温关系密切的,还有刘伯温自己。很多时候人往往是被自己打败的。刘伯温巧妙地回答了对其他人选的看法,但对自己的说法却毁了他,而且是致命的。从此朱元璋与他决裂。其实如果我们是朱元璋也可能会怒然,我们可以模拟下朱元璋的心理:

“我让你当宰相是看得起你,你竟然还不当。你是看不起宰相这个职位,想坐老子的龙椅?说今没人有资格作这个宰相,你是觉得我没有你刘基就不行了?”刘伯温的“直言不讳”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误解,可实际上或许他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己有当宰相的能力却没有当宰相的气魄,又或许是他觉得不能让朱元璋认为他在假装谦虚便故意找了一个自己的缺陷来推脱。

这么看来朱刘的矛盾由来已久,但笔者认为,刘伯温告老还乡除了将被杀这个客观原因,还有他对朝堂失望的主观原因。他一直遵从“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的原则,可他发现即使问心无愧也会遭到猜测与算计,那他又何必执着于此呢?或许在马皇后给他送枣梨的时候他就明白朱元璋不会放过任何人,归隐山林也许是他最好的选择。


邓海春


刘伯温,原名刘基。明朝的开国功臣,有人称他与诸葛亮的谋略不分上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说是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谋士。


可妇孺皆知,朱元璋手段凶狠开国之初便斩尽功臣,据野史记载上说刘伯温也是难逃一死。庆幸在当时朱元璋唯一信任的马皇后帮助下,逃离了朝廷的一滩死水,可他真的逃得掉吗?

据说当时马皇后给刘伯温送了个果盒,刘伯温回去打开看到的是“一梨两枣”,明白了其中的玄机后,经过的一番感叹便踏上了告老还乡的征途。

可是为什么唯一被朱元璋信任的马皇后会向刘伯温“通风报信”呢?刘伯温从“一梨两枣”中悟到了什么呢?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呢?笔者带大家一探究竟。

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的原配夫人,后来的明朝皇后,太祖曾感叹其:“家之良妻,由国之良相”。

是其后来在朝廷中唯一信任的人,一般她的建议朱元璋都会吸取采纳,可就算如此也阻止不了刘伯温要被杀的命运。

马皇后生来爱乐善好施,母仪天下。而作为当时朱元璋的重要谋士的刘伯温,马皇后看中了刘伯温的智谋与才干,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所以在当时朱元璋大杀功臣后,马皇后预料到刘伯温也难逃一死,她爱惜刘伯温的智谋与才干,不愿看到又一功臣被杀,所以瞒着朱元璋给刘伯温“通风报信”,希望刘伯温可以躲过一劫。


而“一梨两枣”又代表什么呢?在古时,皇帝想要表达一些事情时通常不会明说,会通过一些比喻或者借喻来表达。

比如,在庆功楼事件朱元璋宴请群臣时上了四道荤菜,分别为爆烤麻雀、爆炒驴肉、爆炒兔肉、铁锅炖狗肉。

当时大臣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而料事如神的刘伯温却一动不动,因为他悟出了朱元璋所要表达的意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一梨两枣”所代表 “早早离去”。跟随朱元璋这么长时间的马皇后自然也是想用着借喻的目的劝刘伯温“早早离去”。

刘伯温曾还对朱元璋存在幻想,认为以自己的才干与功劳,朱元璋或许会对他网开一面。然而在打开果盒后,刘伯温便明白自己的幻想已然破灭。

马皇后作为朱元璋身边最亲近的人已经给自己警示。说明自己离死已经不远了,便即刻启程,踏上了告老还乡的旅途。


刘伯温曾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解决了大大小小诸多事务,朱元璋却留不得他。笔者猜想,朱元璋在最初就对刘伯温起了杀心,刘伯温被称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这种能人在带兵打仗时很能体现其用处,而在稳定的朝廷中,也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朱元璋更是疑心重重的人,他容不下任何人威胁他的权威,并且要为以后子孙扫平威胁。

所以在开国时只封其为诚意伯,并未给予过高的权力。并且在平时事务处理上,他就明白刘伯温不能留,要早早除去。

比如,上述的庆功楼事件中,朱元璋给与众臣的警示,众臣皆未发现,唯有刘伯温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便与徐达早早离场。

朱元璋见此便知刘伯温难除,并且一定要除。再加上朝廷内的党派之分,刘伯温早已被朱元璋列入了死亡手册当中,可以说刘伯温是时时处在将死之际。

刘伯温在收到马皇后的警示后,告老还乡,原以为已经逃离一劫,朱元璋不会继续深究。

可难曾想,朱元璋竟会派刘伯温在朝廷中最主要的对手胡惟庸前去为其探病,胡惟庸便命御医在刘伯温的药里下毒,最后还是相当于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中。


当初与他一同逃离庆功楼事件的徐达也是被朱元璋狠毒的手段谋害。诸多能臣在此陨落,由此可见朱元璋的手段之狠,笔者也看到权力的可怕!


史之策


枣梨枣梨,早早离去

野史中,朱元璋鸟尽弓藏,对开国大臣们大开杀戒。比如送清蒸鹅病杀了中山王徐达,比如火烧庆功楼,弄死了满朝勋贵等,几轮杀伐,活下来的勋臣们,寥寥无几

传说中,马皇后送枣梨就发生在火烧庆功楼前几天

那一天散朝回家,在宫门口,马皇后让宫女送了刘伯温一个盖着的提篮,刘伯温不明其意,就问宫女,皇后有啥吩咐?宫女回答说,娘娘交代,刘大人打开便知。刘伯温掀开提篮一看,里面只有一梨俩枣。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立刻明白了意思,娘娘这是暗示京城危险了,要我早早离去啊

刘伯温走之前,救了徐达一命

没几天,刘伯温就以身体伤病为由,辞去官职,返回了青田老家。临走之前,还乘着散朝机会,和魏国公徐达交代了几句:庆功楼竣工之日,一定要跟紧皇上脚步,切记切记

庆功楼竣工,朱元璋在楼上摆酒设宴,宴请满朝勋贵。群臣兴高采烈,酒喝颟顸之际,朱元璋起身离开,这时一直偷偷留意皇帝动作的徐达,也起身追上。朱元璋心里有鬼,看到徐达跟上就想把他支回去,问道:国公这是干啥?徐达回应,微臣护驾。老朱说不用,你回去继续喝酒。徐达哭丧着脸,挑明了说,皇上真的一个不留吗?朱元璋稍一沉思,点头说,一起走走吧

两人走的不远,庆功楼火起,勋贵们都葬身火海。不过徐达最终也没逃过一劫,让朱元璋一只清蒸鹅送走了……

上面都是野史,压根就没那么回事

朱元璋起兵功臣们,确实全死了,不过死法并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大功臣付友德,1394年,因为赏赐事件,被朱元璋赐死;比如大将军蓝玉,1393年谋反而死;比如丞相胡惟庸,1380年结党谋反被诛杀;还有题中的刘伯温,1375年病故……

老朱杀伐确实狠辣,尤其是对贪官,文人们在他活着的时候不敢编排,死后嘛,随意编段子,就为了弄臭老朱名声……

感谢阅读,一家之言,喜欢点赞加关注,常聊聊


灵石蕴珠宝


马皇后,即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她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一生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不离不弃。明朝建立后,她被封为皇后,即使身份尊贵,但仍贤惠爱民。



她的贤惠,主要体现在对丈夫朱元璋的规劝,以及对开国功臣的爱戴。

朱元璋在坐稳天下后,为防止那些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动摇他的江山,便对这些功臣进行了杀戮,如蓝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等人皆在开国不久后以各种罪名被杀。

在杀完这些人之后,朱元璋仍觉得不够,于是便把矛头指向了为他出谋划策建功立业的刘伯温。

而以贤惠著称的马皇后最终还是坐不住了,她认为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勋,且一介文人品德高尚,不会对朱氏江山造成威胁,也就不希望这样一位功臣被错杀。



于是乎,她便多番劝阻朱元璋,但朱元璋并未听进去。

最后,她想了一个办法,让一位宫女送了一个果篮给刘伯温,果篮中装有一个梨子和两枚枣子。

刘伯温在看到果篮时并没有觉得有何蹊跷,而当他联想到此时的朝局动态,以及马皇后不会无缘无故送一个果篮,便打开果篮,发现果篮里装有一梨二枣。

刘伯温何谁人也?以足智多谋著称,当他看到果篮里的东西时,便惊出了一身冷汗,“梨”即通“离”,“枣”通“早”,也就是暗示刘伯温早早离去,否则会有杀身之祸。



刘伯温收到这份礼物后,才知道朱元璋最终还是要对他动手了。于是便在朝会上向朱元璋禀明自己告老还乡的意愿,朱元璋也就放松警惕答应了。刘伯温也就在马皇后的帮助下逃过一劫。


旧时楼台月


都说是野史了你还管他干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