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办教师岁月

高中毕业(当时是高二,高中两年制,没有高三。),没能考上大学。本想再去复读,无奈家境贫寒,再也没有能力供我去复读。对家里来说,能让也读完高中,也真的算是“完成任务了”。

和大学无缘。正不知何去何从,正赶上村里一个原来的民办教师计划生育超生,被辞退。村里和学校商量采取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录取一名民办教师。

凭借着“只差十几分就进入大学录取线”的“大学漏子”的功底,在四十三人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从此进入“人民教师”的行列!

我的民办教师岁月

当时是每月补贴人民币五元钱,外加每年一个劳动力全勤的工分即3600分!这3600分的工分,就得看年终决算了,一般情况下每个劳动力出勤每天10分工分,最好的大队(就是现在的行政村)年终决算,每分工分一角钱,即每个工日10分,就是一元钱。那是非常不错的了。有的是每10分,即一个劳动力每天几角钱不等。

全校十几个教师只有三个公办教师。其中一个是“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记得是教体育。

平时教师轮流值周,值周主要任务是上课下课负责“敲钟”,打扫办公室卫生。当时都是土地面,早晨要早早来到学校,把办公室打扫干净,撒上水。冬天负责生办公室取暖的炉子等等。

周六周日,学校要组织集体劳动。主要是勤工俭学的相关生产。有大概十几亩校田地。和几亩地的校园田。除了寒暑假,基本顾不上家里的事情了。组织劳动,中午在学校吃一顿饭。记得当时吃挂面,每个人要按一斤半下量,有时还不够!挂面在当时,也是家里来客人或者女人生孩子才有的待遇!

我的民办教师岁月


教师都几乎是“全能”!那时的教学条件不可想象的落后,能有破乱不堪的桌椅就算不错了。很多教学点儿都没有桌椅板凳,靠土坯、木板临时搭成的课桌椅司空见惯。教室的桌椅板凳坏了,都是老师自己修理。

“教具”基本都是老师自己想办法自己制作。可谓五花八门,因陋就简!尽管这样,每个老师都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在教学相长、比学赶帮中不断完善自己!

支撑当时的民办教师的精神支柱的因素可能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对“老师”这个神圣称谓的由衷敬仰。对教师这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热爱!第二,也可能是比较现实的想法儿,就是对转为“公办教师”的期盼。毕竟只要勤勤恳恳,至少还是存在希望。第三,教师这个职业一旦涉足,很多人便舍不得那些可爱的孩子!

我的民办教师岁月


记得有一次,那个“工农兵大学生”老师(当然是公立的),自己用成油墨的铁盒包装(当时,都是油印。老师自己用“钢板”刻考试和复习的卷子)做了一个“笔筒”,俗称“笔缸”!那是一个绿色带着凤凰图案的铁盒包装。很得意地自己提了一首诗,“我翡翠般的笔缸,周围飞满金色的凤凰”,后两句不记得了。

教语文的老师,也是个民办教师。没加思索地说,“你的诗不合实际,’翡翠’应该是透明的,再说,本来就一只凤凰,你说’飞满了金色的凤凰”。两个人为此闹的很不愉快!

我的民办教师岁月


当时,那个自己做笔筒的老师激动地说了一句气话,“一个民师,眯着你的(方言,在一旁老老实实地呆着的意思)得了!你那么能,怎么还是民办教师!”气的那个语文老师当即把自己的钢笔摔在地上踩碎!后来大家说和,双方总算摆脱了尴尬,但是彼此都产生了很大的不愉快!

当时民办教师,从事着一样的教学工作,甚至于是当时学校的主力和骨干教师,在同事的眼里也是这种看法儿,当时在我们所有民办教师的心中都是伤痛!

大批民办教师弥补了当时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支撑起偏远山区教育的一片天地!他们在共和国教育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的民办教师岁月


后来,通过“五大学员,即当时的涵大、职大、电大、夜大、业大”等五类高等教育学历转正了一批民办老师。还有通过几年才有一到两个的转正指标,评比考核转正了一批。一九八五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能熬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都基本转正了。也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转为国家正式教师,但是他们为当时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