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咸丰交恶的恭亲王奕忻为何却在咸丰死后非常伤心?

晓史才能明事


大家知道,咸丰帝奕詝和恭亲王“鬼子六”奕訢都是道光皇帝的儿子,这俩兄弟也同样都深受父亲的喜爱。按理来说这二人作为同胞兄弟,应该手足情深,相亲相爱才对,可命运弄人,他们又偏偏出生在最不讲情义的“帝王家”,我想奕詝、奕訢哥俩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命运早在出生便早已注定不同。

出身不同,却皆受偏爱

奕詝是道光最宠爱的妃子钮祜禄氏所生,其母钮祜禄氏一进宫便颇得道光青睐,14岁就被封为“嫔”成为一宫主位,而后她的位份也是以飞一般的速度直线上升,迅速从“嫔”到“妃”,再到“贵妃”,“皇贵妃”。



此时年轻的钮祜禄氏年仅17,却位同副后,足见道光对她确实非同一般。可是即便如此道光也尚觉不足,后来趁着自己孝慎成皇后新丧,更是直接把她册封为自己的中宫皇后,史称孝全成皇后:

恩勤并著。综平生之懿行。莫罄揄扬。播寰宇之休声。宜垂久远。爱为孝而敬为孝。实基百行之原。受克全而归克全。允系六宫之望。爰遵懋典。俾永嘉名。兹以册宝谥曰孝全皇后。

自道光十四年(即公历1834年)十月十八日“静皇贵妃被册立为皇后以来,奕詝就子以母贵成了“嫡子”,再加上他这“老四”前面的三个哥哥早在他出生前就都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所以奕詝事实上就是道光帝的“嫡长子”,身份自然非同一般,道光爱屋及乌对这个儿子也是高看一眼。



而奕訢的出身相比来说就差的多了,他的母亲“孝静成皇后”别看也是个皇后,但实际上在道光心中的地位她是完全不能同孝全成皇后同日而语的,事实就摆在眼前:

即便奕訢生母在后宫中苦捱数十年,费尽心力帮助道光打理后宫事务,可直到老皇帝去世她也只落了个“皇贵妃”的名头,并没有如愿以偿当上国母。她这个名义上的皇后之位只是自己去世之后咸丰追封的。

所以说她是直接从妃嫔一跃而升当上的太后,而事实上她在道光眼里的分量可能还远远达不到皇后这个位置。所以奕訢之所以能够与哥哥奕詝并肩,主要还是靠的自己文武双全的实力。



文:根据《清史稿》记载:(奕訢)就傅日授千言,少读即成诵。也就是说他记忆力超乎一般,老师一天教授上千字文章,他大概读几遍就能完整地把它背下来。

武:奕訢在武功方面也一点不落于奕詝之后,《清史稿》中同样记载了他过人的武功:

(奕訢)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

道光眼看着这个小儿子你能文能武,心里当然乐开了花,一高兴就给奕訢耍的刀枪都起了个名字:刀赐名“棣华协力”,刀命名“宝锷宣威”,另外道光还赏了奕訢一把白虹刀。



奕詝幼年丧母,十年朝夕相处兄弟情

对于年幼的奕詝来说,身在封建宗法社会,“嫡长子”的身份给了他非同一般的优越感,让他一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样的好光景终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道光二十年(即公历1840年)正月十一日噩耗传来,奕詝倚仗的母后此时年仅三十三却突然去世,让这个时候年仅九岁的奕詝即遭丧母之痛。

道光闻听爱妻的死讯之后,真可以说是痛心疾首,抱着奕詝一头痛哭,父子俩都苦成了泪人。

虽然道光此时痛失娇妻,确实难过的一塌糊涂,但是他更知道奕詝现在毕竟还小,不能没有人照料,于是痛定思痛的他就下了一道圣旨,把奕詝交给了奕訢的母亲静贵妃抚养。



此后到道光驾崩咸丰登基前,奕詝都跟着他们一同生活。就这样三人平稳地度过了十年。

静皇贵妃太后情结太重,惹得兄弟反目成仇

道光死后静皇贵妃一直愤愤不平,不仅仅是在为儿子本该到手的皇位却名其妙地给了养子,更是在为自己鸣不平:

自己进宫这么二十多年以来一直任劳任怨,给皇家诞育子嗣(静皇贵妃一辈子给道光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确实算是给皇家开枝散叶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还得一天到晚还得服侍这个比自己大好几十岁的糟老头子,这也就不说了,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强有力的几个竞争对手都撒手人寰了,偏偏道光这个时候又装起了情圣,此后十年宁愿后位空悬也一直不立皇后,这让位居副后的她始终不能名正言顺,很是不快,最终郁闷成疾。



母亲的心结作为亲生儿子的奕訢自然一直看在眼里,于是他多次向咸丰帝奏请封静皇贵妃为后,可是怎奈咸丰一直对此不知可否,这也让奕訢心生芥蒂。

奕訢一直暗地里想方设法地在为此事谋划。

终于,让他逮住了一个机会。史书记载,一天咸丰得知养母身体抱恙,前来探望,路上正好碰见了刚刚探望完母亲回家的奕訢。

奕訢旧事重提,咸丰也再次不予理睬,只是象征性地“嗯嗯”两下点头,结果奕訢就抓住这个时机,借咸丰点头这个举动,便自顾自地认为他是在暗示自己同意了此事。

于是奕訢一路飞奔跑到军机处让军机大臣给皇上拟旨封后,军机大臣不明所以,只得照办,谁也不愿意平白无故得罪一位当时正“当红”的皇弟。



最后,军机处送来替咸丰帝拟定的圣旨,咸丰也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了。不过最后咸丰也对奕訢采取了报复措施,让奕訢付出了惨重代价:

上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

奕訢几乎一下子从国家的部院大臣被贬黜得只剩下一个“先皇之子”身份的闲散王爵,而且自此之后,终咸丰一朝奕訢都没有再被大幅起用,在这近十年的光阴里都是属于靠边站的一种人物,至此这两兄弟可以说是真正闹掰了。

直到咸丰帝临终前,咸丰都没有打算把当时正在北京安排和谈事宜的奕訢召来热河行宫见最后一面,足见这二人关系之差了。

了解完奕詝、奕訢二人的恩怨情仇,那么我们自然就会好奇,既然这两兄弟关系这么不对付,奕訢为什么后来还要风尘仆仆地赶来吊唁,还在丧礼上哭的如丧考妣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咸丰、奕訢确实兄弟情深

暂且抛开政治上的分歧与二人同胞兄弟的血脉关系不谈,这兄弟二人毕竟自小一起长大,十年之间同处于一个屋檐下,形影不离、朝夕相处的情分终究非同一般。

即便这二人确实矛盾不少,隔阂重重,我想在生离死别的这一刻,奕訢也该放下许多了,“死者为大”这到底还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思想。此刻,我想他也许并不是作为一个臣子来给皇帝吊唁,更多的只是单纯的弟弟来送哥哥最后一程。

二、奕訢借此机会宣泄不满

奕訢作为当年的皇位候选人之一,最后阴差阳错没当上皇帝也就罢了,新皇帝作为自己相处多年的亲哥哥,受自己母妃恩养十年,居然连替他们共同的母亲封一个“太后”的虚名都不肯,最后奕訢耍点小聪明替母亲争得了太后之位这本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奕詝却死抓不放,还把奕訢给“一撸到底”了,只保留了道光临死前给他封的王位。更有甚者,奕訢后来还得知了哥哥居然跳过自己,在临终前只安排了所谓的顾命“八大臣”八个外人来替将来的小皇帝处理朝政,试问奕訢作为咸丰的亲弟弟,未来小皇帝载淳的亲叔叔,心中怎能不愤愤不平呢?

但是奕訢的这种情绪却无法表达出来,不然一旦被人抓住把柄,那就是个目无君上的大逆之罪,纵有皇子之名这个保护符,恐怕也难免罪愆。不过好在现在正是国丧期间,话不能说,哭总还是可以的,于是奕訢便大胆地放声痛哭了。我想奕訢也正是基于此才会哭的这么伤心,这就有了史书中“伏地大恸,声彻殿陛”之语。



三、奕訢这是在表示对咸丰的蔑视

奕詝、奕訢从小一起长大,可是奕訢的文韬武略一直在哥哥奕詝之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咸丰授业恩师杜受田才给咸丰出主意让他在顽固死板,守着老一套的道光面前“转移阵地”,着力表现自己的“孝道,仁德”,最后这才让咸丰碰巧取胜,可以说他赢得并不光彩,我想奕訢心底深处对这次失败肯定是不以为意的。

继位后咸丰的所作所为也让奕訢唏嘘不已,不仅把江山搞的一团糟,致使英法联军横行中华大地,自己还抛下宗庙社稷,跑去承德避暑山庄逃难去了。

故我认为奕訢此时对这个所谓的“皇帝”是很看不上的,他的哭声仿佛也是在说:不行不早说,把老爹留下的江山都败成了这副模样,没这个金刚钻你就别揽这个瓷器活!

所以说还真别小看奕訢这么一哭,里面的话外之音还是不少的,值得我们好好推敲一番。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文宗实录》《清宣宗实录》《清朝野史大观》


历史漫谈君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咸丰驾崩后,作为同父异母的弟弟、曾经皇位竞争者的恭亲王奕訢痛哭流涕,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二人关系虽没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却也一度紧张。

我觉得恭亲王奕訢在咸丰驾崩后痛哭流涕,既有兄长离世的悲痛,又有对自己对母亲命运不公的宣泄,也有对咸丰的责怪、对大清国艰难时局的担忧。


▲恭亲王奕訢

兄长离世的悲痛

咸丰奕詝原为道光第四子,前三子奕纬、奕纲、奕继都早逝,奕詝便成了长子。奕詝的母亲钮祜禄氏深受道光的宠爱,短短三个月升为全妃,一年后又升为全贵妃,才17岁成为仅次于孝慎成皇后的贵妃,后来又成为母仪天下的孝全成皇后。

天有不测风云,1840年,钮祜禄氏去世。道光将年仅九岁的奕詝交于奕訢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抚养。兄弟二人虽是异母所生,却在一起学习、玩耍,时间长了有了很深的感情。

虽然后来发生了立储风波影响了奕詝和奕訢的关系,但奕詝终归还是奕訢的哥哥,哥哥去世奕訢痛哭也是人之常情。

▲恭亲王奕訢


奕訢有感命运不公

咸丰的母亲钮祜禄氏深受道光的宠爱,成为了道光的第二任皇后,而奕訢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却没那么幸运。钮祜禄氏病逝后,直到道光驾崩,博尔济吉特氏都没能成为皇后,现在之所以称之为孝敬成皇后,还是儿子奕訢在博尔济吉特氏病危时为了冲喜特意向咸丰请求册封。

“朕在冲龄,仰蒙康慈皇贵太妃抚育深恩。抚育朕躬十五载,恩恤优加。”

道光在立储问题上也曾犹豫不决,皇子中属奕詝和奕訢最有竞争力。两人相差一岁,奕訢文武兼备,头脑灵活,一度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候选人。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深知学生在文武方面均不敌奕訢,便教他要学会在道光面前表现出仁爱之心,恰恰是这一点打动了道光,立奕詝为帝。

奕訢明知自己的才学骑射在咸丰之上,却也无可奈何。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在病危时,奕訢为了为母亲冲喜,跑去向咸丰请求为母亲册封,咸丰含糊答应,奕訢便跑去向军机处下旨,这一点让咸丰大为不满。在博尔济吉特氏下葬后第二天,咸丰罢免了奕訢的一切职务,让其在上书房读书,顺带管理中正殿等事务。

咸丰病危时托孤于顾命八大臣,也将奕訢排挤在外,不予重用。直到慈禧联合奕訢扳倒顾命八大臣后,奕訢才逐渐受到重用。

恭亲王奕訢痛哭咸丰,也有为母亲为自己感到不平。

▲咸丰帝画像

时局艰难令人心酸

道光在位时,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局逐步艰难。到了咸丰时,相继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咸丰以“木兰秋狝”为名逃到热河,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

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让奕訢痛感咸丰的无能,造成今日之局面,难以收拾。作为亲王,奕訢定能感到大清国已到了风雨飘摇的时候,如此下去可怎么是好,自己又不是帝王,又无能为力,失落之情不由而生。

结语

文武兼备不敌咸丰的仁爱之心,又逢国家之艰难,时局之动荡,咸丰之无能,每思及此,奕訢痛感悲伤,所有的这些也只能化作眼泪任凭风无情吹干,自己又能向谁去诉说?


历史的发生


其实咸丰皇帝奕詝(下文统称咸丰)和恭亲王奕訢(下文统称奕䜣)关系挺好的,所谓的交恶,只是因为咸丰当皇帝后,政治上排斥奕訢而已。

咸丰皇帝在10岁的时候,生母去世,道光让此时9岁的奕䜣的母亲静贵妃抚养,静贵妃也算尽心尽力,视如己出,兄弟2人年龄相仿,出入同行,关系甚密,十年之间同处于一个屋檐下,形影不离、朝夕相处,情分终究非同一般。

从1851年咸丰继位,一直到1955年,奕䜣都是备受恩宠,手握重权,后来因为追封皇太后事件,奕䜣与咸丰发生矛盾,接着奕䜣遭到肃顺等权臣弹劾,多方面原因,奕䜣被一撸到底,成为闲散王爷,中间陆陆续续担任了一些不太重要的职务,一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奕䜣担任议和大臣,再次相见就是阴阳两隔了。

咸丰皇帝在去世后,担心重蹈多尔衮专权,因此辅政大臣中没有奕䜣,肃顺等人也千方百计,阻止奕䜣面圣。不过后来奕䜣还是来了,确实有记载说奕䜣是哭的比较厉害,这个肯定是有作秀嫌疑,但是也不可否认,真情也是有的。


其实咸丰帝也不是个无情帝王,只是弟弟奕䜣集团的势力太强,为了专权肯定要打压奕䜣,再加上权臣肃顺等人,整天排挤这排挤那的,咸丰也是有压力的。交恶的话,我认为还不至于。


曹老师xixi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为道光生下第四子奕詝。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孝全成皇后病死。奕詝当时只有10岁。奕䜣母亲静贵妃便把奕詝收在膝下抚育,奕詝和奕䜣生活在一起,同在上书房读书,关系密切。

道光帝晚年在立储的大事上,犹豫不定。道光帝最看重的是奕詝和奕䜣,由此,兄弟二人变成竞争对手。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病危,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同日,道光帝驾崩,奕詝正式即位,以第二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

咸丰帝为巩固皇位,经常排挤恭亲王奕䜣。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帝皇更替的关头。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日(1864年8月20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21日,咸丰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著派载恒,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即历史上所称的顾命八大臣。咸丰帝将从小一起生活的异母同父的恭亲王奕䜣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外,奕䜣非常的伤心。其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打到了顾命八大臣。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虽然,相比咸丰皇帝,恭亲王其实更适合做皇帝。不过毕竟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兄弟,咸丰皇帝去世,留下的是一个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局势内忧外患,小皇帝年幼,八位辅政大臣或被革职,或被处置。慈禧太后是个善于玩弄权势的人,她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后,也只是想自己一手遮天。权利依旧是落入了外族。


破晓前十分


他们应该是手足兄弟,属于人之常情,而且奕䜣就算装装样子,当时也能拿些同情分。


女神小vv


恭亲王弈忻虽败于皇权之争,没能登上皇位是千古之憾,因心有怨气不甘才与兄长咸丰交恶。但不像其他历史上骨肉相残的亲王为皇位那样对自己兄弟狠毒绝情,与咸丰帝终究还是手足情深。所以咸丰死后,作为手足胞弟恭亲王弈忻还是很伤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