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能不能打敗德國?

小龍蝦148499353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美國不參戰的情況有兩種,第一種是不參加對德戰爭,不幫助盟軍開譬歐洲第二戰場。再一種情況就是美國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也沒有惹美國,他們一直“相安無事”。雖然歷史不能被假設,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以現代人的思想去分析一下可能會發生什麼。上面第一種情況並不會過於妨礙大局,戰爭或許會晚一段時間結束,但結果仍是盟軍勝利。那麼讓人摸不到底的就是第二種情況,美國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一直“袖手旁觀”,這種情況就會給整個二戰近程帶來巨大影響。

一戰二戰美國都是以正義的“救世主”為角色介入戰爭。

事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與德國不得不進攻蘇聯一樣,都到了逼不得已的“無奈”地步。德國可能就會錯過最佳攻擊時間,而蘇聯在邊境的防禦就會得到進一步強化,想要在以如此之小的代價換來初期巨大的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日本被美國切斷各種戰略資源後更是沒了戰爭的本錢,附近的菲律賓等都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完全影響了日本擴張侵略、以戰養戰的戰略道路和目的,所以它只能在一開始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也就是美國主要海軍力量,以爭取在南亞、東南亞的出兵時間。

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日本以為取得了巨大的戰績,但是日本海軍高層則明白沒有消滅美國航母是決定不了戰爭的走勢,不過日本上下都忽略了這部“戰爭機器”他們惹不起。

如果美國不參加對德戰爭,那麼英法蘇聯等國依舊會逐漸對德國產生優勢,尤其是蘇聯方面,從防守到反攻基本就是水到渠成的。德國在攻擊蘇聯之前,它的有色金屬儲備量以及一些戰爭資源就開始過低,後來經過各種格勒的失敗也基本是好路走到頭了。在東線面臨反攻,在西線則疲於應付盟軍的戰略轟炸,制空權的丟失都代表著納粹末路已然開啟,只是沒有美軍參戰西線打的能苦一點慢點,傷亡也會大一些,而東線的蘇軍依然會勢如破竹。

蘇軍的反攻力量是驚人的,大縱深戰略完全碾壓了德軍的閃電戰,上百公里的攻擊正面加幾百公里的攻擊縱深,很快將德軍趕回了自己的土地。

德軍除了制空優勢全無以外,更有各種資源儲備告急、後勤支援不力等硬傷。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例,當時德軍的各集團軍每天共需要15軍列的後勤補給,而實際上每天只有7列,雖然被往回趕的時候戰線逐漸縮短,但是燃料、彈藥等儲備也早已捉襟見肘,柏林戰役時就已經有許多士兵食不果腹,飯都吃不飽還打什麼仗。

不可否認二戰期間各國的武器科技都飛速猛進,其中又以德國的最令人注目。

那麼如果美國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真的就難說了,日本軍隊就會騰出更多的兵力來支援其“盟友”作戰。日本強大的海軍力量可以插手大西洋,配合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甚至敢與英國海軍正面較量,協助德國意大利共同佔領北非,這都是必然發生的情況。雖然二戰期間日本海軍實力排在英美后面,但它的戰績卻排在英國前面,也就是說如果英日爆發大西洋戰爭那麼不一定會出現“類似”美日太平洋戰爭的結局,保不齊它重創英國海軍,與德國登陸英國本土的可能也不是沒有。

日本的海上力量在印度洋及地中海大大超越了英國海軍,英國本土的大部分海空軍還被德國水面艦艇牽制。

如果這些事情發生那麼想必美國定然是“坐不住了”,再不參戰軸心國可能會從西線東北線夾擊蘇聯,世界格局可能就會改變。

當然這一切都是我們大膽想象出來的,歡迎各位親們的文明交流,發表探討自己的觀點,我是軍武奇兵,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戰武奇兵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打敗德國的話,要看是怎麼打敗了。阻止德國的繼續擴張,雙方打平也可以說是打敗德國,這點英國和蘇聯勉強能夠做到;如果要打到德國投降的話,那麼只是英國和蘇聯是做不到的。

要說到美國的作用,主要是體現在開闢的第二戰場上。

庫爾斯克會戰

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國投入了近100萬的兵力,蘇聯也投入了大約190萬的兵力,戰役在德國人的進攻開始,從1943年7月初一直打到了8月底,在戰役的最為關鍵的時刻,由於當時盟軍登陸了西西里(1943年7月份開始登陸西西里),威脅到了軸心國意大利的本土安全,希特勒調走了參加庫爾斯克會戰的裝甲部隊,至此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德軍不得不選擇撤退,戰役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

在這場戰役中,德軍損失了大約50萬人,蘇聯也損失了大約80萬人,也有說100萬人的,但是如果戰役的最後階段,希特勒不調走德軍的裝甲部隊,此戰的結果還很難說,畢竟當時曼施坦因的進攻還沒有被蘇軍終結,繼續進攻完成對突出地帶蘇軍的合圍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意大利戰役

從1943年7月份盟軍登陸意大利之後,德國不得不抽出大量的有生力量來挽救墨索里尼這個“豬隊友”。

戰後曾經有軍事專家總結,意大利當了德國人的盟友,德國人需要出動100萬軍隊來幫助意大利人;如果意大利是德國的敵人,德國只要20萬人就能消滅整個意大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在1943年到1945年的兩年間,為了幫助意大利,德國付出了傷亡近百萬的代價,最終也沒有幫助意大利擺脫戰敗的命運。

而登陸意大利的主力就是美軍,沒有美軍的加入,只是憑藉英國的力量是根本做不到進攻意大利本土的。

諾曼底登陸與十次突擊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地區登陸,有288萬多盟軍參加了這次戰役。

而在同一時期,東線戰場上,蘇聯剛剛完成了十次突擊中的前三次突擊,進展並不大,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就開始了後面的七次突擊。


諾曼底登陸之後,德國為了對付西線的盟軍,不得不抽調了東線大量的有生力量,本來東線德軍佔其總兵力的65%,到了二戰後期,東線和西線兵力基本是1:1的情況,也就是各50%的兵力。

如果不是希特勒從東線抽調了大量的德軍精銳去西線作戰,那麼蘇聯後面的七次突擊也不會如此地順利,德軍也不至於在東線遭遇了全線的崩潰。

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參戰,德國全力對付蘇聯的話,那麼雙方在東線至少能夠僵持住。

經過蘇聯的十次突擊,德國人基本被趕出了蘇聯領土,並且蘇軍也逐步攻到了德國本土。

在整個蘇德戰爭中,初期由於蘇聯準備不足,大清洗運動中損失了大量的優秀指揮官,因此在戰爭的第一年就損失超過了300萬軍人,縱觀整個二戰,蘇聯總共動員了3440萬人參戰,其中僅作戰中的傷亡就高達2335萬,作戰中陣亡軍人達到688萬人,加上被俘後遇害的共計遇難866萬,可以說在戰場上蘇軍直接就損失了1554萬軍人,而蘇聯軍隊始終保持在1000萬人左右,可以說是動員到了極限。

如果盟軍沒有美國的加入,那麼諾曼底登陸也就是不可能做到的,沒有了西線和意大利本土的作戰,德軍全部集中在東線,那麼可以說蘇聯還會有更大的傷亡,至少德國是可以和蘇聯打成平手的。

結論

綜合以上來說,我認為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英國和蘇聯能夠和德國打成平手,但是如果要徹底打敗德國,打到德國投降基本是做不到的。


老威觀史


雖然我討厭美帝,但是對於二戰,我不得不承認,其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

如果沒有美國,二戰或許會最終還是會取得勝利,但無疑是非常困難!

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對待二戰的態度一直都是激進且相當“鷹派”的,但“愛(貪)好(生)和(怕)平(死)”的美國人民極力反對美國加入二戰戰場。

羅斯福的政敵溫德爾·威爾基曾在1940年的總統大選中,利用民眾的反戰情緒去削弱羅斯福的支持率,為此羅斯福不得不向選民們承諾不會將美國捲入二戰。

若不是日本在珍珠港用“石頭”砸進了美國的糞坑,噴了美國人一臀部米田共,恐怕美國真的不會在太平洋投入兵力,加入二戰戰場。

如果美國不參加二戰,蘇聯和英國這兩個互相厭惡的國家聯手抗擊德軍的可能性則會變得非常小。

即便蘇、英能夠同仇敵愾聯手對敵,也依然無法抵擋住德、日的前後夾擊,二戰的結局將會變得非常可怕。

只談蘇聯就夠了。

若不是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婚約”,對蘇聯實施出其不意的“侵略計劃”,消滅了大約250萬的蘇聯紅軍,以蘇聯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後勤保障力量來看,在戰場上單挑德國是不成問題的。

由於蘇聯高層的反應能力實在太慢,德軍的152個師都已經到達蘇聯邊境了,蘇聯總參謀部才後知後覺的向部隊下達戰鬥命令。

導致蘇聯的西部邊境部隊被突如其來的德國殺的片甲不留,開戰不到一年蘇聯就損失了近250萬的兵力,蘇聯西部地區的工業核心、能源核心、糧食生產核心被德軍所摧毀或佔領。

在接下來與德軍的交戰中,蘇聯幾乎處於糧食彈藥無一不缺的悲慘境地。

美國在此伸出援手,大批的物資源源不斷的送過來。

據統計,美國向蘇聯支援了50萬輛軍用汽車、11萬支槍械、各類飛機1萬4千架、火炮迫擊炮7千門,另外還有合計1萬6千噸的糧食、鋼材、藥品等物資,合計110億美元,

如果美國不參戰,蘇聯僅靠小氣的英國給予的物資援助根本無法快速的恢復部隊的戰鬥力,更不要說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與德國打持久戰了,恐怕德國的三大集團軍,550萬人空地部隊能把蘇聯推平。

即便孤軍奮戰的蘇聯將德國驅趕出了國土,在德國本土未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千瘡百孔的蘇聯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與德國相等的生產能力,沒有生產力何來打贏德國一說?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德國實力是空前強大的,北歐的礦產,法國的糧食、以及諸如捷克斯洛伐克這些極具工業實力的國家,實力是很雄厚的。

另外,在沒有英、美的空軍轟炸德國工業區的情況下,蘇聯很難靠一己之力在歐洲戰場上打贏德國。

被德國吞併是遲早的事,一旦蘇聯被德國拿下,德軍將會在中國與日本會師,中國幾乎不可能同時抵禦德軍和日軍的進攻。

中國淪陷後,太平洋戰爭和大西洋戰爭便會相繼爆發,沒有美國在太平洋的保護,德國在日本的協助下吞併英國是遲早的事。

在換個劇本,蘇聯用廣袤的國土、BUG級的冬天、以及人肉衝鋒,擋住了德國的進攻;但是沒有了太平洋戰場牽扯,日本可以在南太平洋橫行無忌,甚至會配合對蘇聯再度發起進攻,兩面夾擊。

美國在二戰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美國不參戰,蘇聯和英國打敗德國的希望將會非常渺茫,二戰歷史將會被改寫,世界格局將會發生如同“喬碧羅露臉”一般毀天滅地的改變。


白話歷史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打敗的定義是什麼。

其實,即便是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和蘇軍的傷亡比也是好多的。德軍損失50萬人,蘇軍則超過80萬,一說是100萬。

雙方這樣相持下去,德軍並沒有明顯佔下風,大體是旗鼓相當。

也許德國可能受不了長期戰爭的消耗,逐步退出已經佔領的蘇聯領土,比如烏克蘭。

但以蘇軍目前的實力,想要打垮德軍也是非常困難。

大家注意,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後發動了所謂十次大攻勢。

其中3次是在諾曼底登陸前,只是為徹底列寧格勒解圍,加上佔領了烏克蘭部分地區包括克里米亞搬半島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

然而,英美6月登陸諾曼底以後,牽制了德軍大量的軍力,導致蘇德戰場出現大潰敗。

其實,西線的德軍已經無力招架。

諾曼底戰役的盟軍高達288萬,而德軍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這還打什麼仗,沒法打了。

即便如此,德軍也必須抽調大量部隊趕赴西線救急,

在西線被重壓的情況下,蘇軍在東線也勢如破竹,隨後7次攻勢從6月到11月,就基本解放蘇聯全境,還連帶佔領匈牙利、南斯拉夫一部、羅馬尼亞等國、將戰線向西推進1100公里,德軍在東線已退至本土,蘇軍在大部分地區已逼近德國邊境,部分軍隊已經進入德國境內。

當時德軍已經沒有實力抵擋。以白俄羅斯戰役為例,蘇軍有14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3.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輛、空軍5000架戰機。

而德軍名義上有120萬人,實際兵力還不到100萬,武器彈藥大量消耗沒有補充,步兵師只有以往百分之三十戰鬥力。以他們最為驕傲的裝甲部隊為例,僅有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還不到蘇軍的五分之一。德國空軍只有1350架,也就是蘇軍四分之一。火炮9000多門,是蘇軍的三分之一。

這還打什麼打?

又不是葉問真的能打十個。

擺明了給別人痛揍。

說白了,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英國是絕對不敢單獨在西線諾曼底登陸的。

如果西線不開戰,德軍集中全部實力將蘇軍擋在德國領土以外還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可能保不住其他的軸心國盟友了。

要知道,在阿登反擊戰時,德軍在東西兩線的兵力以及接近1比1。

最後多說一句:薩沙一個人打字,不是機器人或者人工智能。


薩沙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二戰時期美國參戰是必然的。我們假設如果美國不參戰的話那麼英國和蘇聯可以擊敗德國嗎?答案是可以的。但英國和蘇聯也可能陷入一蹶不振之中。事實上二戰時期歐洲戰場對戰德國的主力一直都是蘇聯。英國和美國相對於蘇聯來說就只起到了輔助輔助作用。德國在蘇聯戰場陷入僵持之後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而美國的參戰則加速了德國的失敗。美國在歐洲戰場的貢獻更多的體現在對於盟國的物資補給供應方面。 蘇聯的朱可夫都說過“蘇聯的勝利離不開美國的支持”


蘇德戰爭開始之後,在前期蘇聯雖然屢戰屢敗,但蘇聯的工業能力也足夠支撐蘇聯的損失。但之後隨著蘇聯領土不斷的被德國蠶食之後,蘇聯方面物資緊缺供給不足的現象就體現了出來。在眼看蘇聯節節敗退之時美國坐不住了。畢竟美國需要蘇聯來拖住德國。所以美國開始對蘇聯進行物資能源方面的支持。為此美國是通過了一項對於援助反法西斯國家服務的法案,也就是“租借法案”。當時中,英,法,蘇都是租借法案的受益者。但美國人的援助並不是無條件的。但美國對於蘇聯的援助確實是不計成本的投入。後來直接拋出無條件的“特惠援助”,目的當然就是要求蘇聯拖死德國。

據戰後統計,美國在二戰時期對於蘇聯的軍事援助物資包括軍火、戰略物資、食品和機械設備。其中各類型戰鬥機、運輸機等飛機14000架。軍用汽車近50萬輛、裝甲車12000輛、摩托車32000輛、列車13000臺,各類火炮8000門,衝鋒槍10.8萬支,其次炸藥、鋼材、食品等次要戰略物資數不勝數。戰爭期間總共向蘇聯運輸了1642萬噸的軍事物資援助,價值高達110億美元。要知道那可是二戰時期的一百億美元。以現在的貨幣金額來看怎麼也得翻個十幾,甚至幾十倍。


除此之外,當時蘇聯藉口運輸和登陸作戰等原因向美國以零成本租借了672艘各類艦船。但二戰結束後蘇聯只歸還了127艘。雖然在戰時可能會有損會。但在艦船方面蘇聯又狠狠的削了美國一頓。而蘇聯正是有了美國的援助所以才能在二戰後期德國疲軟之際越戰越勇。即使如此蘇聯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也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如果美國沒有參戰單憑英國和蘇聯自己去抗衡德國的話,估計蘇聯即使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蘇聯的發展也要倒退十年。至於英國就不多提了。英國的作用只體現在後期反攻階段。當時由於美軍的加入整個歐洲戰局就顯得輕鬆了不少。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當然不能!

關於二戰,很多人至今仍舊爭論不休,相比於同盟國輝煌的勝利,很多人對軸心國尤其是德國的失敗感到惋惜。你說要是沒有美國的“摻和”,德國不就能順利拿下英國,消滅蘇聯,馳騁歐洲,稱霸世界了麼?

正是因為美國對英國的無私支持,對蘇聯的全力幫助,才讓奄奄一息的英國和蘇聯起死回生,最終打敗了德國。

看起來是這樣的,實際上是比較扯淡的!

如果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也就意味著美國直接決定了二戰的戰爭走向。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比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援助蘇聯,是在1942年莫斯科戰役之後,此戰蘇聯頑強抵抗,最終消滅德軍50萬人,挫敗了德軍的進攻鋒芒,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且穩住了蘇德戰爭的陣腳。

而英國在不列顛之戰中也是頑強抵抗德軍的進攻,西歐大陸的各國飛行員紛紛來到英國,為保衛英國前赴後繼。此時的美國雖然對英國進行了援助,但是挫敗德國的依然是英國先進的雷達系統以及英國龐大的戰機數量,最重要的是英國眼前的英吉利海峽。

所以可以說美國的援助至少在二戰前期並不能發揮根本性作用。而沒有美國援助的英國和蘇聯是可以打敗德國法西斯的,只不過這個時間會比較長。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國發展模式有問題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多次分析德國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希特勒等納粹政府通過一系列行政干預手段,比如推行以工代賑,建造大型工程,瘋狂擴張軍備等方式透支德國的發展潛力。

同時為了爭取社會各階層支持希特勒,對包括大資本家,中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等社會各階級做出了高回報的承諾,使他們能團結在納粹政府的陣營之下。

在當時深受1929年經濟危機的德國,根本無力兌現希特勒的承諾,因此對外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掠奪外國資源是唯一的可行方式。

而因為德國不可能屢戰屢勝,所以一旦戰爭失敗,無法為德國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市場,國內各階級對納粹的背叛只是時間問題。

而最終的結果是,即使沒有美英蘇等國對希特勒的絞殺,希特勒的納粹政府也會從內部崩解。

2、軸心國內部貌合神離

雖然德日意三國組成了軸心國聯盟,但是三國在國家需求方面並不完全一致,這使得三國的相互關係看似親密無間,實則貌合神離。

特別是德國和日本作為歐洲和亞洲的戰爭策源地,德國的目標是佔領歐洲大陸,消滅蘇聯,獲取蘇聯的廣袤土地和豐厚資源。

而日本的目標卻是佔領整個東亞大陸,對於蘇聯的興趣遠遠不及德國,而且對於日本而言,南下挑戰美國,獲取太平洋霸權,奪取東南亞和澳洲的石油基地是日本最為合適的選擇。

所以即使美國不參戰,日本也不可能配合德國對蘇聯進行東西夾擊。而戰敗的蘇聯在沒有美國的支援下可能會一潰千里,但是其恐怖的戰略縱深會最終拖垮德國。

而英國雖然作為島國,但是其空軍和海軍力量異常強大,這是德國的短板,所以即使沒有美國的支援,德國想要徹底的是英國屈服也是難以辦到的。

3、英國和蘇聯可以攜手並肩

丘吉爾極端反共,但是在面對法西斯,他願意和斯大林攜手。

納粹德國的崛起,是西方國家默許和支持的結果。其目的是使德國和蘇聯進行火併,最後西方國家漁翁得利。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西方國家不惜奉獻綏靖政策,縱容德國的強大。

但是希特勒為避免兩線作戰的困境,特別是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選擇了率先向西方國家開戰,於是消滅法國,進攻英國。

德國的進攻不僅破壞了西方國家和德國的默契,而且也違背了長期以來英國奉行的歐洲大陸均勢政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國家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一貫反共立場,選擇和昔日的敵人蘇聯攜手並肩。

而蘇聯雖然深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圍攻,但是斯大林一直奉行咄咄逼人的擴張政策,稍有機會蘇聯的共產主義革命便瘋狂輸出,德國的強大阻礙了蘇聯向歐洲的進一步擴張,因此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找理由向德國開戰。

因為共同的目標,蘇聯和英國能夠攜手並肩,共同打敗納粹德國。在1941年列寧格勒保衛戰時,德軍就在城外發現了大量的英國坦克,這是蘇聯和英國合作抗敵的最好寫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的時候,就算美國不參戰,蘇聯也可以打敗德國。至於英國,英國當時自保還可以,但是還沒有反擊德國的實力。

德國在二戰最巔峰的時候,基本上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歐洲除了英國和蘇聯以外,傳統的強國基本上已經悉數淪陷。因此,當時的蘇聯和英國可以說已經是處於了非常危險的不利境遇。

且當時歐洲的軸心國不僅只有德國和意大利,還有德國的盟友西班牙、羅馬利亞、保加利亞、芬蘭等十多個國家,再加上被軸心國佔領的法國、奧地利、波蘭等國,軸心國實際控制的國家有30多個之多。而蘇聯和英國,雖然屬於同盟國陣營,但在歐洲戰場反倒屬於勢單力薄、相對孤立的一方。

但是,即便如此,蘇英兩國還是成功牽制住了德國。尤其是蘇聯,基本上是越打越強。等到美國開始介入到對德作戰的時候,蘇聯對德國已經處於反攻狀態了。到了這種關頭,蘇聯取得對德戰爭的勝利其實已經沒有了多少懸念,差的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到了美英聯軍在諾曼底開闢第二戰場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美國在二戰中首次進入到歐洲地面戰場。然而,當時已經是1944年了,可以看見當時德國的潰敗,基本上已經無法避免了。尤其在1944年蘇聯打敗德國的盟友羅馬尼亞以後,德國發動戰爭賴以生存的能源供給基本上就宣告斷裂了,德國此時已經註定堅持不了多久。

因此,儘管美國在二戰中的貢獻巨大,但是在對德國的實際打擊中,貢獻最大的還是蘇聯。沒有美國的幫助,或者美國在二戰中保持中立,蘇聯一樣也是可以打敗德國的。當然,如果美國選擇支持德國的話,就不一樣了。


蘇綻


題中的美國不參戰,究竟是自己不親自參戰,還是不參戰只援助?當年英國被德國封鎖時,美國沒有參戰,但仍給予英國大量物資補給,德國也正是因為忌憚美國沒參戰的中立國身份,才不敢對其下手。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分兩部分來分析,是不參戰也不援助,還是不參戰但是援助。

首先說不參戰但是援助

對於美國來說,如果確定了只援助不參戰這個方針,那就算是徹底放開手腳了。經過羅斯福新政的美國早已從大蕭條的泥潭中走出,工業巨人蘊含著巨大能力等著噴發出來,而英國和蘇聯以及東亞的中國,都是最好的載體。美國軍隊對傷亡情況的重視度在二戰中算是數一數二,像這種只出錢不死人,戰爭勝利還能撈一大筆好處的划算生意,哪個人不願做?

歐洲方面,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球殖民地的瘋狂輸血下,英國將仍會是北海“永不沉沒的航母”,並像正史一樣成為反攻的橋頭堡,消耗著納粹本就不夠強大的海軍以及本就不多的戰爭資源。其在後方對德國腹地不斷騷擾使得德國無法集中全部力量去對付蘇聯,更何況,德國佔領的西歐本就不是所謂的“資源補給地”,佔領區不僅沒有給德國增強實力反而拖累德國,這就更使得德國無法集中全部資源去對付蘇聯。


要知道的是,德國之所以在沒攻下英國之前就對蘇聯開戰,就是因為對英國的持續空襲喝海上封鎖嚴重損耗了德國的石油資源,將大量優秀飛行員拖在沒有進展的西線。所以德國才對東線開展大規模進攻,以期以戰養戰,同時期德國還在北非開展了攻勢………

在蘇聯的作戰只是前期消滅了大量有生力量,15天消滅200萬蘇軍使得蘇聯陷入極度被動,但很快,蘇聯的戰略縱深以及嚴冬成為了德軍的噩夢,每推進一公里,後勤的壓力就倍增,大量卡車前往東線,蘇聯泥濘的道路卻使得卡車和前線的坦克一樣寸步難行。嚴冬在補給之前到來了,希特勒曾想在十月革命那天在紅場閱兵,但那天閱兵的卻是紅色的軍隊,勝利的人也不是他………中路對莫斯科的進攻被挫敗,北方對列寧格勒的作戰陷入僵持,南方無法突破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油田成為了德軍可望而不可即的鏡中花水中月;即便沒有美國軍隊的直接幫助,但是蘇聯也同樣有能力依靠援助,以一己之力推回德國,要知道,即便是在1944年或1945年,德國的精銳都在東方,即便是在盟軍已經登陸之後。所以可得,即便沒有美國的直接幫助,蘇聯完全有能力以一己之力推回德國,真正戰勝德國人的是東方的紅色巨人,無論是正史還是現在的虛構………

北非戰場會陷入僵持,對蘇聯的久攻不下使得德國幾乎不可能抽出手來援助隆美爾,而北非英軍也同樣無法得到美軍的直接幫助,但這對結果沒什麼大的改變,北非德軍被擊潰肯定是和蘇軍攻破柏林在同一年,柏林陷落,北非也會放棄抵抗。

不參戰也不援助

說實話,這個真沒啥好說的,五常裡面任意一個,不說投敵,哪怕是投降甚至保持中立,二戰都是軸心國贏………………

當然,美國的態度是最重要的,羅斯福是因為戰爭的發生才連任四屆的,如果說美國沒有直接參戰,誰知道羅斯福還會不會在任上,美國的政策還會不會變呢………………


回形針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不能打敗德國。因為僅僅靠英國的實力,不但不能開闢第二戰場,而且還會在北非的作戰中,英國將被隆美爾打敗,徹底解放德軍在西線的力量,而獲得北非優勢後,德軍會直接揮師阿拉伯半島,插入蘇聯的下部姆蘇軍力量最薄弱的地方給於進攻。


美國不參戰,英軍在北非實力,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失去,這樣法國抵抗力量將失去海外的支援。英國也會徹底被包圍。而歐洲的各個國家都會成為德國的同盟國對蘇聯採取進攻,這時德國將從北面(芬蘭)中部,以及南部,向蘇聯發動進攻,甚至派出一支部隊從蘇聯的中亞部分攻入蘇聯,切斷歐洲部分與遠東的聯繫。


筆者認為美國是二戰盟國可以戰勝德國的重要力量,沒有美國的直接參戰,同盟國將在各個戰場上不敵德軍的進攻,沒有美國參戰,德國甚至可以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研製出原子彈,這樣沒有國家可以與德國對抗,美國晚參戰一年,就等於讓德國實力膨脹一年,因此只有美國才是盟國的主要力量,沒有美國參戰中國也很難支持下去,最終的遠東局勢很難說。


橋本看日本


該提問本來就逆視美國的意圖。大家都知道,美國是在一戰和二戰逆襲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和強國的,美國賺足戰爭財。因此,有了財富和工業基礎及人才儲備,隨著慾望的膨脹,美國就想撈取政治資本,成為世界頂級大國。因此,哪有不參戰之理。

不過,大家還是可以開開腦洞。如果美國不參加此次戰鬥,德、日、意三國有可能瓜分亞、歐、非。美國自己只有在美洲自己玩。

當時的英國,已經被德國蹂躪只有靠英吉利海峽招架,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我估計英國最多也就是半年必垮。如果英國能讓出本土以外的殖民地,那麼英國可保住本土安全。因此,德國在東線就會有更多資源及兵源。由此以來日本必不放棄攻擊蘇聯的機會,這樣就造成蘇聯兩線作戰,蘇聯必垮。蘇聯垮後,德國因受到能源之苦,迫不得已才發生了二戰,必搶中東能源。如此一來,亞歐兩洲就落入德、意、日之手。對於只隔地中海的非洲,德、意兩國更是不在話下,那便是手到擒來。如此一來,美國是不是隻能在美洲玩了?

屆時的美國,只能有求於德、日、意。因為三國的實力之和,還是強於當時的美國滴!能讓他們高興,美國可在美洲玩。他們不高興了,美國就得滾回北美閉關自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