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朝小树大狮


宁古塔究竟是什么地方?

宁古塔位于今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宁古塔是清朝在东北边疆驻扎的重镇。1616年努尔哈赤的后金就在此建立了政权,并且在此驻扎军队,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军事中心。


“宁古”这个词在清朝满语中是“6”的意思,“塔”在满语里面是“个”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6个”。


传说,满族有6个人来到这块地域开阔土地,他们在此独霸一方,后世人传闻这6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6个儿子。所以,在满人眼中,宁古塔是个祥源之地。

宁古塔整年天气寒冷,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曾经有位被发配到此的清人,这样描述宁古塔恶劣的环境:

从开春到4月,电闪雷鸣并且伴随着大风,

5月到7月,持续两个月的梅雨季节,

8月开始落大雪,

9月开始河水结冰,冰河延绵千里。


“披甲人”是谁?

从表面字义上看,就是身披铁甲的人。其实他们是清朝驻扎在宁古塔的旗人军人。他们既是军人,又是农民。发生战争时,他们会为国效力,战场杀敌;和平年代,他们脱下披甲在宁古塔种地养家糊口。


如果披甲人遇到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他们也会教犯人耕田种地,开荒打猎,将犯人作为自己的奴隶,犯人们如果遇到野兽,披甲人也会帮助他们驱赶。

年复一年,将犯人流放宁古塔,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为何将犯人发配至宁古塔?

上面说了,宁古塔天气及其恶劣,所以此地居住的百姓很少。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清朝时期的宁古塔还是个荒地,却经常凶猛野兽出没。


清军将犯人流放到这里,就是为了让他们与野兽相处,在这个生存困难之地,

第一个作用是,能够很好地起到改造犯人的作用。

第二个作用就是,宁古塔是清朝祖先发源地,却人烟稀少,将犯人流放至此,可以开垦荒地。


文图:搞史人


搞史人


有传闻在康熙年间有一书生,被发落至宁古塔二十二年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逃脱机会,他日日夜夜的被披甲人强迫干活,讨不得披甲人的欢心那就得受鞭刑。

终于有一天他趁着披甲人换班的间隙连夜逃跑,曾经有人试图逃跑被抓回来后就被斩首示众了,这书生有上天的眷顾,逃亡之路遇到一位高官,最终才回到京城得到了救赎,可见这宁古塔的恐怖之处。

在清朝一个人犯了罪被发落到宁古塔那就等同于生不如死,就是被宣判了死刑。

宁古塔位于我国的最北边,现在许多人都去那边旅游赏雪,然而在清朝这个地方是边防重镇,这“披甲人”就是镇守边疆的棋子。

宁古塔是满族语,“宁古”是“六”,“塔”就是“个”。传说是努尔哈赤带着自己的六个儿子来此地发展家业,六个孩子各局一方,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聚拢精兵强将,建立起了清朝,这个地方就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但是由于这个地方天气恶劣,环境复杂并不适合作为京城,反而适合作为流放之地,所以清朝的皇帝就把此地作为囚犯们的流放场所,同时也让这“龙兴之地”焕发了新的光彩。

披甲人是在此守卫清朝的疆土的,在清朝刚建立的时候俄国的势力也在逐渐的庞大,因为宁古塔距离俄国的疆土很近,为了抵制侵略和战斗,清朝将披甲人即战争捕获的战俘和主动投降的人,派遣至此地来镇守捍卫疆土。

清朝有三种士兵,“阿哈”、“披甲人”和“旗丁”。这"阿哈"就是最低等的人,一般以汉人和朝鲜人为主,在战场上都是第一个去冲锋陷阵的奴隶,就是战争的炮灰。

“旗丁”,顾名思义就是从旗人中选拨出来的人,清朝的地位是以旗为划分的,上八旗是地位高的家族,而“旗丁”则是旗制中地位最低的,但是在这士兵阶层里算是较高的位置。“披甲人”不用上战场,只是负责在边防镇守疆土。

北京到宁古塔距离遥远,加上当时的交通不方便,被发落为奴的官员一般都是被官兵押着走过去的,这一路的长途跋涉,许多养尊处优的官员就受不了这一路的艰辛困苦,甚至还会受到官兵的拳脚,那小命早就不保了。

有的人勉强到了宁古塔,那等待他的也会是无尽的折磨和虐待。

原本披甲人是地位很低的人,现在他们也有了奴隶,那自然是会有想尽各种办法来折磨犯人的,毕竟人的报复心理一旦被激发,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宁古塔这个地方就很恶劣,冬天气温甚至低至四十多度,犯人们也只有薄薄的衣衫,房子也是很简陋避寒是难事。

犯人到了这就像是进入了人间地狱,生不如死,还要备受折磨。不过还有说法是被发配至此的犯人是没有受到虐待的,因为宁古塔本身地理环境恶劣,人烟稀少,这披甲人待这些犯人也并不是很残忍。

毕竟在那个地方见个活人确实不容易,他们大多以朋友相处,互相帮忙,而且有的犯人是官员,大多还是有点文化的,披甲人对他们也是比较尊敬的。

然而,归根结底许多娇生惯养的人是熬不过的,大多数在宁古塔呆不久就会选择自尽了,甚至有的人直接就在家里自杀,以死亡结束省的受尽折磨了。

清朝建立这一惩罚制度,其实还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帝制,给披甲人发配奴隶也是给他们解压的一种过激方式,主要是稳定他们的军心,当然最重要是维护封建帝制,究其根本就是维护皇族自身的利益,这些披甲人和被发落的犯人都是他们的棋子罢了。


小小嬴政


清代被流放宁古塔,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流放”之刑罚自古有之,已经上千年了,宁古塔只是流放地的名称而已,没有其他格外的意义。

宁古塔是前清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是满清女真人的“老窝”。顺治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之后,宁古塔则成为边防重镇,并接受流放的罪犯,成为“流放人员”的“改造基地”。

在宁古塔,曾生活着旗丁,披甲人和阿哈, 这是满清八旗制度之下的“阶层”划分,带有典型的阶级歧视色彩。旗丁就是满族旗人,阿哈为奴隶,如果以地位来看,旗丁的地位高于披甲人,披甲人的地位高于阿哈。

那么,披甲人到底是一种什么人的身份呢?

有的解释“披甲人”为投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其实不尽然,也有满洲八旗的兵卒,只是这些兵卒的地位本身就比较低下。在满族八旗“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的制度约束下,“披甲人”就是固守边防的兵士。

“披甲人”意即披挂铠甲的人,是清代特有的一词,这些“披甲人”并不限于宁古塔所属的东北地区所有,全国各处皆有。《平准葛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三》有载:“其所派兵丁,由八旗前锋护军披甲人内挑选年力强壮者。”所指“披甲人”,即这些兵士。

“披甲人”又分马甲和步甲,即骑兵和步兵。

驻守在宁古塔的“披甲人”平时打猎办差,遇到打仗的时候就披甲上阵。在宁古塔,这些“披甲人”由满清副都统统领,平时按差事又可分为“渔户”、“猎户”、“鹰户”、“蜜户”、“参户”等,即打渔、狩猎、采蜜、采参等工作。

由此可见,“披甲人”除却有等级地位色彩之外,有点像生活于本地的“民兵团练”的组织形式。

在清代,有将流放罪犯即家属发给披甲人为奴的的案例。《大清律例》有载:“凡盗窃临时拘捕,为首杀人者,照强盗律,拟斩立决;为从者,应发往吉林、乌喇、百都诺、宁古塔等处披甲人为奴。”

为什么清朝还要给地位本来就比较低下的“披甲人”分配奴隶?

这与后金女真族部落崛起的历史有关。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时候,时处于原始部落的阶段,社会形态依靠严酷的阶层等级制度来维系,披甲人作为战时的中坚力量,但是地位又偏低,故为了防止他们产生哗变,便给他们一点“甜桃子”,分配一些流放的罪犯给他们当奴隶,以此来稳定披甲人队伍。

宁古塔的“披甲人”是土生土长的生产者,也是战斗时期的兵卒,还是旗人眼里的底层人(比奴隶高一点)。这样一个别样群体,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1.宁古塔的“披甲人”个性淳朴诚信。清朝吴振臣著《宁古塔记略》中记载:“披甲人”不会讲汉语,但是他们却非常淳朴诚实,还十分讲义气,有发配到宁古塔的中原人不愿受刑,便悄然逃跑了,“披甲人”也不向官府举报,任由他们逃走。若是被追回来的,其主人也会跟官府说是他们自行返回,不予追究。据说“披甲人”还十分守诚信,如向生意店家赊取任何货物,就算三年五载,定加倍奉赔,无论远近。

2.宁古塔的“披甲人”本领高强英勇。因宁古塔所处之地为极度寒苦,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银装素裹,“披甲人”主要以雪地游猎为生,加之戍边参战,生性练就了一身本领和勇气。在平日游猎生活中,他们练得“追踪寻迹”之本领,凡人蓄经过的地方,“披甲人”能追踪数十里而无差错。打猎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披甲“猎户”称为“炮手”,主事围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飞禽走兽,凶悍猛物,都是他们“炮手”的下饭菜。他们三五日一小围,二十日一大围,什么老虎、豹子、黑熊、獐子、狐狸等都是他们围猎的对象。宁古塔东北近千里的“黑斤人”(赫哲族人)披甲者最为英勇不怕死,据说他们一人可以杀死一头猛虎。康熙皇帝十分喜欢他们的勇猛,经常赐予他们流放的罪犯为奴。

3.宁古塔的“披甲人”礼数豪放生猛。宁古塔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礼数豪放生猛。他们和汉族不一样,相见的时候多握手而叙,妇女右手抚额点头为拜,抚额点头下跪是行大礼。他们因战功受到赏赐的时候,长官让他们学习礼仪,但是仍然有头戴树皮斗笠,背上背着大口袋,还有光着脚丫子的,惹得朝廷官员窃笑不止。少数人立功到京任职,方圆之地送行者百千人,夫妻离别痛哭,亲脸子的声音“叭叭唧唧”作响,十分感人。

如此来看,所谓“披甲人”也不过是一群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而已,只不过在努尔哈赤“八旗制度”之下,打上了阶层低下的标签,并成为清朝统治者利用的工具。他们善良、淳朴、英勇、豪放、感情丰富,是帝王专制制度下被欺凌利用的特殊群体。


青灯问史


这几年火爆的清宫戏中,一些俗语渐被我们慢慢熟悉,例如,对于一些犯罪的大臣及其家属,皇帝龙颜大怒后,往往会说:“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披甲人”是些什么人呢?


披甲人的组成


在清初的对外征战中,为弥补八旗军队数量的不足,清廷在投降的蒙古人和汉人中,挑选体格健壮者编列成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组成了八旗军事力量。而那些没被选上的人就编列为“披甲人”,在后方留守。


所以披甲人其实是比八旗军低一级的存在,但是地位不是最低的一批。是八旗体系的中的二等人



八旗和披甲人的定义和规则  


八旗原本兵民合一,无所谓“披甲”与否,但入关后变成了两个定义:


一个是泛指的“八旗”,所有入旗的满、蒙、汉军人不论男女老幼都是“旗人”,

另一个是八旗内挑选专人成立的各种军事组织,如京营八旗设立的护军营、骁骑营、火器营、前锋营等,各地驻防八旗设立的马甲、步甲等,


“旗人”是没有名额限制的,只要父母是“旗人”,所生子女即自动成为“旗人”,

“披甲人”则是有名额限制的。



披甲人的职责是什么?


宁古塔当地原本只是女真人,这里也是满洲的发祥地,他们以渔猎为生,构成当地的旗丁,处在宁古塔的统治阶级;处在中间阶层的就是披甲人,披甲人多是投降清廷的降兵降将,他们投降清廷后被要求世代居住在边疆,守卫边疆,


披甲人分为马甲和步甲,也就是骑兵和步兵。他们在有战事的时候披甲上阵,平时则渔猎耕种,和普通百姓无疑。


  

宁古塔在哪里?


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设有宁古塔将军,统辖黑龙江,吉林及盛京(沈阳)以北广大地区的军政。



为什么清王朝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


有两种深意:第一种是惩戒犯人,让犯了罪的人尝尽背井离乡的苦楚,到关外去反思自己的罪行,接受恶劣环境的洗涤;


第二种是为清皇族的统治更加稳定。



犯人被发配到宁古塔下场如何?


很多犯人到了宁古塔之后,有点地位和文化的也许被当地人聘请为老师。

比如诗人吴兆骞,在当地得到了优待。


而清朝很多因为文字狱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待遇都不错。


但大部分的犯人都会变成了披甲人的奴隶。


披甲人对奴隶可以任意使唤,即使折磨而死,也不会受罚。

奴隶们整日干活,一年四季不停歇,所以很多人身体柔弱的也被累死。

而男奴隶还好,只要做苦力,但女奴隶更加悲惨。

披甲人可以霸占她们。

即使女奴隶已经有丈夫,但披甲人只要是看上某个女奴隶,都会强行夺过来,下场非常惨。所以很多丈夫得知全家被流放到宁古塔,他情愿选择杀掉自己的妻女。

因为到了那边后,女人会遭到比死还可怕的折磨。



总结:清朝时,全国有非常多的偏远落后的地区,清王朝把这些中原罪犯流放到这些地方改造,让他们改变宁古塔。用意非常很明显,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路之意




清朝对于官员犯罪,最严重的就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其次就是斩首,第三就是发配。

发配的地方,大多是几千里外的宁古塔,主要是给披甲人为奴。

问题来了,到底宁古塔在哪里?披甲人又是谁?

宁古塔在东北黑龙江宁安市一带



宁古塔是北方严寒之地,距离京城(北京)有三千里远,有两座城,一座新城,一座旧城。新城就在如今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是康熙时期建的。旧城是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是努尔哈赤时期扩大建立的。

宁古塔没有塔,只是个地名而已,是满文直译。“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六个”。名字的来历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曾经都住在这片区域,于是,后来慢慢就成为了地域名字,有了中心城。

但是,这个名字很有特点,是个数量词,满人就是这么任性,简单,好记。不过,中国的大多百姓更能适应“数量词加名词”的叫法,比如“八棵树”,比如“八家户”,比如“六盘山”,比如“五丈原”。



宁古塔曾经很厉害,清朝初期,这里设有“宁古塔将军”,这个“将军”不是哪里都有的,整个东北,当时,只有“宁古塔将军”和“盛京将军”。当时宁古塔将军的管辖区域非常大,宁古塔也成为了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康熙十五年,设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吉林乌拉(吉林市),并设立了“吉林将军”,自此“宁古塔将军”成为了历史,当地只设宁古塔副都统。

披甲人是谁?来自哪里?



披甲人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披着盔甲的人。实际上,并不是披着盔甲,就是披甲人了。

八旗制度“以旗统兵,以旗统民”,平时打猎打鱼,战时披着盔甲上阵。这些人,分为三等:阿哈、披甲人、旗丁。

“阿哈”地位最低,多数是汉人和朝鲜人;“披甲人”位置中等,多是其它部落的降人;旗丁地位最高,是女真人。



披甲人无疑被女真重视,放到边境做守卫工作,后来“降人”越来越少,于是直接安排军人过去。披甲人后来多引申为“东北边疆的守卫军人”。

发配到边疆的官员,就是给披甲人做奴隶去了。这福利不错,让披甲人单调的生活有了色彩。

那么披甲人对“发配过来的奴隶”怎么样呢?

“宁古塔”和“披甲人”为何成了很多官员的噩梦?



宁古塔的可怕在于两个,一是距离太远,古时交通又不便利,全靠“11号马车”(步行)前行,想想几千里的距离全靠步行,实在是不容易。二是,气候多变,冬天寒冷异常,而且持续时间长,这寒冷大多数人受不了,特别是南方官员,在他们看来,这里简直是人间地狱。

披甲人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是被发配官员的主子,官员们成了披甲人的奴隶。官员们曾经的扯高气扬,曾经的耀武扬威,到如今一无所有,还要被别人“喝五吆六”,这让官员们的心理有了巨大的落差。

天寒地冻之时,官员们没人关心,没人给予适时的嘘寒问暖,很少有主动张罗安排冬衣;夏天酷暑之日,也没人管你的消暑纳凉。这里,曾经的官员只是奴隶,再也没有曾经的权势。




难道,宁古塔真是人间地狱?其实,也不完全是,很多发配的人还被那边的官员重视。比如王兆骞,后来成了当地官员的幕僚。由于披甲人的生活很无聊,后来来的郑芝龙、金圣叹家属、吕思良家属等等发配的人,带去了文化、农耕、佛法等知识,促进了交流,让披甲人也长了见识。

宁古塔的可怕,在于文人们的文字描述,扩大了“可怕”。比如气候,比宁古塔恶劣的还有东北漠河、黑河,新疆阿勒泰、塔城,这些地区气候都比宁古塔恶劣,当地人还是能够安居乐业。



宁古塔的真正可怕在于:步行几千里,辛苦;去了之后当了奴,心理落差大;南方官员们对气候,不适应。


蓝风破晓


在清代,有很多“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今何在?它就在我国的大东北,黑龙江境内。 有记录称,明宣德八年,有一次有一家人犯罪被流放到我国东北地区,浩浩荡荡一百七十余人,大人牵着孩子,孩子牵着孩子,带着枷锁,徒步几千里,路上死了一百二十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到达目的地只剩下五十人。



有"江左三凤凰","边塞诗人"之誉的清朝诗人吴兆骞曾被流放宁古塔二十余年。

吴兆骞,清初诗人,于明崇祯四年生于江苏省官宦之家。少有才名,九岁即能作诗词。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送到宁古塔。

顺治十八年(1661)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此地一是寒,二是苦。天气非常恶劣,从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雷电,风沙弥漫,一尺之内看不到人。五月到七月阴雨连绵,潮湿阴冷。八月就下大雪,九月河流结冰,雪落地成冰,千里茫茫都是皑皑白雪。

被流放之人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生活,且完全没有自由。 吴兆骞记录当时“官庄人”干活的情形:

“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可以想象,骨瘦如柴的流放之人,一刻都得不到休息,不是干这个活就是做那个活,忙忙碌碌,匆匆忙忙。

作为文化人的吴兆骞被礼遇,聘为家庭教师,待遇慢慢变好。幸亏好友顾贞观竭力营救,向当时宰相之子纳兰性德等人的帮助,终于得以回朝,归来后,仅仅三年,就去世了。

如果是女性被流放,历尽千辛万苦到了目的地,或为奴,或被卖到青楼也有可能。



余秋雨在其名篇《流放者的土地》中描述了如下:

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这些奴隶分配给了主人,主人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丈夫碍手碍脚先把丈夫杀了;人员那么多用不了,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算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流放之人,尤其是貌美的女性,那更是灭顶之灾!

被流放的江南女子汲水的场景如下:

"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



来看看这些可怜的,被流放的江南女子汲水的场景:大冷天,赤着脚踏在满是霜雪的井边,穿着单衣汲水,瑟瑟发抖,哀嚎遍野,其凄惨的状况令人头皮发麻。

所谓披甲人多指抓住的战俘或者是投降之后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其作用是为清王朝镇守边疆。



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人又可细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地位高于阿哈,是投降的人或被抓的俘虏;旗丁则是女真人,地位最高。

而清廷为了稳住他们,会经常将一些流放之人分给他们,一是给他们发福利,二是惩罚犯罪者。

本身披甲人就是境况如此,再受其奴役,受辱或是被折磨,其境况可想而知。



浙江的吕留良家族、杨越、杨宾父子;安徽的方拱乾、方孝标家族等几个代代流放的南方家族给东北所起的文化作用很大。

虽然被流放对这个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与悲哀,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对东北的开发事业做出了连续性贡献,他们带去了方法与技术,带去了先进与文明。



他们是流放者,也是"土著",是他们让宁古塔这样的蛮荒之地播下了蓬勃向上的希望的种子。


历史漫谈君


在清朝电视剧里面,最常见的就是发配宁古塔为奴。而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地方?而后来还有与披甲人为奴,这里的披甲人有是谁?

宁古塔

如今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的宁安县,清朝时期被用来作为流放地区。至于宁古塔的地名由来,还要有一个传说:

相传明朝末年,有兄弟六人组建军队占领此地,而努尔哈赤恰恰看中。在满语当中,六是宁古的意思,个则是塔。努尔哈赤占领此地后,按照满语起名宁古塔。

在这之后宁古塔就作为后金的屯兵之所,在这之后也就转变为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顺治接手后,其管辖范围非常之大,也渐渐变成了接收流放人员的场所。

披甲人

清朝实行的是旗人制度,旗人是最高等级的贵族。除此之外,清朝还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其中阿哈是奴隶,披甲人是清朝建立时的降兵(多是汉人),而旗丁则是女真人。

所以披甲人其实是比八旗军低一级的存在,但是地位不是最低的一批。被发配过来的人的命运都很凄惨,因为披甲人曾经都是降兵,地位一直很低。如今手下还有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可以预料这些人的命运如何了。


史之策


电视剧里面经常把『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作为对犯罪大臣及其子女的惩罚。那么宁古塔和披甲人都是什么呢?

首先,宁古塔不是塔,是满语的音译,满语里面,『六』的发音是『宁古』,『个』的发音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


现在黑龙江省的宁安县,就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为什么发配宁古塔是个严厉的惩罚呢?因为当时的宁古塔生存条件非常的恶劣,在一个发配者给自己父母的书信中,就这么写道: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而披甲人是什么呢?满洲八旗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

披甲人



和旗丁。

其中旗丁的地位最高,是真的满洲女真。而披甲人则身份混杂,主要是投降满洲女真,愿意为女真人披甲上阵,征战讨伐的人;披甲人地位低于旗丁,但是高于阿哈。阿哈地位最低,指的就是奴才。

所以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就是给披甲人当阿哈。不但吃苦受罪,并且毫无人身安全和尊严的保障,故而被人人视为畏途,也被朝廷作为对犯罪官员非常严厉的惩罚。


经史通义


在黑龙江牡丹江海林市,有一个享誉全国的著名景点,那就是“雪乡”。在离“雪乡”不远的长汀镇镇古城村,有一个在清朝时期,另犯人们闻之丧胆的地方,这就是“宁古塔”。

那么“宁古塔”到底是啥意思呢?是不是当地有一座塔,就叫这个名字呢?

“宁古塔”出自满语,“宁古”其实是数字“六”的意思。而“塔”是汉语“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就是汉语“六个”,六个啥呢?

其实,它指的是女真远祖六个兄弟,而非一个塔。 “宁古塔”原来是清朝时期北方的边防重镇。当年,清朝为加固北方边防,设置了“宁古塔将军”,而治所就在这里。

最早的时候,这里不仅是区域性的军事中心、政治中心,因为常年驻军,人口众多,也是当地的经济中心,被誉为是清朝吉林省的“三边之首”(三边是指:宁古塔、三姓、珲春)。

后来因清朝统治重心南移,“宁古塔”的地位也就逐渐下降了。 但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宁古塔”仍是军事重地,这里长期驻扎大量,就被称为是“披甲人”。

提到披甲人,我们就会想到:“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也就是让这些犯罪之人极其家属,去给这些边疆上的将士当奴仆之意。

因为这里是苦寒之地,一旦发配到此,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基本上就等于是凉凉了。

值得一提的是,“披甲人”最早不是指所有的边防军人,而是指那些投降的非满洲军人。后来,“披甲人”才成了边疆军人的代名词。


深夜聊斋


所谓的披甲人即为守边将士。

首先流放宁古塔这种类型的刑罚,在古代早已已经被开创出来,斩绞流徒四种法定刑法中,流放就位居第三。只是清朝以前是流放到岭南和崖山,那些地方以前是草木荒凉之地。

到了清朝只不过地点有点变化,最初宁古塔是满族老家,清军入关后就空旷起来了,虽然满清不愿意开发东北,但作为自己的老家也不能荒废了,所以一直有驻军,后来还要防御沙俄,驻军在那里如果没有仆役和民众的话,想要驻扎耗费太大,所以需要定期派人过去。

一般的平民你就算给再多的钱,也不愿意去边塞苦寒之地,所以流放犯就是最合适的目标了。流放宁古塔的,要么是一般百姓犯了刑事罪被发配过去,过去后以前干什么现在还干什么,毕竟边境需要开发啊,需要有人垦囤,要不那些只会拿刀子的披甲人吃啥喝啥住哪里?但作为一个罪犯到了那肯定是要受罪的,多苦咱们就不多说了。

如果是政治斗争失败了被流放的朝臣,除非是你政治斗争的时候,得罪了宁古塔驻军的主官或者他们的熟人,那后果肯定很悲惨了,倒不如自杀算了。反之你若是有才之人还会得到礼遇。毕竟哪怕是满清,也是很尊重读书人的,越是大老粗将军,越需要文人替他处理政务文书,绝对不会真把你当奴隶虐待,还会以礼相待。

所以在宁古塔流放并不是什么太艰苦的事情,但关键对于文人和大夫来说,流放给披甲人为奴本来就是一件屈辱的事情。

更何况,流放宁古塔,最恐怖的不是到了那里被流放,而是在宁古塔的路上。在去宁古塔的路上有野兽出没,押送人员会第一时间抛弃犯人,导致路途上就会出现大量死亡。对于一些女性犯人更为可怕的是,会遭遇到他们的欺辱,甚至丢失贞洁。

总得来说宁古塔的披甲人就是边防部队,而那些犯人就是那里的奴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