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会起兵造反?

丫头86778


朱棣起兵造反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所激化而爆发。具体是由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所导致。

朱元璋取得天下之,他认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所以,洪武年间朱元璋分三次共分了二十五个藩王,其中有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都得到封赐。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军队,起初对安定国家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北部戍边的燕王朱棣,长期指挥数万军队和北元作战。不过,早有人提醒过朱元璋,边患、河患、藩患是大明王朝的三大危胁。不过这藩患毕竟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儿子,在他的心里不会作为优先级来处理。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立下了相当严厉的规矩,藩王无昭不得进京,禁止互相访问,即便进京,一个朝贡完走了,另一个才能来。也就是说这些藩王,自从到自己的地盘上上任之后,从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来,亲兄弟间根本没有机会见面。朱元璋认为,定下这样的祖制,皇族之间就可以太平了,没想到他刚死,建文帝就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削藩行动,骨肉相残。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一、其实朱棣窥视帝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原本朱元璋法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标,没想到这太子朱标去了一趟西安,可能是这长安城王气大盛,他没压得住,回来就一命呜呼了!你说这也怪了,当年蒋介石到那儿,直接碰上了西安事变,差点把命搁那儿。没在那儿建都的帝王啊,还真不敢随便往那儿去。这朱元璋啊,欲哭无泪,一盘棋全给打乱了。为了稳定皇权为大明的江山着想,朱元璋定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有那么多儿子,但是老大老二老三相继都不在了,朱棣排行老四。这朱老四是个能力很强的人,本来在众多皇子中间就是个佼佼者。他一看机会来了,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表现自己,没想到的是,老爷子根本没有给他机会,直接立了他这个侄子继承大统。朱棣这心里老不舒服了,他就觉得朱元璋这个决定一定是错的。曾经有一次,燕王朱棣进京,拍着朱允文的肩膀说,“不意儿乃有今日!”,就凭朱老四的智商,这话哪能随便乱说呀!可见当时他已意外到了极点。也该他倒霉,这话当时就被朱元璋听到了,狠狠的把他给收拾了一顿,作为小孩儿的朱允炆,不想得罪这些叔叔们,他一边帮朱棣开脱,一边暗下了决心,宗藩势力不得不削。

二、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为了给孙子铺路,大肆打压朝中重臣的势力,制造了如蓝玉案等一系列的冤狱。这时候他就需要得到藩王的支持,故而藩王不但没事,地位还更加稳固了。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没有哪个藩王敢有异心,等朱允炆当了皇帝之后,他就感觉到了这些叔叔们的威胁。

朱允炆登基之后,任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展开了对藩王的行动。齐泰认为:燕王朱棣势力最大,应该先从他下手,其他的藩王即使有意见,恐怕也没有造反的能力。而黄子澄认为:直接从朱棣下手,太过冒险,应该先从容易的开始,打得朱棣孤军无援,他自然也会服软。建文帝也认为直接针对朱棣,心里没底,于是采用了黄子澄的意见。实际上后来的过程证明了这真是一招臭棋。

建文帝第一个下手是和朱棣关系非常近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由于周王内部的家庭矛盾,被人揭发有异谋。于是,建文帝以北边战事需要之名出兵到开封,冷不丁抓了周王,把他贬到云南后有抓回来囚禁起来。后来,建文帝又以湘王朱柏破坏印钞制度为由,派兵抓捕。其实,滥印钞票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朱柏就因为是建文帝的叔叔,威胁了皇权嘛!但这湘王确实很有骨气的,不愿受侄子的凌辱,直接自焚身亡。齐王朱榑也是被告发谋反,而被召至京城囚禁起来。后来,建文帝又将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贬为庶人。这些进行的倒还顺利,但是,实力和智力都最为强大的朱棣已经被打草惊蛇,天天睡觉都会梦到自己被侄子吊着打。

三、靖难之役

朱老四知道自己这样拖下去没有好结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了。1399年,因朱棣装病,诱使朝廷放回质子之后,被人告发,这可是犯有欺君之罪的。朝廷立即密旨抓捕燕王,不想朱棣早有准备,诱杀朝廷官员,起兵攻打北平城。这北平地区本就是燕王的势力范围,周边不少府地主动归服。燕军势力大增,开始打着“靖国难,清君侧”的旗号正式和明朝政府展开了军事对抗。

起初,朱棣打得也没有那么顺利,史书上记载几次都差点儿被围剿了,不知道哪儿刮过来一阵神风给就了。天不亡朱棣,让他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身亡这事儿估计没那么简单,真抓个活得,朱老四这“清君侧”的旗号还要打下去吗?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燕军杀掉后,再放火烧。干干净净,查都没办法查。从此,大明还是大明,永乐盛世正式开启。

朱棣反建文帝确实是被逼出来的,不过这些祸根确实朱元璋埋下的,如果朱元璋可以提前处理好这些宗藩问题,恐怕朱老四是没有机会的。再者,建文帝朱允炆没有汉武帝刘彻的智商,或者他身边要是也有个主父偃,或许就没有靖难之役。


牧渔子


说起燕王朱棣为何会造反,可以说首先是为了自保,虎父无犬子,燕王深深的继承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前期朱元璋为了扫清太子朱标继承皇位的障碍。以致后期能征善战的武将凋零,没人能挡住燕王朱棣的“勤王之师”!

胜者王,败者寇,优胜劣汰,能者居之是这生存之道,更是人生这一场游戏的残忍规则。史书记载:建文帝朱允炆对燕王朱棣也特别重视,为了削减朱棣的实力,他先派工部侍郎张昺接任了北平最高行政长官的职务;然后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掌握了北平的军事控制权;之后他还派宋忠率兵三万,镇守屯平、山海关一带,随时准备动手;另外,策反朱棣派去的间谍,使之成为为他使用的双面间谍。

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番的国策,而当时朱棣被困燕王府,太子朱允炆也继承了太子朱标的仁慈,没有杀掉燕王朱棣,据记载建文帝朱允炆对朱棣下了道免死令,要求手下不要杀死朱棣,不让自己背上杀亲叔叔的罪名。这道命令导致朱棣在多次作战中幸免于难,有时候,朱棣还利用这样的免死牌,为战场创造有利条件可知政治斗争无父子,何况叔侄关系?

历史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一个个巧合,而成就了历史的传奇。对于政治老手燕王朱棣来说,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如果不反抗,就如同待宰羔羊,谁能说清楚哪天建文帝心情不好会杀了自己?默默的接受一切就是死路一条,与其这样为何不奋力一搏呢?1402年,四十三岁的燕王朱棣率军攻破了金陵的最后一道防线,第一次坐在九五之尊宝座上。





博陵牛仔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为大明帝国守把北大门立下赫赫战功。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很早就选定了大儿子作为法定继承人,其他众多儿子被封为各大藩王驻守国家的边疆。怎奈老天不随人意,大儿子朱标还未等到接班,就已英年早逝。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好似一个晴天霹雳,伤心了很久,本着爱屋及乌的想法,于是又把继承人选在了朱标之子朱允炆的身上,也就是说大明帝国的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



当朱元璋选定孙子作为继承人的时候,多少给众多儿子心中带来不满的情绪。怎奈当时朱元璋具有绝对的实力,儿子们也只是在内心表示不满。表面上还是不敢流露出丝毫的不满情绪。这也为以后朱棣造反埋下伏笔。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走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个年轻的皇帝上任之初,除了面临众多繁杂的国家大事之外,还要面对那帮守卫边疆,拥兵自重,非常厉害的各位叔叔们。于是在其上任伊始就和朝中重臣商议削藩之事。随着对几个实力较小藩王削藩成功之后,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最有实力的燕王朱棣身上。而此时的朱棣已经闻讯做好了反击。只不过正在做着反击前的准备工作,最后,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在北方起兵,一路向南进军。这就是大明王朝历史上的靖难之役。靖难一直持续了四年之久,最终以朱棣获胜为最终结果。

纵观朱棣造反,其主要原因还是朱允炆皇帝立足未稳,急于削藩所致,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朱元璋皇帝选人不当所造成。


(靖难之役:应该解释为平定或平息战乱的战役。其中靖解释为平定或平息,而难解释为战乱或者灾难等)


折返888


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此时朱元璋还是义军将领,正养精蓄锐,争夺天下。他自小跟随父亲在军中长大。

朱棣相貌奇伟,聪慧过人。因此,在朱元璋26个儿子中,很受宠爱。朱元璋经常在朝臣面前夸朱棣最像自己。


朱元璋对儿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他聘请全国各地的名儒为皇子们授课,督查儿子们的学习情况,皇子们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朱棣在众多兄弟中显得十分出色,没有辜负父亲的厚爱。

朱棣从小就很得父亲的青睐,10岁就被册封为燕王,封地为北平。镇守北平的是大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又令朱棣娶徐达的长女为燕王妃。

朱元璋称帝后,又用了20年来扫平各地的小割据政权。朱棣长年驰骋沙场,不仅为明朝的统一立下卓越功勋,而且磨炼出一身本领,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


朱棣17岁时,宫廷为各位皇子们在封国建造王府,朱元璋明确关照燕王的府邸按元朝皇宫的制式修建,其他皇子不得效仿。

朱棣20岁时,前往封地居住,此后一直师从徐达,在军事理论和武艺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尽管朱棣非常优秀,也得到父亲的宠爱,他与皇位依然无缘。朱棣既不是长子,也不是马皇后所生,他的生母只是个普通嫔妃。按照封建社会立嫡立长的传统制度,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

朱元璋称帝30年里,朱棣还是等来了机会。皇太子朱标在做了25年皇太子后病故,二哥秦王,三哥晋王也相继亡故。身为四子的燕王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为诸王之首。加上朱棣军事实力很强,诸王中的翘楚。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元朝残余势力南侵,朱元璋派晋王和朱棣领兵北征。天气严寒,晋王有些怯阵,而朱棣奋勇出击,大败蒙古将领,由此威名更盛,令国人瞩目。朱元璋对朱棣十分满意,打算立他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们坚决反对,以立嫡长为由,请求立原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允炆。

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眼看到手的储君位被侄子抢走,心有不甘,暗中筹备夺位称帝。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帝。此时的朱棣夺位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惠帝上台后,有感于各位藩王叔叔权利过大,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决定削藩。


朱允炆先后削掉实力较弱的周王、岷王、代王、齐王,将他们贬为庶民,湘王被迫自焚身亡。五个藩王的命运引起其余藩王的极大不满和恐慌,朱棣身在北平,却密切注意京城的动向。见惠削藩导致人心浮动,政局不稳,自己筹划多年,兵强马壮,认为夺位时机成熟。于建文元年,七月,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以诛杀“奸贼”齐泰、黄子澄为由,起兵“讨贼”,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

战争爆发后,文弱的惠帝根本不是久经沙场朱棣的对手。从建文元年七月到建文四年六月,长达三年多的“靖难之役”以朱棣胜利而告终,明惠帝朱允炆在朱棣攻陷京师后不知所踪。43岁的朱棣成功的登上皇位,即明成祖。


心恬澹


1398年朱元璋驾崩,1399年皇长孙朱允炆继位为帝,随即开始强力削藩,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燕王朱棣于同年起兵靖难。1402年,朱棣攻陷南京称帝,朱允炆去向不明,成为千古之谜。

朱棣之所以起兵造反,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中央的削藩政策,眼看其它诸王被迫自杀或被废为庶人,实力强大的朱棣只能博上一切,败便是身首异处,成便是九五之尊,于是起兵造反。

现在发生的一切都能在历史中找到镜像,看来朱允炆同学的历史学的并不好。没有吸取西汉景帝继位之初任用晁错推行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用药过猛往往良药变成了毒药,反倒不如急症缓治,用推恩令一步步稀释藩王权力,皆大欢喜。

当然,直接原因,往往不是根本原因,朱棣造反,其实还有另外深层次的原因。

明成祖朱棣像


分封制违背历史趋势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便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用郡县制代替周朝的分封制。西汉初年,汉高祖在消灭异性诸侯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以地方诸王拱卫中央王朝,但最终形成地方藩王尾大不掉之势,在景帝朝引发七国之乱。

而后各个朝代都吸取了这一教训,没有再分封具有军政实权的诸侯王,但是朱元璋皇帝大概是极具自信,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重蹈历史覆辙,于是在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后,分封诸子为藩王,掌握兵权,以守卫边疆和拱卫中央。这样就形成了地方藩王掌握重兵威胁中央,中央推行削藩之时,藩王有实力起兵对抗中央。


朱元璋违背皇位继承制

从周公之礼起,便形成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

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破坏了历代封建王朝遵守的皇位继承制。实际上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先后去世,此时朱棣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也成为了皇位的顺序继承人,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但朱元璋也许是太爱太子朱标了,爱屋及乌,立了朱允炆为太子,这便在朱棣心里埋藏了深深的不满和对皇权的渴望,认为皇位本来应该就是自己的,夺回来也是具有继位合法性的,所以为国靖难也算不造反,只是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


吐糟生活


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89年,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世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

先帝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巩固疆土,将他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藩王势力日积月累,成为朱允炆登基后的巨大阻碍,其中燕王朱棣的力量一直是朱允炆的心头之患。

建文帝朱允炆毫不手软地向他的叔叔们举起了屠刀,几位势力较小的藩王先后被削,被贬庶人。与此同时,朱允炆和亲信大臣密谋逮捕燕王朱棣。采取逮捕行动的张信是朱棣的旧部,将消息偷传与朱棣。

朱棣得知,装疯以自保,并训练死士,积聚力量,准备反攻。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打着“诛齐黄,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攻占金陵,而朱允炆也在皇宫大火中不知所踪。朱棣即位,江山易主。

建文帝书生气十足,毫无治国经验,并不具备一国之君的才能。相反,朱棣有勇有谋,与明太祖朱元璋颇像。《奉天靖难记》中记载,太祖谓“异日安国家,必燕王也”,朱元璋一直对朱棣寄予厚望。朱棣在看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后,心有不甘,一直隐忍,在封地培植自己的力量,等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总而言之,朱棣造反,就是为了自己登上皇位。


历史秘密


公元1399年,叔侄俩之间的一场政治对抗因削藩而激烈上演,最终历经三年半的鏖战,叔叔朱棣造反成功,战胜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那么朱棣为什么非要造反呢?

有书君认为他造反有以下原因:

朱棣是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文韬武略,随父南征北战后就藩北平,胸怀大略,战功卓著,却不被朱元璋看好,有书君认为他造反有以下原因:

一、朱元璋的立长立嫡思想让朱棣深感不公。

朱元璋布衣天子,封建正统思想十分严重,长子朱标仁弱,立为太子,太子先朱元璋而去了天国,朱元璋立性情温柔的皇太孙朱允炆。

朱棣的本领超群,年纪轻轻就战功赫赫,活捉过北元大将,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影响力甚至超过太子朱标,更别说黄毛小子朱允炆了。然而朱元璋眼中只有嫡长子,嫡长孙,硬是忽略了更有能力,更有实力的朱棣。

朱棣从没有觊觎朱标的太子之位,但是朱标早逝,朱棣手上两兄长已逝,朱棣唾手可得太子之位,却被朱元璋一句立嫡长孙,导致与皇位失之交臂。

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朱元璋的立长立嫡思想让朱棣深感不公,心中难免滋生不满,但忠于父皇的他,只是敢怒不敢言,可这种情绪产生后,便会成为酵母,不断地发酵,以至成为日后反抗削藩,反叛朱允炆的“基因”。

二、朱元璋病因遗旨引猜忌,兵权被夺朱棣心生反意。

朱元璋抱恙其间,朱允炆悉心照顾,但藩王在外,不知父皇病因病情,朱元璋去世,各藩王悲怆之余,难免疑虑重重,想要送父皇最后一程,却被一道遗旨拒之京城之外。

为了防止藩王之乱,遗旨明言:诸王在本国哭灵,不必赴京,王国军士听朝廷节制。可谓为皇孙朱允炆想得周到入微,让政权皇权平稳过渡到朱允炆手中。

然而这道遗旨却让戍边在外的藩王疑窦重生,甚至猜测有人谋权矫诏,连皇帝的死因都值得怀疑。

藩王中实力最大的朱棣更是怒不可遏,义愤填膺,想要去南京见父皇遗容都不行,而且兵权也被削了。

朱棣带着重重疑虑点了千余随骑,赶往南京,却被朱允炆派陈性善等阻挡,还责令他迅速立即返回藩国,如有违抗,以叛逆论处。

朱棣对此隐忍不发,暗下决心养精蓄锐,不甘受制于人的朱棣已心生反意。

三、朱允炆的削藩,朱棣唇亡齿寒,被逼奋起反抗。

朱允炆登基后,听从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的建议,决定削藩以增强中央集权制,巩固皇权。

他从几个弱势的叔王下手,不但先后削了周、齐、湘、代、岷等藩王,还贬为庶人。朱允炆的刀子捅在周王等人身上,血却在其他藩王处流——他们的身上也有伤口啊!朱棣非常清楚,现在被“治罪”的是周王等,下一个也许就轮到他了。燕王朱棣深感唇亡齿寒,与其等待朱允炆收拾自己,成为庶人,或被处死,不如奋起反抗,兴许还有生机。

不甘坐以待毙,而又久经沙场的朱棣愤而与部下商议起兵,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名,向南京城发起进攻,历时三年半,南京城攻陷之日,一场大火烧得朱允炆无影无踪。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侵犯藩王利益,还让朱棣感到深深的寒意,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朱棣唯有反抗才能赢得一线生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朱棣的造反既有对朱元璋不公平的继承制度的反抗,也有对不能见父皇遗容的愤恨,更是对朱允炆削藩行为的强烈反叛。

不做待宰羔羊,便只有自己亲自做屠夫!朱棣用自己的人生验证了帝王之家的生存法则!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1.朱棣被封为燕王,替大明守北门

朱棣出生的时候,父亲很忙,筹备抵抗陈友谅集团。当时陈的势力比朱元璋势力大,占据了上风,朱元璋同志为了江山社稷,连看自己儿子一眼的时间都没有,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风范”。

朱棣有其名,还是在他七个月的时候。包括太子朱标也是在那个时候立名的。朱元璋对儿子们的培养,倒是很用心——太子朱标攻读汉国之道,好好练文治武功,为成为一国之主做准备,其他的儿子也各有各的分工,其中朱棣就是朝着武将培养的,专门负责打仗,之后就被封到北京,守护大明朝的北大门。

2.朱元璋与太子的一次谈话,朱棣认了死理儿

上位者跟自己的儿子交谈,一般是通过一个问题,来窥探儿子们心里的想法,这种事情,三国枭雄曹操做过,朱元璋也未能免俗。朱元璋南征北战,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在庙堂里喝“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穷小子了,稳坐江山的他,召集他的儿子来训话,主题也比较上档次。

当时朱元璋问了太子朱标一个问题:“为何会有七国之乱?”朱标同志多年的书也不是白读的,当时就回说:“是七国的责任”。这句话却遭到了朱元璋的呵斥,朱元璋说道:“错!是汉景帝的责任!是汉景帝杀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又要削藩,才有的七国之乱。”此刻,身边还站着年少无知的朱棣,小小的他听到这句话,好像记下了——“削藩是错的,削藩反抗是正确的,这样的造反是有道理的”。

3. 起兵造反!朱棣走上了夺位之路

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悉心培养的朱标,英年早逝,只留下朱允炆还在身边,于是被立为了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权自然是交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手上。面对着那么多厉害的叔叔,建文帝第一件事就想着要削藩!

建文帝即位后,秉承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统,这第一把火就烧到了各地藩王的头上。这下子朱棣就着急了。心里苦的不是滋味——战乱之中苦,生下来得不到父亲的宠爱苦,我好好的守着北京,大侄子又要来削藩,真的心里好苦。朱棣不能忍了!他想起了那时父亲说的话!“是汉景帝的错!不是七王的错”,于是坚定了造反的决心。

建文帝只是想削藩,不想背负杀害叔叔的骂名,曾下命令让军队不要伤害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不过深受朱元璋之言影响的朱棣,铁了心想造反成功,最后终于夺下了皇位,朱允炆则在大火中不知下落。

也就是说,燕王朱棣最终走上谋反之路,不仅是因为自己的野心,也不仅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朱元璋当年,与太子朱标的一番对话,才是他产生这一想法的根源,只不过最后承担后果的,却是朱标的儿子,也就是当初的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这算不算被自己的爷爷和爸爸,坑了一道呢?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明史》等书


梦遥路长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事情,那就是“被逼的”!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向大臣们和自己的儿子提及这个事情,还回忆了他在北平的时候,被建文帝逼到“猪圈里吃了几年的猪屎”。看到这一画面的时候,我当时就懵了,建文帝真把朱棣逼成这样了吗?关于朱棣到底有没有吃猪屎,我在后面再提,先说他起兵造反的动机,是不是真如他所说——被逼的。

朱棣起兵的原因

如今关于朱棣起兵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朱棣只是借建文帝削藩一事为由,趁机造反,实际上他早有反心。

关于这一观点,有人提出了证据,那就是朱棣手下的大将杨璟,此人原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后来因为胡惟庸案受到牵连,被下令灭三族,当时执行这个案件的人正是朱棣!十七年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他军营之中出现了一位杨璟大将军,此人在靖难之时与朱棣一起冲锋陷阵,还救过朱棣一命。

于是有人猜测,当初朱元璋把杨璟的案子交给朱棣办的时候,他并没有杀杨璟,而是制造一个假杀,然后让杨璟投靠于他。如果这些事情是真的,那么朱棣早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在为造反做准备了,而指导朱棣做这些事情的人正是“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在整个靖难事件上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关于杨璟这个事,目前只是猜测,因为朱棣不可能把这件事的真相给说出来,所以这个事还不能说明朱棣早有反心。

另一个观点,就是有人认为朱棣曾经将一支蒙古骑兵收编到自己军中,也能够说明朱棣有造反嫌疑。其实朱棣在收编蒙古兵的时候,建文帝已经开始削藩,而且有几个藩王已经被削了。朱棣当时知道自己不是建文帝的对手,于是想去找实力最强的宁王朱权,希望这位十七弟能够与自己合作。

朱权并不想去趟朱棣这趟浑水,因为当时他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还有一支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朱棣收编的那一支蒙古骑兵。从实力上来看,朱权的实力应该是各藩王中最强的,他没必要跟朱棣去冒险。

偏偏在这个时候,建文帝给了朱棣“神助攻”。他因为害怕两位叔叔联手,就派人召朱权回京,朱权心里明白,回京肯定就是被囚禁,因此没有拒绝回京,结果被建文帝削三护卫。朱棣见时机已到,他先是贿赂了朵颜三卫的将领,把整支骑兵都拉拢过来,然后再用计把朱权带到自己的营中。最后朱权没有办法,只能与朱棣合作。

所以从这些事件来看,朱棣确实是在削藩发生后才开始有造反的动作。

朱棣在削藩那段时间有多惨?

《大明风华》提到,建文帝专门派人监视朱棣,为此朱棣只能装疯来骗那些监视他的人。电视剧里朱棣说他吃了几年的猪屎,这事是真的吗?

其实在真实的史料里,朱棣没有被逼到吃猪屎的地步,他只是装疯,在大街上乱跑,还抢人家的酒菜吃。

《明朝小史》载:“(朱棣)乃称疾佯狂,走市中,夺食饮。”《明史》载:“王(朱棣)乃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

还有一些民间野史也记载了朱棣装疯的情景,都是在街市乱跑,抢人的酒和菜,有时候还在地上抓把土就吃,所以电视剧的内容与历史资料还是有些出入的。

结束语

建文帝时期,各地藩王确实是有拥兵自重的情况,但从单个藩王的实力来看,还不足以对抗朝廷,朱棣在那个时候更是没有这个能力。反而是建文帝的削藩,让宁王与燕王站在了一起,所以才会引发后来的靖难之役。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历史上有官逼民反的,朱棣一个王爷造反其实有时候挺令人难以理解的!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背景,公元1398年明王朝的开拓者朱元璋驾鹤西去。是时,太子朱标早已去世。朱元璋生前曾经不止一次想立燕王为储,但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有这么一个传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朱元璋有意立朱棣为太子,但是架不住一帮老臣,比如方孝孺,齐泰等苦苦相劝,又拿什么祖制来压他!最终,朱元璋动摇了,尽管朱棣在很多方面都像自己,无论文治武功,朱棣都能堪当重任。没有办法,最后还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是以后的继承者!朱元璋明白,朱允炆宅心仁厚,到时江山难以坐稳。所以,朱元璋临死前,将陪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元勋宿将一一杀尽,唯独留一个善于防守的大将耿炳文,又把将来的逃跑路线和宝箱都弄好,可谓是费劲心机!1398年朱元璋走完了他颇为传奇的一生!朱允炆登基为帝,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心知自己的叔叔们没一个服他的,尤其是燕王和宁王!一开始他也并不想跟自己的叔叔翻脸,甚至对皇位都不太在乎!但是权力的欲望终究会使一个人改变,包括建文帝!再加上手下一批老臣在旁边煽风点火,整天说燕王要谋反!于是,建文帝开始削藩,朱元璋的众儿子死的死,貶的貶。大背景下,燕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就算他不反,只有死路一条,反的话还有一线生机!朱棣内心是不想反的,因为没有胜算,毕竟自己势单力薄,兵力财力什么都悬殊太大了,自己呢又师出无名!该来的终归要来,躲也躲不掉,建文帝终于要拿朱棣开刀了,那么朱棣也只有拔剑相向了,毕竟自己还有一家老小,唯有反抗才能有点出路!所以一场大的战争开始了,虽然历经千辛万苦,自己差点命都丢掉,但是最后朱棣竟然造反成功了,于是便有了靖难之役!朱棣本身就是王爷,又是朝廷镇守北方的重臣,再加上一家老小,他没有必要去赌的,但是都是被逼的,成王败寇,历史的天平向来都是偏向成功者一方的,尽管他是一个造反者!但是不得不说永乐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不然北京今天也不会成为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了!而建文帝只能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