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麼大了?

遊戲視頻小豬


星系不斷運動同時也不斷擴大,生氣也不斷消減,後面生物就越來越小,比如神話中的盤古何等巨大,那就是古人吧,死後血液成河,骨肉成川,雖然對現代人來說是神話,再到恐龍時代那時生氣濃度高,所以個體也巨大,越就往後進化的生物越是個體小,從古生物進化到現代生物物種大小體型就好解釋,無極生太極也就是宇宙太爆炸,是一個點向面擴散的過程,同時也是生氣能量向外散發的過程,那麼又是什麼產生宇宙大爆炸才產生星體和生物呢!?科學背後是神學了,人類太渺了!


鎖天宗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麼大了?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隻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麼最大的恐龍和現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麼現在陸地上都沒有那麼龐大的動物了?

一、恐龍大還是藍鯨大?

其實恐龍只是一個統稱,就像將非洲大地上奔跑的各種動物統稱為哺乳動物一樣,所以它們的體型大小是不一的,大的超過數十米,而小的只有幾十釐米!

上圖是現代最大的藍鯨體型與三個種類中體型最龐大的恐龍大小對比,從中我們基本可以瞭解,即使藍鯨在上圖上輪不到第一,那麼也能在動物界中也能排到第二!來看具體數據:

1、藍鯨

藍鯨是現存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動物,最長可達33米,體重超過181噸!它的一條舌頭就有2噸,頭骨超過3噸,一個心臟超過500千克,全身血液總量達8噸!不過請不要看藍鯨體型龐大,但它卻以捕食磷蝦和小魚為食,偶爾也會包括魷魚!

2、易碎雙腔龍

它地質史上存在過最長最重的恐龍,根據發掘的化石復原蘋果,最大體重甚至比藍鯨還要大。最大個體可達60-80米長,臀高10米,頭高14-15米之間,體重最重超過220噸,和《侏羅紀公園》中的樑龍有一些近緣關係。

上圖是人類和陸地最大動物-大象以及歷史上最大的動物-易碎雙腔龍和海洋中最大的動物對比圖,看可以看到在體型上可能藍鯨與易碎雙腔龍不分伯仲,但體長上易碎雙腔龍直接秒殺藍鯨!

二、為什麼現在陸地上沒有那麼龐大體型的動物了?

答案似乎很簡單,因為這些巨無霸恐龍都因白堊紀晚期的小行星撞擊滅絕了!但這並沒有解決疑問,為何三疊紀到白堊紀數億年裡可以存在如此龐大的體型,白堊紀後期卻沒有重新發展出這種動物,另外為什麼陸地上的動物和海洋中的動物體型相差如此巨大?

1、為什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可以存在那麼大的動物?

其實如果要翻老賬的話,我們應該把石炭紀也一起算進來,因為巨大生物體型非石炭紀莫屬了,其翼展接近70釐米的蜻蜓,超過3米的蜈蚣和馬陸,都是那個地質年代的特產!其實無他,主要是昆蟲的呼吸器官比較特殊,氧氣交換效率比較差,而高含氧量時代的昆蟲體型變大是可以理解的!

在石炭紀之後,整個二疊紀一直到侏羅紀早期,地球的含氧量是比較低的,但從侏羅紀開始含氧量逐漸增加,甚至最高到了30%以上,比較接近石炭紀時代的含氧量!在這個條件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恐龍猶如神助,“內心”逐漸膨脹成為了可能!

侏羅紀時代到白堊紀時代,含氧量逐漸上升

當然另一個原因食物來源非常充足,茂密的森林,無數動物穿梭其中,根本無需為生存中最大的挑戰-食物擔心,因此恐龍時代是一個體型優勢的時代,更大的體型意味著它擁有更多的資源,無論是草食性還是肉食性!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下,生物體型膨脹成了必然選擇!

2、為什麼白堊紀後期陸地再無龐大體型的物種出現?

其實我們並不能如此肯定白堊紀後沒有那麼大體型的動物,只不過相對於易碎雙腔龍,白堊紀之後的動物先得比較小而已!

比如6000萬年前-5800萬年前的泰坦蟒,平均深長超過12米,體重超過1噸!現存最大的亞馬遜森蚺不過是它的零頭而已!

大約3400萬年到2300萬年以前的巨犀,它是有史以來最大陸生的哺乳動物,全長5-12米,高度可達3—9米,體重可達20噸以上。

另15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26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時期的巨齒鯊,因其沒有完整的化石,只能推測它可能超過20米,體重達70噸!

對比動物是霸王龍

但這些龐然大物都已經消失於歷史長河中,為何會滅絕?無非是體型過於巨大的生物對於環境要求很高,熱量需求非常大,一旦出現環境變化則難以適應,出現大規模滅絕是非常正常的!

三、為什麼現在巨大的藍鯨只能生活在海洋中?

藍鯨是已經適應了海洋生存的哺乳動物,它已經無法回到陸地,因為它龐大的軀體比例下的骨骼與肌肉已經無法適應陸地生存,甚至擱淺就有可能會在成體重壓迫各大內臟,肺部無法呼吸,最終窒息死亡,因此擱淺的藍鯨即可能已經處在生死邊緣,另外它的皮膚也不能適應乾燥的陸地環境!

擱淺死亡的藍鯨,上圖這頭藍鯨頭部已經膨脹,原因是死亡後體內的甲烷氣體導致身體膨脹,已經不需要救援,如果各位在海灘上碰到類似情況,請勿圍觀,以免爆炸傷人!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瞭解到,現代動物並非沒有恐龍時代那麼龐大,只是在海洋中,各位見到它們的機會就不多了,不過真按體型大小比,藍鯨還是比不上史前的易碎雙腔龍!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網絡上有一種傳言,認為恐龍的體型之所以巨大無比,是因為恐龍生活的時代氧氣含量高,但這個結論是錯誤的。

地球上氧氣含量最高的年代是石炭紀末期,當時氧氣的含量佔到了大氣總比例的35%,但這個時候恐龍並未誕生,那麼等到恐龍演化出來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二疊紀末期,此時氧氣的含量已經暴跌到只有12%。


所以恐龍是一種從低氧環境中進化而來的生物,而且在整個中生代時期,氧氣的含量也維持在12%到%15之間,這個比例要低於今天21%的氧氣含量。

所以動物的體型大小和氧氣的含量關係有限,另外在地球上漫長的演化歷史當中,最大的動物不是恐龍而是藍鯨,藍鯨的體型之所以如此巨大,和它所生存的環境存在密切的關係。

藍鯨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那個時候它們的體型都很小,等到它們進入海洋的時候,體型才開始慢慢變大,這是因為海洋環境允許它們演化出更大的體型。


舉個例子好了,今天的一些鯨魚一旦擱淺就會立刻死亡,這是因為它們的體型實在太大了,一旦和陸地進行接觸,它們的骨骼肌肉根本無法承受,而海水的浮力就可以完美的解決體型增大而帶來的問題。

另一個海洋中食物很多,大量的鱗蝦足以讓它們填飽肚子,所以動物的體型是否能進化的足夠大,和它們所在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氧氣的含量或許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它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大……


種植恆星


藍鯨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僅有極少數恐龍體型接近藍鯨。而且恐龍也不都是能長几十米長,現在地球上體型相當於某些恐龍的動物還是很多的。

首先,恐龍是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體型有大有小,從身高不到1米的美頜龍,到體長50米左右的瑞氏普爾塔龍,種類數量有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地球上現在也還有很多體型相當於某些恐龍的動物,藍鯨體型媲美最大的恐龍,鯨鯊(最長可以長到12米長)、大王烏賊(估算最長可以長到12-14米)相當於體型最大的霸王龍,大象也相當於一種蜥腳類恐龍,和獅子老虎乃至人類體型接近的恐龍也是有的,更別提海洋中還有虎鯨、長鬚鯨、抹香鯨等體積龐大的生物。較明顯的區別是,目前地球陸地上已經沒有了可以媲美大型恐龍的動物。但是地球上的恐龍不是一出現就有那麼大的體型,恐龍的體型經歷了漫長時期的演化,霸王龍曾經在地球上廣泛分佈,身高從相當於人類到十幾米都有,我們熟知的電影中的那種霸王龍已經是體型最大的時候的了。

不過也不能不承認,恐龍時代的陸地生物體型普遍要大一些,而那時候的哺乳動物體型卻比較小,大約是由於相較於恐龍沒有競爭優勢,體型太大的話容易被恐龍捕食。從能量流動的角度來講,恐龍體型普遍偏大,應該和當時的植物數量和種類有關,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固定充足的陽光能量,進而撐得起體型龐大、數量繁多的恐龍的能量需求,並且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能量充足就給了恐龍在生存競爭中體型越長越大的優勢,不管多大的體型,當時的植物數量和種類都可以承擔,只要恐龍的骨骼肌肉系統可以承受(也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讓生物長久地進化)。現代的一些研究認為,恐龍的大量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擊有關,撞擊引發的核子冬天使植物種類和數量急劇變化,大多數恐龍不適應氣候和食物的變化而滅絕,可見植物對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它們是能量從環境流向生物的第一個環節,植物固定的能量影響著所有消費者、分解者的數量和體型。

而如今的海洋中也生活著大量的體型龐大的動物,也和海洋的植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有關,全球大氣中氧氣的大部分都來源於海洋,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構成了支撐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基礎。此外還可能和恐龍的體溫調節方式有關,至今科學界也沒搞明白恐龍到底是溫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不同的體溫調節方式消耗的能量不同,而冷血動物的體型就能在壽命內不斷增長。


來看世界呀


地球上體重最重的恐龍為腕龍,成年後的腕龍體型長達25米,體重能達到40-60噸。(很多人以為腕龍體重有80噸左右,這其實是當時的古生物學家在計算腕龍體重時,不小心算錯了一個數字,導致計算錯誤,實際上腕龍體重在40-60噸)

除了腕龍之外,其他恐龍的體重也大多介於1-20公噸之間,而現如今陸地上體重最大的非洲象,體重只有5.5至8噸,而普通的哺乳動物以及爬行動物,甚至連1噸也不到。和恐龍相比,現在的動物體型看起來格外迷你。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恐龍如此巨大呢?

其實,關於恐龍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巨大,科學家至今也沒找到原因。主要是因為恐龍生活的年代和我們相距太遠了,恐龍的生活習性以及作息規律人們掌握的實在是太少了。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根據恐龍的化石,以及對恐龍的研究,提出了幾個恐龍之所以這麼巨大的假說。

爬行動物從不停止生長假說

以人類為代表的哺乳動物到達一定年齡後,骨骼會閉合,無論食物有多麼充足,體型都不會生長。

而爬行動物有一個特徵,就是永遠不停止生長,即使成年之後,如果食物充足,環境適宜,那麼它仍可以緩慢持續生長。恐龍就屬於爬行動物。

但是,有科學家發現,恐龍的成長方式和爬行動物並不同,而是像哺乳動物一樣成年之後就會自動停止生長,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巨溫動物假說

爬行動物一般是變溫動物,俗稱“冷血動物”,它們體內沒有調節自身溫度的機制,而是通過外界的溫度變化而變化,當外界溫度變高時,冷血動物的體溫也會隨之上升,代謝率也會提高,當外界的體溫變低時,冷血動物的體溫也會隨著下降,代謝率也會下降。

由於冷血動物不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去調節自己的體溫,因此它們需要的能量更少,只需要同等體積恆溫動物的1/3的能量就可以生存下來,因此它們也更容易繼續足夠的能量。

恆溫動物則相反,不管外界溫度如何變化,恆溫動物都會通過消耗自身能量來維持自己的體溫,因此,恆溫動物消耗的能量更高。

那麼,恐龍屬於哪種動物呢?很遺憾,恐龍兩者都不屬於,恐龍屬於巨溫動物。

所謂巨溫動物,就是指由於巨大的體型和脂肪,帶來的一種溫度效應。咱們常說“胖子怕熱”,其實也是這個說法,只不過咱們恆溫動物身上並不明顯。也就是說,因為巨大的體型,恐龍不需要自己消耗能量維持體溫,因此節省了大部分能量。

又因為是巨溫型動物,因此恐龍的體溫很高,體溫高的生物,基礎代謝也很高,而代謝能力又與生長能力有關,而鳥類的代謝能力是最快的,比如雞,從出生到產蛋時間只需要短短120天。

一般認為,只有高代謝的動物,才能快速成長,後來科學家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通過對恐龍的骨骼研究發現,大多數恐龍的生長速度大於鱷魚等爬行動物,但低於鳥類。

研究發現,變溫動物是沒有最大體型、的,也就是說它們終身都可以生長,比如烏龜。

而恆溫動物和巨溫動物是有最大體型的,因此恐龍和鳥類一樣,有最大體型,只不過由於恐龍是巨溫型動物,不需要消耗自己的能量來維持體溫,還因為自身溫度過高導致的代謝能力更高,因此恐龍的體型比其他哺乳動物更大。

據《紐約時報》報道:

有科學家愛發現,霸王龍有一個快速生長期,生長速率非常高,每天大概能長4斤肉。這種暴發性的成長,使得霸王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龐大的身軀。

恐龍之所以變得巨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食物特別充足,恐龍也特別能吃,據統計,一個腕龍每天能吃1500公斤的樹葉,而一隻大象一天僅能吃150公斤的食物。如果恐龍活到今天,恐怕會因為食物短缺而滅亡。

為什麼現在沒有比恐龍巨大的動物

看完了恐龍之所以變得巨大的原因(目前只是假說),我們就來認真分析一下現在為什麼沒有比恐龍巨大的動物。

1:恐龍是巨溫爬行類動物,現在主宰地球的是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由於要消耗自身的能量來維持體溫,同時也存在著一個身體上限,因此巨大的體型適應不了現在環境的需求,所以現在地球上大多數動物相比於恐龍來說體型較少(個別物種除外)

2:食物的短缺

當時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地球,導致地球上大多數生態被破壞,食物急劇減少,能活下來的都是體型微小的生物。後來地球在恢復期時,由於食物稀缺,因此在演化時能適應環境的也都是體型更小的生物,導致體型巨大的生物被自然選擇淘汰了。

3:體型較大並不方便

腕龍雖然體型巨大,但有研究表明腕龍由於體重太重,導致行動緩慢,為了躲避天敵,腕龍會在有水的附近生活,藉助水的浮力減輕體重的壓力,同時也能夠躲避食肉恐龍的追擊。

而現在動物雖然體型更小,但更靈活,奔跑速度和敏捷性都比許多恐龍要快得多。而這些也是生存策略之一。

最後

其實大自然中的演化並不存在方向,只要能適應環境,就是贏家。在侏羅紀時代,恐龍演化出巨大的體型有助於捕食和躲避被捕食,但是如果地球能重啟一次,或許侏羅紀的恐龍會演化出另一種生存方式來適應環境。

我們人類也一樣,我們能演化出智力也是一種巧合,或許地球能重啟一次,人類不一定會演化出智力,而是演化出了另一套生存法則。


鍾銘聊科學


這種說法不太準確,至少現在的藍鯨在地球已知的生物史上(動物)體型可以排進前三名,大於大多數的恐龍體型。下邊這張圖片中就是人類(左下角)、亞洲象、易碎雙腔龍和藍鯨的對比圖。總體來看易碎雙腔龍是長於藍鯨的,但是重量並不一定。




藍鯨是哺乳動物用肺呼吸,隨著時間的發展從陸地上進化到海洋中四肢逐漸退化。迄今為止發現過最大的藍鯨題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它的體重相當於25只亞洲象或者幾千個成年人的體重。藍鯨的體重如此之大與之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一點關係,至少它不需要考慮支撐自己體重的問題,藍鯨擱淺死亡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內臟受損,沒有海水浮力的作用自然難以支撐龐大的身體。

易碎雙腔龍根據古生物學家的預測體長在58米左右,而體重在180-220噸。但是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易碎雙腔龍的體長約為40m,重量在80-100噸。如果是後邊的數據,那麼易碎雙腔龍就需要讓出最大動物的稱號。圖片中另外兩種恐龍是阿根廷龍和帕塔哥尼亞龍,身長和體重都和藍鯨有的一拼。


恐龍大家族在地球上統治了一億六千萬年,體型從大到小都有,最小的恐龍甚至不到半米。我們知道在地球的生物史上有巨蟲時代,也就是石炭紀距今3.59億至2.99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節肢動物體型都非常巨大,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當時的氣候環境溫暖、潮溼,使植物類大量生長,因此大氣中氧氣含量在一段時間內都是非常高的。這也是生物體型巨大的一方面原因。由於地球環境的崩潰大量植物的死亡,一短時間內氧氣含量創造了新低,大約在那之後恐龍家族開始誕生。因此富氧環境會導致生物體型變大,但這可能並不是恐龍家族體型巨大的主要原因。

生物的體型巨大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大自然的資源足夠支持生物體型的變大,既食物充足同時生存空間充足,其次動物體型變大並不會成為自身滅絕的原因。實際上人類的發展繁衍在地球上佔據的資源與空間越來越大,地球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出現大量體型巨大的動物。況且在人類走出非洲的時候,走向世界各地的時候,已經“親手”滅絕了很多種大型的動物。

而藍鯨之所以體型巨大,是因為海洋資源較豐富,受人類影響總體來看並不大,有足夠的資源支撐著大體型的動物,並且海洋中的環境也適合大體型動物的生存。可以簡單地說只要人類文明一直如此在地球上發展擴張,其他動物是不會有大繁榮的機會的。也不會有足夠的資源使體型變大。

而人類自己隨著進化可能腦袋越來越大,但是體型變化並不會太明顯。


科學黑洞


首先,藍鯨從體重和長度上來說,並不輸於最大、最重的恐龍。

其次,恐龍也有很小很輕的,小盜龍大約只有一公斤重。 也就是說,其實問題應該是這樣的:現在的陸生生物為什麼無法長到最大的恐龍那麼大。 現在世界上的陸地大型動物只有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而它們都沒有(再)演化出巨型的陸地生物。 恐龍時代及其之前的一段時間,是爬行綱的繁盛時期。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之後,爬行綱的動物除了滅絕之外,存活下來的變化都很小(當然包括體型的變化),因為地球上的環境已經不適合爬行綱的繁榮了。

現存的爬行綱(龜鱉目、鱷目、有鱗目、喙頭蜥目)都不是後來出現的,都是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之前就有並遺存下來的,所以在此也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鳥綱和哺乳綱則是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之後才開始繁盛的。 鳥綱的祖先是恐龍的獸腳亞目的手盜龍類,這是一類小型恐龍,並且和那些巨型恐龍關係比較遠(巨型恐龍基本都是蜥腳亞目的)。

哺乳綱的祖先是之前一直和恐龍並存的合弓綱,這也是一類小型的動物。 如果它們需要“變大”,那麼他們需要理由。 (蜥腳亞目的)恐龍之所以長那麼大,橫向的原因是因為蜥腳亞目多生存於乾旱的環境中,這裡的植物普遍沒有那麼有營養;而縱向的原因則是恐龍時代的植物以裸子植物為主,裸子植物沒有後來出現的被子植物那麼有營養。總的說來,(蜥腳亞目的)恐龍變大的理由就是,讓植物在身體裡停留的時間更久,更高效地消化它們。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有營養),所以後來的植食性動物就沒有必要長這麼大,肉食性動物也自然沒有必要長這麼大了。 不僅是“沒必要”,而且也是“不可以”。

體型的大小隻是一種普通的性狀,它和“是否直立行走”、“毛色”、“指/趾頭數目”等等等等所有這些性狀一樣普通。生殖改變性狀,環境選擇性狀,適應環境的才是好性狀,並不是說越大越好。比如說,長得過大的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太弱。因為同類(比如哺乳綱)動物的骨骼和肌肉的組成和結構不會差太多,而動物體積的增加是立方的速度,但支撐動物的身體的四肢的有效的變量只能以平方的速度增加(腿的長度對此沒有幫助,這個好理解吧?),所以超過某個臨界點以後,動物的四肢的單位截面積就會承擔一個其不能承擔的重量。另,鯨目由於可以用水的浮力支撐身體所以避開了這個問題。

一句話,現生的鳥類和哺乳類起點本來就小,而環境又讓它們沒必要且不可以長到最大的恐龍那樣大。


小簡單丶


地球生命史上出現過很多的龐然大物,而說起體型巨大的動物,我們往往都會想到恐龍,是的,從已經發掘出的化石情況來看,那些諸如阿根廷龍,易碎雙腔龍、震龍等體型巨大的恐龍,體重大多都在50噸以上,體型長達二三十米,有的甚至能達到100噸以上,比如易碎雙腔龍,體型甚至在50米左右,那麼恐龍之外,就沒有體型巨大的動物了嗎?也不是的!如今藍鯨的體型體重都不下於以前的恐龍。


藍鯨的體長可達35米,體重可達150噸,有的生物學家甚至認為藍鯨比以前最大的恐龍還大,因為巨型恐龍的化石很少,通常只發現了股骨或者脊椎骨,很難真正判斷它們的真實體長和體重。

所以並非現代的動物長不到恐龍那麼大,只是物種的進化方向不一樣,藍鯨體內並沒有抑制生長的基因,所以它可以不斷的長大,所以越老的藍鯨往往體型越大,而且藍鯨在海洋裡生存,依靠水的浮力就可以自由活動,不用像陸地上的動物這樣考慮地球引力帶來的自身體重對腿部的壓力,所以它的生長也可以是自由放任型的,它用巨大的嘴巴生吞鱗蝦之類的小動物,濾出海水之後吞食下去,這樣可以很好的獲取蛋白質,脂肪等生長資料的來源,而且它的消化系統非常給力,因此它們也可以生長很快。



恐龍的個頭之所以大都比較大,也正是因為它們大都沒有抑制生長的基因,只是體型特別巨大的恐龍也大都是在水中生存的,其幾十上百噸的身體也需要依靠水的浮力才能自由活動,所以生物的體型如果過大的話,往往就會出現很多生存方面的限制,就是不利於動物們適應環境的,於是很多哺乳動物都進化出了抑制生長的基因,所以如今的大多數動物,都不像恐龍那麼大了。


其實也並非所有的恐龍都體型巨大,有的恐龍個頭也是很小的,有的甚至還沒有人的巴掌大。我們都知道恐龍滅絕於6500萬年前,但其實也並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如今的鳥類就是獸腳類恐龍的後裔,但是鳥類的體型就普遍比以前的恐龍小多了,而且也比恐龍更能適應環境,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它們進化出了翅膀,可以飛行中尋找適合生存的環境,再就是它們的身體不會無節制地生長,這可以保持身體的靈活性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所以如今地球的天空屬於鳥類。


科普大世界


題主的這個問題有幾個誤解:

  1. 現在地球上仍然生活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藍鯨,現在挖掘了那麼多恐龍化石,但沒有證據證明存在任何恐龍比藍鯨大。(雖有少量的魚龍化石暗示可能存在著巨型的魚龍可能超過藍鯨體型,僅僅是可能,但魚龍並不是恐龍哈。魚龍跟鱷魚關係還近一點。)

  2. 不是地球上的動物長不大,而是那些本來可以活到今天的大型動物已經被人類滅絕了。例如猛獁、象鳥、乳齒象等等

  3. 恐龍也分很多種的,大型的小型的都有,所以又很多動物都比很多恐龍的體型大。


下面我們細細來看:


藍鯨與恐龍的體型對比

實際上只有兩種已知的恐龍物種能夠與藍鯨相提並論——阿根廷龍或帕塔哥尼亞龍。阿根廷龍長達35米,重達80-100噸,生活在7000萬年前。帕塔哥尼亞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恐龍,長37米,重達69噸。雖然長度帕塔哥尼亞龍可能略勝一籌,但藍鯨的體重遠超恐龍。


成年藍鯨的體長達30-35米,重量則高達180噸。就重量而言,沒有什麼能比這種動物更重。藍鯨絕對是有史以來最重的動物,但可能不是最長的。雖然比較陸地和水生動物的長度和重量有點不公平,因為水生動物受重力等自然力的影響相對陸地動物要小。


被人類滅絕的大型動物

僅僅自1970年以來,人類已經消滅了60%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爬行動物。而在現今活著的地球人出生之前,許多大型動物都被我們的祖先吃了,相關的一些研究包括:

  • 科學家對人類最初進入北美洲的計算機模擬顯示,猛獁象、馬科數個品種、巨型野牛和數十種其他大型食草動物都被人類驅逐至滅絕。

  • 另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則揭示了澳大利亞原住民造成的對澳洲物種的一次大規模滅絕。

  • 科學家們對於氣候變化或人類狩獵是否導致12000至13000年前更新世末期30多種北美洲大型植食哺乳動物消失的有爭議。這30多種已滅絕的大型食草動物包括猛獁象,哥倫比亞猛獁象;美國乳齒象; 雕齒獸;巨型野牛;和幾種大地懶等。這些都是可以長到不少中型恐龍尺寸的史前巨獸。


上圖: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群像。(很可能這些大型動物滅絕大部分都跟人類的獵殺有關)


所以,假如人類沒有把它們趕盡殺絕的話,我們今天就還能看到很多動物能夠長到非洲象的尺寸。



恐龍的體型非常多樣化

我們來看看各種恐龍的體型對比,從小得像貓貓狗狗的,到大得可以比肩藍鯨的都有。

(注意:並不是所有名稱帶“龍”字的都是恐龍,例如魚龍,翼手龍就不是恐龍。)


那題主所說的“長不到恐龍那麼大”到底是多大呢?



為什麼大型動物都不見了

除了人類獵殺的粗線條因素之外,我們還可以來看看一些細微處的天然的邏輯;

  • 大型動物顯眼,肉多,對於人類這種善於狩獵的物種來說,群體圍獵大型動物比捕獵小型動物的成本要低得多。殺一隻夠整個部落吃好久,這也是規模經濟。不懂動物保育的原始社會的人類怎可舍大求小?

  • 大型動物的個體數量少,其生存競爭力在於強大天敵少,但不利因素則是食量大,單位生境區域面積能夠支撐的個體數量少,不像小型動物以數量取勝。因此大型動物往往因為數量劣勢,高強度獵殺之下,其種群可能快速萎縮至難以恢復的數量下限之下,很快形成滅絕。對於藍鯨來說,如果不是廣袤的海洋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食物,藍鯨很難長這麼大。

  • 大型動物生長時間和繁殖時間長,種群迭代緩慢,所以稍有不慎就“香火不繼”了。例如:對於老鼠來說,滅掉全球的90%的老鼠也不至於導致其滅絕。但是如果滅掉90%的藍鯨,那滅絕估計就是非常大的幾率了。



總結

巨型物種能夠長那麼大,是生物的遺傳特徵決定的,其體型是漫長的進化歷程所塑造。如果這些物種因為種群數量減退,無論是因環境原因還是因人類狩獵原因,無法延續足夠的種群,那麼就會導致滅絕。那麼我們自然沒法在當代見到這些“能夠長得像恐龍那麼大”的巨型物種了。

不過慶幸的是,我們還有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生物與我們相伴。可是,人類仍然捕獵這些溫和的巨型生物作為食物(日本恢復了商業捕鯨,僅僅是為了維持他們的文化傳統,讓人憤慨)。如此下去估計未來我們也見不到能長到那麼大的動物了,悲哀!


小宇堂


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現在的地球環境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生物。

學過自然科學的人都知道,如果把整個地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按照生物鏈的關係,恐龍的天敵恐怕就是其本身龐大的身軀,每時每刻都需要吸收巨大的能量或食物。

生物繁衍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早期地球生態完好,各種大型植物、動物等形成完備的生態系統,環境惡化、水質汙染、等影響生物生長的因素基本沒有。恐龍等大型生物在此種條件下生存,有足夠多的食物來源。那時的環境適合大型生物的存在。

現在的地球環境正在向越來越糟糕的方向發展,人類活動範圍的加大,以及各種資源的肆意掠奪,地球早已不堪重負。

自然恢復的過程卻又異常緩慢,“入不敷出”造成各種生態資源上的短缺,有些生物種族早已滅絕,而有些生物種族正在瀕臨滅絕的境地。

如果恐龍還存於現代,它究竟以什麼樣的食物為主要來源,滿足它那龐大的身軀能量消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