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那麼推崇袁崇煥?

在下紫薇


明朝晚期,國力衰微,又遇到幾乎每年一次的旱、蝗、澇、風、雹、震、雪等自然災害,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困難。於是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率領起義軍進行反抗。此時明朝可謂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外有清軍時常犯邊,正可謂是雙線作戰。

所謂亂世出英雄,同樣以文制武的明朝,卻出現了袁崇煥等一批有實力將領。但奇怪的是,與其他主要與農名起義軍作戰的將領不同,袁崇煥的主要功績在於抗清,反而受到清朝的追捧。

在大明王朝危難關頭,文官出身的袁崇煥挺身而出,以一萬兵力據守寧遠,擊敗了當時世界上最善戰的騎兵隊伍—努爾哈赤的6萬八旗兵,一舉成名。

狡兔死走狗烹,崇禎皇帝因個人猜疑,將立下赫赫戰功的袁崇煥下獄,最終卻被以最慘烈的酷刑——凌遲被處死。真是可悲可嘆。

直到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給袁崇煥平反,史書才開始大書特書袁崇煥的功績。

那麼為什麼要推崇袁崇煥呢。只有一個原因,維護清朝統治。讓天下百姓接受清朝的統治,於是袁崇煥就被抬了出來。袁崇煥死於崇禎皇帝之手。如果把袁崇煥塑造成岳飛那樣的忠貞戰神,那殺他的崇禎皇帝自然就成了昏聵之主。





陳小二do


袁崇煥死前是抵禦後金軍防務的地方最高領導薊遼督師,寧遠大捷雖然沒有史書上吹噓的成果那麼大,卻的確是努爾哈赤為數不多的敗仗,僅此一點,作為後世子孫的清朝皇帝也不得不替袁崇煥吹噓幾句,要不然豈不是顯得他家先祖無能?

寧遠大捷是紅衣大炮第一次大規模應用在守城戰中,炮聲一響,聲震十里,而且炮彈對付當時的後金軍的集群進攻,非常有殺傷力,一枚炮彈落地後餘勢不衰,還能繼續在地上彈跳殺敵,據說連努爾哈赤都被炮火所傷,最後也因此感染而去世。

後來清政府故意宣揚袁崇煥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淡化紅衣大炮的威力,也有欲蓋彌彰的意思,若是漢人普遍學習火器,那麼滿人的弓馬騎射便沒有了用武之處,而且以漢人的基數,滿人根本不是對手,所以像康熙年間的戴梓雖然研究出來了連珠火銃,但是並沒有被髮揚光大,反而被所謂的聖君康熙皇帝給貶到遼東去了。

憑心而論,袁崇煥確實有一定的軍事才能,這從他參與的幾次戰爭中能看出來,但是他也有個最大的缺陷,那就是陷於黨爭,袁崇煥是東林黨人,與毛文龍依附的朝中大臣不是一路,再加上其它矛盾,袁崇煥擅殺了毛文龍,而毛文龍駐守的皮島一直是明朝插在後金背後的一把刀子,並且皮島還隱隱牽制著朝鮮。

毛文龍死後,皮島守軍名存實亡,還有許多投降了後金,其中就有後來的耿精忠和尚可喜,而沒有皮島牽制的後金軍可以放心大膽的進攻寧錦防線,而且皇太極在出兵寧遠之前,先將朝鮮收拾了一頓,並且從朝鮮搜刮了許多糧食補給,此後女真人再也無後顧之憂了。

所以,從客觀上來看,袁崇煥雖然是抗擊後金的名將,但是在行動上卻幫了後金一個大忙,再加上他當時雖然是被冤殺,但是以他擅殺毛文龍也當得一個死字,所以清朝統治者為了抹黑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更是將袁崇煥的冤屈又加深了一些,大有與商朝時期被剖腹剜心的比干有一拼。

再加上袁崇煥死後,關寧鐵騎大多在吳三桂的率領下投降滿清,為了美化這種投降行徑,清朝也要將袁崇煥之死描寫的悲慘一些,大有清朝皇太極替天行道“弔民伐罪”一般。

飛凡看歷史


只要提起明朝滅亡,無不會把罪責加在明思宗崇禎身上。那句“自毀長城”,想必人人都知道說的就是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而誤殺了袁崇煥。其實,袁崇煥只不過是明朝走向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以他一己之力已經無法挽回行將滅亡的大明。為什麼清朝入關之後,還有那麼多人推崇袁崇煥呢?最主要一條是他善於領兵打仗,給了當時的後金八旗兵幾次迎頭痛擊,讓那些屢戰屢勝的八旗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他指揮的幾次正面戰鬥都是保持全勝,而且多次以少勝多,令對方心生膽寒。據歷史記載, 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關,明軍在廣寧大敗,13萬大軍全軍覆沒,40多座城失守,明朝邊關岌岌可危。 就在這一年,袁崇煥被恩師推薦,鎮守山海關。他以一萬多的守軍擊退了努爾哈赤率領的十三萬八旗軍,讓他一戰成名。大家知道,努爾哈赤自建立後金,縱橫自山黑水之間數十年,很少吃敗仗。這次輸給了名不見經傳的袁崇煥,好聲懊惱,而且還在戰鬥中受了傷,羞愧而亡。過了一年,皇太極繼位,意欲為父報仇,親率四旗精兵,圍攻山海關周圍的寧遠、錦州,結果仍然是連續損兵折將,潰不成軍。袁崇煥也從此威震遼東,令清兵聞名喪膽。所以,後來皇太極武的不行,採用文的,一個“反間計”把袁崇煥推向了斷頭臺。儘管最後清軍如願以償地進入北京,消滅了大明。但是袁崇煥過人的軍事能力一直被廣為流傳,同時他們也暗自嘲笑明思宗不明事情真相而“自毀長城”!



一堂歷史課


看了這麼多回答,我特別欣慰。懂歷史的人越來越多,有良知的人越來越多,能理性去分析的人越來越多。

袁崇煥作為大明最後對後金的中流砥柱,連敵人都不得不豎起大拇指,自崇煥死,明亡徵決矣。這是一種人格的魅力,是不分敵我的。如陸抗與羊沽,如日本對張自忠的崇拜。

袁崇煥的功績已無需多言,我要說的是,乾隆並沒有過多推崇袁崇煥,只說了幾句良心話,遠不如對袁崇煥同期的幾位明末功臣讚譽。可能還是對袁崇煥打敗努爾哈赤與皇太極耿耿於懷吧。

清朝乾隆皇帝在天下大定之時,為了籠絡漢族之心,開始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撰寫了貳臣傳,說明明朝一些重臣雖然投降了清朝,為清朝立下大功,但是大節有虧。而忠於大明與大清為敵的人是更值得敬佩的,因為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與人民,也正是當前大清需要的精神。

於是就開始為明朝一些冤死的重臣平反。如熊廷弼,盧象升,孫傳庭,史可法。都予以平反並賜了諡號,還專為史可法立了廟祠。而袁崇煥是後來才按照熊廷弼的例子予以平反,卻連個諡號都沒給。所以袁崇煥在乾隆那的待遇遠不如明末其他幾位大將。那些說乾隆極力推崇袁崇煥的人只是在借人們仇滿仇清的心理來抹黑袁崇煥罷了。

袁崇煥真正被推崇是清朝光緒年間的事。因為當時國家內外交困太需要一個民族英雄來引導人民了。康有為與一個廣東的商人為袁崇煥立碑建廟。大將富明阿也說自己就是袁崇煥的後代。袁世凱也說袁崇煥是自己祖宗。

最後說一句,自始至終沒有人去推崇被袁崇煥殺了的毛文龍。明史就一句,文龍通金。


白耀亮


袁崇煥是忠臣,這一點不容置疑。許多學者還在懷疑袁崇煥通敵,我說這種學者和三百多年前的崇禎皇帝有什麼區別?袁崇煥不會也不可能通敵。



袁崇煥有守城的本領,他在鎮守寧遠時,打退過後金數萬騎兵,傷亡敵人也不少,這個也是事實。1629年皇太極帶領大軍繞過寧遠殺到北京城下,袁崇煥率師回援,打退了皇太極的進攻。



崇禎皇帝要是你能認識到這兩點,絕不會殺袁崇煥。清朝的確對袁崇煥比較認可,為什麼?因為忠臣、能臣是標杆,是旗幟,弘揚主旋律所需要。總不能推崇佞臣奸臣和庸臣吧?


坐看東南了


首先要肯定袁崇煥是大英雄,漢人的脊樑!可惜死得太慘了,千刀萬剮了,肉還被無知百姓生吞活剝了!悲劇啊!英雄流血又流淚啊!祟禎自毀長城,大明亡矣!

清朝定鼎中原後,乾隆皇帝禮教治國,袁崇煥這種忠心耿耿的大英雄,值得表揚,讓臣民學習,從此不叛大清,當大清的順民。

乾隆皇帝的深層面是:借祟禎冤殺袁崇煥,向漢人說明祟禎是昏君,亂殺大臣。大明的滅亡是天意,怪不得大清混水摸魚奪了江山🐟!漢人不要懷念大明!



笑傲侯


清朝統治者推崇袁崇煥,肯定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更是給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洗白,臉上貼金。

袁崇煥在明朝後期,是關外的重要的抗擊力量,令後金(後來稱”清“)望而卻步。袁崇煥是進士出身,是地道的讀書人,後來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決然的去關東,那個時期最為動亂的地方。從此,開始了文人到將軍的道路。

一生中有兩個大的成就: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這是袁崇煥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刻,也是明朝末年值得稱讚的兩點,現在看來像是明王朝的迴光返照。

寧遠大捷

袁崇煥和努爾哈赤的對決。

天啟六年,也就是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進攻寧遠, 袁崇煥得知後,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當然以死報國是勇氣,抗擊外敵更需要策略,袁崇煥由文入武,可不是狹隘意義的書呆子,經常看兵書,推演兵法。在這個非常時期,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肅清後金可利用的一切,一面內部搜查內奸,集聚所有力量,清點糧草,點將布兵。此時,城中約有萬人明軍。

努爾哈赤率領六萬人,號稱十三萬大軍。舉大軍進攻寧遠城,命後金軍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攻城西南角,萬矢齊射城上,城堞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刺。袁崇煥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十一門西洋大炮,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向後金軍掃射而來,一個回合下來,後金軍死傷甚重,第二天後金軍再次攻城,努爾哈赤不幸中彈,後金軍不得不撤軍,同年,努爾哈赤不治而亡。此次,後金軍死傷1.7萬人,為了邀功,數據可能有些誇大。可謂是個大勝仗。

寧錦大捷

這一次是袁崇煥和皇太極的對決。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艱難的登上了王位,為了更好的掌握軍權,以給他父親努爾哈赤報仇的機會,穩固自己的統治。也是為了向西打開進攻大明的大門。皇太極領著後金軍浩浩蕩蕩的向錦州進發,但是圍而不打。以當時的軍事實力來看,後金軍騎兵更為彪悍,明軍多為步兵,步兵對抗騎兵,無疑是自殺。能跟後金軍對抗的只有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是明末的重要軍事力量,多有少數民族組成,蒙古族為主。

皇太極這是在圍點打援,非常好的軍事策略,這是要有效的殲滅明軍的手段。為了做到真實,皇太極一邊對錦州進攻,一邊在城郊佈下天羅地網以待明軍,好在袁崇煥識破皇太極的伎倆,為了固守寧遠,只能手下大將滿桂、尤世祿帥一萬明軍馳援錦州,便宜行事。後來和後金遭遇,激戰後,退回寧遠城。皇太極看圍點打援的方法不奏效,而錦州久攻不下,直接率眾攻擊寧遠,袁崇煥在寧遠備兵以待,命祖大壽等將領率領關寧鐵騎在郊野埋伏。皇太極仗著自己兵強馬壯,不斷對寧遠城發起進攻,在後方鬆懈之際,祖大壽等將領率領關寧鐵騎,衝擊指揮大營,令後金軍措手不及,死傷幾員大將。後金軍敗退,明軍勝利,後金軍死傷約三千人,史稱“寧錦大捷”。

文人領兵,打出了明軍的威武,兩次讓後金吃虧。清朝統治者,抬高袁崇煥的地位,只不過不想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太丟面子,畢竟帝王家的臉面比生命還重要。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明朝末年,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外有清軍時常犯邊,恐怕歷史上沒有幾個王朝會像明朝這樣雙線作戰十幾年,同時還忍受著幾乎每年一次的旱、蝗、澇、風、雹、震、雪等自然災害。

然而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同樣以文制武的明朝,卻出現了盧象升、曹文詔、孫傳庭、袁崇煥等諸多實力將領。但奇怪的是,與前三位主要與農名起義軍作戰的將領不同,袁崇煥的主要功績在於抗清,但反倒受到清朝的追捧。

相比於其他幾位將領的默默無聞,袁崇煥被塑造成了挽狂瀾於既倒的民族英雄。

1622年,13萬明朝大軍在廣寧大敗,明朝在關外的據點幾乎都被努爾哈赤佔據。就在大明王朝危難關頭,文官出身的袁崇煥挺身而出,以一萬兵力據守寧遠,擊敗了當時世界上最善戰的騎兵隊伍—努爾哈赤的6萬八旗兵。

不僅如此,努爾哈赤本人還在寧遠攻防戰中受重傷,不久就鬱鬱而終。1629年,繼位的皇太極繞過寧遠城,直抵明朝京師,袁崇煥火速回援,在廣渠門外再次擊敗後金大軍。

然而,立下赫赫戰功的袁崇煥卻被崇禎皇帝下獄,並最終以最慘烈的酷刑——凌遲被處死。行刑當日,京師百姓甚至爭相購買袁崇煥的肉生吃,以表達憤恨。

1516613940272178.png

直到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給袁崇煥平反,史書才開始大書特書袁崇煥的功績,甚至認為他是大明的長城,袁崇煥一死,明朝離滅亡就不遠了。

不過,袁崇煥並非十全十美。他的死與他生前所做的兩大爭議之事密不可分。第一件事就是殺毛文龍。毛文龍是駐紮皮島的明朝將領,多年割據在外,讓毛文龍成了不受節制的土皇帝。

但不得不說,毛文龍的死對清朝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即使毛文龍投降清朝,對於明清雙方的實力增益微乎其微,但毛文龍一死,清軍就沒有了被偷襲的後顧之憂。要知道,努爾哈赤就曾多次因為後方被毛文龍偷襲而被迫提前班師。

第二件事就是京城保衛戰。皇太極在京師近郊燒殺搶掠,袁崇煥根據寧遠大捷的經驗,既不與他交戰也不部署防禦,而是一路尾隨。袁崇煥的戰略是將皇太極引入京師堅城之下,憑堅城大炮將其擊敗。

但袁崇煥忽略的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寧遠可以當做誘餌,但京師是絕對不行的。寧遠丟了只是一座城,京師丟了,一個王朝可能就結束了。在紫禁城中的皇帝和眾多大臣是決不允許袁崇煥把京城當賭注來打這場戰役的,而這也是袁崇煥被殺的直接原因。

1516613959932096.png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作為死敵的清朝反而極力吹捧袁崇煥,甚至將其抬高到遠遠勝過明朝其他名將的地位呢?

清軍初入山海關時,打的是為明朝復仇的旗號,對崇禎皇帝的評價非常高。但當清朝坐穩江山之後,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問題,既然崇禎皇帝評價這麼高,那百姓為什麼要接受清朝的統治呢?

於是袁崇煥就被抬了出來。袁崇煥死於崇禎皇帝之手。如果把袁崇煥塑造成岳飛那樣的忠貞戰神,那殺他的崇禎皇帝自然就成了昏聵之主。

所以,清朝在《清太宗實錄》一書中寫到:皇太極利用反間計使崇禎誤殺袁崇煥,以突顯崇禎的昏庸和愚昧。但其實這個橋段是清朝編造出來的一段歷史。因為這段情節與《三國演義》中蔣幹盜書的情節幾乎一模一樣。

從袁崇煥被下獄到被凌遲處死,中間經歷了八個月的時間。如果崇禎真的笨到會被中這樣的計策,以他的獨斷性格,絕不會猶豫不決八個月。顯然,袁崇煥的死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影視職員


大家好,我是觀史鑑今,作為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非常榮幸有機會交流這個話題:


第一、袁崇煥是被崇禎皇帝殺害的,清朝肯定想找一個點或者一個人去搞臭大明王朝和皇帝。袁崇煥剛好符合條件。清朝肯定想把他捧上天,才能把大明王朝踩在地上。

第二、把袁崇煥擺到了明朝的對立面,這樣就否定了大明王朝和崇禎,否定了明朝。清朝這利用的是輿論武器,當然要好好利用。

第三、 無論是當初的稱讚崇禎,還是後來神化袁崇煥,清朝最終想的就是維護大清的利益,穩固大清的江山。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觀史鑑今


崇禎三年,袁崇煥以多項罪名凌遲,百姓爭食其肉。在晚明,從廟堂到民間,袁崇煥罪大惡極。

袁崇煥真正平反在乾隆時期,編修《明史》的過程中,因為乾隆帝一席話,袁崇煥得以平反,作為抗金英雄為世人皆知。

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清高宗實錄》

那麼,作為明朝大臣為什麼清朝平反呢?

首先,乾隆帝認為:主昏政暗。所以,他把"與我朝為難"的責任推給了崇禎皇帝,並且對袁崇煥凌遲有深切的同情,————"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並且《清史稿》中記載清用反間計致袁崇煥死,恐怕乾隆皇帝也有內疚在心裡吧,不管怎樣,對袁崇煥己沒有敵對雙方的仇恨了。

翌日,上誡諸軍勿進攻,召承先及副將高鴻中授以秘計,使近陣獲明內監繫所並坐,故相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有二人自敵中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經略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內監楊某佯臥竊聽。越日,縱之歸,以告明帝,遂殺崇煥。

————《清史稿·鮑承先傳》

其次,一個忠字,一代名將對自己國家的忠貞,無論政治對手,也會由心佩服。另外,乾隆帝時正值盛世,對忠的褒獎也表明了一種態度,作為皇帝,希望自己的臣子忠於朝庭,為國效力吧。

第三,清朝取代明朝,明朝殺忠臣,清朝為忠臣平反,更能粉飾清朝,證明其入主中原的合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