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奉獻,他們這道防線讓人放心

龍少洋、徐以仍:“需要我們時,我們一定在!”

無私奉獻,他們這道防線讓人放心

龍少洋、徐以仍在東山一路與大嶗路路口執勤。 周 偉 攝

可能是長期販海鮮的緣故,龍少洋總是起得特別早。不顧春寒料峭,每天早上6點,在東山一路與大嶗路路口的執勤點上,他總是第一個到崗。

龍少洋是李滄區李村街道大嶗路社區的疫情防控志願者。之前,59歲的龍少洋和54歲的老伴徐以仍常年在附近的東山市場賣海鮮。受疫情影響,東山市場臨時停業。得知社區人手緊缺,需要招募志願者,龍少洋、徐以仍第一個報了名,成為一對夫妻檔志願者。

從正月初九開始,龍少洋、徐以仍便在路口執勤,檢查車輛、檢測體溫、調流車輛。尤其是全面復工復產後,社區防控壓力加大。龍少洋、徐以仍每天總是早來晚走,好讓其他的志願者早點回家休息。

“需要我們時,我們一定在! ”有時候,龍少洋、徐以仍兩口子一起上崗;有時候,龍少洋上午上崗,徐以仍中午接班。考慮到天氣寒冷和身體狀況,社區的志願者實行倒班制,每天最長12小時,有時候6小時、8小時。早上最早6點開始上崗,晚上最晚9點才結束工作。

雖然穿得厚,但由於長時間站立,龍少洋不時得跺跺腳才能驅趕寒冷。徐以仍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一天晚上下班後,徐以仍給龍少洋做完飯,便趕緊找出了家裡的布料,給龍少洋縫了一雙加絨加厚、軟軟乎乎、暖暖和和的鞋墊。龍少洋說:“墊上這雙鞋墊後,心裡熱乎乎的。”

受疫情影響,居民要的大桶水,都要放在每個執勤點,再由居民自行拿回家。但大嶗路1017號有對老年夫妻身體不好,往樓上搬水很困難,龍少洋就擔負起給他們送水的任務,每次都放到老人家門口,不肯進去。老年夫妻很是過意不去,每次非要留龍少洋進門休息一會兒、喝口熱水,但他都以執勤點忙謝絕了。龍少洋對社區工作人員說:“老年人抵抗力弱,我在一線執勤,接觸人多,萬一有病毒傳染給老人多不好。”龍少洋樸實的話語打動了身邊的志願者,沒想到外表粗獷的他,內心卻如此細膩。

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近期發佈通知要求,支持疫情防控和生產生活必需的行業,儘快全面復工。為了生計,也為了方便居民生活,龍少洋、徐以仍經相關部門同意,在東山一路臨時擺了一個海鮮攤,龍少洋每天早早進貨回來後轉到崗上執勤,由徐以仍照料生意。“海虹2塊錢左右一斤,扇貝五六塊錢一斤,多數以成本價賣,很多時候不掙錢。賣完貨,我還得回到崗位上。”徐以仍說。

兩人的兒子今年27歲了,由於不住一起,夫妻倆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晚上八點多鐘回家做頓熱乎飯,和兒子視頻聊天。“疫情結束以後,帶著老伴、兒子,我們去逛逛公園、爬爬山,呼吸口新鮮空氣。” 龍少洋說。

王瑩:保家衛國是刻在骨子裡的信念

無私奉獻,他們這道防線讓人放心

志願者王瑩在隔離點統計被隔離人員信息。

市南醫學志願者王瑩和丈夫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見面了。王瑩的丈夫是青島海軍971醫院檢驗科醫生,1月27日,大年初三,他開始從事新冠肺炎的檢測工作,為了家人的安全,從那時起,他便吃住在醫院。1月28日下午,市南區紅十字會發布醫學志願者招募令,王瑩看到了這條信息,雖然孩子才7歲,但她仍然第一時間撥打了報名電話。將兒子託付給公婆照料後,王瑩正式到密切接觸者隔離點上崗,一直堅持到現在。

“報名志願者這件事我沒有和任何人商量,丈夫一開始覺得兩個人都在戰‘疫’一線,會疏於照料孩子,但看到我的堅持後,也全力支持我的決定。”

王瑩今年34歲,出生在軍人家庭。軍醫大學畢業後,也一直在部隊醫院工作。她說,雖然生長在和平年代,但在父親的薰陶下,“保家衛國”的信念一直刻在她的內心深處。“疫情來臨後,許多大學同學都去支援湖北醫院,我當志願者,也是儘自己的一分力量。”

由於想換一份新工作,王瑩年前剛剛辭職,考慮到她的時間比許多兼職的志願者更加充裕,相關部門便將她分配到了新冠肺炎密接者隔離點志願服務崗位。王瑩每天早上八九點鐘上班,下午六點鐘下班,碰上半夜接到被隔離人員的時候,她乾脆在隔離點住下。為了公共安全,她都是步行或者自己開車前往隔離點。

王瑩的志願工作是協助隔離點醫療組錄入密接者信息,每日統計被隔離者體溫,並及時上報。除此之外,她還需要對密接者進行心理輔導,減輕他們的恐慌情緒。

2月上旬,隔離點來了一位和她年齡相仿的密接人員,由於家庭負擔重,對新冠病毒沒有足夠的瞭解,這位隔離者的恐慌情緒比較嚴重。

“這位被隔離者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比較困難,年前剛剛在青島找了一份護工工作,為了多掙點錢,她這個春節沒有回家,一直在醫院做看護。她對新冠病毒瞭解得比較少,覺得只要是密切接觸者,就肯定會被感染。擔心染病,擔心沒有收入來源,擔心見不到兩個孩子,多種因素擊潰了她的心理防線。”

為了安撫這位被隔離者的情緒,在隔離期內,王瑩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給她打電話,幫助她進行心理建設。讓她明白新冠病毒的相關知識,醫院的救治情況,減輕她對病毒的恐懼。此外,王瑩還跟這位被隔離者講述了自己的家庭情況,增強她的信心。

“我也是一位母親,為了阻擊疫情,我和丈夫、孩子也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我也很牽掛他們。在這個社會上,還有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的人,為了戰勝疫情而暫時放下了‘小家’,所以,請你一定要相信我們,相信社會、相信政府。”王瑩對被隔離者說。後來,這位被隔離者順利結束了14天隔離期,隔離點也為其出具了結束隔離的證明,便於她找一份新工作。

王瑩說,許多密切接觸者都會出現緊張情緒,這個時候,一定要告訴他們,每一位密接者、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的身後,都有強大的後盾在支撐他們。

據瞭解,由於密接者減少,王瑩服務的第一個隔離點數日之前完成了使命,現在她又馬不停蹄地加入了另外一個隔離點的志願服務中。“疫情結束之後,我一定要好好陪陪孩子。”王瑩說。

曹正元:用土辦法修好33扇門

無私奉獻,他們這道防線讓人放心

曹正元修理社區單元門。

幾天前,一個12345 熱線電話轉到了開平路街道。讓工作人員意外的是,這不是個投訴電話,而是表達感謝的來電。電話裡感謝的這個人,叫曹正元。“我們也沒搞明白電話裡要感謝他什麼。不過這些天,他乾的事兒可真不少。”街道工作人員魯真真說。

50 多歲的曹正元,是市北區開平路街道鹽灘社區書記,與其他社區書記一樣,最近一段時間基本靠在一線防控疫情。真算起來,他從小年就開始忙活,那時候是組織“迎新春,送對聯”。以年三十為界,年前迎新春,年後忙防控,曹正元已經結結實實忙了50 天。

鹽灘社區有居民3500 戶,還有亟待改造的鹽灘村,社區防控面臨很大考驗。加上曹正元,社區共有 7 名工作人員,排查工作量巨大。“前兩輪電話摸底排查,後兩輪入戶排查,前前後後花了近 20 天才做完。”曹正元說,難度最大的是對外來人口的摸排,因為“都是動態的”。鹽灘村房屋老舊、房租較低,是租戶較為集中的區域,曹正元他們密切跟蹤,一間房一間房找房主、打電話,“以房找人”。這些天,他們共摸排到回家過年的外來人口290 多戶,形成了清晰的數據資料。

除了摸排、巡查這些固定工作,疏通下水道等也是曹正元的事兒。最近,他到社區各處巡查的時候,手裡多了個藍色布兜,又幹起了修理單元門的活兒。

疫情期間,關閉單元門可以減少人員流動,但是很多單元門損壞,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專業維修公司都沒上班,曹正元到五金店買了40多個彈簧,用上了土辦法。“主要是根據距離測算,把兩個點固定住,既要讓門能關上,又不能聲音太大。”這對學過機械的他來說,倒不是難事,經他之手,社區33扇單元門恢復了功能。彈簧兩塊五一個,花錢少還起作用,後來街道推廣了曹正元的做法,修好了更多單元門。

工作量大,工作時間自然就長。曹正元說當社區書記,就是要保證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的安全,因此一直幹勁十足。疫情嚴重那段時間,曹正元每天晚上還要轉一轉,看看有沒有外地車輛。有天晚上跟妻子一起下樓巡查,妻子突然兩條腿不聽使喚,把曹正元嚇了一跳。他一把摟住妻子要打120,妻子堅持說沒事。第二天孩子帶妻子到醫院檢查,結果是輕微腦梗,住了八天院。“一個是我也忙點,一個是她怕醫院也不安全,我一次也沒去看她。”這讓曹正元有些愧疚。

社區工作細密繁雜,很難做到順每個居民的心,曹正元也捱罵、也上火,好在他看得很開。一句“謝謝”、一聲“辛苦”是帶給他的最大安慰。“心裡暖和和的,那個滋味用語言還真不好形容,反正感覺吧,這活兒就應該這麼幹。”曹正元說。

隋海平:熟知這座城市黎明和深夜的樣子

無私奉獻,他們這道防線讓人放心

隋海平(右一)在魯信長春社區檢查站指導人員車輛登記注意事項。

隋海平,嶗山區金家嶺街道埠東管區黨委副書記、22個小區的“大管家”,同事口中勤懇、踏實的“老隋”。

春節前回海陽老家探望父母,只待了半天時間就匆匆回青工作;年三十那天,凌晨回家和孩子下了鍋速凍水餃,算是過年;成為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後,瞞著全家人完成隔離……這是疫情防控以來,老隋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隋海平所在的管區覆蓋了嶗山區東城國際、大埠東、小埠東、魯信長春花園等22個小區、5個社區,常住人口達7萬人。除了防疫宣傳、構建防控體系等常規工作,隨訪湖北來青人員是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在日出前的夜色中起床,輕手輕腳地給孩子做好一整天的飯,這是隋海平每天出門前的第一步。“6點多往單位走的路上,碰不到什麼行人,那個時間偶爾碰到的,基本都是社區防控的工作人員。”

對於隋海平來說,這座城市黎明和深夜的樣子,變得比以往更加熟悉了。1月底的一天晚上9點30分,隋海平接到了隨訪一名武漢回青人員的指令。當他與民警、醫護人員一起來到隨訪地點時,這名居民卻產生了牴觸情緒。為了獲得對方的理解,隋海平決定先不登門,而是站在樓下與對方用電話慢慢溝通。當晚,正是雨夾雪的寒冷天氣。直到晚上12點,隨訪人員才在打消對方的顧慮後,登門完成隨訪任務。

1月30日,隋海平接到緊急任務,隨訪了一戶從昆明旅遊歸來的居民。敲開門後他才得知,他們乘坐的回青航班上有乘客被確診患有新冠肺炎。2月5日,這戶居民中的兩人被確診。第二天晚上9點,正在單位加班的隋海平接到集中隔離通知。“晚上11點,疾控中心派車過來接我。那個時候,單位的8名同事一直都在那裡,不放心我。”說起被集中隔離的那個夜晚,隋海平記憶最深的,不是對獨自在家的孩子的擔憂,也不是來不及帶一件換洗衣服的倉促,而是那個同事們一邊陪他等車來,一邊加班工作的場景。

隋海平的愛人五年前因病去世,在他隔離期間,12歲的兒子無人照料,同事們承擔起了他的日常飲食配送。為了不讓家人擔心,隋海平“謊稱”自己要連續住在單位加班。“好在孩子平時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等疫情結束了,我想好好陪陪他。”

目前,隋海平已解除隔離,身體狀況一切正常。在推動社區疫情防控工作走上正軌後,又投入到樓宇防控和服務復工復產的新一輪“戰鬥”當中。

楊成偉:我做的事,微不足道

無私奉獻,他們這道防線讓人放心

居民丟失出入證後填寫補辦登記,楊成偉(後者)為其補發了出入證。 劉 棟 攝

“出入證帶了嗎?來,測一下體溫。”39歲的楊成偉是香港中路街道雲霄路社區的一名志願者。疫情期間,負責漳浦路8號小區居民出入的登記管理工作。

大年初二,楊成偉從老家返回青島,於2月17日正式加入社區防疫志願者的隊伍。“當時在一個戰友的微信群裡看到很多退伍軍人都去當了志願者,然後自己也報了名。”楊成偉是一名退伍軍人,現在經營一家小商店。“一般是上午看店,下午妻子會過去幫忙,自己就到社區來當志願者。”

在外來人員登記表中,除了姓名、聯繫方式、身份證號、體溫、目前常住居住地、離開外來居住地日期等一些常規信息外,還包含了在外居住地或酒店地址、返青交通車次或航班號、沿途是否經停等更為詳細的信息記錄。

採訪中,恰巧有位居民來補辦出入證。在登記完個人信息後,楊成偉為其補發了出入證。在出入證左側,貼有一小塊亮橘色的卡紙,工作人員解釋道:“疫情初期,附近的所有小區統一製作了出入證,用的是同一個模板。就漳浦路8號小區來說,4個樓座224戶居民,志願者很難在短時間內熟識所有面孔。所以,在後期,我們就加了小貼紙。一般居民都不太注意這塊貼紙,但我們一看就知道是不是自己小區的居民。”此外,所有二次補辦過出入證的居民,會被統一造冊,方便不同的工作人員或志願者交接工作。

提起最近的志願工作經歷,楊成偉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烏龍事件”。“當時隔壁小區有居民反映說,晚上看到三男一女翻牆進了院。因為是老小區,大家互相之間比較熟悉,就去隔壁小區幫忙排查。大概到晚上10點多,找到了住戶。原來,他們是四個人在同一輛車上,開車進院後,把車停在了牆角。居民誤以為他們是翻牆進來的。”這次經歷也給楊成偉工作上一些啟發,“以前,如果居民有車輛出入證且體溫正常的話,我們一般就放行了,那次之後,我們會再關注一下車上一共有幾個人。”

據香港中路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自疫情開始後,他們通過公眾號等各種渠道發佈招募信息,共計招募志願者150餘人。臨近採訪結束時,一位剛買菜回來的居民來諮詢如何報名參加志願者。“偶爾去楊成偉的小賣部買東西,聽他說過一些志願者的事。這不今天剛好又碰上了,我尋思也來社區搭把手。”這位居民說道。

防疫期間,每天下午2點到6點,楊成偉會準時出現在小區門口,風雨無阻為居民測量體溫,做好外來人員出入登記工作。“小時候,就是聽著雷鋒故事,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長大的,那麼多醫護人員、軍人都在抗疫一線奮戰,自己做的這點事微不足道。”陽光下,楊成偉胸前佩戴的黨徽,反射出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