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哪里存在傲慢,哪里有偏见?你怎么看?

大爱如风


我很少接触英国作家的著作,原以为马尔克斯的现代魔幻主义是最吸引我的。但当读完《傲慢与偏见》时,我发现这种浪漫现实主义也是十分吸引我的。故事发展的背景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世态人情。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在那个时代,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这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感情要门当户对”,这个“门当户对”不是纯粹的门第问题,而是两个年轻人之间需要精神上的平等。婚姻不是儿戏,我们不可以只考虑利益因素而不在乎婚姻当事人的感受。婚姻是神圣的,它应该是爱情最好的归宿而不是坟墓。

伊丽莎白是本部小说中的女主角,也是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有许多地方十分吸引我,正如小说中说的她可爱、聪颖、能和任何人优雅的交谈。她诚实、优雅、富有智慧,这让她能够从她所属的社会阶层的低俗、无聊中脱颖而出。然而,她犀利的语言和过早的对别人定论也导致了她的迷茫。伊丽莎白不是一个低俗的母亲和一个冷漠的父亲的复制体,也不是几个行为荒诞姐妹的结合体,更不是势力的女性的缩影,她的身上有许多现代女性一直渴望拥有的品格与力量,当她渐渐的看到达西先生高贵的品质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对达西先生的错误认识。她和达西的爱情可以修成正果,也是书迷真切地渴望。

《傲慢与偏见》原本的书名叫做《最初的印象》,对于伊丽莎白来说,达西留给她的最初的印象是傲慢无礼,这使得伊丽莎白对达西有着很深的偏见,这种最初的印象使得他们的感情止步不前。这种剧情在电视剧中、小说里,乃至电视剧中都十分常见。我们总是自以为是,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总是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可能有着十分严重的错误。最初的印象并不一定是准确的,一面之缘或是从他人口中了解的那个人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在相处中要学会真诚待人、平等待人,要学会从细节中慢慢了解一个人。

当看到他们彼此误会、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时,我为他们感到深深的惋惜,但故事的转折恰好出现于此处,达西受挫后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带来的严重后果,放下傲慢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伊丽莎白也因此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因为之前的偏见而感到内疚。当一切傲慢与偏见消除后,两个独立的人格,两个相互吸引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平等的交流,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的结局是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其中起先不被我看好的的角色也得到了较为圆满的结局,这是奥斯汀作品的浪漫之处。一段感情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达西的傲慢并不是他刻意而为之,他高贵的家世、巨额的财产、英俊的外表使得他养成了低头看人的习惯。无数少女的追捧使他连应有的绅士风度都少的可怜,他最初对伊丽莎白的感情可以理解为是好奇和男人的征服欲,其中的真心少的可怜。

伊丽莎白这样的女孩子渴望的是一段平等的、灵魂相契合的恋爱,这使得她对达西无礼的追求十分反感。她是那样的独特,是那样的有趣。她厌恶富家子弟的傲慢无礼,这使得达西在她这里受到了严重的挫败。她认为婚姻应该基于理性的选择,而不是单纯对于家世、财富的判断。尽管她深陷物质社会,她却依旧保持清醒,凭着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懂得适时拒绝,懂得适时接受,勇敢地迫求真爱。这让我们相信社会再不明朗,也总有清醒和不屈的人,我们不该只是让伊丽莎活在心中,更要让她活在我们的身上,以带领我们去纠正这个社会部分人扭曲的婚姻观和价值观。

读这本书第一遍是让我们觉得遇到了爱情,作者绝不只是单单给我们讲述一段经历了磨难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它也描述了一个无数少女都渴望拥有的完美爱人的形象。感情里不能只考虑金钱和物质,但也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但达西的完美在于他知错能改,在于他虽然满身傲气,但肯为了爱人低头,肯为了爱的人除去满身的荆棘。达西和伊丽莎白就像千千万万个我们,带着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经历了一次次的考验,为了爱人改掉了自己的坏脾气、坏习惯。或许每个人都是一只刺猬,只有当它遇到自己的爱人才肯露出自己柔软的肚子,相拥取暖,又小心翼翼。

文章以戏言开始,似乎这样的开始已经告诉了人们这将是一个轻喜剧,即使中间磨难重重,但不会影响它皆大欢喜的结局。小说来自于平凡,《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是平凡而又坚韧的,它不似《呼啸山庄》中的爱情经历了生离死别,也不似《简爱》中的爱情充满了激情与选择。它平淡的让我一度失去兴致,但当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了它独特的韵味。这段爱情就好似一杯新茶,入口无味,细品方能觉出茶的清香。

我常常在想,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阻碍只是傲慢与偏见吗?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让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是他们自己,但绝不是仅仅只有他们自己,最根本的还是他们之间阶级的差距。伊丽莎白内心最够强大,所以她可以坚定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当他们真正结婚之后,他们遇到的问题会少吗?达西原本可以娶一位更加富有的妻子。这会使得达西的亲朋好友对他们的感情有一定的评论,而这些伴随他们一生的闲言碎语真的不会使伊丽莎白心烦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作者为何还是写出了大团圆的结局呢?我想这是为了向世人表达她的观点:爱情中的磨难有太多太多,但真正的爱人会和你一起度过这些磨难,真正的爱情不惧这些磨难。通过这句话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作者的想法,或许也是因为这句话更加喜欢这本书了吧。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只有心存感激和尊重,才能走得长远。伊丽莎白和达西受足了傲慢和偏见带来的苦楚,希望我们可以以此为戒。

他们的爱情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有时候我真的替他们感谢达西的坚持和勇敢,一段感情中往往有太多的胆怯和后退,如果达西没有坚持,如果达西选择了别人,又是一番如何的场景呢?其实,有很多时候,最显而易见的道理,往往会被忽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可能它不是最好的选择,却不会让我们抱憾终生。想做就去做,如果还在犹豫就是没有那么渴望罢了。其实胆怯和犹豫又何尝不是阻碍爱情的一大障碍呢?

我庆幸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财富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两情相悦、精神相合才是最重要的。

愿我们都可以遇到自己的爱情,尽管困难重重,但仍能初心不改。作者:春风拂林绿








风华正茂Vlog


题主的附加问题说明没有认真看过这本书。

这是发生在英国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故事。

故事里的人家大多都有庄园,有稳定的收入,但是阶层不同。

达西先生和他的姨母加苔琳夫人是顶级富豪,加苔琳夫人母系还有爵位。实际上真正傲慢无礼的是加苔琳夫人,不讲道理,一味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欺压别人,强行要伊丽莎白离开达西。达西只是稍有傲慢的举动,而且很快就认识并改正了。

彬格莱是中等阶层,他和他的姐妹都因为父亲做生意,继承了不菲的遗产。彬格莱待人很好,但是他的两个姐妹就瞧不起收入比他们低的人,对班纳特一家讽刺、挖苦,巴结达西,妄图进入上层社会。

班纳特一家由于继承协议要求必须是男子继承庄园,但他只有五个女儿,所以五个女儿的地位就很尴尬。将来没有陪嫁,另外舅舅是商人,姨父是律师,几个小妹妹没有体统,就更让很多人看不起。

就连巴结上加苔琳夫人的小牧师柯林斯都明目张胆的瞧不起丽萃。

而丽萃的妈妈也看不上生活不如她们的人。

所以傲慢的原因是金钱,是地位。

至于偏见,则是由个人原因形成的。伊丽莎白在初认识达西时,因为达西慢待她,挑剔她,就记了仇,把达西的缺点放大。而骗子韦翰在一开始恭维她,做出追求她的姿态,她就没能看破他的本性。

简奥斯汀被誉为是在马克思之前,在婚姻关系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产阶级在婚姻爱情上的以金钱为决定因素给予了深刻的揭露。


旁观者岚


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首先是男主达西的傲慢,和女主伊丽莎白的偏见。

小说中达西的形象是,他英俊潇洒,出身于贵族家庭,具有上流社会的优越感,使他盲目自负,本有着自身的傲慢。

伊丽莎白聪慧,活泼大方,富于理性。她把爱情看成幸福的基础,看重才智和人品,不承认门第金钱带来的优越地位。她鄙视表兄柯林斯的奴性,对达西的傲慢及其反感。

傲慢就是达西的性格比较高傲目空一切,偏见就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有句经典语句,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达西是一个出身贵族的富贵公子,但过于的骄傲和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傲慢在开始时,给伊丽莎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绝,他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后,痛改前非,在爱情力量的感召下,并豁达大度。

伊丽莎白有着强烈的自尊,自重和平等的要求。她的个性在恋爱过程中得到鲜明的展现。她才情过人,说话幽默风趣,追求理想的爱情,而又严谨选择。她严词拒绝达西屈尊俯就的求婚,并勇敢地当面指出达西的自命不凡。达西转变后,她十分珍惜他的真挚的爱情。她以自己的努力争得了平等,相称,真诚的爱情和理想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作者,简,奥斯汀(1775年~1817年)生于英国乡村小镇斯蒂文顿,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从小喜爱文学。17岁时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她终身未嫁。在她20岁时的处女作品《理智和感情》,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这时才署名上了作者的真名。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傲慢与偏见》本书于1813年,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结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农村的风俗和社会心理,反对为金钱而婚,也反对轻浮从事,强调感情对缔结理想婚姻的重要性!


内江黄大姐


傲慢与偏见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鼻祖,讲的是一对深陷财务危机的农村贵族夫妻,在得知同村大户人家要来两个有钱的单身青年度假,处心积虑的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匆匆“包装上市”,在舞会上推销给两位男士。


大小姐忠厚淳朴,爱情发展的也挺顺利,二小姐却自尊心颇高,总觉得父母这样有失体面。达西则显得对伊丽莎白毫不关心,其实主角光环早就笼罩了两个人,让二人产生了荷尔蒙的变化。

原来达西是个很有钱的大富豪,父母早亡只有个妹妹,简直是再适合不过的结婚对象,从他出道开始就是一众女青年争风吃醋追求的对象,但他对所有人都保持着客气和冷漠。他几乎没被拒绝过,唯独在家境不匹配的伊丽莎白这里碰了钉子,因为伊丽莎白的自尊心太强,女人又都比较成熟,觉得根本没可能跟这样的大富豪结婚,更不愿费心巴结,自动上门。


两个人其实都是对对方既傲慢,又充满着偏见,按说这样两个人应该风马牛不相及才对啊,怎么就突然又互相看对眼了呢?这就是这部作品的戏剧性所在。可能恰恰因为想到对方是一个不可能的结婚对象,这种不可能给了他们对对方的想象和好奇,最终走到了一起。

其实我看这部作品的时候也不知道达西喜欢伊丽莎白什么,她除了自尊心什么也没有哇,就像《继承者》里财阀儿子爱上保姆家的女儿,为什么呢?《半生缘》里世均为什么爱家境穷困,姐姐做交际花的曼桢,而不爱门当户对的翠芝呢?

大概是每个人都不想要自己既定的人生,和看似合理的人选结婚,一眼望到头的人,没劲。

在无数星星的光芒下,世间的一切也不过是蚂蚁的烦恼。如何扮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欢迎关注,每天带您讨论几个心理学的小问题。

京城少年


傲慢就是达西的性格比较高傲目空一切,偏见就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伊丽莎白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番周折,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

伊丽莎白

班内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是这个家中最富智慧和最机智的人。伊丽莎白是本部小说中的女主角,也是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有许多值得钦佩的地方,正如小说中说的她可爱、聪颖、能和任何人优雅的交谈。

她的诚实、优雅、富有智慧让她能够从她所属的社会阶层的低俗、无聊中脱颖而出。然而,她犀利的语言和过早的对别人定论也导致了她的迷茫。



达西

达西先生是一个富有、殷实、潘伯雷庄园地主家的儿子,也是伊丽莎白的男伴。他的出身高贵、物质财富财富丰富,但过于的骄傲和过于的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

他的傲慢使得他在开始的时候给伊丽莎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丽莎白的拒绝使得他谦逊了起来。尽管伊丽莎白对他很冷漠,但是达西还是表达了他对伊丽莎白不懈的倾慕,证明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



花YANG时光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傲慢与偏见》是通过一篇名著改编的电影;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期双方爱情中的傲慢与偏见;

对于哪里存在傲慢哪里存在偏见?

首先,是女主的“偏见”和男主的“傲慢”才让两人互相厌恶,导致后面的种种;

其次,女主是班纳特家最优秀的女儿之一,在乡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对爱情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和父亲班纳特是知己,同时也以父亲为“傲”,班纳特家有自己独特的“傲慢”;但女主对自己粗俗无知的母亲,还有自以为是的上流社会,是有一种“偏见”的;

男主生于贵族家,上流家族的他本就有着自己的傲慢,也正是因为他的傲慢,使人们忘记了他的样貌,他的才华;

最后,这部剧开头写着“凡是有钱人的单身汉,总想娶一位太太”这难道不是,傲慢与偏见吗?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对欢迎评论改正!


媒天有料


傲慢:达西刚开始因为伊丽莎白的不富裕的家庭,行为不得体的妈妈,妹妹和表哥等等对伊丽莎白和她家庭的傲慢,这个在他的求婚词(就是那个被伊丽莎白狠狠打脸的求婚词)中有体现,所以他的求婚也是相当傲慢,大概意思就是我是放下了我的身段,辛苦地与对你的家庭和家人们的抵抗情绪作斗争,经历了这些痛苦的挣扎向你求婚。想当然伊丽莎白会拒绝啦。

偏见:伊丽莎白刚开始就对拥有巨大财富的达西有偏见,觉得他傲慢,舞会上不跳舞,还说除了简没有漂亮的人,更让伊丽莎白觉得他无礼,傲慢,自私。加上和mr wickham的谎话和中伤更加深了这种偏见。最后最后,达西那番傲慢的求婚词彻底激怒了伊丽莎白,把之前的偏见积累达到定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