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吏升官后原来的官服如何处理?

牛顿的第三十四个脑壳


旧官服自己留着就行了。

先说官服的制作。

官服作为官员的制式服装,按照道理来说,应该由朝廷“赏赐”才行。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还“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

可是,每个人的身材是不一样的。于是,就需要提前“量体裁衣”。朝廷让“织造府”这样的机构提前派人测量身材。只要做一次衣服,就有身材数据了。之后再有升迁,需要衣服,直接领取就行了。

当然,对于那些来不及测量身材的新晋官员,也不用着急。因为,古人也有“身份证”。古人参加考试的时候,都有“印结”,用来验证身份。上面对本人的身材(身高、肥瘦)和样貌有简单描述。所以,朝廷也是知道他的大概身材的,可以提前准备好衣服。虽然不能说百分百合适,但是,也不至于差太多。

再说清朝官服的事。

清朝官员的衣服大都由官员自己找裁缝制作,朝廷只发给衣料、装饰物和相应品级的“补子”。官员拿着这些东西,自己找裁缝“量体裁衣”。

这里的“补子”是百分之百不能改动的,任何私人不得制作“补子”。其他的,都可以自己发挥。有钱的官员,自己用上好的绸缎做官服。没钱的,就是朝廷发的布料;有破损的话,就要自己买布料重新修补了---打补丁。总之,富裕地区的官服,用料都要好很多。

所以,官员升迁以后,旧官服自己留着就行了。接替他的官员,也会自己定制新官服。而官员的旧官服,因为不合现在等级,也不能再穿,只能自己收藏了。当然,如果自己子孙再做同样官职,也是可以拿出来再穿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虽然清朝是非常的贫穷,但是还是有一点钱的,当官的是最富有的。清朝很多人都想要当官,就是因为当了官可以实现贪污,有大把大把的银子,所以对于原来的官府想扔掉就扔掉就可以了,毕竟有钱就可以买掉任何的东西。



朝廷会给官吏发一些料子,最重要的是胸前那一个图案,图案的象征就是官员的等级,这个不能改,其他的衣服料子可以改,当然这个颜色也不能乱改,不能够是大花大绿的,必须按照清朝等级的颜色去规定,只要按照这样的去做的话,管理是粗布还是丝绸都是可以的,但是没有人弄粗布不然太丢脸了,更何况朝廷发的布料都比粗布好。

清朝当官的可以说是最有钱的,那些布料对于他们来讲根本不算什么事,根本不会用来珍藏的。

10年知府10万雪花银,想想一个小小的支付就这么有钱,更何况是其他更大的官呢,就算不是知府的话,当一个小小的先例,每年都可以贪很多银子,这个相当于现在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一件衣服能够要多少钱?丢了就丢了,反正也不需要那么点钱也不心疼,毕竟这些贪官真的是有钱。

而且所有人都是想要当大官,官做得越来越好,做得越来越大,谁会想要保留以前的衣服呢,难道想退回到原来地方吗?这个是没有人想过的。都想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直到成为最高的巅峰。



衣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职位,职位是很多人毕生的梦想,无数人为此不断的努力。


汪公说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服饰繁杂的时期,清代官服基本上分为三类,即礼服、吉服和补服。礼服是最隆重的朝服,用于大型庆典等;吉服,仅次于礼服;补服穿用场合很多,依补子纹饰不同而区分官阶。

清代的官服继承了明代蟒袍、玉带、补服。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

清代官服皆须官员自行购置,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清代皇帝常赏赐官员花翎,以示奖励。这种赏赐,多数时候只是赐予其资格,花翎需要官员自行购置,其价格因眼数不同从数十两到数百两不等。

清代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较为贵重,因此一般价值都颇为昂贵,而且更替也十分频繁。所以为官之初,购置官服,对很多官员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很多缺乏经济实力的京官不得不长年借用官服。曾国藩素以俭朴闻名,但是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说:“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妻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

以此可见升官后,他们的官服一是可以接着改造成新的,二是借给他人,或卖给他人,三呢就是自己换成钱币了


Qi小土豆


淡墨写青史,我是青史君,我来解答。

查阅了许多史料,对于官员升迁以后官服的处理记载不多,因此就简单的说一说。

简单说说清朝做官制度

虽说“一入官场深似海”,但自古以来能入朝谋个一官半职,是普天之下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因此在清朝想要入朝为官分为以下几种:

1、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凭借自己的才学拔得头筹,拿到殿试的前三名从此一跃千丈(因为在科举考试中也有满人参加,但他们的门槛极低,只有殿试的前三名必须是汉人。),这个方法也是天下寒士为之奋斗而努力的目标!

2、祖上有人为满清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封为将军、贝勒的这些都可以通过世袭以达到入朝为官的目的。

3、有钱、有地位、有人脉的人可以通过捐官、举荐的方式入朝为官。

这些构成了清朝入朝为官的制度,有人会说德不配位,但清朝每年都会有年度考核制度,一旦不合格降职甚至有肯能卷铺盖走人!

说完了做官制度,接下来进入我们的主题,官吏升官后原来的官服如何处理?

因为官服的材料都是朝廷指定用材,在民间是没有和不能卖的,因此当你得到了升官的通知,内务府赏赐材料由本人寻找裁缝为自己量身定制,亦或者由工部派人来量身随后进行裁剪缝制,官老爷只要等着就行了。

因为每个人的身材体格都不一样的,所以原来的官服不能再收上去为下一任官职所穿戴了,因此那些衣物就成为了自己的所有,一般被自己收藏放好,以备给后代子孙做纪念意义!

结语:

当得知自己升官了,官员们最多的高兴的忘乎所以了,至于在旧官服的去向上都凭自己的意愿了,但也不能太放飞自我了,万一被那个嫉妒心理极强的人看见,上报朝代,那么喜事或许就会变成丧事了!因此对于旧官服的最好处置方法就是自己收藏好了,万一哪天就“官复原职”了呢!


淡墨青史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最为庞杂和繁缛的时期。清代官服基本上分为三类,即礼服、吉服和补服。礼服是最隆重的朝服,用于大型庆典等;吉服,仅次于礼服;补服穿用场合很多,依补子纹饰不同而区分官阶。

清代的官服继承了明代蟒袍、玉带、补服。其中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制作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如今这些补子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清代官服皆须官员自行购置,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清代皇帝常赏赐官员花翎,以示奖励。这种赏赐,多数时候只是赐予其资格,花翎需要官员自行购置,其价格因眼数不同从数十两到数百两不等。一般可以留作纪念但不能穿戴。




80后v一木


官服分两个部分:衣服和补服。补服就是中间的图案。升官后,衣服自己留着,补服上交。因为衣服都是自己订做的。补服是朝廷发的


无一是证


都是自己花钱买的,我的东西我做主[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