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

用户68852507


隆裕太后一生孤苦无依,就在大清行将就木之时,隆裕却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她因做主宣告清帝退位,而被时人称为“女中尧舜”和“最先醒来的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隆裕在颁布退位诏书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终。

隆裕,叶赫那拉氏,名静芬,镶黄旗人。她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只因姑姑慈禧为了一己私利而将她作为斗争工具嫁给了光绪皇帝,导致了她一生的不幸。婚后的光绪基本上从不搭理隆裕,隆裕只是名义上的皇后和实际上的眼线。

1908年,隆裕进宫十九年,这一年光绪和慈禧这两位大清的掌权者先后驾崩,失去主心骨的大清一时间群龙无首。就在这种形势下,孤苦软弱的隆裕被无情的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不得不挺起身子来挑起这副烂摊子的重担。

从表面上看,隆裕的生命似乎摆脱了悲惨的阴影,得以强势崛起。她内心也渴望成为慈禧第二,但慈禧的才能岂是她所能比拟的。隆裕的才干就连以暗弱而著称的摄政王载沣都无法左右,反被载沣逼入墙脚而致使大权旁落。

不过,这样的争权夺利之势仅仅持续了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潮流。南方各省早已经摆脱了清廷的控制,全国大有山雨欲来之势。朝堂之上袁世凯的咄咄逼人,让本就脆弱的隆裕更加六神无主。

载沣早已脚底板抹油,溜之大吉。在袁世凯的耐心劝导之下,再加上全国的革命之火愈演愈烈,看清形势的隆裕最终选择了退位。她明白大清气数已尽,只有退位才可保留皇室的最后尊严,若是抵抗不但生命不保还会成为罪人。

在关于皇室优待谈判时,隆裕几乎答应了民国提出的所有条件,唯独对民国每年支付给皇室的费用总额不妥协。隆裕坚持是每年400万两,袁世凯一时僵持不下,但最终还是以400万两而捂手言和,这是隆裕为其争取的最后利益。

1912年2月12日,隆裕迎来了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她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这本是无奈之举,却将她一举推上历史伟人的行列,为孙、袁两派一致赞颂,称其为“女中尧舜”“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

《大公报》更是对隆裕赞美有加:“既非依附帝王,亦未有政绩,而独以让德高怀,召亿兆人讴恩,曾不以国体变迁,而稍驰其爱敬者,实惟前清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作出的清帝退位决定被比作英国的“光荣革命”。

自从逊位之后,隆裕太后便一直闷闷不乐。面对外界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隆裕并没有随之欢呼雀跃,反而心情更加沉重。根据清宫文献记载,隆裕太后在当皇后时就已出现肝胃不和的病症,而之后慢慢愈演愈烈。

在她成为太后的这几年,身体出现的脾胃不健,肝气不舒的症状加重。隆裕太后在退位当年年底,患上了水肿肝郁之症。次年的正月初十是她生日,在这一天她亲自来到大殿受贺,因见到旧臣而伤感,致使病情加重。

当天夜里便卧床不起,从第二天开始“终日悲伤,不进饮食”,最终在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丑时去世于长春宫。其遗体暂时被安置在皇极殿,前清旧臣均来祭奠。五天后,清室为其拟了六种谥号,最终选定了孝定。

因为隆裕太后有“让国之贤”,民国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规定各官署下半旗二十七天,官员要左腕围黑纱,各地的政要纷纷前来吊唁。民国参议会发起了“国民哀悼之会”,建议在太和殿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

随后民国政府便在太和殿设立灵堂,殿内正中悬挂“女中尧舜”大匾,供案前立一大镜框,内陈《退位诏书》。对于民国的这般优待,不知隆裕太后知道后会有何想法。在二月二十七日,隆裕太后梓宫与光绪合葬崇陵。

综上,隆裕太后在退位后的第二年便去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她本身就一直有病在身,另一个就是逊位一事对她的打击甚大,导致病情加重,最终郁郁而终。


野史也是史


1868年,我出生了,父亲叶赫那拉.桂祥为我取名静芬,我想,父亲是希望我成为一个贤淑静雅,才华郁馥的女子。

20岁那年,姑母慈禧太后与父亲协商后决定,将我嫁与皇上为后,女大当婚,父母之命,我只有服从的份。虽然后来我听闻,皇上在选后时,手上的玉如意在德馨家女儿名字上犹豫许久,迫于姑母的威严才无奈选了我。

1889年一月,正是数九寒冬,户外白雪肆意飞舞了多时,所有人都为我们的婚礼奔波着,不想16日的夜晚,紫禁城走水,大火烧了太和殿的大门。这正是我成婚时必须经过的大门,虽然姑母下令匠工日夜赶工,在成婚前搭建了以假乱真的太和门,终究让我心有不安,我想,这场大火也许暗示了我的后半生,大抵是不够美好了。



果然,新婚之夜,觥筹停置,人群散去,寝殿内红烛跳动,光影明灭。我独坐在撒满花生红枣莲子桂圆的大红床上一动不动,皇上在对面的桌前发着呆,不愿多看我一眼,那时刻,我内心是自卑的,还有一点憎恨,我憎恨我的命运只能由他人摆布却不能有一点反抗,原本,对面这个人与我的关系最亲密只能算表弟,但现在他却成为我的丈夫,我两相对无言,各怀心事。

婚后,皇上极少来钟萃宫,大多是去珍妃处,那是个极明媚的女子,活泼爽朗,聪慧前卫,文墨极通,棋艺精湛,更妙在长了一副鲜妍妩媚的脸,莫说皇上留恋,我见犹怜。

因为皇上少来,我只是晨昏定省才去姑母处,所以大多时候我只是待在钟萃宫,宫里明间上一块匾早年被乾隆帝御题“淑慎温和”。在后宫的日子总是令人感到孤独的,有时候我甚至可以盯着屋顶上的黄琉璃瓦一闪一灭的光坐上半日,夏日时伴随着蝉鸣,冬日时偶有鸦声,更舔无限寂寥。有时我喜欢看着屋檐下的苏式彩画,画中锦簇花团,瑞兽仙禽,往往能令我会心一笑。



习惯了与孤独相处,即便皇上不来,我内心亦毫无波澜了,只是每次姑母问起,总少不得对我更加指责,我知道姑母的意思,原本让我嫁入皇宫,无非为了做她监视皇上的棋子罢了。

而皇上大抵也明白姑母的用意,所以更要提防我,甚至在珍妃卖官被抓到证据之时,皇上竟然疑心是我从中作梗,以达到铲除珍妃的目的,越发厌恶我。两处受气,无处诉怨,我的苦,唯有灯知道罢了。

宫里的奴才看到皇帝与姑母对我的态度,也不再多尊重我,捧高踩低是大多数人的劣性,我亦是理解,但我的心绪,总萦绕着阴霾。偌大的皇宫,总感觉锁不住我的忧愁。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众人西狩,姑母以不便带走赐死珍妃,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皇上痛极,亦无能为力,多讽刺啊,九五至尊,万人之上的皇上连一个心爱的女子都保护不了,深秋未到,但天怎么那么凉呢?连天空都变得乌沉沉的,像我满腹心事。



万幸,在瀛台的那段被软禁的日子,皇上终于对我稍有理解,不再仇视疑心于我。1908年,皇上驾崩于瀛台,斯人已逝,天不载愁,千愁万绪席卷而来,这个男子,原只是我的表弟,可我们一生受控于人,情感不由自己做主,他有他的最爱,我有我的不甘。

没来得及悲痛,我依姑母遗命立三岁孩童溥仪为皇帝,我顺势被尊皇太后,仿姑母垂帘听政,与摄政王载沣同掌风雨飘摇的大清。原无大志的我,却被迫执政家国大事,令我惶惶不可终日。

辛亥革命后,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日益高涨,我直到大清终究是要亡了,而且这亡终究是顺应天命,但想到是结束在自己手里,我的心像长满青苔的滑石,被人用刀一层层剥落,甚痛。我是大清的罪人了,我将被满清的遗老遗少唾弃,被诅咒。但我亦不想眼看战火点燃,生灵涂炭,所生不能力挽狂澜,报效家国,但此举拯救万千圣灵于水火,我心慰矣!!!!



大清,成为了历史。

而我的心,就这么被时光碾得支离破碎,长年累月的提心吊胆,郁郁成疾。

一年后,烛光昏沉,阴风习习,钟萃宫的黄帐微微摆动着,我知道,我将在这里与所有人告别,与我的耻辱,我的悲伤还有我的小欢喜告别了。


微影悼红


“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1912年,大清皇室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隆裕太后抱着年幼的皇帝溥仪,在痛哭声中,说出这般话。

外人看来,她是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女人;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所谓的太后,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个摆设罢了。

隆裕太后本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二十岁那年,被慈禧太后选中,成为了大清帝国的皇后。本该母仪天下的隆裕皇后,在皇上身边似乎并不怎么得宠,以至于嫁给皇上二十余年,未曾留下一丝血脉。

细想下来,这也没有什么意外的,她能够嫁给光绪皇帝,原本就是一种政治投资。慈禧太后的目的非常明显:把自己的亲侄女安插在皇帝身边,就可以牢牢地对皇帝进行监视。然而光绪皇帝对这个新来的皇后明显不感冒,原因很简单:裕隆不是他的菜,他只喜欢珍妃。

光绪皇帝对这位皇后冷漠无视,便意味着她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皇帝;如此一来,慈禧太后交给她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完不成任务,慈禧太后能待见她吗?答案只能是“不能”。

可以说在慈禧活着的时候,隆裕皇后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一直都在皇上和太后的阴影压迫下渡过。

一个正常人,在长期的心灵压迫下,很容易触发一些情绪上的失控;隆裕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非但没有一丝皇后之尊严,甚至连一个女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没有。在应该她乐享天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自由;在她花容月貌的时候,没有人喜欢她;终于熬出头当上太后了,面对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皇室生活并不能给她带来一丝快乐,在她头顶,仿佛高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她无时不刻不提心吊胆。

这样的生活,搁一般人身上早就崩溃了,隆裕虽不至于崩溃,精神压力也不会让她好到哪儿去。

慈禧和光绪驾崩之后,隆裕取代慈禧成了皇太后,按理说她应该得到解脱了,实际情况又会怎样呢?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溥仪继位之前,大清帝国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慈禧一个人扛着的,作为襁褓中的皇后,她对处理政务一窍不通。忽然间成了帝国的实际掌舵人,纷乱繁杂的事情,全都摆在她面前,一时间让她难以接受。



问题是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近五十年的苟延残喘中,慈禧太后几乎将帝国的气数耗尽。皇帝溥仪又不是她亲生的,尽管她被称作皇额娘,可她身边还有一个摄政王管事儿。娘家人又说不上话,她一个妇道人家,如何招呼得了满朝文武?

紫禁城之外,南方革命家的起义风暴愈演愈烈;大清帝国培养的袁世凯,也开始觊觎权力宝座。在隆裕太后当了三年的掌舵人之后,袁世凯终于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直接提出让皇帝退位。此时的清政府,已然指挥不动任何军队,只能任由全国的革命形势发展壮大。

可怜的隆裕太后,每天都是以泪洗面,顶在她心头的苦闷,岂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然而这一切只是开始,原本还能帮她分担一部分忧愁的摄政王,竟然忽被袁世凯使手段给挤掉了王位!如此一来,不管大清帝国有着怎样的结局,都是她一个人的责任了。

没结婚的时候,被教育以后会当皇后;当了皇后开始守活寡;终于将活寡熬成守寡了,却被通知要在大清帝国完蛋诏书上签字。你觉得隆裕太后会有怎样的心情?郁闷了半辈子的她,此时估计都快疯了吧?

可以说:如果郁闷也是一种病,她早就病入膏肓了。

溥仪逊位之后,所有的责难都落在了她的头上。前朝的那些遗老遗少们虽然嘴上不说,内心的埋怨,都是写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的。偌大的紫禁城,没有人体谅这对儿孤儿寡母;皇帝年幼不懂事,唯有这当妈的无时不刻不在承受亡国之耻。


至此,本就有严重抑郁症的隆裕太后,更加郁郁寡欢、起居无常。

1913年刚过完春节,便是隆裕太后的万寿日。按理说,在正常情况下,隆裕太后会受到满朝文武、王公大臣的朝拜,甚至皇帝都要屈尊前来贺拜。

然而,这一年的万寿日,紫禁城却格外冷清:原本被邀请参加太后寿礼的,不是没来,就是来了也只是不理不睬,连装装样子都不愿意。

看来,这些王公大臣真的是在责怪皇后;对于当年袁世凯对皇族的压迫,倒是一丝也想不起来了。不过也没办法,毕竟甩锅可是王公大臣的专精技能。

隆裕太后看到这种情况,真的是要气炸了!当年请求签订退位诏书的是他们,现在享受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也是他们;如今翻脸不认人,把所有的责任全都推到她身上,隆裕太后能高兴吗?一怒之下,隆裕太后急火攻心,差点儿背过气去。

“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隆裕太后过了一个凄惨的生日之后的一天凌晨,病体垂危,躺在卧榻之上,卯足了力气对打着哈欠的溥仪如是说道。

此时的溥仪,也才不过七岁,对于皇额娘的话,他又能理解几分?没过多久,隆裕太后便在痛苦中死去,结束了郁闷的一生。

就如在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说的那样,倘若隆裕太后真的随先帝而去,或许对她而言,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记者李满


隆裕,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太后,一纸退位诏书,大清朝在她的手上走向了灭亡。对于大清而言,她是罪人,对于历史来讲,她顺应了历史,让政权平稳过渡,实属有功。

相信很多朋友对隆裕皇太后的背景不甚了解,咱先碎碎念一下以供周知,隆裕原名叶赫那拉.静芬,听到这名字大家肯定耳熟,没错,慈禧太后的姓氏也是这个,隆裕和慈禧叫大姑,隆裕的父亲是慈禧的亲弟弟,她们是姑姑和侄女的关系。而光绪皇帝又是慈禧妹妹家的儿子,所以隆裕和光绪的大表姐。慈禧为了保障自己手上的权利不落他人之手,亲自钦点让光绪娶了他的这位大表姐,叶赫那拉.静芬便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后。

由于光绪和慈禧在政见上素有不和,导致光绪对着门亲事也及其不满意,他其实更加中意珍妃为自己的皇后,但慈禧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光绪所能做的便是疏远这位大表姐,实际上隆裕处于常年守活寡的状态,当然她之所以不招人喜欢,和她自己的长相有直接关系,见下图,确实磕碜了点,应该正常的男性都不会对她有好感吧。。。

慈禧太后死前,为了不然自己死后尊严受辱,果断用一碗含有砒霜的老酸奶带走了光绪,尔后又亲自钦点了宣统皇帝溥仪为帝,并让隆裕作为皇太后全权把控朝政(摄政王载沣辅政),但是隆裕实在是没有慈禧的那两把刷子,大清朝在宣统三年便支撑不下去,1912年1月26日傍晚一颗炸弹炸死了宗社党的首领良弼,吓的隆裕赶紧签发了《宣统帝退位诏书》,从此大清亡了。


大清亡后,这位本来就郁郁寡欢的皇太后被其他皇族孤立,再也没有人来她这里请安看望了,肤色灰黄瘦骨嶙峋的她终于支撑不住,大病了一场,而这一病便在也没有好起来,民国二年也就是1913年,大清最后的皇太后在故宫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死后入葬清西陵和光绪帝同葬于地宫之中。


老猪的碎碎念


对于隆裕皇后为什么在辛亥革命第二年就身亡其实有很多原因的,我现在就说说我的三个观点吧。

第一个观点:隆裕皇后作为清朝末期的皇后,处境很尴尬,清末时期外敌的入侵,致使皇朝衰落,本来高高在上的皇后自然就会失去皇后的权利与光辉,权利的失去会导致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因此皇后在失去权利以后自然会抑郁加重病症。


第二个观点:隆裕皇后出嫁以后,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也一直没有得到太多的宠幸,没人宠幸的宫中女子自然会失去很多应得的殊荣,因此,没有得到丈夫的喜爱自然会因为相思病、得不到抚慰而郁郁寡终。

第三个观点:我们都知,辛亥革命的发生代表清朝的灭亡,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后,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侵占灭亡,内心受到打击可谓不小。加重本身的病症。


总之,隆裕皇后的病逝离不开光绪的不宠幸,国家灭亡对她的冲击,权势失去的打击,自身病症的缠绕。面对一系列的打击,年轻病逝也属正常。


至于有没有其他人为原因致使她离世就暂时有待考究!


黄丑丑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卒年46岁。

46岁正是盛年,按理隆裕太后生活优裕,并没有听说她有什么不治之症,那么为何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亡故了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先要回顾一下隆裕太后生前的事情。

(右一为隆裕)

一、无亲无爱,悲惨凄凉。

隆裕太后本名叶赫那拉·静芬,她生着一张长冬瓜脸,大高个,有点驼背。性格柔弱沉闷,因此外号“大木头”。

不过,由于她是慈禧的亲侄女。慈禧本着亲上加亲的道理,再加上慈禧也需要在光绪身边安插一个眼线,所以在为光绪选妃时,她被内定为光绪的皇后。

然而,也是这层关系,让光绪一直以为隆裕是慈禧的耳目。再加上她确实生得不讨喜,所以对她非常敌视,对她不理不睬,更不和她有夫妻之实。

光绪不宠还不算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慈禧也对她很不满。不满她拴不住光绪,也管不住后宫那两三个妃子,就连太监她也拿不出该有的威仪来。

慈禧的不高兴是掩饰不住的。忐忑不安的隆裕,每日遵着皇室礼仪早晚问安,战战兢兢地侍奉着慈禧,生怕错了一步,便遭到慈禧的指责。除此外,她就紧闭宫门,任由光绪和年轻漂亮的珍妃胡闹,她只能默默捧把瓜子打发凄凄长夜。

皇后在宫里的宴会上,与命妇们总有些交际。她贵为皇后,逢事打个赏什么的总免不了。但由于不得光绪宠爱,又不得慈禧欢心,光靠着例银远远是不够用的,无奈之下她,只得让身边的太监把她略值钱些的首饰拿到宫外典当。

有一回,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去世,由于实在没有钱打赏葬礼上的仆妇们,她只得“伪为有病,不往”。

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隆裕不过是个毫无荣华富贵可言的皇后。

(溥仪登基)

二、独掌大权,毫无主见。

1908年对隆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像山一样压在她头顶上的慈禧去世了,但年轻的光绪也在慈禧前一天暴毙了。

按慈禧的安排,醇亲王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被过继给无子的光绪,继承了帝位,隆裕则被尊为皇太后。

由于溥仪年幼,隆裕需要实行垂帘听政,与载沣共同执政。

久居后宫的隆裕,既没有亲信,在前朝也没有根基,很快就让载沣树立了威信。面对载沣的专权,对政治本就没有能力的隆裕一再退让,为了能保住自己的皇太后之位,她只能一心一意的抚养溥仪。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载沣眼见大势已去,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拍拍屁股回家养老去了。

军政大权重新回到了隆裕手中,这意味着她成了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

但是面对势如破竹的革命军,完全不知从何着手的隆裕,再次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但她万万没想到,袁世凯是个私欲极强,毫无忠诚可言的投机分子。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在与革命军作战的过程中,数度报捷。这让隆裕愈发认定,唯有袁世凯,才是拯救清王朝的末世英雄。

但袁世凯背地里却为了捞到实惠和革命军多次谈判,最终双方谈妥,只要他能让清王室退位,大总统一职便由他来担任。

优厚的条件,让袁世凯心花怒放。想着隆裕和溥仪这对孤儿寡母,真不值得动用武力。因此,他又跑到隆裕面前打起了苦情牌,直哭得涕泪横流,连蒙带骗最后逼着隆裕宣告了《退位诏书》。

(袁世凯任职大总统旧照)

三、下诏逊位,抑郁而终。

1912年2月22日,隆裕虽宣读了《退位诏书》,但她并不以为亡了国。

宣读诏书的次日,她依旧穿戴周整,带着溥仪坐在养心殿上等待众臣觐见。然而,她等了很久,却不见一个人来。隐隐她觉得情形有些不妙,于是问太监,怎么了?今天都不用上朝吗?太监说,袁大人说了,以后就不用上朝了。隆裕脑袋轰地一声响,怆然泪下,喃喃道,难道是我亡了大清国?

虽说上朝一事再不必了,但反对退位的皇亲贵族,却不肯善罢甘休,要找她说理的一个接一个,背底里更是骂她昏庸又愚蠢。

隆裕不堪其扰,只得闭门不见。但自己也觉得愧对祖宗,常常以泪洗面,天天郁郁寡欢,茶水难进,就连以前打发寂寞的瓜子也停了。

本就抑郁难欢的隆裕,这下自觉是清王朝的罪人,愈发痛苦不安。渐渐积郁成疾,到了冬天的时候,胸腹竟隆起许多,人也常有呕逆。虽经太医诊疗,但时好时坏,不能根治。

次年正月初十,是隆裕45岁的生日。往常王公大臣早就挤挤一堂,但自从清王室逊位后,那些势利的王公大臣却无一人来。唯有袁世凯派了个手下前来祝贺。结果那个手下不行跪同己不久于人世,无半分气力的隆裕,只是望着床畔的溥仪,泪眼潾潾,说不出半句话来。不一会,两眼翻白,气绝而亡。

(参考史料:《末代太后隆裕之死》《隆裕太后:为大清谢幕》)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12年冬天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民国的第一个冬天。曾以太后身份宣布结束大清统治的隆裕,突然胸腹鼓胀,虽经太医多方诊治病情依旧缠绵不愈。

转年正月十七,刚过完生辰只有7天的隆裕太后,却突然撒手人寰,享年只有46岁。

这位清廷的末代太后为何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了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爱情亲情双失,长期情志不舒留隐疾。

隆裕出生于1868年,其闺名是叶赫那拉.静芬,亲姑姑就是清廷实际掌控人慈禧太后。观照片静芬颜值算不得漂亮,但其性格温顺,不像其姐妹那样脾气暴戾,因而被慈禧看中选为光绪帝皇后。这亦注定了隆裕悲凉的一生。

光绪深知隆裕是慈禧安插在身边的眼线,从而恨屋及乌对其颇为厌烦。自大婚之日起,光绪对这位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就拒而远之。

当时光绪只有一后两妃,其中珍妃美丽娇俏,夜夜独得光绪专宠。隆裕性懦独守活寡也只有打落牙齿和血吞,这还只是光绪为发泄不满施于隆裕的冷暴力。后来光绪因变法失败被关入瀛台后,他按着隆裕的头磕向地面泄愤时的家暴,彻底寒了隆裕之心。隆裕内心无爱的煎熬悲凉自知。

也许有人说,隆裕在宫中没有光绪恩宠,还有靠山姑姑啊。虽说隆裕是慈禧钦定的儿媳妇,可是其无能到既拢不住光绪之心,更让珍妃骑在头上,全无杀伐决断的狠劲。慈禧本来是让隆裕进宫当左膀右臂的,可如此撑不起场面没有利用价值的隆裕,即使是慈禧亲侄女,亦会被慈禧厌弃而频频挑刺责难,全无姑侄亲情。

其实隆裕爱情亲情双失,亦有自己性格呆板无主见的原因。她自大婚之日起,就战战兢兢夹在慈禧与光绪之间,不知该站在何方,只是极力想两边都讨好却惹两边都生厌。

隆裕每天如履薄冰,深怕行差言错惹来祸端,每天请安完毕就匆匆回宫闭门不出,一个人孤坐寒宫只靠嗑瓜子看看书聊解寂寞。

可想而知无爱的皇宫生活于隆裕只有冷与熬字,不知隆裕需要多少瓜子才能打发掉长夜漫漫?

也许有人会说,隆裕得不到丈夫与婆婆欢心,但她还有皇后头衔聊以自慰吧。可是自身无实力,什么名分都是虚的。

隆裕性软弱,她不但在嫔妃王公贵妇面前耍不出威风,就连宫女太监都瞧不上这位窝囊主子。

当日后宫嫔妃俸银有限,隆裕身为皇后打赏场面较多,有时不得不靠典当首饰撑面子,甚至有时连打赏仆妇的钱都拿不出,只得称病减少外出见客。隆裕堂堂大清皇后为囊中羞涩而装病,真的超出我们想象。其独在宫中又无母在侧,心中郁闷憋屈又与谁人说?

这就是隆裕真实的人生,既无丈夫宠爱亦无婆婆撑腰,亦不曾享受过一丝皇后的荣华富贵。曾有记载称,隆裕瘦骨嶙峋总是一副悲伤的样子,她总是默默躲在人群后面,少有存在感。这样窝囊的日子,隆裕一过就是二十年,长期悲、忧、恐、惊交加,只会情志不舒气郁伤肝,终给身体留下致病隐患。

二,掌国政家国忧思更甚,心力交瘁宣布清帝逊位。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溥仪继位隆裕一跃成为隆裕太后。因溥仪年幼由隆裕与摄政王载沣共掌朝政。

也许有人说隆裕成了权倾朝野第一人,终于可以一舒心中郁结之气了。可是隆裕执政的日子并不舒服,当时清廷早已内忧外患千疮百孔,隆裕根本没有运筹帷幄管理国家的睿智,猛然将其推到台前应对状态频发的朝政,其内心承受的压力忧思更甚以往。

同时,她还要时刻防范载沣篡权,心惊胆战的护着孤儿寡母的安危。天天如此精力超量消耗对于才智平庸隆裕来说,真的有些心力不足了。因而当载沣挤兑她少插手政事时,她选择退缩只负责养育溥仪。

可是当各省脱离清廷爆发辛亥革命时,载沣无法收拾乱局选择引咎辞职,再次把隆裕推向了风口浪尖。

隆裕从来不是大女人,她面对乱像只有六神无主,拼命抓住袁世凯这棵救命稻草,倚仗他对付革命党人,却不知其是绝对投机分子。

袁世凯为达自己利益最大化,早就与革命党联络讨价还价。

然后他又跑到隆裕面前号啕大哭演了一出逼宫好戏。他向隆裕哭诉自己为清廷已经竭尽全力,革命党答应只要溥仪退位,就保留皇室身份并每年提供四百万两白银生活费。他怕隆裕犹豫不决,又讲起法国国王与王后因拒绝革命被砍头之事吓唬于她。

原来隆裕为遣寂寞也曾看过一些国家历史,她知道袁世凯所言非虚。

她心中突然慌乱担心起溥仪生死安危,而且清廷已无兵力与革命党抗衡,同时她亦从书中知道一些美国共和制简况。心乱如麻的她只是不想再出现血腥杀戮,最终决定接受革命党条件同意宣统帝溥仪退位。

1912年2月,隆裕太后正式结束了清朝276年的统治。隆裕风雨飘摇三年执政路,全无权势显赫的风光,只有心力交瘁的忧心忡忡。尤其是决定清帝和平退位那段时间,那种选择的难与彷徨,那种无论对错都要承担责任的煎熬,应该耗去了隆裕最后的心力。

三,让国仍存亡国恨,抑郁成疾终逝去。

隆裕宣布溥仪逊位,可她对真正的共和只知皮毛并无深刻了解,她还照常来到朝堂等待大臣上朝议政。等她望着空空如也的朝堂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一切都结束了。不由悲从中来,退位诏书上虽写的溥仪之名,可是隆裕代签字,她自感清廷完全毁于己手愧见列祖列宗。

让国仍存亡国恨,隆裕每天深陷自责痛苦郁闷之中,突发胸腹鼓胀病症。曾有人说隆裕是因长期大量嗑瓜子导致伤肝致病。

有书君却觉得,隆裕常年抑郁致使气郁伤肝早有隐患,又逢清廷退位这段煎熬时光,就如导火索引得隆裕潜伏隐疾大爆发。

其病症好像今日所说气鼓或是肝腹水一类,应与吃瓜子无太多关联。

1913年正月初十本是隆裕寿辰,她强撑病体到朝堂准备接受百官朝贺,可是只有袁世凯派人前来,还是行西方鞠躬之礼,大臣们怨恨隆裕主张退位无一人前来朝贺。

隆裕回想昔日生辰盛况眼见今日冷冷清清,那种心绪骤然失落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隆裕病情突然加重,七日后就带着亡国遗憾离开了这个只有悲伤的世界。

隆裕逝后,袁世凯下令全国降半旗哀悼三日,并为其举行了隆重葬礼,隆裕最终与光绪合葬崇陵。曾有人赞誉隆裕为女中尧舜,无论隆裕出于私心还是考虑国家大局,她终是为国家和平过度改制做出了贡献,值得世人铭记。

可这一切都掩盖不住隆裕抑郁成疾骤逝的悲凉,斯人已逝,愿她在另一个世界能得到开心快乐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四十六岁去世,确实是早逝。但巧合却也谈不到。隆裕的去世,也有原因。

隆裕太后最初也是要做慈禧第二的,可确实没有慈禧的能力和历练的机会。

当时朝廷上的三股势力,摄政王载沣、练兵起家的袁世凯、会钻营的庆亲王奕劻,算是三足鼎立。隆裕本来没有从政经验,但为了保住自己的安全,也试图拉拢一方,制约其他势力。可当因此惹恼摄政王载沣后,被载沣当面揶揄,便不再过问政事,这也可以看出自身性格比较软弱。

而《清帝逊位诏书》的出炉时,也是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摄政王载沣早已撒手不管,隆裕太后没办法再次与袁世凯商量。女人出来为这一大家子皇室贵族抛头露脸。结果在签订诏书盖用御宝时,又有恭亲王溥伟出来闹。

这时候,隆裕倒也果决了一次,拒绝宗室进入现场,阻挠签订逊位诏书。隆裕太后也有话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

但这次对亲贵的抵触,却在隆裕太后的生日宴上出现了反扑。

1913年,隆裕太后的生日当天,在紫禁城接受朝贺,包括外国使臣、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都到了;可宗室王公大臣却大多没有出现在现场。这应该是对于隆裕太后签订退位诏书的报复。也是宗室成员与她的公开决裂。空荡荡的大殿上没有几个人,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自己一个女人扛下了这么大的事情,还不被理解。再想起大清三百多年的基业就此结束,才真的是悲从中来。此后一病不起,同年就病逝了。

所以,隆裕太后的死,是因为伤心所致,并不存在被害而死的情况。因为也没必要。这从当时人们对隆裕太后的追悼中也能看出来。

大体上革命党方面的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都称其为“女中尧舜”。外国公使也都赞扬她的“英武明断”。这种评价还是很高的。


其实,主要原因也是隆裕太后使国家避免了进一步的撕裂。要知道当时的满蒙藏回等边疆地区,还都是奉清朝皇帝为主的。如果隆裕不提出清帝逊位,双方开战或者干脆分裂出去,都是有可能的。


参习处


主要是因为隆裕太后常年生活在压抑、抑郁的精神状态下,又遭亡国打击,才会短命。

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侄女,性格温吞,长相很一般,也不是精明强干之人,但这并不妨碍人家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慈禧早就放出话来,叫隆裕不要嫁人。

光绪大婚时,慈禧为他选定了皇后的人选,就是隆裕,但隆裕不是光绪的菜,相比之下他更喜欢珍妃。隆裕的主要任务,除了母仪天下之外,更重要的是替慈禧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

不过隆裕向来不为光绪所喜,所以也就不与她有过多的言语,自然也就监视不出什么重要情报来,这常常惹得慈禧很不高兴。



平日里,二人感情出了问题,有了口角,或是光绪独宠珍妃,隆裕吃醋,她还过去给慈禧打小报告。刚开始慈禧还迁怒于珍妃,后来次数多了慈禧就挑起隆裕的毛病,说她作为一个皇后,连自己的男人和后宫都罩不住。

此时的隆裕,既不为光绪所爱,亦不为慈禧所喜。处在深宫,无处释放心情,心里自然十分压抑。

终于到1908年,慈禧和光绪双双去世,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隆裕也成了太后。慈禧临死前留下了话,说军国大事由摄政王载沣负责,但须与太后协商。但留给隆裕这个女流之辈的大清帝国,也即将走到尽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荫昌镇压不利,摄政王载沣辞职,袁世凯复起,遂向隆裕太后提出了清帝逊位的提议。此时,要兵没兵要钱没钱要政治经验没政治经验的隆裕太后除了任袁世凯及其北洋系摆布,再无其他办法。

隆裕太后多次召集御前会议商议,王公大臣多默不作声,亦是束手无策。



她不禁悲从中来:

“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如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1912年2月12日,在和袁世凯谈妥了优待清室的条件后,隆裕太后最终颁布了宣统皇帝和平逊位的诏书。

退位后的隆裕太后与宣统皇帝住在深宫,无人问津。1913年,隆裕太后迎来了她46岁生日,但却无人来为她祝寿,竟然连前清的宗室贵族都没有来。

年少婚事被慈禧安排,作为皇后无母仪天下之威仪,夹在婆婆与丈夫之间无法做人。成为太后,未享一天之福,却又要承受灭国败家之厄运。

现在,门前冷落鞍马稀,她的生日竟无一人前来祝寿。回想一生的压抑与沉闷,隆裕太后也只得感慨命运的捉弄,对身边少不更事的宣统小皇帝说了一句话:

“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不久,隆裕太后一病不起,郁郁而终。



隆裕太后去世以后,全国各地都纷纷召开了追悼会,不少地方下半旗致哀,民国政府盛赞其为“女中尧舜”。


达摩说


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静芬在故宫的长春宫里走完了自己46岁的一生。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的存在感极弱。但实际上,她才是决定大清朝命运的那个人。

从咸丰不顾祖制约束,纳叶赫那拉.杏贞为兰贵人开始,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又开始继续几代的恩怨纠缠。而最后清朝的命运也应验了当年叶赫首领布扬古自焚前发的毒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建州女真。”不论是有意还是巧合,慈禧太后让清廷在自己的手中千疮百孔,日益衰败;隆裕太后,1912年2月12日,亲手在故宫养心殿签下“清帝逊位”的诏书,延续276年的大清朝就此落下帷幕。一年之后,正值壮年的她也走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隆裕太后是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而炮制出的牺牲品,而她自己也甘心融入那个环境。


1889年,21岁的静芬被自己的姑母钦定为光绪皇帝的皇后,一个容貌并不出众的女子,性格柔懦,却被安排成操控、监视皇帝老公的探子。皇帝老公防备她、冷落她,一心一意地宠爱着貌美可人的珍妃。在慈禧面前,她提供不出更有价值的信息,发挥不了作用,一样得不到慈禧的欢心。年轻的她的心里应该是嫉妒、凄苦,在慈禧面前会说珍妃的坏话,并且找机会打压珍妃。不仅如此,光绪与她因为小事争吵,被骂后她就跑到慈禧那里去哭诉。慈禧大怒,认为皇帝敢骂皇后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接连数日,光绪来请安时,慈禧一言不发。隆裕用自己的行动让太后和皇帝的嫌隙的明朗化。

“百日维新”后,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珍妃还为光绪求情,情急之下说慈禧不能随意废黜一国之君,因此也被慈禧囚禁。作为皇后的隆裕,早已是姿态鲜明地站队。在光绪被囚禁和逃亡西安的路上,也没有对处境艰难的光绪有过关照。

这样的隆裕被临终的慈禧推上历史的舞台:“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一个是二十六岁的深宅大院被呵护长大的王爷,一位是年近四十久居深宫的皇太后,两位意见还不完全一致,各有各的依仗势力,他们有什么资本和能力去和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宗亲、权臣抗衡。于是,袁世凯通过奕劻在隆裕面前挤掉摄政王;后来,袁世凯再以接济军用为名挤出了隆裕的内帑,逼着亲贵们输财赡军,是皇室的财力陷入枯竭之境。

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压倒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退位问题,二人相对哭泣的场面,给年幼的溥仪留下深刻的印象中。隆裕太后召集御前会议,让依仗的重臣、宗亲拿主意。”我何尝想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凯说的,咱没枪炮没军饷,打不了这个仗。”“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不是也落不着了吗?”王公大臣们主战的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态,“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了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

不论隆裕是以小我出发还是顾全大局,最终实现的是政权平稳过渡,使黎民百姓免于战火。但对于对于她自己来讲,仍是难以释怀。从入宫伊始,她应该没有过几天舒心日子,当皇后时既得不到光绪的宠爱,也没有得到慈禧的特恩,整日在宫中提心调胆,惴惴不安;当上太后以后,每天扑面而来的都是军国大事,被不同的势力来回拉扯,更犹如在火上煎烤,抑郁心情无处发散。情绪会严重地影响人身体的抵抗力,一年之后,隆裕太后终致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全国各地纷纷召开追悼会,有5万人参加在大和门前广场召开的国民哀悼会,各国驻京使馆均下半旗致哀,盛赞她为“女中尧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