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锥膛炮,威力很大,为何却被德国放弃了呢?

茳J鱼儿的淡淡心事



锥膛炮是一个从未被广泛生产的概念炮。从本质上说,这是一门普通的火炮,它的直径在靠近开口处会稍微减小。这个想法是在发射过程中,当炮弹射出炮管时增加压力,从而射出穿透力更高或射程更远的炮弹。显然,这一概念确实奏效,但它对炮管的损害非常大,以至于更换/修理炮管的需要使得这一概念不切实际。



德国人使用28毫米 Pzb41锥膛炮。这是一种小型轻型反坦克武器,显然,1941年出现时,它被认为是相当有效的,炮管从28毫米逐渐变细到20毫米。 德国锥膛炮的最大问题是弹药生产所需的钨最终耗尽。“挤压孔”略有不同,在炮管的最后段逐渐变细,例如在PAK 41中,炮管的最后部分是可拆卸,可以很容易地更换。 这种炮发射的炮弹类似于现代的穿甲弹。也就是说,炮弹有一个柔软的材料环围绕着坚硬小口径钨芯炮弹。不同之处在于,在锥膛炮中,软外环被锥形炮管向下挤压,直到它达到钨芯炮弹的尺寸。这可以让更大体积的气体以更高的速度推动弹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四种炮上试用过,德国三种,英国一种。


第一种是28毫米的PzB 41。它以1402米/秒的初速将炮弹从直径28毫米挤压到20毫米。这使它的穿透力大约超过常规20毫米炮管的一半。 第二种是42毫米的Pak 41。这看起来像一门37毫米炮,除了有一个更长的炮管。它使用了同样的原理,炮管从42毫米到30毫米。初速是1265米/秒,它的穿透力是37毫米火炮的两倍左右,在500米外几乎相当于50毫米炮的性能。 第三种是75毫米的Pak41。这是克虏伯设计,只生产了150门。炮管从75毫到55毫米。它的初速是1124米/秒,它的穿透力几乎等于虎王的88/71,最远可达1000米。

一个主要问题是这种炮的炮管寿命最多只有400发(大约是普通炮的十分之一)。 这两者的问题首先在于克虏伯通过其子公司控制了德国所有的碳化钨生产。这造成了人为的材料短缺,并通过这家公司的垄断地位大幅提高了这些火炮的弹药成本。这使得它们使用起来不经济,也使得弹药稀缺。 第二个问题是炮管在使用中磨损得非常快。压力和速度的结合对炮管危害很大。其结果是,只有相对少数的被制造。

最后一种锥膛炮是英国2英寸口径的小约翰炮。这是在战争后期出现的,用一个螺栓组件延长了炮管,并根据挤压孔原理工作。这种减少远没有德国炮那么激进,德国炮只是将炮弹减少到大约35毫米。但是,它排除了使用常规射击或训练,所以几乎看不到它。在英国使用的装甲车上,也有一些装备了美国37毫米口径的火炮,因为这些装甲车仍然可以用它进行常规射击。这对初速有所帮助,但并不显著。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因为有更好的炮替代它了,过时的东西不淘汰留着干嘛?当时为什么会有锥膛炮出现?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弹丸的初速和穿透力,虽然也可以打HE,但是我实在搞不通这玩意打HE的意义在哪?菊花大炮口小,Pak41 75mm锥膛炮打一发HE,弹丸的装药量可能还没有一颗手雷多,所以汉斯的脑回路有时也是挺清奇的,言归正传,既然是想要穿透力,今天那一票的次口径APFSDS难道不香么?为什么还要选择“牺牲炮管寿命来换威力”的锥膛炮么?

▲APFSDS弹芯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锥膛炮的原理,其实从这种火炮的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大概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锥膛”嘛,也就是指“锥形炮膛”,其炮膛内部的直径不是从头到尾都一样的,而是从菊花到炮口逐渐变小,呈现一个“前面大后面小渐变”形状的锥形炮膛,所以才被称为锥膛炮,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锥膛炮炮管的结构简图:

▲锥膛炮炮管结构简图

然后,锥膛炮可以提高弹丸初速的原理也就好理解了,弹丸的直径是跟炮管尾部的内径一样的,而从炮管的尾部到炮口部分的直径又是从大到小渐变的,所以当弹丸在炮管中运动时,就会逐渐受到挤压,从而导致膛压升高,弹丸获得更高的出膛速度。注意看上图中的炮弹,出膛前和出膛后的弹套形状是不一样的,可以明显看出出膛后的炮弹弹套部分被炮管给压小了。下图为德国Pak41 75mm锥膛炮炮弹弹头结构简图;
▲Pak41 75mm锥膛炮炮弹弹头结构

不过呢,这种内径渐变的锥形炮管虽然可以提高弹丸的初速,但是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弊端,那就是膛压更高、炮弹和炮管内壁之间的摩擦更加剧烈,导致的后果就是炮管的寿命不行,因为磨损和烧蚀更加严重。而且,因为炮管是锥形的,所以实际上打出去的弹丸口径更小,举个例子,德国28毫米锥膛炮,炮口直径只有20毫米,75毫米锥膛炮,炮口直径也只有55毫米,打打AP还好,要是换成HE的话还是算了。因此,在新型穿甲弹药没出来之前,这个锥膛炮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是今天各种APFSDS大行其道,这种用途单一,寿命短,毫无性价比的东西不淘汰留着干嘛?


哨兵ZH


锥膛炮的优点就是初速极高,具有不错的穿甲能力,但是问题在于寿命太短,而且制造成本高昂,无法用于大批量生产,最终德国在发展了少数型号的锥膛炮之后就放弃了这种武器,转而继续发展传统的各式火炮。

坦克出现后如何有效地反制这种武器成了各国的研究方向,当时简单的,作为简单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枪等武器一经出现,而其中具有中远距离有效摧毁装甲目标的只有反坦克炮。为了获得足够的初速和杀伤力,反坦克炮往往口径要大、身管要长,这样才能提高炮弹的初速,并在击穿装甲目标后将其摧毁。

而为了提升初速,锥膛炮这种武器出现了,其虽然口径和普通的反坦克炮差不多,甚至还要更小,但是由于自身特殊的结构反坦克效果同样不弱。比如德国sPZB.41式28毫米锥膛反坦克炮,具有高达1400米/秒的初速,具有很好的穿甲,而且体积上要相对于PAK39、PAK40等小了很多。

但是锥膛炮制造成本太高,而且由于特殊的设计导致寿命太短,远远短于常规的各种反坦克炮,所以这种武器最终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各国放弃了。


战争之王


锥膛炮是德国在二战时期使用的一款最具特色的反坦克炮,各项性能非常优异,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德军淘汰了。

第一、锥膛炮的加工要比普通直炮管要麻烦的多,成本也非常之高,而且寿命很短。

第二、德国制造该炮的穿甲弹芯所需要的钨金属材料非常稀缺,并且需要进口,以致于在1941年以后,凡是用钨制作的炮弹都不得不全部停产,生产的炮弹供不应求。

第三、随着战争的发展,武器装备技术也不断进步,普通反坦克炮发射次口径高初速穿甲弹加入到了战争。从各项性能和比较起,锥膛炮已经彻底失去了作战优势。

由于以上几点原因,锥膛炮在二战结束之前就被淘汰了。





Hello妳好


锥膛炮的炮膛逐渐缩紧,特制的炮弹也有个可被逐渐压缩的铝制弹托,炮弹在出膛的过程中承压逐渐增大。比同口径的炮出膛的初速要大的多,比方德棍的sPzB 41炮弹初速1400m/s,而同样出口为20mm的Flak30只有900m/s

但是弹托在炮膛内的挤压以及过高的膛压对于炮管损伤很大,比如75mm pak41

锥膛炮寿命只有1000发,而同样75mm的Pak39有5000-7000发。而且因为高膛压,对炮身炮闩的材料要求很高。

大当然,高成本只是一部分。等到后来用大口径发射次口径炮弹以获得更大穿深的脱壳穿甲弹以及化学能破甲弹出现之后。

锥膛这种又贵又不耐用的东西才算彻底扫进垃圾堆。


疯狗的轻武


锥膛炮的穿甲能力当时可是逆天的,不过由于身管寿命和加工难度的问题,没有大规模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