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长湖独石山


登长湖独石山

从长湖小学远眺独石山

不在高,有仙则灵。
在云南昆明石林长湖镇,有一处别具一格的景致——独石山。

独石山在长湖镇维则村,陡峻奇险。这是一座石灰岩结构的,有故事的山。清咸丰年间,彝族义军领袖赵发在此安营扎寨数年之久。现存有房屋遗址,石水井、石监狱、石城墙等物,营盘石垒拱门至今巍然挺立。民国27年,著名学者吴晗同志,在长湖独石山上曾题诗志其事:独石山上竖将旗,将军雄略妇孺知。我来已历沧桑劫,犹傍斜阳觅古碑。我在一本介绍石林历史人文的书——《路南文史资料选辑》的记录中看到独石山的介绍后后,神往不已,心心念念要赴此一游。
在诸多因缘的成全下,终于得见了久负盛名的独石山。
清咸丰六年(1856年)彝族义军将领赵发在独石山上设城堡为指挥部。起义之前就有土著头人在这里建筑城堡,并曾建有面积可观的土城,至今维则人仍然称独石山下维则小学边低洼的那一片地方为“城里”。赵发居住在独石山的时间应当在清朝咸丰晚期到同治这段时间。赵发起义从咸丰六年(1856)开始,到咸丰十年这段时间是敌我双方斗争比较激烈的时期。咸丰十年后,赵发基本上采取了名义上接受招安,实际上则割据称雄的策略与清政府周旋,滇西杜文秀政权瓦解后才正式彻底投入清政府的怀抱。与此相适应,在咸丰十年前,赵发采用的是游记战术,没有固定的居所,其司令部或指挥所是流动的。比如今天还保留在石林中的“赵官扎营”遗址,就是这一阶段的指挥所,只有简单的石床等。到名义上招安实际上割据的时候,他以彝族人聚居的山区为根据地,维则作为彝族人的中心区,加之独石山进退自如的条件,自然成为他最好的指挥所。到彻底投靠清朝后,一方面有政府撑腰,一方面受到彝族内部的责难,他在彝族中立足远不如到城区来更安全和便利,所以才从维则迁到路南城郊的东海子村定居。

赵发走了,独石山上的建筑也被拆除搬迁到东海子、维则村内,但独石山仍然是独石山,仍然是彝族人引以为骄傲的民族精神象征。谈论起独石山,彝族人包括汉族人对独石山的情感都是非常深厚的。一直到民国时期乃至现在,独石山都是当地人向外地人推荐游览的首选地点。

独石山上那座屹立了上百年的石门,它静静地挺立着,经受着时间的洗礼,一天天一年年,任历史侵蚀和雕琢着它不朽的身躯,向每一个前来拜谒的游人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风雨沧桑。它是长湖人不屈不挠的独石山精神的象征。

靠近学校方向最高的石峰下部有一个石洞,洞内叠嵌相套,给人一种洞中有洞、别有洞天的感觉。再加上石灰岩凹凸不平的洞面,更给人一种曲径幽深的感觉,可以从石峰内部的空洞一直爬到石峰的顶上,站在洞口眺望,不禁赞叹此处真是高人选择的修行善地,独石山下的整个维则村尽收眼底,远眺西边群山中风物独秀的文笔山,就像是风水学中所说的案山,拱卫着前拥后踞独石山。凝神静思,任心绪像风一样漂游,体会先祖征战和争夺生存发展权利的困苦与艰辛,获得某种历史的启示和心灵的满足。庄周梦蝶,也不过如此境地。


下图是独石山的山门,门上有副对联“天地万物间,或有奇胜迹”

登长湖独石山


登长湖独石山

独石山脚孤独的石磨


登长湖独石山

独石山门前一块像乌龟一样的石头,默默地守护着独石山


登长湖独石山

独石山下的红楼,革命的摇篮


登长湖独石山

民国27年,著名学者吴晗同志,在长湖独石山上曾题诗志其事:独石山上竖将旗,将军雄略妇孺知。我来已历沧桑


登长湖独石山

独石山上古城堡的石门


登长湖独石山

独石山城堡的古城墙


登长湖独石山

登独石山的台阶


登长湖独石山

登山途中遇到的古城门


登长湖独石山

古堡城门


登长湖独石山

独石山一峰独秀


登长湖独石山

独石山美景


登长湖独石山

俯视山下长湖小学


登长湖独石山

薄暮弥迷下的维则村


登长湖独石山

远处是独石山的案山文笔山


登长湖独石山

下山途中的古城堡石门


登长湖独石山

盘旋状的阶梯


登长湖独石山

古城堡遗址


登长湖独石山

阴森恐怖的关押人犯的地牢


登长湖独石山

古城堡条石基础,房屋已毁


登长湖独石山

犀牛望月


登长湖独石山

士兵营房的旧基础


登长湖独石山

吴晗诗句


登长湖独石山

吴晗诗句


登长湖独石山

山上有一口井,终年不竭,


登长湖独石山

登山途中的石阶


登长湖独石山

登高冥想,怀古思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