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么意思?

爱哭有糖吃


要说呢,日子过的是真快。今天7月5号,后天就是一年中的小暑节气了,而小暑节气后一个月就到立秋了。这就是说,虽然现在还没有到今年最热的时候,但是立秋后凉爽爽的日子已经在我向我们招手了。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这句话是一句农谚。是根据立秋节气在农历月份中早晚来预测今后收成的。

意思是如果今年的立秋节气在农历六月的话,那么晚熟作物的收成就不会好,早熟作物的话影响还不大。而如果今年的立秋节气在农历七月的话,那无论早熟作物还是晚熟作物都会丰收。

今年的立秋时间阳历是8月8日,阴历正好就是七月初八。那么今年的晚熟作物收成就真的不好了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首先,这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认识。他们认为立秋秋,凉嗖嗖。一旦立秋天气就凉下来,而作物生长是有积温等温度要求的,立秋早的话,天气凉的早。晚熟作物来不及灌浆丰满天气就凉凉了,所以晚熟作物也就长不成了,秋收就会减产。而如果立秋时间推迟的话,那么一切就反过来,早熟作物和晚熟作物都不会受到影响,都能够丰收了。

这句话还有道理吗?!姐姐认为这句话有着严重的局限性。今年的立秋时间在农历的七月,但不一定今年的晚熟作物收成就不好。

之前姐姐刚刚写过一篇为什么今年立秋在农历的七月的文章。里面详细介绍了立秋节气为什么有的年份在农历的六月,有的年份却在农历的七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一下。

我们知道,这立秋的时间在阳历中的日子是比较固定的,都在每年的八月七日,八日或者九日。而在农历中确是摇摆不定的。有的年份在农历六月下旬,有的年份在农历七月上旬。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国采用双重历法造成的。老百姓爱用农历,但农历是依据月亮围绕地球转规律制定的。

而24节气也是按照地球围着太阳转的角度制定的。所以与农历的时间就会差的远一些。

然而,我们知道决定地球温度的是太阳,而不是月亮,所以农历的时间其实与温度的高低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无论是农历的六月还是农历的七月,它的温度都决定于处于什么节气了!明白地说,就是节气决定温度,而不是农历的月份决定温度!

所以无论农历六月立秋,还是农历七月立秋,立秋都是立秋的温度!

无论是早熟作物,还是晚熟作物,会不会丰收,与立秋节气在哪个月没多大关系!

所以呢,“六月立秋两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这句话其实更多的是一句顺口溜。是人们对立秋节气认识的一种误区。

欢迎分享不同见解!


表里乡村


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农业生产的很多过程都和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很多人也总结出了很多和节气相关的俗语。立秋其实就说明天气会慢慢由热转凉,气温会逐步降低,但立秋并不是真正意味着秋天已经到来,立秋以后还会有一个伏天,整个气温还是比较高的。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立秋过了以后第三天就是三伏,有句俗语说“冬有三九,夏有三伏”,立秋以后虽然已经到了末伏,但是整个气温还是不低的。立秋以后气温的昼夜温差可能会比较大一些,早晚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小着凉受寒。“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这句俗语是人们根据自己平时的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出的俗语,具有很大的学习参考意义。

“六月立秋晚不收”,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在农事生产中如果发现今年的立秋是在农历6月份,那就要尽量的早点种庄稼,尽量少种生长周期过长的农作物。六月立秋的话算是比较早了,立秋以后虽然气温仍然比较高,但是随着降雨的增多,气温有可能会很快下降下来,人家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还是比较有道理的。在立秋的时候很多农作物正处在灌浆期,气温和阳光对它们来说非常重要,作物种子是否饱满全靠这个时期。如果在这段时间立秋以后,气温降低,那很有可能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出现其它的一些问题,农作物减产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会有“六月立秋晚不收”的俗语,这里的晚指的是“种植在晚”和“收获太晚”。



“七月立秋早晚收”,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如果是在七月立秋的话,不管是种植早晚或者是收获早晚,都会有一个不错的收成。今年的立秋就是在7月初八,这也就意味着今年是晚立秋,庄稼的收成总体都会比较好。晚立秋的话庄稼在生长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好的膨大期,农作物的果实都会长的比较饱满一些,整体产量会相对非常高。六月立秋或者是七月立秋对农作物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是我们古代的农民总结出来的一些劳作经验,现在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相关的农业生产中可以注意一下一些事项。



想要庄稼有更好的收成光关注农时是肯定不够的,这样的农作物产量肯定也上不了,想要农作物高产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农作物的品种入手。选择高产、耐旱、适应性比较强的农作物对我们的农业发展非常的有利,能够保证我们的产量。二是水肥管理一体化。在水肥管理上应该多下一些功夫,保证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周期都会有足够的营养成份可以吸收,保证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物质摄入。三是做好田间管理。及时清楚田间的杂物保证其不会影响到其它农作物的生产,这样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对我们的农业生产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进行相关参考。


老农民说事


我们这里是这样的一句老话“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和题主说的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老家种地这几年我就谈谈我自己对于这句俗话的理解。这个六月和七月指的是咱们的农历。

为什么会说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

六月立秋的一般都是在阳历7月份的时候,正是夏季农作物开花坐果的阶段,早早立秋了气温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别。我们这里的老话说的是这样的:“立秋以后寸草结籽”。即便夏季农作物没有造成植株的生长,也得向生殖生长转变,所以就会造成夏季农作物不能够在其需要的气温下灌浆或者膨果。


比如说在2018年的时候就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六立秋。在2018年的清明节前后我们这里遭受了“倒春寒”,导致了我们这里的小麦减产比较严重,甚至由于受到冻害的影响小麦直接就没有出穗。在小麦收获的时候亩产量只有600-700斤,跟往年的1000斤的产量相差甚远。

夏季玉米和花生的产量也受到了影响,台风温比亚在夏季农作物快收获的时候直接把玉米都给刮倒伏了,玉米的产量也下降了很多。我家的玉米只有900斤左右,蒜茬花生的产量也只有750多斤,(跟往年900斤左右的产量差距也不小。)



总的来说关于农业种植的谚语都有区域性的限制,所以我觉得这两句谚语比较适合我们豫东平原地带!


豫东小农


很多农谚俗语是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准确率还是很高的。自古我们农民一般都以农历来纪年,在农业生产中也都是以农历作为农业生产的时间参考,用农历和24节气相互结合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种植时间。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的早晚,对农业生产是有影响的。“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这句农谚俗语,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立秋节气在农历月份中早晚来预测收成的。




其实,我国幅员辽阔,各种农谚是根据不同地区地域的气候差异总结而来的,任何谚语并不是说在我国所有的地区适用,只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适用。这句“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则主要是在华北地区适用。这里的“六月、七月”,指的是农民们所说的阴历的“六月、七月”,如果立秋时间是在“农历的六月”,那么根据以往人们的经验总结,六月立秋属于早立秋,立秋后的天气中午虽然说还会很热,但却能明显的感觉到一早一晚的天气会变得凉爽,而这样的气候对华北地区的种植的农作物是不利的,因为华北区域一年是种植两茬作物,主要是冬小麦和夏玉米。



夏玉米的播种时间是在小麦收获后,所以是属于晚播植物。六月立秋,早晚温度的差异是不适合夏玉米的灌浆,玉米是要讲究在生长期间要有一个积温的农作物,这个积温指的是从播种到收获的时候历经温度较高的累积时间。立秋在6月里面时,哪些播种比较晚的地块玉米,由于气温凉爽积温不足,耽误了生长,到了玉米十月份该成熟的时候,它还在青穗期,这世间收获就会直接影响了晚茬作物的收成。所以这也就是六月立秋晚不收的说法。



反之,如果在七月份立秋,那么在玉米等晚茬作物生长期内温度相对的会平稳持续较高一段时间,这样的温度适合作物快速生长。这样,在秋收的时候,晚茬作物就能因生长发育事件充足而籽粒饱满,相对的就会有个好收成。晚茬作物都能收成了,那么哪些早播种的作物也几天更会因温度适宜生长而有个很好的收成。

今年2019年的立秋日期是在阳历的8月8号,农历的7月初八,按照农历纪年历法算,那么今年应该属于晚立秋,相对的立秋后炎热时间还会持续一些日子,这对于作物生长来说可是一个好的结果,期盼今年的秋作物会有一个好的收成,能卖上一个好价钱,给我们艰辛劳作的农民们一个好的回报。


农嫂话农事


想要了解农村更多风俗趣事,请关注农技广播站!

今天已经是7月5号了,仔细一算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立秋了。立秋一来,秋天也就要来了。在农村,有关立秋的农事谚语有很多,其中有一句叫做“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这句话打眼一看,就能看的出来是说立秋节气和秋收有关,但是为什么有关,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这句话还有种说法叫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六月立秋晚不收:人们认为立秋节气如果在农历六月的话,说明立秋的时间就比较早,那庄稼的收成就不好。因为立秋早了,那天气凉的就比较快,温度、光照都会降低影响作物的灌浆,导致籽粒不饱满,所以收成自然也就不是特别好。

七月立秋早晚收:农历七月立秋就不同了,立秋来的晚,高温的时间长,光照也充足,有足够的时间能让作物充分灌浆,粮食饱满,产量自然也就不错。

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算特别正确,因为每年的节气时间都是比较固定的,农历立秋的时间之所以有很大差别并非是节气提前了,而是因为农历和阳历算法导致的误差形成的。所以整体来说,只要是正常的年景,无论是六月立秋还是七月立秋,温差都不会相差太大,所以农历时间的早晚对粮食的收成也没有很大的影响。


农技广播站


看到立秋两个字,让人立马感觉这一年又过去了大半,时光匆匆,转眼就是秋天。的确,再过一个月就是立秋,立秋以后过不了多久,农民们就要开始秋收。老话说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这话的意思是说,立秋赶在农历六月份的时候,晚种的一些农作物收成可能不太好,而立秋如果赶在农历七月份,不管是早种的还是晚种的农作物,收成都不错。这样说有没有道理?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原因如下:



往年立秋,一般都是赶在农历的六月份,而今年立秋是在农历七月份,是在七夕节的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初八日。原来自己不种地的时候,我没有发现,季节是跟农作物的生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年开始自己种地,我才发现什么季节种什么农作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而且农作物是否应该早种早收,还是晚种晚收,都是跟季节和天气连在一起,是随着季节的变动而变动。








就拿今年来说吧,如果还是跟往年一样,六月份立秋,那么农民们种的花生玉米,到时候根本成熟不了。今年春天,北方的天气一直不返暖,忽冷忽热,农民们根本没有办法种植花生和春玉米。气温不够,地温升不上来,花生种子下地以后,要么冻烂在地里,要么时间久了被虫子啃食或者落干。达不到足够的温度,花生根本没有办法发芽出土。所以本该四月中旬就播种的花生,一直拖到了五一前后。春玉米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温度太低,农民们迟迟不能够种植春玉米。


这样一来,所有的农作物都往后延迟了播种时间,农作物成熟还是需要原来一样的天数,那么生长期也自然而然的应该延后,因此立秋的季节往后延迟,也是必然的结果。这样的情况下早种几天,晚种几天,对农作物生长都没有什么妨碍。

农作物的主要生长期,是在三伏天温度最高的时候,而今年之所以晚立秋,当然是因为三伏天时间延长了,原本三十天左右的初伏中伏和末伏,今年延长到了四十天,所以将立秋拖到了农历七月份。如此,种的农作物就就算是晚几天也没有问题,六月立秋晚不收。而七月立秋,种的晚几天关系也不大,照样可以有个好收成,也就是老话说的七月立秋早晚收。


灵子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这是一句节气农谚,这样归结未必灵验准确,不足为信,但作为一种警醒,可以参考。话的意思是指:如果立秋节在阴历六月里出现,那么晚糙种迟的错过了节气,积温不移,就会失收;立秋在七月出现的,刚刚好,早晚糙都有好收成。另有说法是,六月立秋,两头了收,七月立秋,两头有收。



二十四节气是依太阳运行规律而定出来的,以利于农事,尽天时自然节气安排农事就好。节气是从阳历走,不是依阴历排,农作依节气而为就不会错。而今以阴历看节气是不准确的,但过去人习惯了用阴历,有固定思维,也可体谅。因阴阳历算法有不同,年误差有十多天,阴历要置闰月,闰月前后年,阴历月份看节气会有提前或延后,闰前多延后,闰后多提前,这也是规律,闰月前后年,阴历月节气是变化很大的。如2019己亥年是闰月前一年,阴历七月初八才立秋,是相对延后了。2021年己丑年,是闰月后一斗,阴历六月二十九就立秋了,是相对提前了,而论阳历,一个是8月7号,一个是8月8号,仅一天几个时辰之差,而从阴历来看就是月差有十天左右了。所以,凡是从阴历看节气的农谚,准确应验率都是不大的,不足为信,能依节令来做事就好,不必依阴历看,那会给人产生错觉的。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表示秋的到来和开始,一年己过半。立秋代表阴历七月的节,出现在七月初是合理的,出现在六月被认为是提前了,早秋了,是不合理的,所以才有这个么说法,这也是习惯固定思维不变产生的错觉,所以,明白者,便不信这个了。


树德汉硕


立秋是我国下半年的第1个节日,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在古代咱们的老祖宗根据力求的规律总结出来了一套立秋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六月立秋晚不收,骑月立秋早晚收”这句话说的就是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六月立秋晚不收。

“六月立秋晚不收”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简单,说的是如果立秋是在六月份的话,那么种的迟的,或者生长周期太长的庄稼基本上就不会有好的收成。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立秋到底和造价的收成有什么关系?



咱们知道2019年的立秋是在农历七月初八,这一天正是阳历8月8日,具体的时间是在凌晨3点12分57秒,所以今年是非常明显的七月立秋。在民间之所以如此不喜欢六月立秋,其实是因为立秋立得早,这个时候庄稼正处于灌浆器,咱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秋老虎虽然很热,可是几场雨下来基本上气温也都下降的厉害。而立秋立得早,这代表着很多的庄稼还没有完全成熟,气温就降低了,这个对于农作物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对于晚熟产品,因此“六月立秋晚不收”。

七月立秋早晚收



立秋如果在七月的话,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七月立秋和六月立秋,在时间上能相差10天,可是正因为这10天,很多的晚熟农作物在灌浆的中后期就可以积攒下更多的干物质。就比如说咱们家里面种的玉米,咱们都知道晚熟的玉米一般产量比早熟的要高,可是如果在晚熟玉米收获的时候气温已经很低了,那么玉米的产量明显就上不去,即使品种再好也没用。而七月立秋的话意味着秋天降温的时间会往后推迟,因此农作物的产量无论是早熟还是晚熟都不会受到太大的气候影响。


听完老张谈三农的解释,不知道各位朋友明白了没有?其实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之所以会在六月和七月不固定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咱们农历采用的是找月亮一圈计时的方法,这样一年只有350天。而阳历采用的是绕太阳一圈的及时方法,这样一年就有360天,这么下来,所以每隔几年农历就会有一个闰月。


老张谈三农


这是农村关于农事的一句俗语,是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与收庄稼时间的关系判断。在农村有老百姓中间常常流传很多的俗语、谚语,这些话简单易懂却包含着很实际的道理与对农事的指导作用。


这里的六月与七月当然指的是农历上的月份,农历是我国的通用历法,它来源于农业生产,同样指导着农业生产的进行。我们分别来看看“六月立秋晚不收”,与“七月立秋早晚收”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

六月立秋晚不收。

这说的是如果立秋节气这某一年处在了农历的六月份(基本上是农历六月末的某天),那么预计今年的农民的收成很可能就不太理想。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么早就立秋了,对于一些庄稼来说还正处于生长的时候,特别是对于一些种的晚的、生长周期比较长的农作物来说,这就等于缩短了庄稼的自然生长的时间,自然收成就不会太好了。

七月立秋早晚收。

这句话是说,如果立秋的节气处在了农历的七月里,那么几年的庄稼就会有个好的收成。这又是什么道理?六月立秋与七月立秋虽然只差了10天左右,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天,很多晚熟的农作物及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时间内进行成分的成熟的运作,确保到时候长成最佳状态的粮食,农民好获得丰收。

看看今年的立秋就在阳历的8.8,也就是农历的7月8日,处于农历的七月里。具体的时间是凌晨的3点12分57秒,这说明庄稼充分成熟的自然时间已经是具备的。庄稼可以充分的生长、灌浆,最后就会解除十分饱满的粮食,农民就会获得大丰收。


当然,这两句俗语只是农民对农业种植自然规律的一般总结。现代农业中,很多因素都在左右着农业的生产,要想获得粮食的大丰收,需要到掌握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用力各种手段调节庄稼生长,获得真正意义的粮食丰产。


苏北申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2019年的下半年,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好像还没做得多少事情便到了下半年。只能感叹时间如同流水一样,稍不注意就瞬间流走。具体来说,现在距离立秋时间还有一个多月,作为农村人来说也是充满着期待,因为每到立秋时节,就是一年中的收获时节。

因此,根据平时的农村生活经历,农村流传了一句老话叫“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么意思呢?



六月立秋晚不收

这个字面意思就是如果今年立秋在农历六月的话,那么今年农民收成将会不太理想,不能达到大丰收的预期。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就是在大暑节气以后的下一个节气。夏至、小暑、大暑、立秋,然后就到处暑了。立秋时节也是农民们一年中最期待的收获,不管是蔬菜粮食在这个时候已经逐渐开始收获了。特别是以前农村大部分都是以种植农作物为生的人们而言,人们更加关注这一天节气的到来。



七月立秋早晚收

这句话意思就是如果今年立秋在农历7月当中,那么今年无论农作物成熟的早晚,都会实现大丰收。从今年来看,今年立秋时间是2019年08月08日,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八。正好是农历七月初,按照农村老话,今年农作物将会实现大丰收。这样的老话虽然现在看来没有多大根据,但是都是农民通过长期生活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在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今年整体时候还是比较好了,而且今年夏季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恶劣气候现象也比较少。没有多久,到了今年7月12日就马上进入三伏天气中的初伏阶段了,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天气的开始。而这种时候将会持续到立秋以后。虽然立秋到来,但是这时候天气依然比较炎热,“秋老虎”让人感觉到好像不是秋天。其实每年立秋到来以后还处于三伏天的末伏阶段,天气依然炎热。

大家赞同这句农村老话“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的老话吗?欢迎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