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无敌舰队,五次远征西班牙,英国为啥几十年还不是世界霸主?

清新小豹纹



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


英国“皇家海军”的崛起是在亨利八世期间,到伊丽莎白一世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海军是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尤其在勒班陀海战后。伊丽莎白一世出于英国国家利益,分别在:(1)以英国黄家海军和私人劫掠船结合,打击西班牙的海外商业和殖民地;(2)支持西属尼德兰对西班牙的反叛;(3)支持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等方面或明或暗的对抗天主教的西班牙,再加上伊丽莎白一世是新教徒,所以1588年西班牙腓力二世派无敌舰队意图征服英国。虽然我们一般都说因为这次远征导致无敌舰队的覆灭,但事实上,真正“击败”无敌舰队的,不是英国,而是极端恶劣的天气。换句话说,在无敌舰队覆灭时的英国的实力,尤其是英国的海上力量,真的不能说是最强大的。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Elizabeth I)


而随着伊丽莎白一世去世,英国都铎王朝绝嗣,爱尔兰斯图亚特王室入主英国,而斯图

亚特王室传统上是天主教徒。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斯图亚特王室与英国新教贵族之间的争斗就成了英国政治的核心内容。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一位君主詹姆士一世虽然在1604年结束了与西班牙的长期对抗,但在1605年发生了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事件,英格兰天主教徒试图炸毁议会大厦,并杀死詹姆士一世及其家人,这导致了詹姆士一世与议会之间的一再冲突(虽然很多人认为詹姆士一世与议会之间冲突的原因是双方相互之间的无解,而非有意想挑起冲突)。由于詹姆士一世与国会反复因为财政问题发生冲突,导致了詹姆士一世多次解散议会,甚至从1614年解散议会后一直到1621年都在没有国会的情况下实行了统治。另外,在外交上,詹姆士一世一直试图避免英国卷入三十年战争。因此,虽然詹姆士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获得了一定的休养生息,但在这种政策其实并不能将英国带到国际舞台的中心,反倒使得英国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力减低了。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位国王詹姆士一世


继任的查理一世国王继任以后就陷入了与试图遏制王权的议会的争吵之中。查理一世相信君权神授,因此想要加强王权。但由于:(1)未征得议会同意而征税,试图建立绝对君主专制;(2)宗教政策以及试图与天主教徒联姻;(3)未能援助三十年战争中的新教徒等问题,导致债台高筑的查理一世只能召开议会以征税筹款。但查理一世这一行为加强了议会的地位,并最终促成他的统治的垮台。从1642年开始,查理一世在英国内战中与议会军作战,1645年查理一世投降,但拒绝实行君主立宪制。1649年,查理一世被判叛国罪并被砍头,君主制被废除。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查理一世期间,国王与议会的冲突达到了顶峰,双方甚至因此爆发内战。在这种情况下,查理一世虽然想要创造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正是为了筹集舰队资金等问题导致了英国内战。


英国查理一世国王


但是在君主废除后的英吉利共和国和护国主期间,英国海上力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英吉利共和国在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并先后与荷兰、西班牙和法国在海上进行了交锋,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标志着英国皇家海军的崛起。


“护国主”克伦威尔


随着克伦威尔去世,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被迎回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虽然复辟的查理二世复辟了英国海军,并且与荷兰进行了第二次英荷战争、第三次英荷战争(英国与法国结盟对付荷兰),但由于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尤其是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在位期间,为了在英国实行绝对专制主义统治,长期关闭议会,导致财政危机,因此奉行全面倒向法国的政策。这某种意义上导致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迅速衰落下去,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实力上被法国海军超了过去。


查理二世(上)和詹姆士二世(下)


英国的海上力量和国运的转折点是在1688年,也就是无敌舰队覆灭100年之际。这一年,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了立宪君主制,并坚定的加入了反路易十四的大联盟之中进行作战。1692年,英国与荷兰联合舰队在九年战争中的巴芙乐海战(Battles of Barfleur and La Hougue)中对法国的胜利标志着英国经久不衰的海上优势的开始。正是这一战役以后,英国才真正确立了其海上优势,并且随着路易十四争霸企图的破产,以及大联盟战争的胜利,英国才真正确立了其霸权,登上了第一轮霸权顶峰。


巴芙乐海战



hording


首先,计划赶不上变化,英国上层制定的大战略说真的已经很棒了,但是形势的变化和后期执行者的问题让英国称霸的进程推迟了上百年之久。而称霸的时间也推迟到了1760年代。

英国起初不打算与西班牙直接进入到宣战状态。但是形式的变化(葡萄牙被合并、法国亨利三世对天主教联盟的屈服等)让英国一番认真考虑后,明面上也开始与西班牙为敌,这引发西班牙对英国的直接宣战。

不过宣战后英国凭借灵活的战略和战术,以攻为守给西班牙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而在1588年的格拉沃利讷海战英国更是在海上正面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加上上帝做美,首次无敌舰队远征受到惨重损失。其实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后英国就只剩下收尾工作了,也就是打击无敌舰队逃向西班牙北部的几个港口。并在随后切断西班牙海外贸易线对西班牙本土的联系,打掉西班牙的战争潜力和能力。但是英国在这点表现上却Unfinished了。

这不能怨英国的计划不好,而是执行者自身的问题。德雷克、诺里斯等参与这次远征行动的主要指挥官未能按照伊丽莎白一世的命令首先去摧毁西班牙的军舰,而是主次颠倒的去帮助唐·安东尼奥恢复葡萄牙的独立地位。于是他们决定要进攻里斯本。

可是,有一点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远征队的攻坚所需的重炮等都不够。另外葡萄牙民众对这帮远征者也没什么好感。虽然他们也没有积极帮助西班牙人,但也不会站在英国人一边,哪怕有这个唐·安东尼奥的葡萄牙王位继承者身份在也无济于事。

由于英国指挥官们的优柔寡断和西班牙人扬长避短的战术和强有力的岸炮辅助(圣胡利安要塞的40门大炮吓住了德雷克的舰队,使其不敢溯河而上或者直接攻取炮台)。英国对里斯本束手无策,反而自身因一些疾病因素非战斗性减员严重。从出发到围攻里斯本破产不到两个月,远征队便丧失了大半战力。莫说去围攻里斯本,可能去打击西班牙北部军港的任务都执行不了了,因为将近两个月。西班牙人已经有所准备,而且英国人已经被消耗的损失惨重。

无奈远征队只好拿汉萨同盟的船只开到,劫掠到了一批财物。之后远征队分为两路,一路返回英国,另一路由德雷克率领南下与英国新派遣到加的斯海域的克鲁斯舰队汇合前往亚速尔群岛劫掠。但是却因暴风雨等因素,受到了惨重损失。无奈德雷克等人只好回国。

科拉鲁尼亚里斯本远征后,加之亨利三世的意外死亡引发的西欧局势变化,使英国给西班牙的补刀不能再形成一击致命的打击。如果这次远征能够成功,英国称霸海洋和建立一个庞大海外殖民地的时间将会提前近两百年。而这次远征失败后,英国将长期无此良机。缓过神来的西班牙人迅速吸取教训改良海上力量,在造舰技术上开始追平英国人。这之后双方也陷入到了消耗国力的拉锯战。

接着便是双方综合实力上的差距,虽然西班牙在英西战争中损失不小,还影响了尼德兰战场和对法国的战争局势(英国都有出兵干预)。但是英国的损失也很大,不含1587年德雷克奇袭加的斯和其他私人的远征,从1589年开始英国官方组织的对西班牙及其海外殖民地大规模远征累计四次,其中包括1589年科拉鲁尼亚-里斯本远征、1595年西印度群岛远征、1596年加的斯远征、1597年埃塞克斯-罗利远征。这四次,1589年英国军事上惨败,并消耗了英国的财力,还让英国的速决战计划破产。1595年英国战术战略皆失败,还是去了德雷克和霍金斯两位人才。1596年还算成功,给西班牙军事和财力以及其他战场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1597年最后一次英国军事和财力元气大伤,自此伊丽莎白一世很失望的放弃了对西班牙本土或其殖民地的大规模远征。

而与此同时在1590年代西班牙对英国的远征,除了第四次是因荷兰人在亚速尔群岛被刺中止计划,其余皆因暴风雨等因素计划夭折。当然西班牙人所获得的战果远不及英国人。至少英国人在1596年加的斯远征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但是西班牙国力却强于英国,比英国人血值厚。而在战争的收尾阶段,尽管西班牙人面对英国与荷兰的联合打击只剩招架之力,还折腾的筋疲力竭,但英国人却也损失很大,加上爱尔兰的九年战争消耗,英国无力取代西班牙人。而且伊丽莎白一世死后,新继任的詹姆斯一世由于信奉天主教与西班牙态度不够强硬,甚至还一味退让,使军事上略处下风的西班牙人在停战结果上获得的好处甚至比英国还多。让英国人在战争中的付出付诸东流。英国人的努力也都便宜给了荷兰人。英西战争后,为了向西班牙人示好,詹姆斯一世不惜处决掉沃尔特·罗利,寒了不少和西班牙为敌的英国人的心。

而1590年代因各种因素(这包含了伊丽莎白一世晚期在英国管理上的不善)招致元气大伤的英国在称霸的道路上不得不推迟进程。


黎塞留的野望


大航海时代开始时,欧洲各国都在努力开拓殖民地,到处去发现新大陆,此时海上力量成为军事竞争的焦点。在早期,海上力量最强的当属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这样的军事力量掩护下,西班牙常年在美洲运回大量的黄金白银,充实国家经济,同时排挤他国的船只。无奈之下,英格兰等国在正面无法与西班牙硬碰硬,就耍流氓手段,打劫西班牙的运输船只,并且签发官方的海盗营业执照,这促使了西班牙下血本清理这些不入流的招式。在抓住英女王处死信奉天主教的玛丽这一机会时,派遣无敌舰队,远征英格兰,就是其杀鸡儆猴的第一步。

这一次远征,以英国的胜利而结束,我们的一些历史教材里把这一战理解为扭转海上力量天平的一战,这是不准确的。当时英国确实胜利了,但是并没有改变英西之间力量对比悬殊的差距。西班牙真正战场上的损失,远远不如撤退后英吉利海峡风暴带来的伤害。此时的英国当然也足够强势,可以在大海上与西班牙分一杯羹,但要彻底打败这个宿敌,还做不到。此后,双方互相远征作战多次,都没能达到目标。英国在四次远征失败后,元气大伤,海上战场的主动权似乎还是握在西班牙手中,直到1639年的唐斯之战。但是直到18世纪,西班牙舰队在海上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而瓜分世界的道路上,不可能就英国西班牙两个国家,例如原“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其力量也不容忽视,英西战争,其它国家喜闻乐见,最好斗个两败俱伤,所以两国对于军事行动都考虑很多。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各国往不同的方向出发探索,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只不过英国是其中的佼佼者罢了。称霸海洋不可能通过某一次战争就能成功,那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达到一定层次,建立起完善的军事力量后,在通过血与汗水的拼杀换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