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到底有多牛?

電商黑子


提及華為很牛,很多人可能最多想到的就是華為手機和子品牌榮耀手機吧,華為手機銷量加榮耀整體銷量在2018年穩居國內第一,華為P20和Mate20系列手機在DXO分數名列前茅,拍照很牛之類,除了這些,大多數人對華為其他的方面就沒有什麼概念了吧。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華為其他的牛之處。


國產芯的驕傲——海思麒麟芯片


說到麒麟就離不開說到海思半導體公司,它成立於2004年10月,前身是創建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自那時開始的十幾年間,該公司一直致力於設計生產ASIC。

正式成立後的海思團隊主要專注三部分業務:系統設備業務,手機終端業務,對外銷售業務。由於常年與通訊巨頭合作,海思的3G芯片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通訊領域的積累,也為後來海思soc的成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安卓系統興起時,其他手機廠商除了蘋果和三星,都在享受使用高通驍龍處理器的優越感之中,甚至使用高通驍龍旗艦處理器,還能被稱為一項黑科技。在2009年,海思麒麟推出了首款移動處理器K3V1,因為極高的性價比,其主要面對中低端市場,也就是說消費者口中常說的山寨機廠商,這個時期對麒麟的發展其實並無多大意義。


到了2012年,巴塞羅那MWC大展上,海思發佈了首款四核處理器K3V2,這款處理器在當時是業界體積最小的一款高性能四核處理器,也是繼英偉達Tegra3之後第二款四核A9架構處理器。這款里程碑般的處理器宣佈被華為當時旗艦手機Ascend D搭載。從今天來看,從未被商用的處理器突然使用在自家旗艦產品上,需要的勇氣著實不小。


雖然說當時的體驗非常糟糕,由於對ARM的公版架構缺乏打磨經驗,而且採用的IP以及GPU相對落後,外掛的基帶加上落後的製程工藝,導致功耗很差,發熱嚴重。


但是敏銳的高通已經意識到了,海思會是他們將來一個強力的競爭對手。當高通總裁找到華為合作,可以給華為優先供貨或者價格優惠時,華為的任正非拒絕了,當高通拿基帶專利和華為談判時,華為雖然做出了一部分的妥協,答應採購一部分的中低端處理器,用在中低端市場。一邊卻加強自己在芯片領域的投入,直到華為Mate7搭載的麒麟925問世之後,麒麟芯片開始大展拳腳。2018年8月31日,華為正式推出麒麟980處理器,全球首款7nm處理器賺足了噱頭,最高主頻高達2.6Ghz,全面升級的CPU,GPU,新的雙核NPU,再有GPU Turbo加持,甚至對比驍龍855,也是互有勝互。


無線通訊領域的霸者,5G領域的領跑者


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能推出制定5G信道控制編碼的標準,你說華為牛不牛?


16年11月,在3GPPRAN第187次會議關於5G短碼方案討論中,中國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獲得認可,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

17年6月,由IMT-2020(5G)推進組組織的中國5G研發試驗無線技術第二階段測試在北京懷柔進行。共有華為、愛立信、中興、大唐和諾基亞貝爾五大電信巨頭參與。經過測試,華為順利完成了中國5G研發試驗二階段全部測試項目,是唯一一家完成全部測試項目的廠家,也是完成芯片儀表廠家對接項目最多的廠家。


此外,華為終端產品線總裁何剛在微博還表示,華為在國家5G測試項目中,六大領域取得全面領先,引起行業轟動。具體六大領域包括:最高的小區容量、最低的網絡時延、最多的網絡連接數、最全的5G驗證頻段、最完整的預商用系統、最豐富的5G應用案例。


華為在5G研發方面的歷史和現狀,我們發現華為早在2009年就開始啟動5G研究與創新,2012年推出了關鍵技術驗證樣機,2013年投資6億美元用於5G研發,2015年推出系統測試原型機,2015年-2017年參與3GPP R15標準的制定,2018年將啟動5G商用。從標準的制定到5G通話的實現,這代表著華為的 5G 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華為已成為5G領域的領跑者!華為值得驕傲。


企業級路由交換,超越思科


華為2008年決定進軍企業業務,任正非2010年曾要求:“在雲平臺上要在不太長的時間裡趕上、超越思科,在雲業務上我們要追趕谷歌。讓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電一樣享用信息的應用與服務。”隨後,華為圍繞企業業務重點進行了多方位佈局。

2014年1月13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披露,其2014年銷售收入預計為2870億-2890億元,同比增長20%;主營業務利潤約為339億-343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率與上一年持平,均為12%。


2014年華為三大業務均保持增長。受益於全球移動寬帶(MBB)基礎網建設起步、3G投資持續穩步上升和4G投資快速發展,華為企業業務收入較上一年增長約27%,服務超過100家世界500強企業,並與SAP、Accenture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在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進行聯合創新。該公司在全球已為客戶建設了480多個數據中心,包括160多個雲數據中心;其敏捷網絡及敏捷交換機S12700自發布以來,在數百家高端行業客戶中得到廣泛應用。

據報道,華為在2014年進入了莫斯科、里約熱內盧、班加羅爾等9個海外大數據流量市場,其4G設備成功進入所有中國省會城市。華為400G路由器也獲得了超過160家客戶的認可,與全球20家領先運營商開展NFV/SDN集成服務的聯合創新,被越來越多的運營商視為轉型期可信賴的戰略合作伙伴。


智見未來的華為雲


華為雲成立於2011年,隸屬於華為公司,在北京、深圳、南京、美國等多地設立有研發和運營機構,貫徹華為公司“雲、管、端”的戰略方針,彙集海內外優秀技術人才,專注於雲計算中公有云領域的技術研究與生態拓展,致力於為用戶提供一站式雲計算基礎設施服務,目標成為中國最大的公有云服務與解決方案供應商。

2017年3月起,華為專門成立了Cloud BU,全力構建並提供可信、開放、全球線上線下服務能力的公有云。截至2017年9月,華為共發佈了13大類共85個雲服務,除服務於國內企業,還服務於歐洲、美洲等全球多個區域的眾多企業。

華為雲立足於互聯網領域,依託於華為公司雄厚的資本和強大的雲計算研發實力,面向互聯網增值服務運營商、大中小型企業、政府、科研院所等廣大企事業用戶提供包括雲主機、雲託管、雲存儲等基礎雲服務、超算、內容分發與加速、視頻託管與發佈、企業IT、雲電腦、雲會議、遊戲託管、應用託管等服務和解決方案。


總結


除了以上幾個比較眾所周知的領域之外,華為在物聯網領域,AI領域等都頗有建樹,只不過都被上述亮點業務所掩蓋。所以你說華為牛不牛,反正我覺得是牛的。


8號路口


我不在華為,我好友的老婆在華為。也是我的校友,以前一個院的。她是05年去的深圳,當時進華為崗位是工作秘書。她們文職工作需要每一段時間就升級考試,十幾年過去了,她現在是二把手的工作秘書。買了兩套房子,一輛車子,有了二個女兒。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加班,時不時的去國外公幹,基本不發微信。對了,她第二套房子是12年買的,當時缺了點,她找領導借了30萬,領導說隨便什麼時候還,不要利息。同時每年有大幾十萬的分紅。這樣比起來後悔當年沒去一線城市。

華為的牛逼就是讓人覺得你進了公司就了不起


北極有雪


我們公司就在華為旁邊。


想說兩句。我所在的公司就在華為旁邊,老闆跟我們談過,“像華為這麼優秀的企業,我們選在這裡是有理由的,華為這是我們選址的一個重點。不能說華為沒有缺點,但一定是有很多優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從這一點,可以知道華為已經被認可為優秀企業,也成為了很多企業一個學習的榜樣。起碼我老闆就很認可。



就公司氛圍而言,我們公司已經算晚下班的,正常晚上11點,加班凌晨幾點都有可能,但華為前臺的燈是常亮的,根本沒看見過說大家下班了的狀態。寫字樓4樓有飯堂,偶爾有遇到過華為的人,他們也說工作壓力是很大,但相應地有高回報。每月有考核標準,也有分紅。整體來說公司的氛圍還是很上進的。



但我認為華為值得學習的部分是重視品質!!!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15年華為曾經因為運輸車途中輪胎起火,不能確保被載手機質量性能是否受到了影響,而最後決定直接銷燬了價值近2000萬元手機。華為敢於對自己的產品負責,對用戶負責,而今天華為的手機質量也是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對外實現客戶價值,對內實現了奮鬥者價值。光看數據如題曬出的2017年員工平均年薪69萬,淨利潤474億元,手機賣了1.53億臺,就可以窺見一二。



當然,任何企業都有好有不好,但我們可以聚焦在好的方面啊,學習甚至是超越~對吧?


歐界傳媒


我在華為工作了將近19年,現在內部退休了。實話實說,華為是中國少有可以憑個人能力和努力實現個人價值的。裙帶關係和勾心鬥角相對其他公司來說要少一些。要說累,現在只要你是打工仔,在哪裡不累?華為內部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主要是能力和努力程度的競爭,喜歡安逸生活的夥伴們勸你們不要去了。


新聞官


終於不再是“made in China”而是“created in China”。

華為在五百強的排名一直都在前進。

2010年,第397名;2011年,351名;12年,315名;13年,296名;14年285名,15年228名,16年129名,17年83名,以及今年的25名。

排名一直都在大幅度的往前跨越,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做得這個地步的就只有華為一家。

不是所有的手機都叫華為,但華為不不單單隻有手機。

程控交換機、基礎傳播設施、傳輸設備、數據通信設備才是華為得以在世界上義正言辭地說:這是中國創造,而不單有中國製造。

在全球的網絡通信設備市場上,華為佔領了28%的市場份額。韓國經濟支柱的大梁三星,其網絡業務總裁還說他們的目標就是拿下20%的市場份額,可他們至今只佔3%……

而且華為在中、德、俄及瑞典等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36個聯合創新中心,員工總數都超過17萬人。全球累計專利授權有50,377件,PCT申請數量連續兩年位居榜首。

大家還在爭論阿里和騰訊哪家當首富的時候,華為一份17年的成績單6000億瞭解一下,阿里、騰訊的4倍,中興的5倍,小米的6倍。

但這麼有錢的人還比我們努力,17年砸了120億美元在技術上,世界排名第六。納稅額還是2017年民營第一,僅上半年就納稅超676億……

重點是就算如此,任正非還是依舊那麼親民。

華為厲害到有時候算算數字都很嚇人……


鎂客網


俗話說,看一個人有多強可以看看他身邊的人,華為公司有多牛逼?也可以從他競爭對手的角度來感受一下。華為的競爭對手全部都是世界級科技巨頭!真正是以一敵百!

01 通信領域,華為世界第一

通信領域競爭對手為:諾基亞、愛立信、思科、中興、Ciena和三星。愛立信曾經是通信的世界霸主,不過現在已經讓位給華為,華為市場份額目前全球排名第一!

02 智能手機領域 全球排名第二

華為智能手機的競爭對手:蘋果、三星;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華為手機以18%的份額佔據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二名!目前正在前往第一的路上!

03 IT領域(服務器,存儲、雲計算)

IT領域競爭對手:惠普、DELL、IBM,都是美國的全球科技巨頭。

04 芯片領域正在趕超

芯片領域的競爭對手:高通、美光等,今年美國對華為的制裁,讓大家都看到了站在華為背後的華為海思。

05 華為帝國的崛起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大領域之外,華為目前還涉及:操作系統(鴻蒙OS)、物聯網、雲計算、PC領域、智能電視領域、數據庫等。這些領域都是非常難啃的科技高地,也是巨頭林立,但是華為要投入,這是華為的決心!



結論

雖然以下是一個玩笑,但從中可以比較清晰地瞭解華為底層技術的全方位佈局。

特朗普:我禁你芯片;華為:我有麒麟!

特朗普:我禁你操作系統;華為:我有鴻蒙!

特朗普:禁止SD與你合作;華為:我有NM!

特朗普:我禁你ARM架構;華為:我有魔改版ARM!

特朗普:我禁你基帶芯片,;華為:我有巴龍!

特朗普:我禁服務器芯片,;華為:我有鯤鵬!

特朗普:我禁你服務器平臺;華為:我有泰山!

特朗普:我禁你路由器芯片;華為:我有凌霄!

特朗普:我禁你人工智能芯片;華為:我有昇騰!

特朗普:我禁你基站芯片;華為:我有5G芯片天罡

特朗普:我禁你藍牙;華為:我有138米超級藍牙!

特朗普:你到底還有啥?華為:我還有數不清系列:崑崙、金剛、玄武、乾坤、鴻雁、磬石、浩天、白虎、鴻鵠、饕餮、火龍、紫龍、威鳳、青牛、騰蛇、靈犀、青鳥、朱雀、丹雀…………

特朗普:不許騙我,要不我們談談?

華為:沒空………………

最後,華為最偉大的是任總的高瞻遠矚和運籌帷幄!是華為精神,華為文化。


商業突圍


我來回答!華為確實牛逼,我和家人前前後後買了十多部華為手機,華為每出一個型號的手機都非常關注,更把它當成了民族驕傲!但自從買了p10後,華為讓我這樣一個老花粉徹底失望了!其實事情不大,拿到二等獎不算運氣太差,不玩遊戲其實對我來說影響不大,之所以失望,是華為對待用戶的態度。做了錯事原本誠懇道歉,拿出糾正錯誤的勇氣,考慮到產業鏈受限的原因,花粉真的會選擇原諒,自己的孩子嘛!但華為對這一事件從一開始方向和定位都完全錯誤!把用戶當小白,三個檔次的閃存硬要用戶承認體驗一樣,然後又把矛頭指向友商,國外競爭對手。發動大量水軍對維權的用戶狂吠,唯一沒想到的就是用戶的利益。前幾年的成功讓它飄飄然了,對用戶已經是高高在上,棄如敝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花粉把華為推上巔峰,也能成為華為的掘墓人!花粉大都不願華為就此倒下,但請華為仔細想想,網上罵華為的真的就只有友商水軍?用戶有自己的判斷,銷量上不去,難道就還不能警醒?吃了虧的用戶你真的以為都選擇原諒?用腳投票,誠信危機不是這一兩年結束的!


brant76826507


對比一下就知道了,還不含手機等非工程業務😂



全球震驚處


我是塵觀,我來聊一聊。

提起華為集團,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有人曾經說過,假設中國沒有阿里集團,會有其他電商取而代之,比如京東和蘇寧。但假設中國沒有了華為,在短時間內是沒有任何一個公司能夠取代它的地位的。與BAT(百度、阿里、騰訊)相比,華為屬於百分百的純中國民營企業,沒有任何外資的影子。相反BAT卻有很大比例是被外國資本控制著。與BAT上市圈錢的做法不同的是,華為集團並沒有選擇上市,但這並不影響其作為全球通信巨頭的地位。

大家對華為的認識可能停留在手機上,作為國產手機老大哥,其在手機芯片以及系統上的研發,已經傲視所有國產手機了。但其實手機只是華為的一個“副業”,生產通信設備以及為供應商提供通信解決方案,才是華為的主業。全世界使用華為通信設備的人已經超過了20億人/天。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華為在全球通信市場都有極高的市場份額,其收益的70%是來自於海外,可以說是賺外國人錢的公司。

那麼華為到底有多厲害呢?其創始人有具有怎樣的傳奇色彩,請接著往下看。

一、從結構上來看

華為屬於不通過上市來融資的企業之一,從其結構上來看,其企業的份額基本都分給了員工,任正非在華為中所持有的比例只有1.4%,所以華為的員工大多是華為的所有者。與上市不同的是,這種股權分配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向心力。早在2010年,華為的純利潤是238億元,而如果是華為的高層主管,其股利就能拿到百萬之多。

二、從體量上來看

BAT有多牛大家都很熟悉,可是華為的體量竟然比BAT的總和還要多。

從員工數量上來看,阿里集團3萬員工、百度5萬員工、騰訊3萬員工,BAT的員工總數是11萬,而華為集團的員工總數則能達到17萬。

從納稅情況來看,阿里納稅109億元,百度納稅22億,騰訊納稅有70多億,BAT納稅總額為200億,而華為的納稅總額為337億。

從利潤上來看,阿里利潤為234億元,騰訊242億,百度則有105億,BAT利潤總額為580億,而華為的納稅總額則為279億。

從營收對比上來看,阿里708億,騰訊789億,百度490.5億,而華為則是2882億。

數字的不同可能是因為員工人數帶來的差異,於是有人認為華為是在人數上佔了優勢。但回到2004年我們能夠發現,華為的員工數量與阿里持平,但是其營業收入卻比阿里多很多。

三、從產品上來看

同樣是做手機,華為與小米有很大的差距,小米憑藉其性價比大火了幾年,但是華為憑藉其高性能的麒麟芯片和系統,已經穩做國產手機巨頭的寶座。從全球手機市場份額來看,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期間,蘋果手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下降到22.2%,而華為手機的市場份額則慢慢提升到24.4%。

任正非曾經說過:“中國的消費者不會受人忽悠了,光靠性價比、光靠物美價廉,都是靠不住的,只有不斷提升產品品質,不斷厚積薄發,加大投入研究力度,才能做好產品,把握住消費者的心。”不知小米看到這句話,會有什麼想法,一向以性價比著稱的小米,最終還是從風口上掉了下來。

四、從研發來看

華為企業對研發的投入是其他企業所無法比擬的,從科研人員上來看,華為的博士數量有1萬多名,更有幾十名俄羅斯數學家為其服務。相反中國其他的互聯網公司,則很難靜下心來搞研發、做科研。

中國臺灣的企業對研發的投入較多,下面我們來對比一下臺灣的企業:

臺積電的研發經費為568億臺幣,富士康的研發經費則有489億臺幣,聯發科的研發經費則有433億臺幣,緯創的研發經費則有134億臺幣。

華為2014年的研發經費為400億元,在2015年這個數字則多了100億,達到了500億元,比臺積電、富士康、聯發科以及緯創的總和還要多。

下面來說一下研發經費的總額,華為集團最近幾十年投入研發中的費用已經超過了1900億元,假設把華為放到德國,那麼僅僅比大眾集團少一點,排在第二位。如果把華為放到日本,那麼他僅僅比豐田少一點,也排第二,比第三名的研發經費總額要多很多。

還是要說到BAT,在這三者之中,研發投入較大的是百度的70億,騰訊和阿里以270億來計算,那麼在2015年時,華為的研發經費早就把BAT研發經費的總和遠遠甩在了後面。

世界著名的聯想電腦大家都不陌生,聯想集團在過去的10年中,累計投入到研發中的費用為44.05億美元,而華為一年的研發經費就比這個數字多。

既然華為如此重視專利,除了有核心競爭產品之外,還有什麼呢?現在的華為已經擁有了3萬多項專利,並且超過40%的專利達到了國際標準,所以在全球100多個標準組織中,能夠擔任主席、技術編輯等角色。

出生於貴州貧寒之家的任正非,為人非常低調,大家都看過72歲的任正非在深夜打出租車的圖片,擁有如此龐大集團的創始人,生活上卻如此低調簡譜,其內心世界是我們所無法理解的。所以說中國沒有了阿里,還會有其他企業代替,但是如果沒有了華為,則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取而代之。


塵觀


第一,華為水軍牛,能把移花接木,轉移話題,偷換概念,嫁媧於人運用自如。

第二,華為吹什厲害,硬是把買來的技術合成的芯片說成的自研,硬是把不存在的鴻蒙說成自研的系統。

第三,帶節奏厲害,詆譭蘋果,說蘋果太貴,蘋果降價了說蘋果快破產了回光反照,詆譭小米說小米便宜是因為檔次底,用外國元件不愛國,,詆譭三星說三星不安全,但是,華為沒想過自己,價格高的離譜,配置卻底的離譜,高開底走,降價嚴重,有什麼資格說蘋果?元件95%以上靠進口有什麼資格說小米,爆炸,綠屏門,漏油門~~有什麼資格說三星?

總之華為就是高價底配,詆譭他人的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