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式掷弹筒威力怎么样?

第一军情


89式掷弹筒也可以说是轻型迫击炮,虽然有效射程是500米,但是能做到精确打击的距离距离我只是在300米左右。虽然只有300米但是在抗战时期,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在掷弹筒下吃了大亏。



掷弹筒,重量轻,易于携带,可以随时提供火力支援,所以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步兵携带掷弹筒,随时提供火力支援的画面。



掷弹筒威力大,有效射程远

有效射程为500米。而其手雷远远够不到的,况且它的爆炸半径为五到十米。

掷弹筒制作相对简单,造价低,所以大量装备部队。


书香奇缘阁


单纯讲威力,89掷弹筒口径只有50mm略逊于迫击炮,但胜在重量轻、发射灵活,尤其适宜在山地、丛林和巷战等复杂地形,被美军认为是“二战日军唯一值得评价的武器”。

掷弹筒其实就是简配版的迫击炮,去掉了炮架,虽然也有瞄准装置,但发射基本靠手感和经验。89式掷弹筒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主要用户覆盖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空白地带的火力覆盖。

二战时,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和82式重机枪盲目地追求射击的精确度,把机枪设计得机构非常复杂。战场环境千变万化,机枪结构越复杂意味着故障率越高,重量也越大。

所以《东史郎日记》中说,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两挺捷克造轻机枪就能压制日军的突击。为了克制中国军队的机枪手,日军通常会集中使用掷弹筒。

89掷弹筒的射速为每分钟20发,十几发炮弹打出后,日军就趁机枪手受伤或是转移阵地的间隙发起冲锋。淞沪会战时,中国绝大部分机枪手都命丧于此炮之下。

掷弹筒最大的作用还是在山地和巷战中,由于重量不足十斤,携带方便,可以随时为步兵突击提供火力支援。日军在山西、上海、台儿庄等地,凭借掷弹筒的曲射原理,经常上演隔山打牛的绝技,让中国士兵防不胜防。

中国军队缺乏重武器,火力输出主要依靠手榴弹,日军经常用掷弹筒将我军,尤其是八路军压制在手榴弹抛掷距离之外,所以彭老总当年非常生气地说:日军有掷弹筒,我们也要有。

掷弹筒的成本只有步枪的四分之一,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但八路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生产掷弹筒,而是训练。掷弹筒没有炮架,射击角度全靠手感把控,训练对于日军来说不成问题,但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就是个老大难问题。

中国军队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也没有财力和时间支持部队更多的训练。很多情况都是战士刚学会开枪就被迫投入战斗,基本上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幸好八路军迅速壮大,掷弹筒还没等到建国,在解放战争阶段就被淘汰。

掷弹筒是日军在二战时的“独门秘籍”,设计上非常有新意,但毕竟是穷国的无奈之举,西方国家只是借鉴他的设计理念,并未实际采用。


史料不辑


历史

掷弹筒从原理上来说,是一门超轻型的迫击炮,说起来的它之所以被创造还有日本人的很多功劳。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和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地盘发动了残酷的日俄战争。

在这场狗咬狗的战争中,更为凶残和顽强的日本人逐步占了上风。

在攻击俄军旅顺要塞的时候,虽然日军伤亡惨重(第一次总攻的六万人就伤亡一万六千),甚至一天就伤亡五六千人(当时日军参谋接到伤亡报告时候也不敢相信,认为可能是下级上报数字出错,多写了一个0),但是日军依靠自己兵源和火力的优势,逐步把俄军的据点一个个清除。

俄国士兵可以依靠的主要是他们的马克希姆重机枪,但是日军已经攻入部分俄军的工事,并移用这些工事进行有效的隐蔽,俄军的重机枪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

于是,一些俄军炮兵军官异想天开的把47毫米口径的海军炮,倾斜的装在一种带车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超口径长尾形炮弹,这就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迫击炮。

这些炮弹的以弯曲的弹道,准确的射入日军隐蔽的工事内,造成日军很大的伤亡和很强恐惧心理。

最后日军仍然在日俄战争中最后获胜,但日军基层军官对这种新式火炮非常推崇,希望自己的军队能够仿制。

日军战后随即仿制了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其中的一种就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于1921年装备部队。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是一种超轻型的迫击炮。它最大特点是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仅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日军二战战败为之。

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很快就被后来八九式掷弹筒所取代。

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口径也是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八九式是日军二战中主要装备的掷弹筒,也是本文的主角。

-------------左为大正十年式,右为八九式,下图为榴弹

设计初衷

日军的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迫击炮,它的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它主要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人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一个人就能携带,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

对于1929年的日军来说,他们的小队(排)一级火力较弱。每个小队配有2挺射击精度很高歪把子轻机枪,该枪实战射速很低,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火力。

日军在山东和装备更差的中国北伐军的交手中占了上风,迫使中国军队撤出济南。不过,对于日军将要面对的其他强大对手(比如英美苏),日军步兵小队火力颇有不及,短时间也是无法赶上和的。掷弹筒,就成为日军步兵班的火力补充。

掷弹筒的作用,大约相当与现在的越战美军的40毫米单兵榴弹发射器。

在二战和之后的多次战争中,并不存在像电影中一样几百几千人密集冲锋的场面。绝大部分的战斗都在己方炮火或者装甲车辆的掩护下,以班或者排为单位的小分队形式出击.

这种作战由于人数少且分散,用枪械武器打击这些目标是比较困难的。越战中美军平均每杀伤一个越军,要发射1.5万发子弹.

相反,掷弹筒这类武器就很不同。它发射榴弹的杀伤距离,可以达到十米(使用特殊榴弹可以达到20米)。发射距离很近,所以命中率很高(日军老兵命中率高达95%)。如果命中敌人集团目标,一发榴弹可以杀伤多人。

掷弹筒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增强步兵火力的武器,很快被加入现役,在日本军队使用长达二十多年。在中国,掷弹筒一直使用到朝鲜战争,整整使用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这是一种非常轻便的武器,两人的小组就可以持续作战,随时为一线步兵提供榴弹火力支援。从某种意义上说,掷弹筒就是越南美军的40毫米单兵榴弹发射器。而美军这个小玩意,在越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掷弹筒就设计理念来说,还是很先进的。

掷弹筒的主要优点

1. 重量轻,易于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世界同口径的迫击炮一般至少要超过6公斤,八九式掷弹筒只有不到3公斤,居然比1把步枪的重量还要轻的多,非常适合单兵携带。

九一式手榴弹也不过0.45公斤,一个弹药袋的八发总重也不过3.6斤,整个作战系统不到7公斤,比1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的多。

实战中,掷弹筒小组甚至可以随着步兵冲锋。

在日本老兵东史郎的回忆录中,一到危急的时候总能得到掷弹筒的及时火力支持。

他回忆:为了减少我方伤亡,我们从低洼道路逼近敌人。因为前方的敌人没有发现我们,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前进。不料,左后方遭到了敌人猛烈的射击,突如其来的射击使我们措手不及。   其火力点设在臭水河对面的竹林里。捷克式机枪正在猛烈地向我们射击,严重地威胁着我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身子,我们只能爬上山脊卧倒。这样处理实在得当。因为敌人子弹从低处向这里射来,而我们却卧倒在山脊,恰好成了射击的死角。    山脊上是一个个上馒头式的坟堆,我们正好加以利用,各自前进。重机枪从后方猛烈射击,掩护我们。出击之际,我们要首先击退左后方竹林里的敌人,于是,向竹林里发射了几枚掷弹筒,把敌人的机枪打哑了。这时,正面敌人的捷克式机枪疯狂地向我们扫射。每隔几秒钟,子弹就像一阵风向我们飞来。我们在坟堆后面隐蔽 向前接近敌人。子弹射在地上,震耳欲聋。友军掩护我们的重机枪子弹犹如飞沙走石,在敌军头上撤下。但是,敌人丝毫不买账,继续疯狂地向我们扫射。

“中队长阁下,发射掷弹筒怎么样?”不知是谁建议。   “行!喂!射击手(掷弹筒)!先打两发看看!”中队长回答。   一会儿,射击手在隐蔽处打了两发。掷弹的爆炸声很大,听起来让人以为是炮弹。仅仅是两发掷弹就使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家不约而同地手握闪闪发光的刺刀步枪,一鼓作气向敌人冲去。

2. 威力不错,造价低

一般来说,掷弹筒的杀伤半径大约在5到10米,一发榴弹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杀伤数十人.

这个威力对于仅有50毫米的口径来说,还是不错的。

掷弹筒的造价只有步枪的四分之一,而九一式榴弹和普通步兵手榴弹基本相同,也是极为廉价。

如此的价格简直是太便宜了,是平民化的武器。

在二战期间,仅仅国民政府就制造了4万多具,大量装备国军部队。

3.可以发射化学武器

大家都知道日军在二战中曾经普遍使用化学武器,直到今天还有数十万枚化学炮弹留在我国东北没有处理。

日军中一般把化学武器叫做“决胜武器”!他们认为:化学武器对于防守非常顽强但基本没有装备防毒面具的中国军队,效果极佳(日本士兵每个人都配有防毒面具)。

在最为艰难的攻坚战或者防御战中,日军采用迫击炮和掷弹筒大量使用化学弹头。

在1937年的凇沪会战中,日军首次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造成国军守军很多士兵失去意志。

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造成国军士兵的大量伤亡。

整个八年抗战的某些战役中,中国军队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伤亡在化学武器上。

而掷弹筒属于排一级一线支援武器,可以根据战场的需要,非常及时的释放化学武器进行战术打击,非常方便。

--------------采用卧倒的姿势发射,最为安全,还可以利用地形掩护自己。


萨沙


回答之前直接来两段很直观的描述和评价:

一、《东史郎的回忆录》里面记录了这么一段,正面敌人的捷克式机关枪疯狂地向我们扫射。................子弹射在地上,震耳欲聋。“中队长阁下,发射掷弹筒怎么样?”不知是谁建议。“行!喂!射击手!先打两发看看!”中队长回答。一会儿,射击手在隐蔽处打了两发。掷弹的爆炸声很大,听起来让人以为是炮弹。仅仅是两发掷弹就使敌人的机关枪顿时成了哑巴。

二、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对89式掷弹筒的评价更高“日本陆军步兵武器中唯一值得称道的”。相比日美两军的武器差距,能得到美军这样的评价当然是吃过亏了才会这么讲。

下图是标准的89式50MM掷弹筒用法,仅限老兵。

89式掷弹筒在二战日军中的编制以及自身性能如下:

一、编制

每个步兵小队(排)编制1个有掷弹筒分队(班),掷弹筒分队装备3支掷弹筒。3人一组(携弹54发),标准操作2人,必要时1个人也能全程搞定。

备注:越简单的东西越可靠,89式还可以发射步兵常用手雷,虽然比专用榴弹射程,但是火力持续性强。

二、性能参数

最大射程670M、使用有翼榴弹可以增加到800M,可以很轻松的躲在步枪、轻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外。

全炮重4.7KG,常用的九一式手榴弹也才820克,配套一个八发装弹药袋不超3.6斤。弹药加掷弹筒全套总计不超7公斤,居然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很多。比日本制式三八式步枪也重不了多少,三八式步枪全重3.7KG,携带方便,机动性强。

全套如下:

日军在二战步兵对决中,给对方留下最深印象的保证是89式掷弹筒,这款超轻型迫击炮综合性价超高。

一、打得远,普通手雷200M、标准榴弹670M、有翼榴弹800M。

二、威力大,榴弹爆炸威力相当于手雷2-3倍、还有穿甲/毒气弹头。

三、造价还特别便宜,据说只有38式步枪的四分之一。

来而不往非礼也,在抗日战场吃过不少苦头的我国将士,也将缴获并仿制的掷弹筒用于打击日军。


河东三叔


不怎么样和手榴弹一样,因为这货打的就是手榴弹,当然也有专用的弹药但威力也达不到哪里去。这东西本来就是班级支援武器,不少的日本班组单位都加强有掷弹筒小组,你把这玩意理解成枪榴弹就行了。

日本的91式手雷拧上发射药(手雷后面的那个圆柱体)就能用掷弹筒发射了,而且也是掷弹筒的主力弹药


开着皮卡打坦克


在抗战时期,我们往往提到日军的三八大盖,王八盒子,歪把子这些日军武器,因为这些日军武器给我军造成过很大的伤亡,所以我们都比较了解。不过还有一种89式掷弹筒杀伤威力也很大,该武器主要配备给日本步兵使用,虽然射程不够远但能代替传统的手掷手雷或者炮弹,利用这个武器可以对准阵地实施打击。

89式掷弹筒重量不足5公斤,配备弹药后也不会超过8公斤,其射程为120米,极限射程可达670米。一名训练有素的炮手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打出25发以上的炮弹,不过由于距离限制,需要尽量接近阵营,最大发挥炮弹的威力,而且它没有观测设备和炮架,只能依靠炮手的目测力来判断发射坐标。

就在抗战初期,日寇的兵员素质还是可以的,他们使用89式掷弹筒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由于当时中国军队整体物资匮乏,一个营大概在270到300人左右,只能分配到两到三挺机枪,而当机枪响起来的时候,日寇的炮弹也会落在我军机枪手附近。在战争中,日本缺乏迫击炮只能大规模的配发这种掷弹筒,来弥补曲射武器的不足,虽然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很大伤害。但是面对火力强大的美军时,日寇的掷弹筒作用就不大了,他们的掷弹筒还没有靠近美军,就会被美军一枪放到,后来中国远征军配发了更为先进的武器,才让日寇最后不得不取缔了这一武器。(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怎么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鬼子装备的八九式掷弹筒啊?你要笔者来说,那就可以这么评价:一种极其符合鬼子国内资源匮乏、能省则省的穷逼现状,但是在关键性的技战术指标上并不落后,战术定位也非常精准适宜的步兵支援火器,起码在中国战场上能够给国军部队的连属与营属支援火器以重大杀伤。

说八九式掷弹筒“能省则省”不用多说了,一方面是我们之前曾经说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鬼子从头到尾打的就是一场穷逼的战争,陆军马鹿们咬死口用手动步枪打满全场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则是鬼子对于轻步兵部队在机动性、通过性上的高要求,对单兵的战斗负重是有着严格限制的——二者结合起来,就导致了八九式掷弹筒体量小,重量轻,部分组件简化严重——比如该型掷弹筒瞄具就进行了严重简化,只在筒体上有一条白色油漆线用于对正,最多加上一个铅垂线象限仪用于辅助瞄准。同时该型掷弹筒也没有同类型的轻型迫击炮常用的底钣/两脚架固定组合,要固定在水平面上只能靠射手参考铅垂线自行掌握。简单来讲就是该型武器的测距与瞄准对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与技战术水平要求较高,经过长期训练的日军“老鬼子”还能够做到300米左右的精确射击,但是到了战争后期鬼子兵员战斗素质下降严重,八九式掷弹筒的实际射击距离也从300米以外很快缩水到了200米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华北八路军在仿制八九掷弹筒的时候还给它加上了民三十一式迫击炮的两脚架与机械瞄具,实测射击精度甚至超过了原版的八九式掷弹筒。

说八九式掷弹筒“关键性能并不落后”,则是指它虽然体积小,口径小,重量轻,但是杀伤力并不弱——八九式掷弹筒所配用的榴弹实际装药量约150克梯恩梯型炸药,相比较苏德同类型的轻型迫击炮装药量都在90克左右,美军的M1型60毫米迫击炮则装药量115克——换言之八九式掷弹筒的装药量甚至比口径比它大一圈的美军60迫还要多出一大截。考虑到苏德轻型迫击炮榴弹装药为硝酸铵型炸药,其杀伤威力比八九式又要弱一大截。美军1943年实测八九式掷弹筒,发现八九式掷弹筒的弹片数量、杀爆范围都远好于M1型迫击炮。因此,八九式掷弹筒关键性能其实很强。

说八九式掷弹筒“战术定位比较精准,战场上经常能够给国军部队营级、连级支援火力造成重大杀伤”,主要指的是它在充分考虑到了鬼子步兵的负重及对机动性的高要求后,将其定位为鬼子轻步兵部队的中队(连)与小队(排)属步兵支援火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军编制表上,八九式掷弹筒平时收归各大队(营)统一管理与组织训练,战时下放到各中队(连)行军机动,接敌阶段则进一步下沉到各小队(排)一级作为班排级别的支援火力使用。其较轻的重量与单兵就能携行的特点极其适合伴随步兵分队发起冲击,并在进攻与发展进攻阶段提供火力支援。根据与日军常备师团正面交锋过的国军部队的回忆

记录,普遍认为日军班排级战斗单位装备的八九式掷弹筒威胁极大,大量的“老鬼子”甚至具备以三发夹差法直接命中国军部队仓促构筑的重机枪阵地的能力。实际上以八九式掷弹筒与M1型迫击炮的攻坚爆破能力,在打击经过加固的防御支撑点时基本上就四个字:没啥卵用。国军之所以屡屡吃八九式掷弹筒的大亏,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双低,怨不得别人。


军武次位面


诚邀,如题。掷弹筒说白了就是一种轻型的迫击炮,史料记载第一门掷弹筒应该是在1921年于日本军队服役的大正十年式。而楼主所说的89式掷弹筒,应该就是抗战中日军使用的大正十年的进化版。

上文已经说到了,所谓的掷弹筒说白了就是一种轻型的迫击炮,与迫击炮相比八九式掷弹筒重量不过5千克,非常适合单兵携带,是以日军每个小队几乎都有一个掷弹筒组,装备两门掷弹筒。但是相对的,由于掷弹筒弹药分量不大,一般89式掷弹筒炮弹只有0.45千克,远远比不上迫击炮的炮弹,所以其威力和准确度都比不上迫击炮。

但是掷弹筒却是中国军队最不想见到的武器,为什么呢?

因为日本太不道德,在掷弹筒大量使用化学弹头。在1937年的凇沪会战中日军首次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造成中国守军很多士兵失去意志。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由于日军遭遇国军多次围歼和更为顽强的阻击,日军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造成中国士兵的大量伤亡。所以掷弹筒威力虽然不大,但若是装备了特殊弹头,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武器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对于89式掷弹筒来说,它发射的主要是榴弹,弹重450克,装药145克,这个装药量和榴弹的重量和手榴弹差不多,实际的威力也差不多,威力并不算大。

掷弹筒最大贡献是提供了一种,可以伴随步兵班一同行动的曲射火力,掷弹筒只有不到5公斤可以和一只步枪差不多,这样使日本步兵班除了机枪这样的直射压制火力,还有掷弹筒这样的曲射火力,这个使日本步兵在世界范围内走到了前边。其他国家通常是使用60毫米迫击炮,但是数量远远不如掷弹筒用的多,一般一个步兵连美军只有3门60毫米迫击炮,而日军的掷弹筒经过加强可以达到每个班一具。

掷弹筒本身瞄准设备比较简陋,要想有比较好的命中率是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日军是要老兵才能打出比较高的命中率。

不过,在日军和中国军队作战中,由于中国军队缺乏训练,使日军的掷弹筒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据一些当时的日本老兵回忆,当时中国军队缺乏训练,日军打第一发榴弹过去中国军队自己的战斗队形就乱了,士兵都跑到一起去了,这时日军第二发榴弹就能取得更大杀伤效果。

不过,毕竟掷弹筒发射的弹药只有一枚手榴弹威力大小的榴弹,但是在火力的及时性来说,这一点是其他轻型迫击炮所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火力的及时性成就了掷弹筒的威名。

顺便说一句,美军认为掷弹筒是日军在二战中使用的唯一值得一提的陆战武器。


红色手电筒


1937年的淞沪会战,陈诚的起家资本18军在军长罗卓英的率领下与日军在罗店血战,其中18军下的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火力点被日本的89式掷弹筒打掉了32挺,而且42旅机枪火力点换弹时经常转移火力点,以防被日军89式掷弹筒再次摧毁,可见89式掷弹筒的威力和精准度了,是机枪点最大的杀手。

日本的89式掷弹筒是一线步兵的主要火力支援点,是经过日俄战争时期大正十年式掷弹筒改进而来的,口径为50mm,全长413mm,发射同长143mm,全重4.7KG,最大射程670米,有效射程500米,可发射多种弹药包括化学武器等,而榴弹是战场上主要弹药,榴弹体内装有145gTNT炸药,杀伤半径约为10米。鉴于89式掷弹筒的威力,日本到战败前共生产了12万门。

89式掷弹筒非常适合单兵携带,两人为一组,主要用来摧毁对方火力点和躲在工事后方的对手,类似于迫击炮。其最大的优点是精度高、射程角度广、易携带、杀伤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操作方便而且隐蔽性好;最大的缺点是射程短,工艺和材料要求比较高,而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成为了89式难以改进于发展最大障碍。

二战期间日本步兵装备了大量的89式掷弹筒,是日本步兵前线的火力支撑点,每个小队都配置有一个掷弹筒二人小组,随身携带16枚弹药,对于日本的甲种师团,如板恒师团、熊本师团等每个掷弹筒小组都会增加一个弹药手以保证火力的输出。

二战攻坚战上,日本步兵经常用掷弹筒于机枪火力协同作战,以机枪火力点压制住对方火力后再以掷弹筒小组摧毁对方机枪火力点,再发起自杀式冲锋,经常给国军造成巨大的伤亡。89式掷弹筒可以说是对手火力点的最大杀手,国军曾经仿制过89式掷弹筒,但精度和射程远远不及日本,而八路军根据缴获的89掷弹筒也曾经仿制过,就是后来的50小炮,八路军刘伯承是的129师战斗班后来曾经配置过。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在美军一系列登岛作战经常遭到日本89式掷弹筒的致命伤害,由于日本逐渐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日本步兵的炮兵火力点存活率很低,只要美军发现就依靠空军和海军火力立刻摧毁掉,89式掷弹筒成为了日本岛屿作战最主要的火力支柱点,美军登岛作战死亡的士兵不少人死于89式掷弹筒下,而隐蔽性好、威力大成为了日本岛屿阻击美军作战最钟爱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