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这篇文章咱们来讲讲原子弹的故事。

亲们都知道,在二战的末尾,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让日本成为了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地”。

但亲们或许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准备造原子弹的国家是日本,而并非美国。

当年德国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原子裂变后,日本一个叫做仁科芳雄的物理学家就提议要利用原子裂变技术,造出一个大杀伤性武器。

这个提议很快被日本军方通过,然后拨了很多经费组织科学家团队进行研究。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而原子裂变的发现国德国也开始着手于研究这一大杀伤性武器,当时德国科学家如云,但因为失误导致很多科学家出走。

但没有关系,德国本身科研实力强大的,于是便组织了以海森堡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着手开始造“原子弹”。

这个海森堡是谁?

他是当时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就是他。

在他的团队中有很多天才。

比如说哈恩,核裂变的发现者。

比如说斯特拉斯曼,也是核裂变的发现者。

这个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放在别处都是妥妥的大神。

那么为什么在他们的加持之下,德国没有能够造出原子弹呢?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原因是海森堡从一开始就计算错了原子产生链式反应的临界值,从而连制造原子弹的门都没有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努力得先找到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一切的努力都是在开倒车,是到不了目的地的。

海森堡的团队研究了很久也没研究出东西来,从而很快就放弃了,但到了1944年,德国又重启了这个计划。

1944年是什么环境?东西线遭遇双重阻杀,德国自然没有办法像之前投入那么多的资源去搞原子弹研究。

于是结果又是遭遇了一场失败,但此时它的盟友日本却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可日本也面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制造原子弹的材料。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当时日本人分析,制造一颗原子弹需要几百吨锂。提取这么巨大的锂量,那么日本必须付出全年发电量的十分之一和铜产量的二分之一。

那为了得到制造原子弹,为了战争能够胜利,付出就付出呗!

这还是能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搞到铀。

日本军方从1941年找到1945年,把日本本土翻遍了,还中国一些地方给翻遍了,都没有找到。

怎么办?没有办法啊!不可能向美国买啊!美国能送你原子弹,但肯定不会送你铀。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于是日本想到了自己的盟友德国,提出向德国购买,德国很仗义,别提钱,提钱伤感情,我直接送你一邮轮。

而这一送就送到了1945年德国投降之际。

在这个时刻,德国是真想送铀给日本,但非常可惜,一艘装满铀的邮轮在半路被美国的战斗机给击沉了。

于是日本的原子弹事业因为没有材料而终结,不过他们虽然没有造出原子弹,但还是感受了原子弹的威力。

这还是很幸运的。

而不幸的是,他们原本有机会找到铀,但最终却和铀失之交臂,

前面我们说了,日本人在中国占领区找过铀矿,但他们翻遍了占领区也没有找到,于是便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和日本一样没有铀矿。

那么中国有铀矿吗?那自然是有的。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我们所造的原子弹就是用的自己的铀矿,这个铀矿是谁找到的?

是李四光先生。

1949年李四光先生回国,利用自己的地质知识发现了铀矿的存在。

当时很多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不会有高品质的铀矿,然而李四光先生却实力打了他们的脸。

位于粤赣湘三省交界地的201、211特大型铀矿床,不止规模大,而且品质还非常高。

铀是制造原子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没有李四光先生帮助我国找到铀矿,那么我国也找不出原子弹。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从而很多人戏称:日本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原因是他们少了一个李四光。

可见,李四光这样伟大的地质学家生在中国,真的是国之大幸。

而说到李四光先生,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地质学家,

而提到李四光,大家都知道他是地质学家,但他的身份还不止于此。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李四光先生于清光绪三十年赴外国留学,最开始是学习文科的,后来转而学习造船机械,在三年后顺利毕业。

在归国后,李四光成为了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后又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实业部部长。

可后来袁世凯当大总统,李四光先生辞职远赴英国留学。

李四光先生为什么要在此时远赴英国留学?

因为当时李四光先生知道中国崛起需要先找矿到,矿对中国的工业发展至关重要,于是远赴英国学习地质学。

这才入了地质的门。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学成归国后,李四光先生进入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教授,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地质学人才。

除了这些,李四光先生还是名作家,因为最开始是学文科的,经常在报纸发表文章 ,还跟鲁迅打过笔仗。

此外,他还专门给中国的孩子写了一本地质科普书,叫《穿过地平线》。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在这本书里,李四光介绍了有关地质的各种知识,比如地球年龄到底有多大,中国地势有什么优势跟缺点,甚至他还讲到了风水跟地质的关系。

还有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就是他在中国找到石油的秘诀。

还有地震、地热、冰川等各种地质知识,当时世界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就找给他们看。

因为早年学文,所以他能把各种地质知识讲解的深入浅出。

中国有一套很牛的《中小学科普经典阅读书系》,是组织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编写的。这里面就收录了李四光先生的这本书,除了这本,还有十三本,都是大科学家写的。

《桥梁史话》,讲桥梁等建筑里的科学,作者茅以升。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高士其的名作《细菌世界历险记》,高士其先生一生受病魔折磨,但对科学依然充满了乐观,文字里充满了乐趣。高士其有多牛呢?1995年国家设立“高士其科普奖”作为中国科普界的最高奖。1999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由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04号的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藏在生活中的数学》,作者张景中,中科院院士。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海洋的秘密》,讲海洋科学的,作者雷宗友,海洋地质专家。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偷脑的贼》,作者:两院院士、三峡的设计者潘家铮。有网友说:这个故事让我对脑科学产生了向往,而今年就要直博研究大脑了!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神奇的数学》,作者谈祥柏。他跟张景中院士、李毓佩教授一起,被人称为“中国数学科普的三架马车”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十万个为什么》,苏联宗师级科普作家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就是他先提出来的概念。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世间的脚印》,讲大地的奥秘,作者陶世龙,北京地质学院创建者之一。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数学花园漫游记》,作者马希文,数学神童,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醒来的森林》,自然课,作者约翰·巴勒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讲人类进化,作者贾兰坡,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之一。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大自然的语言》,讲气候的,作者竺可桢。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穿越地平线》。李四光给孩子写的地质书

日本比美国先造原子弹,为何最后没成功?因为他们少了一个中国人

所有的这些人,都是超有名的大腕。

这些科学家能为中学生创作科普书是非常难得的。内容从数学到物理再到气象学、桥梁学以及考古学,涵盖面非常广泛,把这套书看完了,孩子绝对是知识达人。

现在孩子的学习,很大一个问题是孩子的学习是零散的,语文是语文,数学是数学,地理是地理,物理是物理,其实这些知识都是可以相互打通的,只有打通了,才能融会贯通,真正理解知识。

这套书就是一个专门为孩子打通认知,把他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的东西。因为它不是单独的讲某个知识点,而是通过一点讲到其余,比如通过气象讲地理,通过地理讲历史等等。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横幅条参团:这套书一共十四本,158元包邮。一本只要十一块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